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第二节 血 管 生 理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四节 器 官 循 环(自学)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右心:泵血入肺循环;左心: 泵血入体循环。 概 述 血液循环:指血液从 血液循环的机能: 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 血液循环的意义: 1. 保持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 2. 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70岁一生泵血160000m3 。心脏不断地有秩序的、协调的收缩与舒张,是实现 泵血功能的必要条件。 而心脏的这种功能是依赖于心肌细胞的生理特 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自律性和电生理特性 。 名词: 静息时的电位 静息电位(RP) (Resting Potential) 活动时的电位 动作电位(AP) (Action Potential) 跨膜电位 心 肌 的 电 活 动 (一) (二)心室肌RP和AP的形成机制 1心室肌细胞RP形成机制 (1)幅度:-90mV (2)机制:= K+平衡电位 条件: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膜通透性具选择性:K+/Na+100/1 结果:K+顺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达 到K+平衡电位。 K+i K+o281 Na+i Na+o113 2.心室肌细胞AP的形成机制: 0期: 刺激 RP 阈电位 激活快Na+通道 Na+再生式内流 Na+平衡电位 (0期) 快Na+通道:-70mV激活,-55mV 失活,持续1-ms,特异性强( 只对Na+通透),阻断剂(TTX), 激活剂(苯妥因钠)。 0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去极化过程: 1期(快速复极初期): 快Na+通道失活 + 激活Ito通道 K+一过性外流 快速复极化 (1期) Ito通道:70年代认为Ito的离子 成分为Cl-,现在认为Ito可被K+通 道阻断剂(四乙基胺、4-氨基吡 啶)阻断,Ito的离子成分为K+。 1期 Na+ K+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复极化过程: 2期(平台期): O期去极达-40mV时 已激活慢Ca2+通道 + 激活IK 通道 Ca2+缓慢内流 与K+ 外流处于平衡状态 缓慢复极化 (2期=平台期) 慢Ca2+通道:激活与失活比Na+ 通道慢,特异性不高:Ca2+ ( 53%)、Na+(27%)、K+ (20% )都通透,阻断剂:Mn2+和多种 Ca2+阻断剂(异搏定)。 2期 Na+ K+ Ca2+ K+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注意: 是心肌与骨骼肌和神经动作电位 区别的主要特征。 平台期 是心肌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的 主要原因。 3期(快速复极期): 慢Ca2+通道失活 + IK 通道通透性 K+再生式外流 快速复极化 至RP水平 (3期) 4期: 因膜内Na+和Ca2+ 升高,而膜外K+升高激活离子 泵泵出Na+和Ca2+,泵入K+恢复 正常离子分布。 3期 Na+ K+ Ca2+ K+K+ 泵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泵 3期 3.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1) 窦房结细胞的电位特征 RP:不稳定,能自动去极化, 相当于最大舒张电位。 AP:分0,3,4三个时期, 无1期和2期。 (2)电位形成机制 0期:当4期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慢钙 通道(Ica-L型)Ca2+内流 Ca2+Ca2+ 0期 阈电位 零电位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 3期:慢钙通道(Ica-L型)渐失活 + 激活钾 通道(IK) Ca2+内流+ K+递减性外流 (因钾通道的失活K+呈递减性外流) K+ Ca2+ 3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 4期:K+递减性外流 + Na+递增性内流(If)+ Ca2+ 内流(ICa-T型钙通道激活)缓慢自动去极化 K+ 具“自我”启动 “自我”发展 “自我”终止的离子流现象。 Na+Ca2+ 4期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 小结:窦房结细胞的电位形成机制 复极化至-60mV时 If 通道递增性激活 3期末Ik通道 递增性失活 自动去极后1/3期 Ca2+通道(T型)开放 K+递减性外流Na+递增性内流Ca2+内流 自 动 去 极 达 阈 电 位(-40mV) 慢 Ca2+ 通 道(L型)开 放 Ca2+ 内 流 产 生 AP 的 0 期 注:Ik 失活If 激活61,故4期自动去极If作用不大; 但若在超极化时,4期自动去极If的作用为主要离子流成分。 自我启动 自我发展 自我终止 (3)浦肯野细胞的电位特征 特征: 与心室肌细胞AP基本相似:分0、1、2、 3、4期(4期能自动去极化)。 0、1、2、3期的形成机制同心室肌细胞 AP的形成机制。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比窦房结细胞的慢, 故自律性低。 形成机制 3 期 末 K+ 通 道 的 递 增 性 失 活 电 位 复 极 至 -60mV 时 If 通 道 的 递 增 性 激 活 K+ 递 减 性 外 流Na+ 递 增 性 内 流 自 动 去 极 达 阈 电 位 快 N+ 通 道 开 放 Na+ 再 生 式 内 流 去 极 化产 生 AP 的 0 期 当去极化电位至-50mV时If 通道失活,自动去极化终止 自我启动 自我发展 自我终止 快反应自律细胞: 0期去极化速率快; 4期有自动去极化。 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0期去极化速率快; 4期无自动去极化。 慢反应自律细胞: O期去极化速率慢; 4期有自动去极化。 慢反应非自律细胞: O期去极化速率慢; 4期无自动去极化。 4.各类心肌细胞AP的特点: (1)分类: (2)快、慢反应心肌细胞AP的特征比较 快反应AP 慢反应AP AP波形分5个期: AP波形分3个期: 0、1、2、3、4期 0、3、4期 电位幅度高 电位幅度低 0期去极速度快 0期去极速度慢 0期主要与Na+内流有关 0期主要与Ca2+内流有关 具有快、慢通道 只有慢通道 (以快通道为主) RP大:-85mv-90mv RP小:-85mv-90mv Rp稳定(普通心肌细胞)Rp不稳定(自律细胞) 不稳定(自律细胞) 通道阻断剂:河豚毒 通道阻断剂:Mn2+、异搏定 (一)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1.概念:心脏在离体和脱离神经支配下,仍能自 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2.起源:心内特殊传导系统(即自律细胞的特征 决定的)。 3.心肌的自律性与心律、心率的关系: 各部位的自律细胞的自律性高低不一: 窦房结-房室结-浦氏纤维 (90-100次/分)(40-60次/分) (20-40次/分) 自律性高的具有抢先夺获和超速驱动压抑的特点。 正常心律、心率由窦房结的自律性控制。 正常成人心率为75次/分,而窦房结(90-100次/分?)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抢 先 占 领 超 速 抑 制 结论: 窦房结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除窦房结外,其它自律组织为潜在起搏点或异 位起搏点。 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律为窦性节律,以窦外 自律组织为起搏点的心跳为异位节律(结性心律、室 性心律)。 正常心率的快慢取决于窦房结的自律性高低。 Z z h e 正 常 正 常 3 1.传导过程 窦 房 结 结间束 房间束 (优势传导通路) 房室交界 心房肌 房室束 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 心室肌 (二)心肌细胞的传导性 2.传导速度 浦氏纤维 (4m/s) 束支 (2m/s) 心室肌 (1m/s) 心房肌 (0.4m/s) 结区 (0.02m/s) 传导时间 心房内-房室交界-心室内 (0.06s) (0.1s) (0.06s) 3传导原理:局部电流。 闰盘(缝隙连接)为低电阻区,局部电流很 容易通过特殊传导系统。 4传导特点: 浦氏纤维最快房、室内快同步收缩,利射 血。 房室交界最慢房室延搁利房排空、室充盈 。 房室交界是传导必经之路,易出现传导阻滞( 房室阻滞)。 (三)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1.概念: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2.标准:兴奋性高低的衡量指标 阈值: 阈值高 兴奋性低 阈值低 兴奋性高 兴奋性 阈值 1 3.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心肌细胞每次兴奋后,膜通道发生由备用状态 激活失活复活的周期变化过程,故其兴奋性 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周期性改变。 心室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周期变化 对应位置 机 制 新AP产生能力 有效不应期 去极相复极相-60mV 绝对不应期: Na+通道处于 不能产生 -55mV 完全失活状态 局部反应期: Na+通道 不能产生 -60mV 刚开始复活 相对不应期 Na+通道 能产生 -80mV 大部复活 超 常 期 Na+通道基本 易产生 -90mV 恢复到备用状态 (但0期幅度、传导、时程 等较正常小) (但能产生局部电位) 局部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 常 期 4.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心肌收缩是在肌膜AP触发下,发生兴奋-收缩耦 联,引起肌丝滑行实现的。 (1)不发生强直收缩 当刺激频率多数刺激落在有效不应期内, 最多引起期前收缩,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但在离体蛙心灌流实验中,当Ca2+o过高时 钙僵(Ca2+利于收缩不利于舒张,出现持续收缩 状态)。 (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 的收缩在窦性节律收缩之前,称为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 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3)Na+通道的性状 Na+通道所处的机能状态,是决定兴奋性正常、 低下和丧失的主要因素。 完全备用 失 活 刚复活 渐复活 基本备用 产生AP 绝对不应期 局部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兴奋性正常 兴奋性无 产生局部电位 兴奋性低 兴奋性高 (四)心肌的收缩性 1.心肌收缩的特点 对Ca2+o有明显的依赖性(与结构有关): Ca2+oCa2+内流肌缩力 Ca2+oCa2+内流肌缩力 Ca2+o Ca2+内流无兴奋收缩脱耦联 全或无式收缩 不发生强直收缩 可伸展性较小 具一定初长度 三、心动周期与心脏射血 (一)心动周期 1.概念: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心动周期。 2.时程:T1/f60s/750.8s 房缩 0.1s 房舒 0.7s 室缩 0.3s 室舒 0.5s 3.特点: 舒张期时间 收缩期时间 全心舒张期0.4s 利心肌休息和心室充盈 心缩(舒)期习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 指标。 心率 心动周期 室缩期 室舒期 0.351.15 40 1.5 75 0.8 150 0.4 0.300.50 0.250.15 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 (二)心率 概念: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称心率。 正常变异: 年龄:初生儿(130次/分) 成人(6090次/分) 性别:女男 体质:弱强 兴奋状态:运动、情绪激动安静、休息 体温每1心率10次/分 弄清三个问题: 1. 血液在心脏内单方向流动是怎样实现的? 2. 主动脉内压力高心脏是怎样将血液射入动 脉的? 3. 压力很低的静脉血是怎样回心的? 心脏的射血机能(三) 心 脏 射 血 过 程 心动周期中压力、容积等变化 心动周期中压力 、容积等变化 1=主A内压 2=左心室内压 3=左心房内压 4=心音 5=心室容积 =心房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缓慢射血期 =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1.心房的泵血 心房收缩 心房容积 房内压 房室瓣开放 (动脉瓣处关闭状态) 挤血入心室 (占心室充盈量25%) 心房舒张 (75%由V经心房流入心室) 2.心室的泵血 (1)心室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心室开始收缩 室内压急剧 (左室内压近80mmHg) 房室瓣关闭 (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继续收缩 快速射血期 等容收缩期的特点: 其时程长短与心肌缩力 、后负荷有关: 肌缩力等容收缩期 后负荷等容收缩期 房室瓣、动脉瓣处关闭 状态; 等容收缩末的动脉压最 低; 室内压上升速最快。 a 快速射血期: 心室继续收缩 室内压动脉压 (左室80mmHg) (右室8mmHg) 动脉瓣开放 (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 迅速射血入动脉 (占射血量75%) 心室容积迅速 减慢射血期 特点:快速射血期末室内 压与主动脉压最高; 用时少(收缩期 1/3),射血量大。 减慢射血期: 迅速射血入动脉后 心室容积继续 室内压略动脉压 射血能=血液的动能 继续射血入动脉 (占射血量25%) 心室容积继续 心室舒张前期 特点:用时长(收缩期2/3 ),射血量少;因外周血管 的阻力作用,血液的动能在主 动脉转变为压强能,使动脉压 略室内压。 (2)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 心室开始舒张 室内压迅速 (室内压=动脉压) 动脉瓣关闭 心室继续舒张 室内压急剧迅速 ( 室内压仍房内压 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快速充盈期 特点:动脉瓣、房室瓣 都处于关闭状态; 动脉瓣关闭产生 第二心音。 快速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末 室内压 (室内压房内压) 房室瓣开放 心室继续舒张 室内压 (室内压房内压=负压) 心房和大V内的血液快速入室 (占总充盈量2/3) 心室容积迅速 特点:快速充盈期末的 室内压最低。 减慢充盈期: 随着心室内血 液的充盈,心室与 心房、大V间的压力 差减小,血液流入 心室的速度减慢。 其前半期为大V 的血液经心房抽入 心室(占心室充盈血 量75%);后半期为 心房收缩期的挤血 入心室(占25%)。 心动周期中的压力变化: 最高:室内压:快速射血期末 动脉压:快速射血期末 最低:室内压:快速充盈期末 动脉压:等容收缩期末 后负荷:后负荷 等容收缩期延长 射血期缩短 射血量 心动周期中的4对矛盾: 心脏缩与舒(主要矛盾) 压力升与降 瓣膜开与关 血液进与出 心动周期中的瓣膜变化: 房室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房室瓣开:快速充盈期初 动脉瓣关:等容舒张期初 动脉瓣开:快速射血期初 小结: (四)心输出量 1.正常心输出量及其变异 (1)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出的血量(70ml) 。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舒张末期容积 6080ml120130ml 5060 意义: 心舒张末期容积与心缩力有关(因与心 肌初长度呈正相关)。 心缩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 心室扩大、心功能下降(每搏输出量可 不变)心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56L/min 每搏输出量心率 评定不同个体心功能。 10岁心指数最大(4L/min.m2以上); 以后随年龄增长而渐降,到80岁时接近 2L/min.m2。 心 指 数:空腹和安静状态下, 每平方米体表面 积的每分心输出量。 3.03.5L/min.m2 变 异: 意 义: (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每分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 心率 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等长自身调节异长自身调节 前负荷、 后负荷、 心缩力 a.前负荷: =心舒末期容量=异长自身调节 剩余血量 前负荷 V血回流速 充盈时程 前负荷心肌初长度肌缩力搏出量 前负荷 (心舒末期容量 ) 心肌初长度 心肌收缩力 心搏出量 异长自身调节: 心肌收缩力能随心肌 初长度的改变而改变 的现象。 特点:调节范围小 意义:能精细调节每 搏输出量。 Starling定律:心脏不依赖神经-体液因素自 身调节并平衡心搏出量与回心血量之间关系的现象。 b.后负荷:= ABp 搏出量恢复正常 异长自身调节 等长自身调节(N体液) 前负荷 剩余量回流量不变 搏出量 射血期射血速 等容收缩期心肌缩速 后负荷(一定范围内) 临床: ABp持续 心肌肥厚 泵血功能 c.心肌收缩性(能力)等长自身调节 概念:指心肌在前、后负荷不变(心肌初长度不 变),而改变肌缩程度、速度和张力等方面,实现调节 每搏输出量的内在特性。 意义:能对持续的、剧烈的循环变化有强大的调 节作用。如: 收缩性:NE受体 cAMPCa2+通道开放 几率+开放时间 Ca2+i 心缩力。 收缩性:AChM受体 抑Ca2+通道+激活K+通道 AP的2、3期缩短Ca2+ 内流心缩力。 d. 心率 心率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 40150次/分:心率每分心输出量 150次/分 心动周期缩短(尤其心舒期) 充盈量每搏出量每分心输出量。 40次/分 心动周期延长(尤其心舒期) 充盈量达极限而心率太慢每分心输出量。 每分输出量 血 压 心 率 心肌收缩性前负荷 每搏出量 充盈时程 静脉血回流速 剩余量 后负荷 神 经 体 液 调 节 等长自身调节 异长自身调节 (4)心力贮备 概念: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 的能力。 意义:反映心脏的健康程度、心脏泵血功能。 组成 心率贮备 搏出量贮备: 收缩期贮备量:5560ml(射血分数) 舒张期贮备量:15ml 四、心音的产生 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第三心音第四心音 特 点 音调低沉(勒 ) 持续较长 音调高清(哒 ) 持续较短 音调低浊 持续短 音调低沉 持续较长 成 因 心室肌收缩和 房室瓣关闭的 振动;射血大 A扩张及产生 旋涡。 动脉瓣关闭; 射血突停导致 大A和心室壁 振动。 心室充盈减 慢,流速突 变导致室壁 及瓣膜振动 。 心房强烈 收缩,挤 血击撞室 壁。 标 志 心室开始收缩 (心尖区) 心室开始舒张 (动脉瓣区) 快速充盈期 末(心尖) 房缩强烈 意 义 心室收缩力与 房室瓣功能状 态 动脉瓣功能状 态 部分健康青 年 部分老年 和心舒末 期压力高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大A:具有弹性和可扩性 2.小(微)A:半径小、阻力大 3.小(微)V: 4.Cap.:薄、透性好 5.V:容纳循环血量60-70% 弹性贮器血管 Cap.前阻力血管 Cap.后阻力血管 物质交换血管 容量血管 二、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基本特点 (一) 血流 1.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血管截面的血 量(容积速度)。 公式:QP/R (P1-P2)r4/ 8L 单位:ml/min或L/min 注: Q:单位时间的液体流量 P:两端的压力差 R:管道内的阻力 r:血管半径 L:血管长度(常数,不变) :与血细胞比容 血流切率 血管口径 温度 血浆蛋白成分和浓度有关。 2血流速度: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直线速度,即 一质点(例如一个红细胞)在血液前进的速度。 公式:VQ/S (注:S为血管横截面积) 3血流方式: 层流:QP/R 湍流:QP/R 4血流阻力: 公式:R8L/r4 5循环时:血液在体内循环一周所需的时间称为 循环时,约23s。若测定血液流经某一段途径所需的时 间,称为该途径的循环时。 如:糖精的臂舌循环时,约为9-16s。 循环机能障碍时,循环时延长。 层流湍流 (二)血压 概念: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不流动时的侧压力称体循环平均压) 公式:PQR 产生条件: 血管内血液的充盈度 推血流动 血流的动力心射血力 对管壁侧压力 扩张管壁(势能) 血流的阻力能量的消耗:血压渐降 各段血管的压力梯度 三、动脉血压和脉搏 (一)动脉血压 1.正常值与测量 收缩压(Sp):室缩时, 动脉血压升高到的最高值 (12.018.7Kpa) 舒张压(Dp):室舒时, 动脉血压降低到的最低值 (8.012.0Kpa) 平均动脉压:Dp + 脉压/3 (Sp + 2Dp)/3 血压的测量示意图 脉搏压:Sp-Dp4.05.3 Kpa 2.生理变异: 年龄10岁Bp1mmHg(血压随年龄的增加而 升高,Sp的升高比Dp的升高更明显) 吸气呼气Bp:吸气负压抽吸,血贮于肺中 回心血量射血量Bp 活动安静 站位卧位 右臂左臂(1.33kPa or 10mmHg) 上午下午(811时最高,08时最低) 高原平原 男性女性 3.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 前提条件:足够的血液充盈 闭合的血流环路 决定因素:心室射血对血流产生的动力 ; 外周血管口径变化对血流产 心室舒张心室收缩 射血入主A 外周阻力大A回弹 (势能释放) 推血继续流动 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降低到最小值=舒张压 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 推血流动(1/3) 大A扩张(2/3) (动能消耗) (势能贮存+缓冲力) 生的阻力. 几点说明: 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 心搏功能量消耗: SP:主要反映搏出量(心缩力) DP:主要反映外周阻力 缓冲SP(势能贮存) 维持DP(势能释放) 动能:推血流 + 大A扩张 势能:管壁侧压力 + 克服外周阻力 (1)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A血量管壁侧压力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 DP(不明显) SP(明显) 血流速 DP(明显) 搏出量SP(不明显) 回心血量 (2)心率心舒期心舒末期A血量管壁侧压力 (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期A血量 心缩期血流速 SP(不明显) DP(明显) 管壁侧压力 SP(明显)DP脉压 体循环平均压变Bp变 (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 (4)大动脉弹性缓冲SP维持DP 如:大失血循环血量Bp(显著) 过敏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Bp 动脉血压影响因素 SpDP脉压Bp 搏出量 (明显) 心率 (明显) 外周阻力 (明显) 有效血量 (明显)(明显) 大A弹性 (明显) (二)动脉脉搏 波组成 对应关系 形成机理 生理意义 上升支 快速射血期 Bp骤升 反映心率、每分输出量、 下降支 前 段 减慢射血期 A壁回缩 降中峡 主A瓣关闭 血液返流又回弹 外周阻力 后 段 心室舒张期 A内压力继 脉搏实质是随心室缩舒所形成的大A压力波, 沿血管壁传布的能量表现,非血液流到所摸A对A壁 的冲击波动。 射血阻力等 A壁被动扩张 输出速度、瓣膜状态、 大致反映 管内压力 的大小 四、微循环 (一)组成及功能 微A:总闸门 后微A:分闸 Cap.前括约肌:分闸 真Cap.:营养性血管 通血Cap.:直捷通路 A-V吻合支:调节体热 微V:后阻力性Cap. 前阻力性Cap. (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与作用 名称 血流通路 血流特点 作用 迂回通路 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 血流缓慢 物质交换 直捷通路 微A后微A通血Cap. 血流速较快 利血回流 A-V短路 微AA-V吻合支微V 随温度变化 调节体温 真Cap.网微V 主要场所 微V (三)微循环的自身调节 局部代谢产物 组织胺,Po2 后微A和Cap. 前括约肌舒张 真Cap.开放 血流量及流速 后微A和Cap. 前括约肌收缩 局部代谢产物 组织胺,Po2 真Cap.关闭 血流量及流速 缩血管物质 五、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1.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 有效滤过压0 组织液生成(动脉端) 0 组织液回流(静脉端) 2.生成量 V =(毛细血管通透性+滤过面积)有效滤过压 0.5%2%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浆量 90%入静脉,10%入淋巴管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主要因素 生成量 回流量 例 症 毛细血管压 或静脉压 炎症、充血性心功 不全等所致的水舯 营养不良、肾炎等 血浆蛋白所致水肿 丝虫病、癌症等 使受阻部位远端水肿 烫伤、细菌感染 所致的局部水肿 毛细血管 通透性 淋 巴 回流受阻 血浆胶体 渗透压 循环血量、体位 心泵、呼吸泵、肌泵 动脉血压 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心 率 每搏量 小A口径 血液粘度 RBC数、温度、血流切率 血浆蛋白成分和浓度 神经、体液因素 小结: 前负荷 后负荷 心缩力 动脉血压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神经 支配 心血管中 枢 反射性 调节 全身性体 液调节 局部性体 液调节 前 言 调节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心缩力和心率 以调整心输出量,通过影响血管紧张性和血 管口径以改变外周阻力。 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一神 经 调 节 (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N支配 心交感N 心迷走N 起源 脊髓胸段T1T5 延髓的迷走神经 侧角神经元 背核和疑核 分布 右:窦房结、房室肌前壁 右:窦房结 左:房室交界、束支、 左:房室交界 房室肌后壁 房室肌少量 递质 NE Ach 受体 1 阻断剂 心得安 阿托品 1.心 脏 的 N 支 配 和作用 (2)交感N和迷走N对心脏的作用 生理作用 心交感N 心迷走N 变 时 4期Ca2+内流自动去极速 3、4期K+外流最大舒张电位 (自律性) 自动去极速 (正变时) 自律性 (负变时) 自律性 变兴奋 阈电位Na+ Ca2+通道激活率 期K+外流膜电位距阈电位远 (兴奋性) (正变兴奋) 兴奋性 (负变兴奋) 兴奋性 变 力 2期Ca2+内流肌浆网释放Ca2+ 期K+外流3期复极化速 (收缩性) 生成 AP时程(2期) Ca2+内流 (正变收缩) (负变收缩) 收缩力 收缩力 (等长自身调节) 变传导 0期Ca2+、Na+内流 0 期 0期Ca2+内流 0 期 (传导性) 去极速幅度 去极速幅度 (正变传导) (负变传导) 传导性 传导性 (3)支配心脏的肽能N元 心脏中存在多种肽类神经纤维,释放的 递质有: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 基因相关肽、阿片肽等。 目前对于分布在心脏的心脏的肽能N元 的功能尚不完全清楚。但其存在说明也可能 参与对心肌和冠脉的调节。如:血管活性肠 肽对心肌有正性变力作用和舒张冠脉的作用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有加快心率的作用。 2.血管的N支配与生理作用 (1)缩血管N(=交感缩血管N) 中枢:延髓的缩血管中枢(T1L23侧角) 分布:绝大多数血管(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受交 感缩血管N支配,而且绝大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 管N的单一支配)。 递质:N节前纤维ACh,N后纤维NE(有与共存的神经 肽Y具极强烈的缩血管效应)。 受体:(主)、 作用:受体血管缩受体血管舒 特点:调节血压作用大 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 紧张性血管缩,紧张性血管舒 (2)舒血管N 交感舒血管N 副交感舒血管N 脊髓背根舒血管N 中枢 皮质运动区 脑干副交感核 分布 骨骼肌血管 软脑膜、消化腺 递质 ACh ACh P物质或组胺 受体 作用 血管舒 血管舒 局部血管舒 特点 不参与血压调节 不参与血压调节 轴突反射 平时无作用 参与调节局部血流 与情绪、运动有关 外生殖器血管 S23外侧核链 交感缩血管N 交感舒血管N 副交感舒血管N 中枢 延髓的缩血管中枢 皮质运动区 脑干副交感核、 (T1-L2-3侧角) S2-3外侧核链 递质 NE ACh ACh 受体 (主)、 阻断剂 酚妥拉明 阿托品 阿托品 小结:血管的N支配与生理作用 特点 调节血压作用大 不参与血压调节 不参与血压调节 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平时无作用 参与调节局部血流 紧张性血管缩 与情绪、运动有关 紧张性血管舒 作用 受体血管缩 血管舒 血管舒 受体血管舒 分布 绝大多数血管 骨骼肌血管 软脑膜、消化腺、 (多为单一支配) 外生殖器血管 部 位 特 点 脊 T、L、S段 活动受上级中枢控制 髓 灰质侧角 (二)心 血 管 中 枢 呼吸可改变其紧张性: 始终有紧张性,且交感紧张性 传入神经接替站:孤束核 下丘脑是皮层下的一高位整合中枢 越是高位N元其整合功能越复杂 延 下丘脑、 髓 大脑边缘系统 以 大脑新皮层运动区 上 小脑顶核. 缩血管中枢 延 (头端腹外侧) 心交感中枢 (尾端腹外侧) 髓 心迷走中枢 (迷走背核、疑核) 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 相互间有突触联系 (吸气迷走紧张交感紧张呼气:相反) 能完成原始不精确的心血管反应 1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 受性反射 (1)压力感受器 部位:颈A窦和主A弓血 管外膜下的神经末梢。 适宜刺激:血管壁的牵 张度血压的变化。 (三) 心血管反射 其传入冲动先到达孤束核 再与心血管中枢联系。 窦N(加入舌咽N)。 弓N(加入迷走N,家兔则 游离较长称减压N)。 (2)传入神经 (3)中枢联系 (4) 反射效应 心迷走 中 枢 心交感 中 枢 缩血管 中 枢 心 脏血 管 窦弓压力感受器+ 血 压 交 感 缩 血 管 N 心 交 感 N 心 迷 走 N 心 跳 V 舒 张 A 舒 张 回 心 血 量 外 周 阻 力 每 搏 输 出 量 每 分 输 出 量 血 压 + 孤束核 窦弓反射: 窦弓反射 血压突然 窦、弓感受器受到牵拉兴奋性 窦、弓N 孤 束 核 缩血管中枢(-)心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 交感缩血管N(-)心交感N(-)心迷走N(+) 阻力血管舒 容量血管舒心 脏 活 动 外周阻力 V回流量 心输出量 血压 (5)反射特点: 具双向性作用: 又称缓冲神经 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敏感性是: :Bp的阶梯突变敏感性缓慢持续的变化。 :正常Bp在824Kpa工作范围内变化,其敏感性 高。 在高血压情况下, 其工作范围可重调定 血压维持在较高的 水平(压力感受性反 射功能曲线右移)。 2.心肺感受器反射 机械牵张:血压、血容量 化学物质:PG、缓激肽、药物(藜芦碱) 心肺感受器兴奋 迷走N 交感紧张 迷走紧张肾血流量 垂体前叶释放ADH 心率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肾重吸收水GFR R-A-A-S 肾排钠和排水 血 压 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PO2 H+ PCO2 等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 窦、弓N 孤 束 核 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呼吸中枢(+) 心率、冠脉舒 心输出量 皮肤、内脏 骨骼肌血管缩 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心输出量 血 压 呼吸加深加快 间接 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特点: 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敏感性是: 外周感受器对PO2H+PCO2(尤其PO2)敏感; 中枢感受器对H+PCO2(尤其PCO2)敏感。 平时不起明显调节作用,当低氧、窒息、酸中毒、 Bp过低(即窦弓反射反应降低时)时才起作用。 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对Bp的调节作用 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一种移缓济急的应急反应 (即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 对心输出量的影响:直接作用是间接作用是。 动脉血压 水重吸收 动脉血压 二、体 液 调 节 (一)全身性体液调节因素 循环血量 等适宜刺激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刺激肾 素分泌的因素( 详见第八章); 血管紧 张素(A、A 、A)的作用: 注: A:不具有活性 ,A:主要 A:A (1)刺激肾素分泌的因素: 循环血容量 肾动脉压 入球小动脉 牵张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 肾动脉压 肾血流量 肾 近 球 细 胞 肾交感N兴奋 GFR 远曲小管 Na+、Cl-负荷 NE和E PGE2 循环血容量 心房容量感受器 动脉压力感受器 肾 素 反射性 + + + NE 受体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肾素 (2)血管紧张素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原 血管紧张素 血管紧张素 血管紧张素 (收缩微A外周阻力)+(收 缩V回心血量)Bp; 作用于脑内一些N元(脑室的 后缘区)交感缩血管活动外 周阻力Bp,以及引起渴觉; 刺激ADH、ACTH释放; 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心率 ; 作用于交感缩血管N末梢接头 前的受体使其释放NE; 刺激肾上腺髓质的分泌释放; 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 成与释放醛固酮; 刺激近曲小管重吸收NaCl。 醛 固 酮 肺脏的转换酶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水、 NaCl重吸收 细胞外液量 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E) 去甲肾上腺素(NE) 来 源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髓质、交感N节后纤维 共 性 兴奋 、受体,强心、缩血管、Bp、平滑肌舒张 、 升血糖、升血脂、耗氧量、产热 个 性 强心剂 升压剂 心脏 结合1受体 基本同E 正变时、正变力、正变传导作用 但在体心率 心率心缩力心输出量SP (窦弓反射效应所致) 血管 结合2受体 除冠脉外 皮肤、内脏血管缩 全身各器官血管缩 骨骼肌、心、肝血管舒 外周阻力、DP 平滑肌 胃肠道、支气管血管舒 较E弱 代谢 血糖、脂分解、 较E弱 耗氧、产热 3.血管升压素(VP)=(抗利尿素 ADH) 适宜刺激: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血浆晶渗压 血容量Bp 渗透压感受器+容量感受器-压力感受器- (+) 血管升压素(VP) 下丘脑-垂体束 垂体后叶 血管收缩、抗利尿效应 (+)(+) 来 源: VP作用: 正常时(少量VP )抗利尿效应,只 有血浆浓度明显高于 正常时(即交感、RAA 系统活动发生异常时 ),才引起升压效应 ; 大量VP,提高压 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 ,缓冲升压效应; 是缩血管(除脑血 管外)最强烈的一种 体液因素。 (二)局部性体液调节因素 1.激肽系统 种类:缓激肽、血管舒张素 来源:局部组织损伤、抗原抗体反应、炎症、胰蛋白酶 唾液、汗液、胰液激肽释放酶 (激活) 血浆2球蛋白血管舒张素缓激肽 作用: 最强烈的舒张血管,调节局部血流量和参与血 压调节; 增毛细血管通透性,局部水肿; 远曲小管水钠重吸收; 刺激N末梢产生痛觉。 2.组胺 来源:组织胺存在许多组织中,特别是皮肤、肺 、肠粘膜的肥大细胞中。 刺激:当组织受到损伤或发生炎症和过敏反应 时, 会刺激肥大细胞产生组织胺。 作用: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吸引WBC出 毛细血管,局部水肿。 3.前列腺素 按其分子结构的差异,分为多种类型,其中PGE、 PGA及前列环素具有很强烈的舒张血管作用。 4.组织代谢产物自身调节 组织细胞代谢活动加强或组织血流量不足时 组织代谢产物(如腺苷、CO2、H、K等)浓度局 部血管(微A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局部血流 量带走代谢产物局部血管收缩血流恢复 。 5.肌源性自身调节 血管平滑肌具有的特性: 肌源性活动。 平滑肌被牵拉时,其肌源性活动加强。 当器官灌注压血管平滑肌被牵拉肌源性 活动血管收缩血流量(保持血流量相对稳定)。 第四节 器官循环(自学) 一、冠脉循环 (一)冠脉循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一册5.5 三角恒等变换获奖教案
- 一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千姿百态的热带鱼教学设计 清华版
- 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圆中国梦教案
-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化学九年级人教版酸碱盐专题的教学设计
- 工厂管理培训
- 2024华润怡宝校园招聘发布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七年级生物上册 1.1.2 调查周边环境的生物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分娩期贫血的护理查房
- 电线绞铜技术培训
- 幼儿园小班语言活动《小鳄鱼的糖果牙齿》绘本故事PPT课件【幼儿教案】
- 3营销总监岗位说明书
- 第四章-数据交换技术课件
- 高等数理统计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浙江大学
- 云南省体育专业高考部分项目评分标准
- 日光温室大棚承包合同
- 2023年郑州科技学院单招面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表观遗传》教学设计
- 断桥铝封阳台门窗安装安全免责协议书
- 光伏工程绿色施工、节能减排方案
- GB/T 5272-2017梅花形弹性联轴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