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赈与兴水: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道修筑_毕业论文.doc_第1页
义赈与兴水: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道修筑_毕业论文.doc_第2页
义赈与兴水: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道修筑_毕业论文.doc_第3页
义赈与兴水: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道修筑_毕业论文.doc_第4页
义赈与兴水: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道修筑_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 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 历史学 班级 2009级2班 学生 尹得生 指导教师 杨瑞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编号: 109 论文(设计)题目:义赈与兴水: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修筑 院系: 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 历史学 班级: 2班 学生姓名: 尹得生 学号: 2009012517 指导教师: 杨瑞 职称: 副教授 1、 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本文主要探讨华洋义赈会在民国陕西灾荒救济期间修筑泾惠渠一事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一、前人研究与选题意义。二、灾荒与泾惠渠修建的缘起。三、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前期测量工作。四、华洋义赈会救灾理念在泾惠渠两期工程中的体现。五、华洋义赈会与政府的关系。六、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的效益和管理。七、结语。为此需要查阅相关陕西泾惠渠及华洋义赈会的原始资料、今人著作和相关论文,并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分析和总结。2、 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民国时期,陕西自然灾荒频繁,华洋义赈会在先进救灾理念的指导下于陕西地区进行了以泾惠渠为代表的一系列工赈建设活动,这成为民国时期陕西赈灾救济大潮中的一个亮点,有力地填补了“官赈”的不足和缺位,意义重大。在面对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官方力量在灾荒救济中着力不足,华洋义赈会积极关注泾惠渠的修筑情况,主动参与和配合了官方的前期测量工作,在泾惠渠两期工程的修筑过程中,华洋义赈会的建设防灾等救灾理念在泾惠渠两期工程的修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证了泾惠渠的最终完工并发挥其社会效益;泾惠渠修筑过程中实现了“义赈”与“官赈”的积极互动与相互补充,华洋义赈会在面对民国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主动强调自身的辅助作用及地位,充分发挥其国际义赈组织的优势造福黎民百姓,这对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调节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但在泾惠渠的后期管理中,华洋义赈会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这是其具体工作的盲点和不足,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以民国陕西灾荒和华洋义赈会的救灾理念为背景,阐述泾惠渠修筑过程中华洋义赈会的贡献及与官方的互动等问题。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收集了关于陕西泾惠渠与华洋义赈会的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广泛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就材料方面说可以支撑起该项专题论文的研究。本文计划在对这些材料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华洋义赈会在陕西泾惠渠的修建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力求对华洋义赈会的救灾理念及活动进行总体上的把握,阐释期间义赈组织与官方的复杂关系,对加强基本社会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历史和现实意义。4、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办事大纲(1931年10月1日修订)j,载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甲种第35号:民国二十年度赈务报告书,1932年。2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民国二十年度赈务报告书j,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1932 年编。3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4秦含章:中国农业经济问题m,新世纪书局,1931年。 5胡焕庸:祖国的水利m .北京:开明书店,1951年。6袁林:西北灾荒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7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8薛毅: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9张涛等: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研究m,北京: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2009年。10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1古籍影印室:民国赈灾史料初编第四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12康欣平: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修建d,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3期。 13曹勇:泾惠渠与关中水利社会(1930-1949)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11年。5、 计划进度阶段起止日期1搜集材料、开题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2初稿写作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3论文修改、定稿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45指导教师签名: 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学院审查意见: 教学院长签名: 年 月 日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历史文化学院 学院 历史学 专业 2013 届学生姓名 尹得生论文(设计)题目义赈与兴水: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修筑指导教师杨瑞专业职称副教授所属教研室中国史教研室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课题论证:1、 选题缘起与可行性论证 民国时期,陕西自然灾荒频繁。华洋义赈会在先进救灾理念的支配下于陕西地区进行了以泾惠渠为代表的一系列工赈建设活动,这成为民国时期陕西赈灾救济大潮中的一个亮点,有力地填补了“官赈”的不足和缺位。在泾惠渠修筑过程中实现了“义赈”与“官赈”的积极互动与相互补充,这对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调节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但就目前而言对于慈善组织,特别是华洋义赈会的关注和研究还是不够,在修筑陕西泾惠渠的某些问题上众说纷纭,长期没有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这与华洋义赈会等慈善组织在陕西灾荒救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体现的价值不相吻合。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以民国陕西灾荒和华洋义赈会的救灾理念为背景,具体阐述泾惠渠修筑过程中华洋义赈会救灾理念的体现及与官方的关系等问题就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的修筑而言,有较为丰富的档案原始资料,这是本篇论文的主要资料来源。而最近几十年随着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及社会史新颖研究视角的出现,对于灾荒及灾荒救济、慈善组织的研究力度有所加强,出版和发表的相关专著和主题论文也比较丰富,这是本片论文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即在原始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广泛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集中阐述陕西泾惠渠修筑过程中慈善组织所发挥的作用等问题2、 论文基本框架一、已有研究成果与选题意义二、陕西灾荒与泾惠渠修建的缘起三、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前期测量工作四、华洋义赈会救灾理念在泾惠渠两期工程中的体现五、华洋义赈会与政府的关系六、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的效益和管理七、结语三、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办事大纲(1931年10月1日修订)j,载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甲种第35号:民国二十年度赈务报告书,1932年。2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民国二十年度赈务报告书j,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1932 年编。3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4秦含章:中国农业经济问题m,新世纪书局,1931年。 5胡焕庸:祖国的水利m .北京:开明书店,1951年。6袁林:西北灾荒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7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8薛毅: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9张涛等: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研究m,北京: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李文海: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1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2古籍影印室:民国赈灾史料初编第四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13古籍影印室:民国赈灾史料初编第五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14康欣平: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修建d,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3期。 15温艳:20世纪20-40年代西北灾荒研究d.兰州.西北大学硕士生论文,2005年16曹勇:泾惠渠与关中水利社会(1930-1949)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11年。17杨志娟、杜国云:自然灾害与近代西北荒政及社会救济d,西北第二民族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方案设计:本文主要围绕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的修筑展开探讨。需要解决六大问题:一、已有研究成果与选题意义。二、陕西灾荒与泾惠渠修建的缘起。三、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前期测量工作。四、华洋义赈会救灾理念在泾惠渠两期工程中的体现。五、华洋义赈会与政府的关系。六、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的效益和管理。为此需要查阅相关的原始资料,今人著作和论文,并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用归纳、对比、例证等方法进行研究。从档案馆、图书馆及数字图书馆查询、整理、分析、总结材料并积极与指导老师商榷。进度计划:阶段起止时间1搜集材料、开题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2初稿写作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3论文修改、定稿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民国时期,陕西政局混乱,自然灾荒频繁,华洋义赈会作为由中外人士联合组成的慈善义赈组织,广泛介入赈灾救济行列,在“救灾不如防灾”的救灾理念下于陕西地区进行了以泾惠渠为代表的一系列工赈建设活动,这成为民国时期陕西赈灾救济大潮中的一个亮点,有力地填补了“官赈”的不足和缺位。在泾惠渠修筑过程中实现了“义赈”与“官赈”的积极互动与相互补充,这对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调节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有专题研究的必要。陕西泾惠渠在修建的过程中就留下了大量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如就华洋义赈会方面而言,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办事大纲(1931年10月1日修订,载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甲种第35号:民国二十年度赈务报告书,1932年)、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民国二十年度赈务报告书(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1932 年编)等档案资料就比较完好和详细地介绍了该慈善组织在民国修筑陕西泾惠渠过程中的活动及作为,是可靠的原始资料;就其他社会各层而言,如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有相关的著作去论述泾惠渠的修筑,后来也有大批关心祖国水利建设事业的人士有论著涉及到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的修筑工程,如秦含章在1931年写的中国农业经济问题(新世纪书局,1931年)一书及胡焕庸于1951年出版的祖国的水利(开明书店,1951年)一书,其中就详细地谈论了泾惠渠的效益及后期管理等问题。以后就有了相关的专著出版,如较早的成果有邓云特先生1937年出版的中国救荒史,其中有涉及西北陕西地区的灾荒和相关救济活动;近年来袁林先生在挖掘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写成巨作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一书,其中较为全面的阐述了陕西地区在历史上遭受的各种灾害,比较有影响力,之后的有蔡勤禹的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2005年)、薛毅的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研究(2008年),在这些作品中对于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有或多或少的阐述。另外,近年来对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修筑方面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有:康欣平的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修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3期)、曹勇的泾惠渠与关中水利社会(1930-1949)(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11年)及温艳的20世纪20-40年代西北灾荒研究(西北大学硕士生论文,2005年)等,观点鲜明,论证清晰,是本文重要的参考资料。通观近年来对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的修筑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学术界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就具体而言,其关注和研究的力度还是非常有限,在很多问题的阐述上说法不一,或强调这一方或注重那一块,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华洋义赈会在民国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积极参与陕西灾荒救济,其本身较为先进的救灾理念在陕西泾惠渠道的修筑上得到了一定的体现,该组织自始至终强调自己的辅助作用和与之对应的地位,在救灾中充分发挥义赈组织的优势,同时注重和政府的良好互动和密切合作,在陕西灾荒救济特别是泾惠渠的修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结合材料系统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义赈与兴水: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修筑 作者姓名 尹得生 指导教师 杨瑞 所在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系) 历史学 班级(届) 2009级2班 完成日期 2013 年 5 月 10 日目 录中文摘要、关键词9中文摘要、关键词10一、已有研究成果与选题意义11二陕西灾荒与泾惠渠修建的缘起12三、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前期测量工作13四、华洋义赈会救灾理念在泾惠渠两期工程中的体现15五、华洋义赈会与政府的关系18六、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的效益和管理20七、结语22参考文献23 义赈与兴水: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修筑摘要:民国时期,陕西政局混乱,自然灾荒频繁,华洋义赈会作为由中外人士联合组成的慈善义赈组织,广泛介入赈灾救济行列,在“救灾不如防灾”的救灾理念下于陕西地区进行了以泾惠渠为代表的一系列工赈建设活动,这成为民国时期陕西赈灾救济大潮中的一个亮点,有力地填补了“官赈”的不足和缺位,在泾惠渠修筑过程中也实现了“义赈”与“官赈”的积极互动与相互补充,这对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调节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以民国陕西灾荒和华洋义赈会的救灾理念为背景,阐述泾惠渠修筑过程中华洋义赈会的贡献及与官方的互动等问题。 关键词: 陕西灾荒救济 华洋义赈会 泾惠渠 charity relief and hing water: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and the shaanxi province jinghuiqu constructionabstract: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shaanxi province suffered from political confusion as well as frequent natural famine, at that significant moment,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as a coalition of charity by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relief organizations, was widely involved in the ranks of the disaster relief. under the leading of relief concept that the relief disaster 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practical relief,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organized a series of work relief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on the center of jinghuiqu, which become a bright spot in the period of tide of disaster relief in shaanxi province. those constructions were beneficial to fill the deficiencies and the absence of the official relief. in the building of jinghuiqu process, it also achieved positive interaction and mutual complementation between nongovernment relief and official relief, which had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al order and alleviation of social conflicts in the disaster areas.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of shaanxi famine situation and the relief philosophy of cifrc, the thesis is intended to elaborate the significance contribution of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official in the process of jinghuiqu contribution, the philanthropy of cifrc with a combination of buddhism and other issues. keywords: shaanxi famine relief;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jinghuiqu 对于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来说,灾荒救济是一个如影随形的问题,灾荒救济是其社会组织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陕西地处我国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各种灾荒较为频繁,特别是到民国时期,陕西地区的自然灾荒更是趋于严重化,广大三秦人民处于灾难的深渊里。华洋义赈会作为民国时期我国最大的民间非政府慈善组织,立足于陕西灾荒严重的实际情况,主动承担起了赈灾救济的任务,开展了一系列赈灾和社会建设活动,其中数以陕西泾惠渠为代表的社会建设活动意义重大、成效显著。陕西泾惠渠是在华洋义赈会高瞻远瞩的先进救灾防灾理念的支配下,积极主导和配合政府实施的重大工赈项目,其过程较为曲折。以下将围绕华洋义赈会陕西泾惠渠做如下几个方面的阐述:一、已有研究成果与选题意义 由于受过去历史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我国关于灾荒救济和慈善组织的相关研究起步较之于国外较晚,过去研究慈善及相关慈善机构多有为“文化侵略”政策服务的嫌疑,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基本没有涉及到这些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及社会史新颖的研究视角的出现,相关于灾荒、灾荒救济和慈善组织的研究多了起来,灾荒救济作为社会史的一部分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已有灾荒研究方面而言,较早的著作有邓云特先生早在1937年出版的中国救荒史,其中有涉及西北陕西地区的灾荒和相关救济活动,但作为专题研究而论的话它毕竟是一个通史性的著作,不可能全面阐述民国时期陕西地区的灾荒救济情况;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在慈善、灾荒和灾荒救灾方面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90年代以来出版了20多本关于灾荒和救灾的相关书籍。在西北灾荒方面袁林先生在挖掘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写成巨作西北灾荒史一书,其中较为全面的阐述了陕西地区在历史上遭受的各种灾害,比较有影响力;以后其他相关的专题论文如康欣平的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修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3期)、曹勇的泾惠渠与关中水利社会(1930-1949)(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11年)及2005年西北大学硕士生温艳的20世纪20-40年代西北灾荒研究、2012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秦斌的陕西灾荒研究(1927-1932)等对陕西灾荒和泾惠渠的修筑也有相应的研究;在慈善组织的研究方面,开始广泛深入研究各个慈善组织,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济生会、华洋义赈会等,特别是对红十字会的研究比较多,华洋义赈会的研究如蔡勤禹的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2005年)、薛毅的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研究(2008年),在这些专著中对于华洋义赈会在陕西泾惠渠修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其他相关事项有或多或少的阐述。但总体而言,关于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的修筑,关注还是有限,研究需要不断深入。本文将华洋义赈会这个特殊的非政府国际慈善组织放在民国修筑陕西泾惠渠这一特定历史事件上面,在查阅民国赈灾史料初编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已有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对于在民国陕西灾荒救济中华洋义赈会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特别是其先进的救灾理念对于现实社会的意义,进而深入探讨华洋义赈会在泾惠渠前期测量工作及两期工程中的相关作用,对于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而对华洋义赈会在渠道后期管理中的缺陷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阐述,旨在通过以上努力,理清华洋义赈会在泾惠渠修筑过程中的诸多线索,明了慈善组织在灾荒救济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二陕西灾荒与泾惠渠修建的缘起陕西省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曾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但其地处我国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发生。民国时期,陕西是我国自然灾荒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928年到1930年陕西就出现了严重的大旱,灾情非常严重。陕西省赈务处在民国十八年十二月发布陕西省赈务会视察各县灾情简明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陕西咸阳县和白水县的人们“破衣不蔽体” 古籍影印室:民国赈灾史料初编第四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330页。、“多穿单衣破裤”,蓝田县灾民着“树皮草根糟糠之类”,住宿方面蓝田“多无宿舍”、咸阳“有住者十分之五” 古籍影印室:民国赈灾史料初编第四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329页。基本的温饱问题没法得到保障,农民的生活很是辛苦,甚至发生“全家八口,服毒自尽”惨痛事例:陕西一山村何家堡,有李某一家八口绝食已久,无法为生,“一日向婿家借得小米斗许,李以斗米,不能持久,中途买得毒药,令其妻造饭,趁无人时下毒饭中,饭后大家毕腹痛,李某谓是饿后饱食所致,令大家各去安卧,它日午时,门犹紧闭,邻居知有异,把门劈开,始知全家服毒自尽云。” 古籍影印室:民国赈灾史料初编第四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450页。在恶劣的灾荒面前灾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而选择了全家一起死,其绝望程度可见一斑。更严重的是,严重灾荒的影响逐渐超出了物质层面而触及到了精神领域,饥饿使人们不顾传统的伦理道德,抛儿弃女、贩卖人口、掘坟挖尸,甚至发生骨肉相食的惨剧,民国十七年陕西就相继发生“嫌累赘掷子入河”、“逃亡乏食,全家投崖” 古籍影印室:民国赈灾史料初编第四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449页第450页。 等类型的惨事,甚至“一饥民饿毙倒地后,方将气绝,即有无数饥民操刀拥至,争割其肉,归以煮食。” 申 报 n.1930年2月10日。从这些有违人伦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窥见陕西灾荒对于当时社会的恶劣影响了。同时灾荒直接导致各地流民增多,很多人无家可归,四处飘荡,逐渐演化为土匪,导致20世纪20年代中期,陕西土匪达“几万人”,被人称为“土匪的世界”。 袁文伟:反叛与复仇:民国时期的西北土匪问题,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页。这对于当时社会的秩序来说是很不利的。“关中熟,天下一餐粥”,从侧面说明陕西关中渭河流域在保证粮食供给方面的重要性。但就泾河而言,“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是其不利条件,加上历代治乱无常,到清朝时渠道基本不能发挥任何效益了。北洋政府时期,陕西军阀混战,废弃的渠道得不到及时的修缮,仅存的水利设施又不断遭到破坏。水利设施的不足直接制约了农业收成,进而影响农民生活甚至引发灾荒,1920年陕西渭北就发生了灾荒,当时“渭北一带,惨状尤不忍睹。客岁夏秋,田均歉收。今岁以五阅月之旱灾,秋收更薄。老幼同胞,均驮载衣物,携家远迁,向容易生活之地觅食。道路流离,惨不忍睹今岁奇旱,不但禾苗枯朽,草木亦多半焦落,真所谓赤地千里也。” 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4页。1928年至1930年陕西大旱时情况更为惨烈,西安碑林石刻上一首岁荒歌这样说:“诸物甚是贱,粮食大值钱,斗米钱五串,麦卖四串三大雁粪,难下咽,无奈之得蒙眼餐。山白土,称神面,人民吃死有万千饥饿甚,实在难,头重脚轻跌倒便为人所餐。别人餐,还犹可,父子相餐甚不堪。路旁行人走,街头有女言:谁引我,紧相随,不用银子不用钱” 曹勇:泾惠渠与关中水利社会(1930-1949),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11年,第16页。,据统计这一时期陕西省人口从九百四十余万减至六百五十余万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史教研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西大事记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130页,可见关中渭河流域的灾荒更是严重,粮食生产受到较大影响,直接威胁人民生产生活。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灾荒自古有之,灾荒救济也自古有之,我国人民在与灾荒的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基本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救灾体系,如政府一般以设置仓储、减免赋税、官方赈灾等多种方式进行灾荒的救济和预防工作,民间自发的各种救灾防灾性质的善堂和善会也不在少数,这样一个以官方为主、民间组织为辅的救灾防灾机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效果是显著的。到民国时期,政局混乱,军阀混战,国家救济灾荒的精力和能力有限,这样传统社会中在灾荒救济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官方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大打折扣。可以说,民国陕西地区不断加剧的自然灾害加上“官赈”的临时衰微,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结果就是失序的社会和受苦受难的三秦人民。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陕西特别是关中渭河平原的灾荒使得兴修泾惠渠被大家所关注,中外人士一致认为应该兴修被长期废弃的泾惠渠,让其发挥效益,救灾兴陕,以人工渠的形式弥补关中地区降水量不均衡的缺憾。因为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包括陕西在内的西北旱灾发生的频率在不断加大,旱灾如此,水灾亦然 温艳:20世纪20_40年代西北灾荒研究,西北大学硕士生论文,2005年,第14页。,两者成为当时最大的自然灾害类型,而水利是调整水旱两灾的最佳途径,储存原本会导致水灾的水用于旱灾的救济中,将丰水区的水引到干旱的区域,水利在时空上起到调整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所以面对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的自然灾荒,兴修大型水利引泾水(后这一渠叫“泾惠渠”)灌溉农业是必要的,历史上也是这么做的。表1:西北地区各历史时期旱灾频次比较表 温艳:20世纪20_40年代西北灾荒研究,西北大学硕士生论文,2005年,第13页。朝代时间跨度表旱灾次数(次)频次陕西、甘宁青陕西、甘宁青两汉425825年1次魏晋南北朝361784.62年1次隋唐五代3802681.44年1次宋辽金元4092771.47年1次明朝2773160.87年1次清朝民国初年3063920.76年1次20到40年代30420.70年1次三、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前期测量工作面对残酷的自然灾害和衰微的官方救济即“官赈”,华洋义赈会等民间慈善组织主动担当起了赈灾救济的历史任务,“义赈”兴起。而这时的义赈较之于我国传统的救灾已实现了一个较大的转型,即由原来依托于一经济组织的义赈组织转为独立的具有国际视野和背景的民间慈善组织,虽说慈善组织只是弥补官方之不足或弊病、本为权宜之计,但近代民国慈善事业已与以往不同,慈善内容也不仅限于过去单纯的灾荒救济而广泛涉及教育、医药等方面,这是慈善组织自身不断趋于近代化的标志,为其在这一时期的救灾防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如红十字会和华洋义赈会、中国济生会等在陕西的成绩是显著的,他们带着西方较为先进的救灾理念和无私的人道主义精神,来到中国,来到陕西,介入到灾荒救济行列中,特别是华洋义赈会在“救灾不如防灾”的理念支配下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建设活动如泾惠渠对于当时陕西关中地区的意义是非凡的。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简称华洋义赈会(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cifrc),1921 年正式成立(1920 年赈济华北五省大灾荒之后),前身为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民国十年,由北京、天津、河南、山东、山西、湖北、上海七处华洋义赈会,联合组设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嗣有湖南、陕西两华洋义赈会先后加入,扩充范围。其宗旨系力图协同中国官厅暨公共团体,办理赈务及防灾事宜” 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民国十二年度赈务报告书,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5 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年版,第17页。作为民国时期最大的一个民间赈灾机构, 华洋义赈会的发起缘由和基本性质在这里面阐述的比较清楚,以传统的“义”为支撑点,“华”与“洋”相得益彰,但其在中国的救灾理念也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其救灾体系在不断地趋于完善中,在其前身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时以消极救灾为主,偏重于赈济救灾,但当1921年华洋义赈会成立时已经偏重于建设防灾,这在中国是一个救灾理念上的重大变化。这种救灾理念就成为华洋义赈会以后关注和参与甚至主导陕西泾惠渠修筑的一个基础条件。我们看到,面对灾荒,有人开设粥厂,解决灾民最基本的吃饭问题;有人在筹集物资,让灾民穿的暖和,这样一系列的赈灾措施在当时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根据材料,华洋义赈会也积极进行赈灾活动,通过筹集现金、发放赈粮的形式使灾民渡过难关,如1924年华洋义赈会就向陕西地区拨发现金15000元,输送价值3000元的赈粮 年会概况,救灾会刊第一卷第三册,1924年2月号。,这些现金与粮食和其他慈善组织、个人的赈金赈粮一样,在灾荒发生之后对于当地灾民的基本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可贵的是,华洋义赈会作为一个国际性慈善组织,在赈灾救灾的大潮中其努力不止于此,其视野也不局限于“急赈”,华洋义赈会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实现了救灾理念的近代转型,如上所述,注重建设性社会工程,提倡“以工代赈”的救灾方式。在这种思想和理念的支持下,华洋义赈会在注重所谓“急赈”的同时更看重救灾过程中的工赈,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较之于现金和赈粮,工赈用款更多,陕西工赈用款是赈粮的两倍,体现出更注重建设救灾。以此为基础,华洋义赈会积极参与和协助了政府的就泾惠渠的前期测量工作。表2:1924年办赈用款表(单位:元) 年会概况,救灾会刊第一卷第三册,1924年2月号各会现金赈粮工赈工程费杂费上海市924000214000河南省70006850022000山东省7900036050014000山西省455000700019150021000陕西省15000300060002000甘肃省45500125002000湖南省1400001790001100027500汕头5250010000重庆1200019500020004000总计1098000247000433000880000103500陕西省南部为秦岭大巴山,北面是黄土高原,渭河冲积平原夹在两者中间,泾河是渭河最大的一个支流,水量比较大。陕西泾惠渠就是以人工渠的形式引入泾河的水进行农田的灌溉,属于历史上著名的引泾水利工程。战国时秦国的郑国渠就属于引泾水利工程,它使秦国走向富强,“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汉) 司马迁: 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08 页。按照康欣平的研究,秦汉以降的著名引泾水利就有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 康欣平: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修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3期,第70页。以史为鉴,引泾水利工程对于关中地区农业的重要意义。1917年,时任陕西水利分局局长的郭希仁亲自赴泾阳王桥头看龙洞渠工程并邀请测量局人员,进行测量。 杨克恒辑:郭希仁先生年谱,见陕西文史资料第22 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第40 页。1922年夏时任陕西省长的刘镇华请回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回陕代替郭出任省水利局局长,兼陕西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1922年到1924年在李的主持下开始渭北地形测量及泾河深谷的详测工作,为引泾水利工程做准备。而华洋义赈会深知泾惠渠的修筑对于赈济灾荒和保障农民生活水平的意义,在该会成立之初就关注泾惠渠,有兴修之意,此时李主持的前期测量工作得到了华洋义赈会的大力支持,1924年12月31日华洋义赈会的工程简明报告表,明确指出该会资助了渭北水利工局一万五千元,用于渭北水利工程测量购买仪品、以及测量队职员夫役薪金开支等项 康欣平: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修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3期,第71页。华洋义赈会于1923年至1924年也围绕泾惠渠的修筑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测量,1925年总工程师塔德前往视察,建议“一俟经费筹得,即时开办”。可以说就前期的测量工作而言,华洋义赈会无论自己组织还是协助政府进行基础性的测量工作,其态度是积极的,其效果也是明显的,为渠道的修筑工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不幸的是,由于人事、经费、兵祸等因素,李仪祉方面和华洋义赈会方面的一切工程被迫告停。四、华洋义赈会救灾理念在泾惠渠两期工程中的体现1928年至1930年的西北大旱使得泾惠渠的修建又被提上了日程,陕西关中地区1928年3月到8月, 滴雨未下,“夏收只三分”“, 野草均枯,赤地千里”。灾荒的发生,使渭北渠的修建问题又重新摆在了华洋义赈会和陕西省政府面前了。1930年11月,杨虎城受命于蒋介石回到陕西筹建了陕西省政府并任主席,杨在主政陕西期间致力于兴修现代水利工程,请李仪祉任建设厅厅长主持修筑泾惠渠。华洋义赈会也在时刻关注该渠的修筑计划,从中积极协商,1930 年在华洋义赈会方面贝克提议下,华洋义赈会与陕西省政府协商,决定双方合作共同分担修渠费用,引泾水利工程为陕西省政府与华洋义赈会合作项目,施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负责渠口工程,由华洋义赈会组成渭北引泾工程处,以美国人塔德为总工程师,挪威人安立森为常驻工程师; 第二部分平原上渠工,由陕省政府建设厅担任,成立渭北水利工程处,以李仪祉为总工程师,孙绍宗为副总工程师。图:陕西泾惠渠图 图片来自胡焕庸:祖国的水利,北京:开明书店,1951年,第24页。我们先来熟悉一下泾惠渠的基本构造,进而阐述华洋义赈会与政府各自的工程:泾河源于甘肃六盘山东,从陕西东南进入陕西,流经泾阳城南,在高陵西南注入渭河。泾惠渠经过五个县,源自于泾阳县钟山谷口,泾河在泾惠渠之上是八十公里的峡谷。工程首先在谷中泾河筑起一河堰(河堰顶长60公尺,宽4公尺,最深处9公尺),功能主要在于抬高水位,继而在石谷开凿一洞(长359公尺,横断面为14.8公尺),分三孔进水,有阀门,出引水洞之后先开石渠(宽1.5公尺,长6公尺),接上土渠,土渠长9.5公里,作为总干渠;总干渠之下就分南北两个干渠,南干渠分第4、5、6支渠,北干渠之下分第1、2、3支渠,这7条支渠就为就近区域的农田运输水资源。按照协定,华洋义赈会负责的第一期渠口工程有: 拦河堰、引水洞、拓宽旧渠(完成1520米长的石渠拓宽,由宽不足2.5米拓宽至6米;完成长6150米土渠拓宽,取土量400000立方米)。我们可以看到就整个过程而言,华洋义赈会承担的部分无论从量还是从技术要求方面都是比较大的。华洋义赈会在这个协商之后就积极进行了工程的修筑工作。就工程施工而言,在总结以往赈灾经验的基础上,华洋义赈会认识到了以往灾荒救济中“急赈”的弊端,只是给灾民一碗粥等从长远来看意义很有限,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会务计划大纲中说:“急赈系属救急, 然救急于事后, 毋宁防灾于未然, 所以本会处理赈款, 尤注重于建设的救济计划。此项计划, 须以鼓励灾民工作, 使其本身及眷属有因工得食之机会, 并助其农业之发展, 而谋民食之富足为原则。凡此数事, 均系解决灾后民食民生之根本要策, 所谓防灾工作是也。”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会务计划大纲,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1930编,第1页。1930 年夏华洋义赈会派美国人贝克等到陕西省视察时,康寄遥等人提出工赈看法,所提意见获通过,这成为义赈会在陕西的重要救灾方式,而通过“以工代赈”的思想,鼓励和组织灾民进行社会建设活动,对于个体的灾民来说有了基本的温饱保障,而对于社会来言的话,社会建设中的工赈灾项目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充分利用有劳动能力、特别是青壮年,这也是华洋义赈会在实际的救灾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幼等,可以给予适当的救助,但对于青壮年,华洋义赈会规定: 凡非妇孺残废老弱之人, 都应从事于相当工作, 以咨生活; 随事随人, 按工给资, 一概核实, 不得偏袒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科学方法之救灾述略,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1929年编,第3页。在华洋义赈会这种“建设救灾” 、“ 防灾救灾”等思想与原则的指导下,华洋义赈会在确定了工赈项目之后首先要招编灾情工人,进行工赈项目,继而派人到农户调查老弱病残,发放赈票,设立赈灾学校,召集妇女进入工厂做工。在这个基础上主要工作重点就在召集的灾工了,工作流程一般为:第一步:工人召集后,先分排编列,每排31人,设一排头。一排以同村居民为宜。第二步:各排按次编号,0至30号,0为排头之号。第三步:工赈项目以排为单位,每10天检查工作成绩,每人所得赈粮和赈金分两处发放:三分之一又工程处支应组发放,三分之二由村民附近两站发放。第四步:有特殊情况的可以提前预支,但之后必须按时上班,不得偷懒。 蔡勤禹:华洋义赈会工赈救灾活动析评,东方论坛2004年4月,第90-91页。当然,陕西省政府也很重视渠道的修筑,1931年6月引经工程开工之后提出“军民联合建设新陕西”的口号,发动十七路官兵与华洋义赈会“以工代赈”的民工一起努力,加上农民知道渠道的修筑对于自身有好处,各方积极性都很高,日益作战,使工程大为加速。1932年6月20日,由华洋义赈会负责的一期工程完工,在泾惠渠渠首张家山举行了盛大的放水典礼,参加者有: 国民党中央代表吴稚晖,行政院代表褚民谊,华洋义赈会会长艾德敷、总工程师塔德,朱子桥,以及各机关来宾、民众数千人,其中我们看到有华洋义赈会和政府方面的相关人员参加。但由陕西省政府负责的第二期工程因为资金问题无法正常动工,这样整体渠道的灌溉效益没法正常发挥,工程很可能半途而废。此时华洋义赈会有意于修筑本属于政府的二期工程,但“本会对于省府担任之第二部工程,虽有募集款项协助陕省府完成其未竟工程之意,但以世界经济凋敝,国外募捐既属匪易,而本会所任他处工程甚多,赈款尤极竭蹶,事与愿违,爱莫能助,长此以往,行见两年以来之辛苦经营及七十余万之钜额工款几等虚掷。兼之陕西地方经济濒于破产,一时恐又无此力量筹集工款,而陕省频年苦旱,根本救济须兴水利,如何完成该渠全部工程,一般人士属望本会者甚殷。本会不忍该渠功亏一篑,本愿早观厥成,但前途如何,总须视工款有无着落为断,刻正在竭力筹措中,继往开来,期于来年度觇之。” 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民国二十一年度赈务报告书,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5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年版,第438439页。但可喜的是最终华洋义赈会于1933 年4月中旬决定克服资金困难对泾惠渠二期工程进行拨款,完成泾惠渠支渠工程。1933年,华洋义赈会拨款泾惠渠支渠工程,“本年陕省承多年大旱之后,灾情颇重。经本会请准美国华灾协济会驻沪委办会,先后拨款八万九千三百零五元四角二分,作为陕赈,即议决将全数为修筑泾惠渠支渠工程,以工代赈”。康欣平: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修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3期,第76页。当然政府方面也多有参与。这样,现代化的水利工程泾惠渠在陕西算是建成了。在这个修筑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华洋义赈会的努力和成绩,天津大公报社评“华洋义赈救灾总会自民国十年成立后,感到救灾不如防灾, 乃兴水利以防河患, 筑公路以利交通, 倡合作以苏民困, 藉中外人士协力同心, 惨淡经营, 颇著成绩, 而为我国农村经济之复兴工作, 树一良好之基础” 大公报(天津版),1936年6月7日,第5 版。,政府方面时任陕西省主席的邵力子也在事后对于华洋义赈会在陕西泾惠渠修筑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该渠实开陕西水利建设之先河,虽其最后工程,系经委员会与省政府接续完成,苟无义赈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