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绵阳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绵阳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doc_第3页
绵阳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doc_第4页
绵阳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绵阳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等五部委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31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225号)、中共绵阳市委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绵委发20116号)和绵阳市“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绵府办发201217号)等文件精神,切实提升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和“服务更可及、能力有提高、群众得实惠”的工作宗旨,贯彻落实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通过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建设与完善,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二、总体目标通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发展均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一大体系。形成以县级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城乡中医药三级服务体系;打造一支队伍。建设一支特色鲜明能满足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的人才队伍;建好一个龙头。把绵阳市中医院建成川西北中医药医、教、研、产、文化中心;发展一大产业。将中医药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中药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形成一批成果。力争2013年把绵阳市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经过3-5年的努力,力争把我市建成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明显增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大改善,产业优势突出的中医药强市,中医药发展整体水平走在中西部二级城市前列。三、具体目标到2014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面达100;每个县市区建成1个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和1个中医药“治未病”示范基地;全市建成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1个,建成四川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个;80%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全市争取新增国家级中医特色(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特色(重点)专20个,市级中医特色(重点)专科25个;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药特色示范性乡镇卫生院;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65%以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内中医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35%以上;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每个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以上;县级中医医院门诊中医治疗率大于85%,病房中医治疗率大于70%;县市区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门诊中医药治疗率大于85%,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中医参与治疗率大于30%;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量达到总服务量的45以上。四、主要任务(一)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形成以县级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城乡中医药三级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市、县创建活动,力争2012年底涪城、游仙、江油、盐亭、平武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北川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大力强化县级中医院标准化建设,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1所高水平的中医医院,重点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基本条件、中医重点专科、信息化建设,使县级中医医院的规模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全面改善各级各类中医医院诊疗环境和硬件条件,使80%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市、县中医医疗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确保全市中医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得以巩固和延伸。(二)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办好市中医药科教产业园,加快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把绵阳市中医医院建成集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为一体中医药特色浓厚、优势明显的全国示范性中医医院。深入实施“名院、名科”建设项目,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开展优势病种研究,推广应用单病种诊疗规范,促进标准化建设,力争3年内每个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建设省级中医特色(重点)专科3个、市级中医特色(重点)专科4个;二级乙等中医医院建设省级中医特色(重点)专科1个、市级中医特色(重点)专科2个。建立健全绵阳市中医医院对县级中医医院、县级中医医院对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帮扶机制,发挥市中医医院龙头示范辐射作用,使县市区基层医疗机构在科室设置、功能布局、服务流程等方面更加合理,中医药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三)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依托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和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推广基地、成都中医药大学绵阳临床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绵阳教育中心,开展基层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以及临床类别医师和以西医为主的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对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岗位培训,县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人员每三年参加一次以上轮训,培训率达到100%。鼓励中医药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中医药工作,对编制数内新进大专以上毕业生在乡镇卫生院从事中医药工作的,5年内比照公共卫生人员补助标准给予补助,对在行政村工作的中医人员给予100元/月/人的补助,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四)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以县中医院为依托建立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每个县市区每年推广5-10项成熟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包括:毫针刺法、艾灸疗法、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针等内容)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努力使全市城乡基层医疗机构有更多的专业人员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达到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l人掌握不少于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掌握不少于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允许基层西医人员经过培训考核后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能力建设,力争每个县市区均建有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和全国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平台,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面达100。(五)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积极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推动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干预、体质辨识、疾病康复、亚健康调理等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加强公共卫生机构中医药工作,各级疾控、卫生监督执法、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机构应配置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中医药技术指导和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3年内,每个县市区建成一个中医“治未病”示范基地。(六)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在基层举办中医医疗机构。进一步改善执业环境,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建设、技术职称评定、业务培训、医疗技术准入、科研立项、名老中医师带徒等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按区域卫生规划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简化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市场准入程序,各县市区、园区和科学城卫生行政部门要公开非公立中医药医疗机构准入标准和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环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审核,对符合申办条件、具备相应资质的,应予批准并及时发放相应许可,不得无故限制非公立医疗机构执业范围。鼓励公立中医药医疗机构与非公立中医药医疗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七)推动中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充分利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我市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以北川的杜仲、厚朴、黄柏,平武的天麻、云木香、虫草,安县的山茱萸、重楼、黄连,江油的附子、青黛、银杏,三台的麦冬,盐亭的薯蓣,梓潼的桔梗等具有绵阳特色的道地大宗中药材品种为重点,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纽带作用,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扩大中药材种植基地。选择有条件的中药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争取尽快进入资本市场,培植和壮大一批龙头中药生产企业,为全市经济发展和城乡群众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八)加强中医中药监督管理。加强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质量、中成药使用、中药质量的监管,积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各项中医药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合理使用中成药,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和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监管,严禁伪劣饮片进入市场和医疗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和使用,鼓励将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使用方便的中药制剂,并按照绿色通道快速审批,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调剂使用。(九)推进“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传播媒体,广泛宣传中医药科普文化知识,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要设立中医药科普文化知识宣传栏(每年不少于4期),组织开展中医药科普文化知识讲座活动(每年不少于3场)。鼓励市及县市区中医医院在乡村或社区开展义诊活动。积极参与家庭医生制度的探索和推行,力争使每个全科医生团队中有中医人员或具备中医药知识的人员,加强中医药参与慢性病防治和健康咨询工作,实施中医药主动服务,便民服务。五、实施步骤本方案从2012年开始,周期为3年,按照政府主导、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创新特色的原则,分三个阶段实施。(一)启动阶段(2012年10月12月):成立提升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实施方案。市人民政府将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目标责任书。(二)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4年10月):各责任单位要根据绵阳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目标和要求,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工作方案。各县市区、园区、科学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同本辖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专家(每年不少于2次)对本辖区内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工程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绵阳市卫生局、市中医药管理局将对其进行抽查,对完成情况较差的单位给予全市通报,并限期整改,复检仍不合格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三)评估考核阶段(2014年11月12月):为评估考核阶段。绵阳市卫生局、绵阳市中医药管理局将组织专家对各县市区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和绩效评估,总结各项目实施的经验和做法,科学谋划新一轮建设项目。六、保障措施(一)加强中医药工作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绵阳市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对全市基层中医药工作的统筹指导,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与发改、财政、人社、食品药监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认真开展中医药提升工程项目各项内容,及时解决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索中医药发展的新模式。(二)加大中医药事业投入。要认真贯彻落实绵阳市“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绵府办发201217号)精神,重点支持县级中医医院基本条件建设、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以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科室建设、中医药设备配置、中医药人员配备和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等。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中医药事业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的多渠道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机制。(三)落实和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完善中医药相关价格政策,合理调整中医药服务和中药药品价格,健全体现中医药技术服务价值的价格体系。在城镇医保和新农合中,将更多有利于参保人员使用的中医药诊疗项目和中药品种(包括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纳入支付范围,提高中医药服务在门诊及住院使用的报销比例,并降低报销起付线,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享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