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和“背” .doc_第1页
初中语文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和“背” .doc_第2页
初中语文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和“背” .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和“背” 赵永飞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而平时在电视上也不难看到一群童子在私塾里跟着先生摇头晃脑,口中念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等“之、乎、者、也”的诗文。可见,重视“读”和“背”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之一。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不细读、熟读、用心读,就不能感知语言文字,不能理解和吸取营养,没有读,就没有语文教学。如果翻看一下北京名师教案中金黄的大斗笠的教学设计,相信会给当前一些仰天长叹“语文课越来越难上”的语文教师们一些深刻的启发。这一设计从导入新课后开始,便让学生在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的同时,大声朗读课文,然后由教师范读课文,并提出思考题: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同学们整体感知教材并各抒己见后,请全体学生齐读课文。接下来通过集体讨论把“风雨图”分成三个镜头,并由女生读第一幅画面文字,男生读第二幅画面文字,全体读第三幅画面文字,在此基础上,再以读读议议的方式作有关作品所反映的情趣的问题讨论,最后在和谐的音乐伴奏下,学生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课堂便在学生朗读的余音中自然结束。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课没什么特别之处嘛。诚然,相比当前搞得轰轰烈烈的多媒体展示课而言,这样的教学设计确实缺了一些新奇感,少了一些声情并茂的动感画面,然而,这种朴素的课堂设计恰恰遵循了语文教学以“读”为主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读”中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在“读”中领悟文字语言的精妙所在,而这一点也恰恰是当前进行多媒体教学后极易忽视的一点。目前许多语文教师为了追求热闹的课堂教学效果而盲目舍本求末,甚至本末倒置,让本应是作为辅助手段的多媒体喧宾夺主,反而让主角“读”退居二线,甚至藏身匿迹,殊不知有许多的细节需要在阅读中细细捕捉,有许多的情感需要在阅读中慢慢品味,有许多的弦外之音需要在阅读中渐渐领悟。这倒令我想起友人曾评论电视剧笑傲江湖时的一席话。他说,看电视剧远没有看金庸的小说来得精彩,细细品味小说中那人物形象的描绘,语言的刻画,一举手一投足,无处不让人感觉一个活生生的扶危济困、英勇侠胆的江湖英雄令狐冲就在你的面前,虽然剧中演员的表演力求忠于原著,展现英雄本色,但毕竟没有书上刻画得细腻,值得品味。他的这番话虽非权威性评论,在我听来,却从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天机:“读”在文学作品欣赏中确确实实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不得不承认当前的语文教学,往往剥夺了学生“读”的权利,而代之以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殊不知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路子越走越窄,阻碍了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本人就曾有过因为违背了“读”这一原则而遭遇的尴尬场面:初出茅庐时,去某乡村中学上公开课,课题为故乡,课前,我精心设计教案,认真作好录音、图片准备,相信凭一腔的热情和不错的自身素质,肯定出色完成任务。然而面对一群陌生的孩子,又没有机会让他们提前进行预习,仅凭听一遍录音,便提出诸如“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闰土前后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等之类的问题,实在让学生有些措手不及,可想而知,能有几个大胆举手回答问题的(估计这几个学生也该早就自读过课文),已经要庆幸没让这节课演砸了。事后反省一下,其实只要课上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他们便不难找出有关人物前后形象、语言变化的语句,自然前面提的那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由此我深刻醒悟,语文教学千万不能流于形式,而应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学,自己领悟,说彻底了,无论是先进的多媒体,还是教师的启发、点拨,那都是辅助的东西,关键还得靠学生自己去体会,这就离不开一个字读。背,则是读的深化,是写作的基本功,它能让你记住许多精词妙句,积累丰富的词汇,提高情感的感悟能力,甚至令你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对于“背”的重要性我想已不必多赘,别说语文老师重视,就连农家的小孩子也能信口来个“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至于究竟什么意思,倒也未必说得出来,但至少小孩子脑中已有了烙印,等他长大了,自然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这里重点谈谈有关于如何“背”的问题。语文老师若是只当一道圣旨“把第几课背熟”,便只等到时抓几条不思上进的大懒虫,倒也实在有些为难学生了。因此,我认为在布置背诵任务时,不妨教学生几招背书秘诀。一、反复诵读法。这是最基本的背诵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课文的语句按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的“记忆带”上,凭靠声音的直感,如吐字、句中停顿、语调、语气等,达到口熟的目的,从而激发起学生背诵课文的欲望,为背诵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堂试背法。这种方法适合篇幅比较短小的文言文。如陋室铭总共才100来字,语言优美,前后问之间的联系又很自然紧密,在疏通文字,理解文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堂试背。若背不出来,就打开课本看一看,然后再背,直到完全会背为止。这样对掌握文章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也有很大帮助。三、分解整合法。即用各个击破,又整合完整的方法。此法适合篇幅较长的文章。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折不断”。把很长的文章分成一段一段的小段落,把这些小段落一一背熟,然后把这些小段落像珠子似的串联起来,合起来背,应该比机械地从头到尾背容易得多,也有效得多。如百草原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这一段,对于一个初一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不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一句式,把段落分成三部分,然后让学生找出各个部分写了哪些植物或动物,作者又是从什么感觉用了哪些形容词来写的,经过这样的点拨,再让学生分段落背熟,最后串联起来,这样就会让学生感觉轻松多了。四、提纲挈领法。对于一篇内容看似较复杂的文章,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把文章分成几个层次,概括出每层的主要内容,再把几层意思串联起来,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这样会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到条理清晰,也不容易遗漏内容。比如背诵山市,把每段的大意列出来,文章是按“交代山市有关情况 山市出现 山市发展到高潮 山市结束” 这样的顺序来安排的,学生就可以按这几个记忆支点来背诵。景物的变化,抓住几个关键词:孤塔、宫殿、高垣睥睨,、楼、堂、坊若者、危楼。 另外几个表示时间的变化词:忽、未己、忽、既而、逾时、倏忽,使学生思路清晰,把这些关键词写在本子上,按照提示,时而俯首闭目,时而张眼瞅书,自己背自己听,自己考自己,一直到烂熟于心为止。五、再现背诵法。适用于背诵情景交融、文字画面强的文章与诗词。运用此法,还可在纸上随意地画简笔画,让画助背。比如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我首先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片庄稼地,草长得葱茂,早上诗人扛着锄头下地干活,晚上月亮挂上枝头,诗人意犹未尽,走在那稀疏的庄稼,那萎萎的野草,那难行的田间小道,让那冰凉爽净的露珠,带给诗人新鲜刺激的感觉,欣喜异常。“不足惜”、“愿无违”表达诗人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文内容很快就可以背下来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