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营养性疾病及常见疾病管理_第1页
儿童营养性疾病及常见疾病管理_第2页
儿童营养性疾病及常见疾病管理_第3页
儿童营养性疾病及常见疾病管理_第4页
儿童营养性疾病及常见疾病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营养性疾病 及常见病的个案管理 XXX妇幼保健院 XXX 培养目标 科学养育孩子,使其体格、心理、认 知、情感和社会适应性达到健康完美状 态。 培养健康孩子 健康的概念: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身体健康 身体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 心理健康 智力正常 情绪正常 人格完整 社会适应良好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情绪调节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 与人相处的能力 遵守社会规则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现代养育观 科学 适合 自然 榜样 营养性疾病 肥胖 营养不良 贫血、营养素缺乏 体格生长评价 生长曲线 肥胖 全国儿童肥胖现状 2006年11个城市 3-6岁肥胖率8%,超重率15% 与发达国家发生率相近 3-6岁消瘦率 0.3-2 3-6岁超重率 10 3-6岁肥胖率 5-8 幼儿园肥胖管理的目的 不把减肥作为肥胖干预的目标 建立良好饮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纠正不良的饮食行为和习惯 减少将来发生慢性病的危险 儿童期肥胖与成人慢性病有关 成人慢性病? 冠心病 脑血管意外 高血压病 糖尿病 高脂血症 单纯性肥胖症 主要死因 慢性病危险因素 生活方式病 主要原因: 饮食不当 运动不足 静坐(行为偏差) 儿童肥胖引起的成人慢性病状况 成人肥胖:30-80% 冠心病 脑血管意外 高血压病 高脂血症 糖尿病 1/3以上 儿童肥胖在儿童期的危害? 易患呼吸道、皮肤感染、佝偻病 内分泌:血糖 有氧能力损伤:运动下降,易疲劳 生殖系统:性发育 心理损害 心血管损伤:血脂、心、血压 慢性病在儿童期的现状 北京:肥胖儿童比正常体重儿童 l高血压增加 5.4倍 l型糖尿病增加 2.8倍 l脂肪肝增加 51倍 l代谢综合征增加 32倍 正确看待儿童超重和肥胖 不必恐慌 分析肥胖发生的原因 家长能做的行为改变 帮助孩子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 着重于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建立 不把体重的绝对下降作为干预的目标 与儿童肥胖有关的 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 生活方式改变 是肥胖儿童增多的重要因素 高楼林立运动场地受限 交通便利减少运动机会 快餐的负面影响 电脑普及增加静坐时间 祖辈在三代同堂家庭中的作用 家庭饮食的主要负责人 主要看护人 观念受贫困经历影响 饮食习惯 用食物塑造幼儿行为 用食物表达爱 家长对孩子营养状况认识的误区 孩子胖表示 健康的象征 意味着抗病能力强 指示将来身高的增长 是家长养育孩子尽责的体现 肥胖的遗传因素 肥胖家长不仅把遗传基因传递给孩子,而且 在家庭环境上影响着孩子。 遗传因素也包含着影响食物摄入和能量消耗 的行为倾向。 肥胖的遗传和环境影响 肥胖家庭的环境和遗传倾向共同作用, 形成一定的饮食习惯、进食量和活动方式, 作用于对肥胖敏感的儿童,导致儿童肥胖。 早期干预的时间和措施 儿童肥胖控制的关键时期 脂肪组织聚集的关键时期 使脂肪细胞过度增加 体重下降无法改变脂肪细胞的数量 为降低青春期和成年期减肥的难度,在幼儿 期控制肥胖十分重要 早期干预方法 (一)定期监测身高、体重变化 (二)养成运动习惯 (三)合理膳食 家长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 餐馆就餐频率 体重指数 看电视时间 运动锻炼时间 养成运动习惯 运动习惯的培养 父母多运动,孩子也会跟着爱运动 父母帮助发现有趣和易做到的运动方式 每天有规律性的运动,即使只有十分钟,有 助孩子养成爱运动习惯 减少静坐 控制看电视时间,每天不超过半小时。 减少全家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时间。 控制玩电脑游戏的时间。 增加室内活动。 合理膳食 自然食品 均衡膳食,参照食物金字塔 适量脂肪,足量蛋白质 注重蔬菜、水果和纤维素的摄入 合理分配一日三餐 吃一些粗粮 家长的健康饮食行为 提供健康食物(熟悉、言语、情感) 不用食物奖励或惩罚孩子 模范带头:细嚼慢咽、少吃快餐 科学烹调,少盐、糖、油 正确判断进食量,允许剩饭 让孩子学习和体验饱腹感 饱感训练 改变询问肥胖超重儿童饱感的问法 用“你现在还饿吗?”代替 “你现在吃饱了吗?” 进餐前让儿童体验饥饿的感觉 过饱和撑的状态容易导致肥胖 让孩子体验并避免发生 避免过度进食的措施 l避免边看电视边吃饭、零食 l就餐时相互谈论各种话题 l孩子的需要远少于家长的估计 避免过度控制饮食 l简单限制零食 l不吃早餐、偏食 l严格限制儿童多食 l不给孩子吃自己不喜欢的食物 l严格限制脂肪 l减肥食品 饮食干预-食物替代法 用健康食物替代非健康食物。 先吃健康食物再吃非健康食物。 注意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l尽量不用负面言语:不许、不能、不可以 l避免使用损害孩子自尊的语言: 这么胖了还吃 l多用正面的语言:可以、先吃、 l对孩子的良好饮食改变及时表扬 定期监测 每季度测量体重 l 通过测量促进孩子的吃苹果行为。 l 无明显增重就是有效,及时表扬孩子。 l 增重明显,则借此教育孩子坚持饮食调整 方案。 管理 l超重或肥胖的儿童 l定期检测身高、体重 l定期监测血脂、肝功和肝脏B超 l3岁以上应每年测血压(家族史、低出生体重 ) l8岁以上应每年检测血糖(近亲有糖尿病或伴 有黑棘皮症) l良好习惯建立 效果评价 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明显的减肥效果。一个6 岁左右的孩子,即使一点东西都不吃,也要3 4天才能减去1公斤体重。 首先要有恒心和毅力,让孩子长期坚持执行 饮食调整方案。只要建立了健康的饮食模式 ,孩子的体重终将回到正常。 营养性贫血 营养不良 发生率 3-6岁消瘦率 0.3-2 原因 物质匮乏 喂养不当 挑食、偏食 厌食 疾病: 管理 改变家长养育观念 定期评估、监测 喂养指导 纠正挑食、偏食 胃肠道调理 治疗原发病 营养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 铁缺乏(ID)与缺铁性贫血(IDA) 小儿时期常见病 因食物中铁摄入不足,体内铁储存缺乏 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 多发生在6月至3岁的婴幼儿 uWHO报告: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47.4% ,其中50%为IDA u2001年中国流调显示7个月7岁儿童IDA患 病率为7.8%,ID的患病率为40.3% 对264例2岁幼儿进行比较(男145例,女119例), 发现贫血组孩子体重发育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衣明纪等.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体格生长及智能行为发育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2):128130 推荐摄入量(mg/d) 06月龄 0.3 712月龄 10 19岁 12 1014岁 女 18 男 16 1518岁 女 25 男 20 铁缺乏、缺铁性贫血临床表现 铁缺乏、缺铁性贫血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IDA时可有面色苍白、无力、表情淡漠等 定期筛查尤其重要 现状:预防为主,对营养不良、腹泻、反复 感染儿童需警惕ID,需查血清铁蛋白。如不 能查,及时转诊。 铁缺乏诊断 具有导致缺铁的危险因素:喂养不当、生长 过快、胃肠疾病、慢性失血等 血清铁蛋白(SF)15ug/L(早期诊断铁缺 乏,CPR10mg/L) Hb正常,外周血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 铁缺乏的处理 改善膳食,增加血红素铁、维生素C的摄入 积极查找导致铁缺乏的高危因素 血红蛋白正常,MCV、MCH、MCHC降低, 可补铁12mg/kg/d,2-3个月 实验室检查(IDA) 血红蛋白(Hb)6月5岁110g/L;512 岁115g/L;1215岁120g/L MCV80fl、MCH29pg、MCHC300g/L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清铁蛋白(SF)15ug/L( CPR 10mg/L) 骨髓检查红细胞增生旺盛,中幼红细胞增加 明显 治疗 u元素铁46mg/kg/d,分23次服用 u每日、隔日、每周服12mg/kg/次 u同时服用维生素C 50100mg/d u足量补铁4周Hb应恢复正常或明显上升 u贫血纠正后继续服用铁剂12个月 u多种维生素补充:A族、叶酸、B族 血常规的分析 Y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红细胞平均 容积(MCV) YIDA:RDW14.5%,MCV79fl, MCH 29pg、MCHC300g/L ,SF降低 Y地中海贫血: RDW14.5%,MCV79fl、 MCH28pg、MCHC300g/L,SF升高 铁强化食品 一些强化铁的营养包、散剂等 疗程3个月或更长 不能替代铁剂 主要食物中铁含量及吸收率 食物 铁含量(mg/100g) 吸收率(%) 黑木耳 185 不详 海带 150 不详 人乳 0.10.2 50 牛乳 0.10.2 10 蛋 2.7 3 鱼 0.71.6 11 猪肝 25 22 瘦猪肉 2.4 22 瘦牛肉 3.2 22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l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所致 l叶酸缺乏的发病高峰年龄为生后47个月 l维生素B12缺乏发病于1岁以后 lMCHC正常 l红细胞体积较大,属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l粒细胞与血小板减少 l骨髓出现巨幼红细胞 维生素B12或叶酸食物 来源:维生素B12动物食品 叶酸新鲜绿叶蔬菜 缺乏的高危儿:乳母素食者,慢性腹泻、脂 肪泻、肝脏疾病、急性感染等影响二者的吸 收 实验室检查:MCV94fl,MCH大于正常, MCHC正常,血清VB1275pmol/L( 100pg/dL),血浆叶酸6.7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