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 复习资料大全 必考题汇总.pdf_第1页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 复习资料大全 必考题汇总.pdf_第2页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 复习资料大全 必考题汇总.pdf_第3页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 复习资料大全 必考题汇总.pdf_第4页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 复习资料大全 必考题汇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学校教育) 2、教育随着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社会) 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 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因此,教 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到再到的过程。 (学校系统,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 育,非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4、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近代的。 (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学校与社 会教育机构) 5、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学校教育系统)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也就是指。 (正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 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 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 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年的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学制)以及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学制) 。 (清朝末年,1902,壬寅,1903,癸卯) 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提出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教 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构建学习化社会) 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9) 10、普通教育主要以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 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升学,就业) 1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化、职业中学化的趋势。 (职业, 普通) 1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 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3、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14、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 况。 (私学) 15、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的“、“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和选士 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6、隋唐以后盛行的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科举) 17、宋代以后,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四书(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 子 ) ) 18、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 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强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 比较严厉。 (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军事体育训练) 19、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 西欧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 其次是。 (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 骑士教育) 20、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 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1、二战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是。 (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孔子的教育思想言论记载在中,如“有教无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论语) 3、战国后期, 礼记中的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 想遗产。教育思想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师严然后道尊“、“君子之 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等。 (学记) 4、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三步:第一步称为;第二步叫 ;第三步叫。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中。 (理想国) 6、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 最高目的。 (亚里斯多德,追求理性) 亚里斯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教 育,提倡对学生进行的教育。这些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的思想渊源。亚里斯多德的 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中有大量反映。 (自然,分阶段,和谐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政治学) 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的 。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8、法国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是 。 (卢梭,爱弥尔) 9、德国哲学家认为人的所有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康德) 10、瑞士教育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裴斯泰洛齐) 11、英国哲学家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得 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洛克) 1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通常以德国的为标志,美国的是 20 世 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1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的贡献在 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 础。 (赫尔巴特,伦理学和心理学,心理学,伦理学) 14、的教育思想对 19 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 表。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赫尔巴特,杜威) 15、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教育思想有:,等。 (教育即生 活,在做中学) 杜威强调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为目的,围绕组织教学,以 著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儿童,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儿童中心 主义,实用主义) 16、1939 年,苏联教育理论家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凯洛 夫) 第八章 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教学工作以为中心环节。 (上课) 2、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 (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 4、备课内容包括:、和。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 计划) 5、钻研教材包括钻研、和。 (教学大纲、教科书、阅读有关的参 考书) 6、了解学生包括了解、等。 (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 的质量、兴趣需要、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7、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 。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 课时计划) 8、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上好课, 上课) 9、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 、。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 可分为和。根 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可分为、。 (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 、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 、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 、检查知 识课(检查课) ;单一课、综合课;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10、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 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等。 (组 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11、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 密、课堂气氛热烈。 12、 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 (1) 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 并要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 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13、是上课必要的补充。 (课外辅导) 14、试题类型大体有和两大类。 (供答型、选答型) 15、供答型试题又分和两种。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陈述 式试题或称。 (简答式试题、陈述式试题;填充题,论文式试题) 16、选答型试题可分为、与三种。 (是非题、多项选择题、组配 式试题) 17、测验的,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测验的 ,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 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是 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效度、信度、 难度、区分度)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 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 2、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和 等。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 3、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形式。 (个别教学) 4、个别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 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因材施教) 5、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 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 6、夸美纽斯的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 论基础。 (大教学论) 7、班级授课制在中叶已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19 世纪) 8、我国最早常用班级授课制的是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年, 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 (1862,京师同文馆,1902) 9、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 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 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 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 同步、 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10、所谓分组教学,就是。 (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 同的组进行教学。 ) 11、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可分为:和。 (外部分组、内部 分组) 12、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 组有两种形式:和。 (外部分组,学科能力分组,跨学科能力分组) 13、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 (内部 分组) 14、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 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 在自己设计、 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设计教学法) 15、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 置作业, 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 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 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道尔顿制) 第三节 教学策略 1、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 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 教学方案。 (教学策略)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内容型、形式型、 方法型、综合型) 4、教学过程中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 (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 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培养人)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 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通过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培养人才) 5、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政治经济 制度)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 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生产力水平) 3、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 普及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的 要求。 (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高等中级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 4、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 和比例构成。 (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 再生产科学知识。 ) 6、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人力资本,人力资 本)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 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 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学校教育) 4、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 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1、教育是一种的文化现象。 (特殊) 2、教育与文化是的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3、学校文化是指。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 4、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 (学校各群体所具有 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5、学校文化的特性表现在: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6、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等等。 (学校物质文化、学校 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7、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组织形态,规章制 度,角色规范) 8、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9、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校风) 10、学生文化的成因有: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 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11、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 12、学生文化的特征有: (1)过渡性; (2)非正式性; (3)多样性; (4)互补性。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意义、目标和内容 1、德育是。 (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 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 2、德育是相当于体育、智育而言,是、和的总称,而不是道德 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3、德育包括、等形式。 (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4、德育具有、。 (社会性、历史性、阶 级性、民族性、继承性) 5、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 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6、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 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 7、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 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8、1988 年,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 总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9、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 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 的重大问题。 (德育内容) 10、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 (1)德育目标。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3)德育所面对 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11、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 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12、我国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 (马克思主义基 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科学教育) 13、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 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 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 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 治疗。 14、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和。 (学习辅导、 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第二节 德育过程 1、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 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 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 2、德育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 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 水平之间的矛盾) 4、德育过程的规律有: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 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 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5、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情即,意即 ,行即。 (知、情、意、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6、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 志。 (道德行为) 7、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可概括为:、。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8、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是基础,是关键。在德 育具体实施过程中, 具有, 即不一定遵守知、 情、 意、 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知、 行,多种开端)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 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3、前苏联教育家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 卡连柯) 4、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等。 (政 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5、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政治课与其他学 科教学) 6、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 (带好班级, 教好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 7、 德育方法是。 (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 8、 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和受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 受教修养方式) 9、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说服法, 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四节 德育模式 1、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等。 (认知模式、体谅模式、 社会模仿模式) 2、道德教育的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 由提出,后由进一步深化的。 (认知模式,皮亚杰,科尔伯格) 3、认知模式是: (1)理论假设:a 道德发展论;b 道德教育论。 (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 组讨论:a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 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 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 问。 (3)简要的评论:a 认知模式的缺陷;b 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4、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 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 体谅模式把置于中心地位。(彼得麦克费尔, 道德情感的培养) 4、体谅模式是: (1)理论假设:a 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 要是教育的职责。b 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 会体谅。c 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d 教育即学会关心。 (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a 设身处地。b 证明规则。c 付诸行动。 (3)简 要评论:a 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 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5、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创立的。 (班杜拉) 6、社会模仿模式是: (1)理论假设。 (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a 人类学习必须有 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b 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c 道德教育应从 人的人格形成出发。d 榜样对品德的作用。e 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 (3)简要 的评论:a 社会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 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 革的启示。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 (斯宾塞) 2、课程是。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和。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 书) 4、课程类型是指。 (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 5、从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以课程任务为 依据可分为、 、 ;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 、 、;从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等。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 实践性课程;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 社会中心课程) 6、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 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基础型课程) 7、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 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的形式出现。 (拓展型课程,选 修课) 8、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 习基础。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 9、所谓国家课程,是。 (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 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 10、所谓地方课程,是。 (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 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 11、所谓学校课程,是。 (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 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 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来源:考试大 12、和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 第二节 课程目标 1、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 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是 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 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 2、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 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3、从国家或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只能是的、的,而不可能是 的。 (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具体的) 4、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 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培养目标) 5、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则是某级或某 类学校的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的关系,或 的关系。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一般与个别,整体与局部) 6、课程目标是。 (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 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 作性。 ) 7、教学目标是。 (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其特征有:教学目标具有 可操作指标体系;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 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8、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 (对学生的研究,对 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9、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方面: (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 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 (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 (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 异。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 (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 动。 ) 2、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 3、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 (1)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 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 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教学) 5、教学的主要作用: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 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 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6、学校工作应坚持以为主。 (教学) 7、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以及等因素制约。 (教育 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 8、教学以为根本目的。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9、教学的一般任务有: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 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 学生个性发展。 10、一般来说,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 一步理解和掌握。 (知识,知识) 11、所谓智力,是。 (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 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 12、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是核心。 (思 维力)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是。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 指导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 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 2、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 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认为, 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 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夸美纽斯,赫尔 巴特,杜威,凯洛夫) 3、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的认识活动,是实现 的过程。 (特殊,学生身心发展) 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 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 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 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 也使学生个体获 得发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认识的 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 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6、学生以学习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为基础。 (间接,直接经 验)考试大(wwwe) 7、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表现在: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是掌握知 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 (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8、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是: (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 识。 (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 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 的个别差异。 9、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赫尔巴特) 10、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 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 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1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 求的推动和支配, 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 自觉性; 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 思维方式、 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12、教学过程的结构:,。 (引起学习 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3、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 14、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和。 (领会知识,感知,理 解教材)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促进人的 身心发展,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2、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 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 3、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 发展具有。 (社会实践,能动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 (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 相互作用论) 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 成熟机制决定的。 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 因。美国心理学家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孟 子,弗洛伊德,格塞尔) 6、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 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中国古代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是一个 典型代表。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甚至说:给他一打健康的 婴儿, 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 他可以任意把他们社会烟草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外在的力量,荀子,白板说,华生)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的结果。 (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 动中相互作用) 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9、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 、顺序发展的特征。 (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 运算水平) 10、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到, 再到 的发展过程。 (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11、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 (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 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 和的影响,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遗传 素质、成熟、环境、个体实践活动,学校教育) 2、遗传是指。 (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 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 3、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但遗传素质 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前提,可能性) 4、成熟是指。 (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 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 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 5、环境泛指。 (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 境的性质来分, 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按环境的范围分, 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 6、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 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 不是消极的、 被动的。 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也是错误的。 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 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 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 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 前苏联心理学家的研究揭示: 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但需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一种是,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 就是“。 (维果茨基,教育,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 展区) 9、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 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 和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个体主观能动性,生理、心理、社会) 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所谓人的价值,是指。 (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 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 2、潜能是。 (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 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 3、人的力量是。 (人的身体与精神力量的综合。 ) 4、个性是。 (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 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1、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或“。 (危险期,心理断乳期) 2、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 的发现,自我意识的惊喜,独立精神的加强。 ) 3、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未 来) 4、青年期的年龄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 期也基本完成。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 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自由重要的选择。“未来“是青 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 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 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1、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 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班级) 2、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 (埃拉斯莫斯) 3、夸美纽斯的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大 教学论) 4、19 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导生制) 5、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 1862 年清政府开办的。 (京师同文馆) 6、班级管理是。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 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 过程。 ) 7、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 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班级管理的模式有:、。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 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2、班级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常规管理) 3、开展以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班级规章制度) 4、班级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 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平行管理) 5、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 6、班级平行管理要实施对班集体和个别学生、的管理。 (双管齐下、互相 渗透) 7、班级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 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民主管理) 8、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力量,发挥每一个 学生的精神, 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 。 (自我教育,主人翁,主人) 9、实施班级民主管理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二是。 (组织全体学生 参加班级全程管理;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10、 班级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