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一小麦锈病课件_第1页
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一小麦锈病课件_第2页
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一小麦锈病课件_第3页
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一小麦锈病课件_第4页
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一小麦锈病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概述 小麦是我国,尤其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之 一,年种植面积4.5亿亩,仅次于水稻,位居第二。 小麦病害问题严重,且此起彼伏。 我国小麦主要病害种类:常见小麦病害39种,其 中真菌病害27种,病毒病8种,细菌病害3种,线虫病 1种。 小麦锈病一直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历史上曾经几度大流 行,损失惨重。 随着栽培制度的改进和肥水条件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前 后,小麦白粉病曾频频流行,损失很大。尽管利用三唑类杀 菌剂防治麦类白粉病效果很好,但研究表明白粉菌对三唑类 杀菌剂的抗性日益突出,问题十分严重。 小麦赤霉病一直是长江流域麦区的主要病害。该病不仅造 成产量损失,更为重要的是赤霉菌所产生的很多毒素对人畜 具有毒性。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全蚀病和小麦叶枯病发生日趋严 重,已经成为许多麦区的重要病害。由于目前缺乏抗病品种 ,危害还在加剧。病毒病、黑穗病在局部地区仍有一定危 害。 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据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2012年小麦病虫害 整体偏重发生,发生程度远远超过2011年,发生面积在10亿 亩次,同比增长10%,其中病害发生面积是4.5亿亩次,虫害 发生5.5亿亩次,同比增长28%和2%。 2012年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 病虫害发生面积偏重发生地区 条锈病4500万亩西南四省、甘肃南部和东部 白粉病1亿亩 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江苏淮北、湖北北部、陕西 秦岭北麓和渭北塬区、贵州西南部 赤霉病近1亿亩 赤霉病在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江苏沿江和苏南、安 徽沿淮及其以南、浙江中北部、上海 纹枯病1.3亿亩纹枯病在河南大部、江苏淮北、安徽淮北北部 病虫害发生面积偏重发生地区 穗蚜2.4亿亩 河北、山东大发生,华北、黄淮的其他 麦区、西北麦区和江苏、云南 麦蜘蛛1.1亿亩 河北、山西中南部、河南西北部 地下害 虫 9500万亩 华北、西北 吸浆虫 3500万亩 陕西关中中东部、河北中南部 2012年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 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一、小麦锈病 二、小麦白粉病 三、小麦赤霉病 四、小麦其它病害 一、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 布广、传播快、为害面积大的一类病害,流行年份减 产可达20%3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包括条锈病、 秆锈病和叶锈病3种,其中在川渝两地以小麦条锈病 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我国是小麦三种锈 病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 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流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 小麦叶锈病是禾谷类锈病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种 小麦病害,全世界小麦种植区都有发生。以西南和长江流域一 带发生较重,华北和东北部分麦区也较重。 小麦秆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种植小麦的国家和 地区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在华东沿海、长江流域和福建、广 东、广西的冬麦区及东北、内蒙古、西北等春麦区发生流行, 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三种锈病在中国各地的分布 一、小麦锈病 一、小麦锈病 一、小麦锈病 1.症状识别 条锈病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在叶鞘、茎秆和穗上 发生。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与叶脉平行, 成株期排列成行,幼苗期不成行,表皮开裂不明显;小麦近成 熟时,病部产生短线状黑色冬孢子堆埋伏于表皮内,成熟时表 皮不开裂,有别于杆锈病。 一、小麦锈病 叶锈病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茎秆、叶鞘上很少发生。夏 孢子堆圆形至长椭圆形,橘红色,不规则散生,周围表皮开裂。 后期在叶片背面和叶鞘上,散生圆形或长椭圆形的黑色冬孢子堆 ,表皮不破裂。 杆锈病 主要 发生在茎秆和叶鞘 上。夏孢子堆较大, 长椭圆形,深褐色, 排列不规则,散生, 常数个连接成大斑, 周围可见破裂向外翻 卷的表皮。小麦成熟 时,在夏孢子堆及其 附近出现黑色椭圆至 长条形冬孢子堆,后 期表皮破裂。 一、小麦锈病 三种锈病的共同特点: 被害处产生夏孢子堆,后期在病部生成黑色的冬孢子堆。根 据孢子堆的大小、颜色、形状、着生的部位、排列的情况和表皮 穿透的特点区分三种锈病,农民形象地说:“条锈成行、叶锈 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一、小麦锈病 种类 症状特点 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 为害部位 主要危害叶片,也为害 叶鞘、秆和穗 夏孢子堆主要在叶面上产生,冬孢 子堆主要在叶背面及叶鞘上产生 主要发生在茎秆及叶鞘上, 严重时,叶及穗上也可产生 夏 孢 子 堆 形态最小,黄色疱状比秆锈小而比条锈大,橘红色最大,长椭圆形,深褐色 叶片穿透情 况 不穿透叶片 偶尔叶锈病也可穿透叶片,在叶片 正反两面同时形成夏孢子堆,但叶 背的孢子堆比正面的小 叶片的同一侵染点正反面均 出现孢子堆,且背面的孢子 堆比正面大 表皮开裂情 况 开裂不明显开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堆粉表皮很早开裂并外翻 在叶片上排 列的形式 幼苗上呈多重轮状,在 成株上沿叶脉呈条状 排列不规则排列不规则 冬 孢 子 堆 形态小,疱状,黑色小,椭圆形,黑色 较大,长椭圆形或长条形, 黑色 排列的形式基本成行不规则不规则 表皮开裂情 况 不开裂不开裂开裂,散出冬孢子 三种锈病的症状区别 2. 病原 三种锈病的病原菌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柄锈菌属,锈菌均 为专性寄生,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为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夏孢 子单胞,鲜黄色,球形,表面有细刺;冬孢子双胞,褐色,棍棒 形,顶部扁平或斜切,柄短,有色,转主寄主不明。 一、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小麦条锈病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小麦叶锈病的病原菌为隐匿柄锈菌,夏孢子单胞,黄 褐色,球形至近球形,表面有细刺;冬孢子双胞,暗褐色,棍 棒状,上宽下窄,顶部平截或稍倾斜,柄极短无色。 小麦叶锈病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小麦叶锈病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一、小麦锈病 小麦秆锈病的病原菌为禾柄锈菌,夏孢子单胞,暗黄色, 长椭圆形,表面有细刺;冬孢子双胞,黑褐色,椭圆形或棍棒 形,表面光滑,顶端壁厚,横隔处稍缢缩,柄很长,上端黄褐 色,下端无色;转主寄主是小蘖和十大功劳。 小麦杆锈病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小麦杆锈病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一、小麦锈病 3. 发病规律 3种锈病均靠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为害,传播范围广,并 可形成多次再侵染。其病害循环包括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和 春季流行4个环节。 条锈病病菌喜凉怕热,因此56月小麦收获时节,旬均温 22时就不能侵染,麦收后夏孢子随气流远距离传播到甘 肃、青海、四川西北等高寒地区的小麦上越夏,秋季再随气流 传播到平原冬麦区为害早播秋苗,当气温降至12时,条锈 菌开始越冬。翌年小麦返青后,当旬均温上升至5时产生孢 子进行再侵染。 一、小麦锈病 一、小麦锈病 杆锈病病菌对低温、高温都比较敏感,侵入适温18 22。夏孢子主要在福建、广东及云南等麦区越冬。翌年春季 ,夏孢子由越冬地逐渐北移,经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达东 北、西北和内蒙古春麦区造成全国大范围的春、夏季流行。麦 收后又传至西北、西南等高寒地区越夏。 叶锈病病菌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其越冬和越夏的地区都 比较广。在我国大部分麦区,麦收后病菌转移至自生麦苗上越 夏,冬小麦秋播出土后,病菌又从自生麦苗上转移到秋苗上为 害并越冬,来年小麦返青后继续侵染为害。 小麦三种锈菌对湿度 的要求基本相同,都需要 有饱和湿度。小麦叶片及 孢子表面必须有持续46h 的水膜存在,病菌才能侵 入寄主。故多雨、多雾或 田间湿润、结露的情况下 ,锈病容易发生。 一、小麦锈病 4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 川育14、川育16、绵阳29、30号等 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病抗性较强,但应注意抗病品种的合理布 局,避免品种单一化。 (2)加强栽培管理 适时播种,适当晚播,可减轻秋苗 期锈病发生;清除自生苗,减少越夏菌源;施足基肥,早施追 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合理灌溉,南方多雨麦区 及时排水,北方干旱麦区及时灌水,可减轻损失。 一、小麦锈病 (3)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可用种子重量0.03%(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