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讲课课件_第1页
肥胖症讲课课件_第2页
肥胖症讲课课件_第3页
肥胖症讲课课件_第4页
肥胖症讲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肥胖症 Obesity 内分泌科 汪继胜 1 肥胖症(obesity ) n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 增加,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疾病 2 3 肥胖的流行特点(WHO) n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n18岁以上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 22.8和7.1 n大城市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30.0 和12.3 n儿童肥胖率已达8.1% 4 肥胖的流行特点(WHO) 5 肥胖症常用评估方法* n标准体重法(standard body weight) n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n腰围(waist circuit,WC) n腰臀比(waist to hip ratio WHR) n体脂含量 6 标准体重法 n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 n正常:10% n过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 n肥胖: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 n轻度肥胖: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30% n中度肥胖:体重超过标准体重30%-50% n重度肥胖:体重超过标准体重50% 7 体重指数(BMI) nBMI(kg/m)体重(kg)身高( m) n正常:18.5-23.9 n超重:24 n肥胖:28 8 腰围(WC) nWHO-肥胖 n男性腰围95cm n女性腰围80cm n中国-腹部脂肪蓄积 n男性腰围85cm n女性腰围80cm 9 10 腰臀比(WHR) n向心性肥胖 n男:0.9 n女:0.8 11 体脂含量 n正常人体脂含量 n男性:15-20% n女性:20-25% n肥胖 n男性:25% n女性: 30% 12 肥胖症病因 n内因 n遗传因素 n神经精神因素 n内分泌因素 n产热障碍 n外因 n饮食 n不良的进食习惯 n运动不足 13 体重增加的生理机制 能量摄取 能量消耗 控制和调节因素 遗传 饮食结构 体力活动 基础代谢 产热 遗传因素 n单纯性肥胖有显著的遗传倾向: n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肥胖有一定的家族 聚集性 n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肥胖占 70%80% n双亲之一(特别是母亲)为肥胖者,子女肥胖占 40% n60-80%的重度肥胖者有家族史。 n不仅肥胖有遗传性,而且脂肪分布部位 也有遗传性。 15 神经精神因素 n中枢神经系统的饱腹中枢和饥饿中枢功能失调 。 n饱腹中枢(satiety center) :下丘脑腹内侧核 ,当兴奋时发生饱感而拒食,当破坏时则食欲大增 。 n饥饿中枢(feeding center):下丘脑腹外侧核 ,当兴奋时食欲亢进而破坏时则厌食。 n此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 于动态平衡状态。 n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如脑炎后遗症、创伤、 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时,如腹内侧核破坏,则腹外 侧核相对兴奋而贪食无厌,引起肥胖。反之腹外侧 核破坏,则腹内侧核相对兴奋而厌食,导致消瘦。16 神经精神因素 n精神因素常影响食欲。 n交感神经兴奋:食欲受抑制 n迷走神经兴奋:食欲亢进 17 内分泌因素 n人体内调节脂肪代谢的内分泌腺,包括 脑垂体、性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 能紊乱,引起脂肪代谢失常而致肥胖。 垂体前叶功能低下、性腺及甲状腺功能 低下均可导致肥胖。 n胰岛素有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的 作用,胰岛素分泌过剩,可刺激脂肪合 成,引起肥胖。 18 产热障碍 n脂肪细胞按其功能可分成两类 n白色脂肪细胞:主要功能是贮存脂肪,即甘油 三脂。 n棕色脂肪细胞:与产热有关。 n机体产热功能障碍可能是肥胖的原因之一 n单纯性肥胖患者也存在产热功能低下的问题。 n而且近年发现婴幼儿的产热功能低下与其成年 后的肥胖有一定的关系。 19 饮食 n肥胖的直接原因是能量摄入过多,消耗 过少。饮食的组成对体脂的消长有影响 。如喜食高热量、高油脂、甜食的人易 肥胖。 20 高脂饮食促使体重增加的 机制 脂肪性食物 : u口味好 u易咀嚼 u不易产生饱食感 脂肪蛋白质或 碳水化合物 能量 9 千卡/克 能量 4 千卡/克 100克食物按大类提供的平均热量(千 卡) 油脂900 坚果600 粮谷类350 肉蛋类180 牛奶55 水果45 蔬菜20 22 不良的进食习惯 n进餐次数少: n在一天进餐2-6次的人中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 在能量摄入相同情况下,进餐次数较少的人,发生肥胖的机 会和程度高于进餐次数较多的人。 n不吃早餐 n晚上进食多 n在夜间,人的生理节律是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摄入的 食物比较容易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起来,日积月累易使人肥胖 。 n进餐过快 n其他:快餐食品、经常性的暴饮暴食(宴会、聚餐) 、夜间加餐、喜欢零食、准备食物过多 23 运动不足 n可以说运动是抑制机体脂肪积聚的一种强有力 的“制动剂”。 n运动不足可导致能量消耗减少 n脂肪合成酶活性增加,使得能量更容易以脂肪 的形式贮存体内。 n代谢率降低 n以有氧代谢为特征的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 、骑车、爬山、打球、跳舞、划船等,对降低 体脂效果最为明显 24 肥胖症分类 n单纯性肥胖 n继发性肥胖 25 单纯性肥胖 n发生于幼儿期和青春期,全身脂肪细胞 数量增加、体积增大,肥胖程度一般较 重,对这类肥胖要及早纠正,否则治疗 效果欠佳。 n发生于25岁以后,全身脂肪细胞数量不 再增多,仅体积增大,肥胖程度一般较 轻,治疗效果较好。 26 继发性肥胖 n下丘脑垂体:肿瘤、炎症、创伤 n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 n甲状腺功能低下 n性腺功能低下 n糖尿病型、胰岛细胞瘤、胰岛素分 泌过多症 27 临床表现 n通气不良综合征 n心血管系综合征 n内分泌代谢紊乱 n消化系症状 n其他 28 并发症 n糖尿病 n高血压 n高脂血症 n冠心病 n胆石症 n痛风 n增生性骨关节炎 29 典型生活方式 30 31 治疗 n肥胖的治疗必须坚持有足够的时间,持 之以恒地致力于改变原有的生活、膳食 习惯,长期地控制能量的摄入和增加能 量的消耗。一时性节食和间歇性锻炼, 则百害而无一利。 32 饮食控制十年的变化 体重 (kg) 饮食 饮食 饮食 饮食 饮食 困境 33 他俩和她俩 n你能想象图中那对恩爱 夫妻曾经是纸板儿上的 形象吗?这是活生生的 现实。日前,来自英国 诺福克郡的凯蒂和马克 减掉了相当于目前两个 人体重之和的重量,获 得了2009世界瘦身小姐 和瘦身先生的称号。他 们减肥没有秘诀,靠的 是长久的饮食控制和高 强度运动 34 治疗 n营养治疗配合体育锻炼 n药物治疗 n其他 :手术、按摩、洗浴、针灸等 35 营养治疗配合体育锻炼 n长期地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 这是现阶段肥胖的基础治疗缺一不可的 两根支柱。 36 营养治疗 n营养治疗目的 n营养治疗原则 n食物选择 n食谱举例 37 营养治疗目的 n维持肥胖者的身心健康,尽量减少减肥 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减少贮存 于体内的脂肪量 38 营养治疗原则 n控制热能摄入,使之低于消耗 n做到营养平衡 n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9 1.热能 n能量供给量:标准体重(kg)20-25( kcal/kg) n热能减少应循序渐进不宜过速、过猛。* n成年轻度肥胖者,可按每月稳步减肥0.5-1kg, 即每日负能125kcal-250kcal。 n成年中度以上的肥胖者,每周减肥0.5-1kg,即 每日负能500-1000kcal。 n膳食供应能量应不低于1000kcal,这是可在较 长时间内坚持的最低安全水平。 40 2.营养平衡 n膳食能量的分配较正常要求适当降低碳 水化合物比值,提高蛋白质比值,脂肪 比值控制在正常要求的上限。 41 蛋白质 n蛋白质占总热能15-20%为宜(或1g/kg 标准体重),其中优质蛋白(肉、蛋、 奶)占50%以上。保证膳食中有正常量 的优质蛋白,维持机体的正常氮平衡。 42 脂肪 n限制脂肪供给。脂肪占总热能20-25%为 宜。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维持在 1:1至2:1。胆固醇摄入量40 的极度肥胖病患者,或因肥胖症引起心肺功能不全等 而使用 其它减肥治疗方法长期无效者,可考虑以外科手术作为辅助治疗 n胃肠道手术:小肠旁路术、胃成形术、胃旁路术、胃内气囊放置 术等 并发症感染、吻合口开裂、吻合口瘘、肠梗阻、血栓形 成 各种吸收障碍和代谢紊乱 n局部去脂术:脂肪抽吸术/皮下脂肪切除术 缺点去脂效率低,只能去除皮下脂肪 局部脂肪容易复原 操作不当时可引起脂肪栓塞 55 预防 n肥胖症预防较治疗更重要。肥胖最根本 的预防措施,就是充分的体力活动和适 当的膳食进量,关键在于及早采取措施 防患于未然,并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56 易发胖时期 n从妊娠中期胎儿至幼儿期5岁以前,是人 生中机体生长最旺盛时期,这一时期的 能量入超,将促使脂肪细胞数量增多、 体积增大。为终身打下脂库增大的解剖 学基础。 57 易发胖时期 n青春发育期 n妇女妊娠期及产后 n中年期,必须减少能量的摄入,以适应 其年龄所需。与青年期相比,40-60岁 应减少5%-10%,60岁以上减少20%为 宜。随着年龄的增长,根据具体情况相 应调整膳食和体力活动,以预防肥胖。 58 易发胖时期 n人们在病后恢复期 n一年中冬春季、一日中的晚间,体脂较 易于积聚。 59 为什么和尚、尼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