毕业论文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及因素分析_第1页
毕业论文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及因素分析_第2页
毕业论文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及因素分析_第3页
毕业论文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及因素分析_第4页
毕业论文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及因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及因素分析 专业代码: 070702 作者姓名: 王 筱 学 号: 2007201959 单 位: 环境与规划学院 指导教师: 孟彩红 2011年5月31日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指 导 教 师 签 名: 日期 目 录前 言11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11.1 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11.1.1经济增长明显加快11.1.2工业生产加速增长21.1.3投资消费拉动作用增强21.1.4外经外贸稳步推进21.1.5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提高21.2区域不平衡状况依然存在,区域差异呈扩大之势31.2.1整体实力的差距在拉大31.2.2工业化程度不均衡31.2.3城镇化速度有小幅拉大的趋势31.2.4对外经济差距显著41.2.5居民收入差距加大42 区域经济差异原因分析42.1制度因素是能否体现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42.1.1产权制度多元化42.1.2 经济制度的转变,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52.1.3优化产业结构52.1.4合理分配利益52.1.5经济活动国际化52.2 自然因素是影响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基础62.2.1地理位置62.2.2自然资源62.3 人文因素是决定山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关键62.3.1资本62.3.2人力资源62.3.3知识资源72.4 其他影响因素72.4.1国家政策是产生山东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72.4.2基础设施83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83.1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93.2 推动地方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市场统一93.3 加速城市化进程和适度的政策倾斜9参考文献11致 谢12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在总体经济增长的同时,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地拉大。本文通过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导致山东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的原因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在这基础上,提出了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协调发展;山东省12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Shandong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ented favorable trend. In overall economic growth,the gap between various regions in constantly widened.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Shandong province of Shandong and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s not a balanced analysis of the reasons,in which many are put forward,based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 Indust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t; Shandong province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及因素分析前 言 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广泛存在于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均衡过度发展可能引起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等一系列矛盾,这已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调控区域经济发展、防止区域经济差异进一步扩大。山东省是全国人口、经济大省,省域内部(尤其是东西部地区之间) 经济存在着显著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一直呈扩大趋势。缩小东西部之间差距,加速落后地区发展对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我认为山东省今后的发展应选择有限非均衡协调发展的道路。1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1.1 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各项积极的区域政策的实施下,山东省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欠发达的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与其他地区一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长期以来存在着地区间的差异,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并且这种差距也在日渐扩大,总的来看,山东区域间比较明显的差距是东西部的差距,既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发达,而西部地区则发展相对落后,为更加清晰的进行分析,以便于对东西部地区进行定量的研究,把山东确定的半岛城市群的8个市作为发达地区,其他的9个市作为欠发达地区。1.1.1经济增长明显加快近年来,山东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东部地区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西部欠发达区发展也进一步加快。特别是2002年以来,山东省欠发达地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06年生产总值(GDP)达到8149.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000美元,均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2003-2006年GDP增长逐年加快,年均增速为16.9%,比2002年提高3.9个百分点,比发达地区高0.3个百分点。追赶发达地区的步伐逐步加快,GDP年增长率由2002年的低于发达地区0.5个百分点,转为2003年以来依次比发达地区高0.1、0.3、0.4和0.5个百分点1。1.1.2工业生产加速增长2003年以来,山东省欠发达地区坚持实施工业化带动战略,工业生产呈现加快发展势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39.35%,高于发达地区6.1个百分点,比2002年增加1.7倍;占GDP比重为50.8%,比2002年提高10.6个百分点,高于发达地区提高幅度3.1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49%提升为60.7%1。1.1.3投资消费拉动作用增强2004-2006年,欠发达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势头强劲,三年累计投资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36.2%,比发达地区年均增速高2.8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率由2003年的44.3%提高到2006的47.9%1。1.1.4外经外贸稳步推进欠发达地区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外向型经济步伐加快,2006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4.8亿元,其中出口86.4亿美元,四年年均增幅分别达到37.3%和38.4%,分别比发达国家高8.9和10.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欠发达地区对外商投资吸引力增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近年来逐年上升,由2002年的5.5亿提高到2006年的13.3亿美元,占外商直接投资比重由9.8%增加到13.3%1。1.1.5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提高2004年以来,欠发达地区在工业生产加快增长的同时,企业利润也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48.0%1,高于发达地区4.9个百分点;经济运行的效益提高,实现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9.2%,比2003年增速提高4.9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快速增加,2004-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8%和12.5%,分别比2003年提高2.6个和6.4个百分点1。1.2区域不平衡状况依然存在,区域差异呈扩大之势1.2.1整体实力的差距在拉大虽然近年来欠发达地区GDP增长快于发达地区,但由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大,经济总量的差距出现了明显的扩大,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相差3171.2亿元1,扩大到2006年的相差6339.2亿元,差距扩大一倍;人均GDP由相差10592元扩大到相差20952元。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只是在2003年、2006年与发达地区持平或略高,两者的总量差距也在加大,由2002年的相差168.3亿元,扩大到2006年的相差382.8亿元,差距扩大1.3倍1。这种经济实力的差距以及扩大趋势,势必影响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后劲,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1.2.2工业化程度不均衡目前,欠发达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但工业化程度仍然较低。2002年欠发达地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2%,比发达地区低5.9个百分点,2006年这一差距有所缩小,但仍相差2.9个百分点。从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的变化看,尽管2006年欠发达地区工业企业个数比2002年增加了1.8倍,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有4263家扩大到6342家,说明欠发达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对经济的支撑远不如发达地区1。发展规模工业,增强规模实力,仍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2。1.2.3城镇化速度有小幅拉大的趋势2006年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为36.4%1,发达地区城镇化率为55.5%1,两者相差19.1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提高6.6个百分点,发达地区提高6.7个百分点,两者差距小幅拉大。反映出欠发达地区城镇的发展能力较弱,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弱。“十五”期间,人口向发达地区的流动量增加,2006年发达地区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246万人,五年间多增加128万人1,而欠发达地区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210万人,五年期间减少了114万人,这一多一少的反差,同样反映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1。1.2.4对外经济差距显著加入世贸组织后,山东省外经贸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但外向型经济发展表现出高度集中的地域特征,东西差异十分明显2。2006年发达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828.0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贸易的86.9%,经济外向度45.6%,比欠发达地区高33.4个百分点。与2002年相比,欠发达地区经济外向度提高4.6个百分点,发达地区提高9.7个百分点,差距进一步加大。在吸引外资方面,东部发达地区优势突出,200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总量的86.7%,比2003年提高2.4个百分点1。1.2.5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在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最直接的反映是居民收入的差距2。2003-2006年,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支配收入差距由1616元扩大到3063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差距由926元扩大到1600元1。从城乡对比看,虽然山东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采取了粮食补贴、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增收措施,但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58:1扩大到2.79:11。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说明人民群众享受到的发展战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是不协调的,尚需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协调性,有效促进和带动城乡收入水平的提高。2 区域经济差异原因分析 2.1制度因素是能否体现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因为国家制度的倾斜力度和方向以及地方实施制度的措施的不同,制度因素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而使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拉大。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2.1.1产权制度多元化我国经济的体制制度是长期以国有经济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在很多领域都是国有经济占绝大比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国的经济格局开始转变,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非国有经济成分日益增加,即打破了传统的经济体制,又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2.1.2 经济制度的转变,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改革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经济制度的变革,由计划改为市场化。虽然一开始大多数的人并没有认可市场体制,并且受到严厉的抨击,但是随着改革的推广,市场体制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从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这一转变;可以看出经济体制是怎样演变的。市场化经济对配置资源影响越来越大。2.1.3优化产业结构怎样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它的有效方法是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调整目标。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大投资建设,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日益凸显,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了我们的主要任务3。2.1.4合理分配利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山东省的经济利益由国家分配逐渐转向个人私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因这一制度的改革,似的农民成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继承人。改革开放以后,山东省的工业迅猛发展,因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企业有了高效益的冲动。利益分配格局的改变从根本上解决了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问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一个合乎人类理性的基础之上3。这个转变的过程,使得国家在利益分配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新的分配制度对经济的增长起了促进的作用。2.1.5经济活动国际化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国际间的经济技术联系日益密切,生产力由社会化进一步走向国际化。社会化生产的发展,不仅使国内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而且把国内经济 和整个世界经济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2 自然因素是影响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基础2.2.1地理位置山东半岛位于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北部,是欧亚大陆桥的东部出海口。山东半岛东望日本和韩国,与日、韩具有良好的承接性;北接辽东半岛,西临京津唐地区,南接长江三角洲,是京津唐地区重要的出海口、中国环黄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又是环黄渤海经济圈与长江三角洲的交汇点,既可以同亚太、北美、西欧等各国进行技术交流,又可以利用内地资源,发展对外贸易;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生活环境比内陆更适应人类居住,对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更具有吸引力。2.2.2自然资源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分布来看, 山东省发达地区大部分地市气候温和、水量适中,有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和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且易开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相比而言,欠发达地区资源禀赋条件较差,比较高的产业性资源匮乏,生态环境也较脆弱,多数地区气候条件较差,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土地盐碱化严重,从而影响农业的生产。2.3 人文因素是决定山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关键2.3.1资本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特别强调投资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资本的存量多寡已成为国民经济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东部一直是商业发达、经济繁荣之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在东部地区半岛制造业基地,这里以优势企业为依托,与日韩和周边国家合作紧密,吸引了众多外资投向汽车、造船、电子信息和家电、化工和食品行业,承接了日韩等国家的产业转移。2004 年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总额的84.17%,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的88.76%,实际利用外资东部地区各市平均值为西部地区各市平均值的5.32倍。而在外商直接投资中, 东部地区平均值是西部地区平均值的8.89倍。2.3.2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重点在于人口素质的差异。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计算整理,从事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人员数量接近全省的一半,西部地区不到11%发达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都在7年以上,欠发达地区都在7年以下。总的来说,发达地区文化素质要比欠发达地区高,发达地区的吸引力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外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整体而言,东部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比内陆区要开放的多,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易于引进先进技术,再加上高素质人才齐聚,能把先进技术快速融入到生产实践中,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而西北地区处于内陆,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西部地区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比较慢,又由于这些地方的经济基础比较落后,人才外流比较多,人才吸引力弱于东部地区,因此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2.3.3知识资源东部地区是人力资源存量较高的地区,全省大多数的的高等院校级科研机构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教育水平高,有着雄厚的人力资本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创新环境良好,其工程技术等硬科技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优势大于西部地区。据统计,2004年全省科技人员总计170441人。其中东部地区占69%,西部地区占31%;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全省共计95074人,东部地区占70.65%,西部地区占29.35%。科技活动筹集经费总额2491557万元,东部地区占76. 42%,西部地区占23.58%;R&D经费内部支出共计1262474.3万元,东部地区占74.93% ,西部地区占25.07%1。2.4 其他影响因素2.4.1国家政策是产生山东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山东省的经济中心就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带动战略,省内采取优先发展东部地区以东部地区先富带动西部地区后富的战略,对沿海开放城市国家重点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把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全身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并根据东部沿海城市的需要,在投资、财税、信贷、外贸、外汇、价格等方面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如在财税政策方面,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发区不仅大部分留下自用,还享有财政拨款;在投资政策方面,国家和省的投资政策一直是向东部倾斜,东部在外贸、外资等多方面也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在价格政策方面,价格体制改革虽使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品的比价有一定程度改善,但相对于加工产品价格来说仍偏低,价格政策对西部仍不利。在市场发育程度和价格政策方面,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东部地区市场流通规模显著扩展,各类市场要素建设进展迅速,市场的发育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积累工业建设所需资金,这种经济上的抽血效应对粮食生产不稳定的西部地区更为明显;80年代中期后,西部地区采取“粮棉一起抓,重点抓棉花”的发展策略,而东部则走上了迅速发展乡镇企业之路,过去的工粮剪刀差变为工粮棉剪刀差,抽血效应并未根本改善反而有所增强,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的资金积累。2.4.2基础设施山东境内有铁路35条,其中胶济、兖石铁路横跨东西,京沪、京九铁路纵贯山东境内;截至2004年,公路通车里程达7776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33公里1,居全国首位;2005年胶济铁路电气化工程竣工,所有港口均对外开放,同日韩等许多国家的主要港口通航。东部地区已初步形成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辐射带动其他城市的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路网密度低,制约了资源、商品以及信息的快速流动。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低于东部地区14.78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增加值、邮电业务总量、本地电话用户、民用汽车拥有量、等级公路里程、铁路营业里程、城市供水总量、分地区电力消费量等情况较东部地区要差。3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对一些经济转型期的国家,这种不均衡现象更是突出。区域经济不均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激化区域矛盾,造成社会动荡。因此,各国政府都不会对这一现象等闲视之,都会采取各种不同的措施来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社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但同全国一样,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差距不断拉大的矛盾突出。不论是从区域经济发展规模还是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看,区域间绝对的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在短期内区域间的差距仍会呈扩大的态势,但是这种局面必须要加以重视和采取措施减缓这种差距扩大的势头。3.1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在继续发展经济发达区域的同时,扩大对欠发达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对外交流的条件;同等条件下,优先在欠发达地区有区域意义的重点建设项目;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对其教育和科研开发的投资力度,同时引导外资向欠发达地区投资4。并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特别是持续连片的贫困地区。消除贫困人口,对于调控区域经济差异和社会的稳定关系重大。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本身就是区域经济差异的外在反映,其社会影响远大于经济影响。如果只从人均水平去调控区域经济差异,而不努力消除绝对贫困,那么,就不可能很好地控制区域与经济差异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区域产业之间发展竞争,可以有效地发挥市场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引导和选择作用,引导各区域发展适合自己的优势产业,实现区域之间产业的合理分工5。3.2 推动地方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市场统一 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联动有序的经济区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定有关的法规和政策,保障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使区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