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装置设计_施工及安装常见疑难问题解答汇编.doc_第1页
防雷装置设计_施工及安装常见疑难问题解答汇编.doc_第2页
防雷装置设计_施工及安装常见疑难问题解答汇编.doc_第3页
防雷装置设计_施工及安装常见疑难问题解答汇编.doc_第4页
防雷装置设计_施工及安装常见疑难问题解答汇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雷装置设计、施工及安装常见疑难问题解答汇编征求意见稿前言深圳市防雷中心主编本汇编收集了防雷设计、施工及安装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部分题目参考深圳市建筑工程设计、审图及报建常见疑难问题解析汇编,增加了日常防雷业务技术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一并进行解答。本汇编由深圳市防雷中心主持编制,共分七章。主要内容有:1.防雷类别划分;2.接闪器和引下线;3.接地和等电位连接;4.综合布线与屏蔽;5. spd(电涌保护器)器件选择和安装;6.信息系统机房防雷;7.深圳市雷电分布特征与雷电灾害。在实际应用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深圳市防雷中心(地址:深圳市罗湖区解放路广场北街 13 号,邮政编码:518001)。编制单位:深圳市防雷中心、深圳市防雷协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各位专家:我会牵头编制的防雷装置设计、施工及安装常见疑难问题解答汇编的征求意见稿已完成。现将此“汇编”发给各位专家,望各位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审阅并于2009年12月5日前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发至邮箱:ghb_ 或传真:25565688。本人会不胜感谢!深圳市防雷协会二九年十一月廿七日目 录 附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3第一章 防雷类别划分.8第二章 接闪器和引下线.13第三章 接地和等电位连接.18 第四章 综合布线与屏蔽.38第五章spd(电涌保护器)选择和安装.42第六章 信息系统机房防雷.58第七章 深圳市雷电分布特征与雷电灾害.68豆丁网下载附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0号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已经2010年1月20日国务院第9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总理 温家宝二一年一月二十七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第三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第五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全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第六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联防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和监督检查。第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气象等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的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第八条国家鼓励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支持气象灾害防御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水平。第九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开展自救互救。对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预防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根据气象灾害分布情况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第十一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域,编制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第十二条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现状、防御原则和目标、易发区和易发时段、防御设施建设和管理以及防御措施等内容。第十三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第十四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标准,应当考虑气象灾害的影响。第十五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要,编制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第十六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措施和保障措施等内容。第十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气象灾害特点,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协助本地人民政府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和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工作。第十八条大风(沙尘暴)、龙卷风多发区域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防护林和紧急避难场所等建设,并定期组织开展建(构)筑物防风避险的监督检查。台风多发区域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海塘、堤防、避风港、防护林、避风锚地、紧急避难场所等建设,并根据台风情况做好人员转移等准备工作。第十九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降雨情况,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排水设施检查,及时疏通河道和排水管网,加固病险水库,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堤防等重要险段的巡查。第二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降雪、冰冻发生情况,加强电力、通信线路的巡查,做好交通疏导、积雪(冰)清除、线路维护等准备工作。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本地降雪情况,做好危旧房屋加固、粮草储备、牲畜转移等准备工作。第二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高温来临前做好供电、供水和防暑医药供应的准备工作,并合理调整工作时间。第二十二条大雾、霾多发区域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对机场、港口、高速公路、航道、渔场等重要场所和交通要道的大雾、霾的监测设施建设,做好交通疏导、调度和防护等准备工作。第二十三条各类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雷标准的规定。对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应当就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征求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对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进行竣工验收,应当同时验收雷电防护装置并有气象主管机构参加。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点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设施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由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第二十四条专门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取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一)有法人资格;(二)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设备、设施;(三)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四)有完备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五)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从事电力、通信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单位的资质证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电力或者国务院通信主管部门共同颁发。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设计、施工资质的单位,可以在核准的资质范围内从事建设工程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施工。第二十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地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加强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预防、监测、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第二十六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城乡规划编制中,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第三章监测、预报和预警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建设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健全应急监测队伍,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第二十九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完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系统,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和与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有关的单位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按照职责开展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工作,并及时向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灾害防御、救助部门提供雨情、水情、风情、旱情等监测信息。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组织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灾害联合监测,并将人口密集区、农业主产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渔场作为气象灾害监测的重点区域。第三十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统一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及时向有关灾害防御、救助部门通报;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第三十一条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向社会播发或者刊登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当地气象台站的要求及时增播、插播或者刊登。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并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在交通枢纽、公共活动场所等人口密集区域和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建立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和播发设施,并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转。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人员,协助气象主管机构、民政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第三十三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太阳风暴、地球空间暴等空间天气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第四章应急处置第三十四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情况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及时作出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的决定,向社会公布,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发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大范围的气象灾害,并造成较大危害时,由国务院决定启动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影响范围、强度,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临时确定为气象灾害危险区,并及时予以公告。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发生情况,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情况紧急时,及时动员、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开展自救互救。对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实施,不得妨碍气象灾害救助活动。第三十七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所属的气象台站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评估,启用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开展现场气象服务,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变化趋势和评估结果,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民政部门应当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开展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并按照规定职责核查灾情、发布灾情信息。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医疗救治、卫生防疫等卫生应急工作。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应当优先运送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及时抢修被毁的道路交通设施。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保障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运行。电力、通信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做好电力、通信应急保障工作。国土资源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农业抗灾救灾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工作。水利主管部门应当统筹协调主要河流、水库的水量调度,组织开展防汛抗旱工作。公安部门应当负责灾区的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维护工作,协助组织灾区群众进行紧急转移。第三十九条气象、水利、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发生的情况,加强对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联合监测,并根据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第四十条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传播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急处置情况。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以及灾情发展情况,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气象灾害级别或者作出解除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决定。第四十二条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未按照规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或者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二)未按照规定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三)向不符合条件的单位颁发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资质证的;(四)隐瞒、谎报或者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漏报、错报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五)未及时采取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六)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行为。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未按照规定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二)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布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实施其依法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一)无资质或者超越资质许可范围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的;(二)在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中弄虚作假的。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一)擅自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二)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未按照要求播发、刊登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三)传播虚假的或者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灾害性天气信息和气象灾害灾情的。第六章附则第四十七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规定执行。第四十八条本条例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1第一章 防雷类别划分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 年版)是否适用于所有防雷设计?答: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 年版)主要适用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不适用于天线塔、共用天线电视接收系统、油罐、化工户外装置的防雷设计。不能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 年版)进行设计的项目可参照各行业的技术规范采取防雷措施。例如油罐的雷电防护,gb50156-2002(2006 年版)、gb50177-2005 有明确的规定。大致有如下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02、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0-2008、烟花爆竹设计安全规范gb50161-92、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范gb50195-94、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2003、安全规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gb50399-2006、城镇燃气技术规范gb50494-2009等。鉴于这种情况,2009年通过审查的新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新版gb50057)中第一章总则原有的不适用范围均已删去,并在条文说明中说明:“删去不适合范围内容,因不好列,也列不全,而且总有新的特殊规范出来”,同时说明“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2n 值是否一定要算?特别是已按第二类防雷设计的建筑物,计算 n 值有什么意义?答:n 值指的是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是设计时确定建筑物的防雷等级的依据之一。n 值的计算是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附录一,nkngae。对于已明确指出属于该规范第2.0.2条,第2.0.3条一七项,第2.0.4条一、五、六项的建筑物,可不再计算n值而直接按第一类、第二类或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设计。新版gb50057-94中新增加了大型飞机场的重要建筑物、特级和甲级体育场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不需要再计算n值。3按gb50057规定已确定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可否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设计防雷设施?答:可以在原有确定的防雷类别上提高设计标准,但不能降低标准。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按第二类设计时,宜作设计说明,因为这样做会增加施工成本费用。4形状复杂的建筑物如何简化计算 n 值?答:可利用软件,如autocad 中的 area 命令,计算建筑物的等效面积,则 n 的计算变得简单,其它方法亦可。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可采用适当冗余的方法简化计算。即可将形状复杂的建筑物简化为相近的多边形,从而方便计算其等效面积。新版gb50057-94已经简化了n值的计算公式,n=kngae,其中ng=0.1td,此值比旧版ng=0.024td1.3计算方便多了,并且因公式的改变,ng值偏大了许多。以某地td=40天/a为例,旧版ng=2.9,新版则为4.0。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中第 2.0.3 第八款:“预计累计次数大于 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及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条文的内容是否可以理解为是指 n0.06 次/a 的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应按二类设计,而 n0.06次/a 者可以按三类设计?答:是。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 年版)中第 2.0.3 条和 2.0.4 条的说明,对于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 0.012 次/a,且小于或等于 0.06 次/a 时,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大于 0.06 次/a 时,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新版gb50057调整了预计累计次数排定防雷分类的数值。如本款0.06次/a改为0.05次/a。对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原规定大于0.3次/a为二类,现改为大于0.25次/a为二类;原定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为三类,先改为大于或等于0.05次/a,且小于或等于0.25次/a为三类。由于ng值因计算公式改变而偏大,同时此指标下调,许多过去不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可能进入第三类,许多过去的三类要升到二类防雷建筑物中。6 n0.012 次/a 的公共建筑,n0.06次/a时,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n0.06次/a时,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在新版gb50057以上两值均已改为0.05次/a)11幼儿园属学校否?防雷设计要求是否应从严?答:根据幼儿园规程第一章第二条“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所以,幼儿园属于学校,属于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一旦发生雷击事故,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影响都很大。由于幼儿活动能力有限,发生雷击事故时,幼儿自身的逃生能力和自救能力都比较低,因此幼儿园的防雷设计要求应该从严。12设计防雷方案时都有哪些最新防雷规范、标准可以参考?答:设计防雷方案推荐最新标准(2007 以后出版标准)如下: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 21431-2008雷电防护gb/t 2171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电涌保护器 第 2 部分:在低压配电系统中的选择和使用原则qx/t 10.2-2007电涌保护器 第 3 部分:在电子系统信号网络中的选择和使用原则qx/t 10.3-200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等。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qx/t85-2007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规范qx/t106-2009等。此外,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正在修订,2009年11月通过审定。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已于2009年9月通过审定,即将正式出版。13技术规范及标准相互之间有冲突,应以哪个国标为准?答:我国的标准级别依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的级别最高。要注意的是同一个标准应以最新版本为准。14防雷设计图纸:spd 接线图有没有统一规范?答:有标准图集 99d501-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出版。15标准图集 99d501-1 不能满足目前防雷设计之需要,有一些产品没有标准图号表示,例如三合一 spd等,该怎样设计?答:用于视频监控保护的三合一 spd 是近些年来的新产品,在现行的图集里尚未增加进去。待图集.修订的时候,可以将三合一 spd 等新产品的标准图号加入。目前具体设计可利用示意图加文字说明的方法表示。16设计图应该采用布置图(详细标注安装位置)还是采用示意图或是采用电气原理图?答:防雷工程中的图纸分为两类:一类是方案设计图纸,设计图纸只需要采用示意图即可,设计图纸表达的是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另一类是施工图纸,施工图纸必须根据工程现场的情况进行详细绘制,.详细标注施工和安装的位置等信息。施工图纸供现场施工人员按图施工使用。17防雷整改工程设计中,如遇到施工难度大的,建设单位提出申请,是否可以通过技术评价,例如厂区配电房到车间的架空电源线?答:如果施工难度特别大,施工成本过高,而且保护对象的价值并不是很高,在此前提下,可以分析具体区域落雷的可能性,如果落雷的概率比较小的话,可不采取专门的防雷措施,但设计时应对具体情况作说明。但如果发生雷击后,直接和间接的损失比较大,则应进行现场改造,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从根本上消除雷击隐患。18图纸签名是否可以用签章代替?答:图纸签名不可以用签章代替。签章没有法律效力,只有签字才有法律效力。在实际工作中,按照签字人的笔迹制作的图章可以代替本人的签字,但在使用图章之前必须告知签字人本人,并作相关的记录。第二章 接闪器和引下线19某些城市规定,在屋面四周应设避雷短针,有此必要吗?能否论述此种做法依据、优缺点、可行性及与建筑物结合准确做法?答:国家标准对此没有强制规定。屋面四周是否需要安装避雷短针,需要计算接闪器的保护范围,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在设计施工时利用避雷带保护建筑物,可能存在转角或突出部位保护不到的“死角”。雷电灾害调查结果显示,每年都有此类的雷击事件发生。为解决这个问题,可考虑在这些部位(尤其是屋面的拐角处以及引下线的上方)安装合适的避雷短针,提高接闪器的接闪效果。但安装这种避雷短针不是强制性的,只要避雷带(线、网)设计时符合规范要求,建筑物转角或突出部位处于保护范围内,可以不设避雷短针。在避雷带暗敷时,建议在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安装与避雷带链接的短针。20为使设计有法可依,能否明确可采用安装避雷带做法的建筑物范围?答:无论采取何种接闪器(避雷针、带、线、网)对建筑物进行保护,只要经计算后建筑物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就可以使用。但有必要考虑工程的成本及美观等问题。目前大部分新建建筑物屋面均设置明敷避雷带。古建筑在防雷改造时也多采用避雷带作为接闪器使用。雷电防护 第3部分:建筑物的物理损坏和生命危险gb/t21714.3-2008中提出避雷针或网格均可独立使用或综合使用。21金属屋面做接闪器时,是否一定要注明材质和厚度?答:利用建筑物金属屋面做接闪器时,一定要在设计图纸中注明其材质和厚度,否则审图人员难以准确而快速的识别设计正误。根据 gb50057-94(2000 年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 4.1.4 条规定,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金属屋面的建筑物宜利用其屋面作为接闪器,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金属板之间采用搭接时,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 100mm;(2)金属板下面无易燃物品时,其厚度不应小于 0.5mm;(3) 金属板下面有易燃物品时,其厚度,铁板不应小于 4mm,铜板不应小于 5mm,铝板不应小于 7mm;(4)金属板无绝缘被覆层。(注 :薄的油漆保护层或 0.5mm 厚沥青层或 1mm 厚聚氯乙烯层均不属于绝缘被覆层。)22双层夹心钢板(双层板厚度之和小于规范规定的数值或每层板小于规范规定的数值但双层板厚度之和不小于规范规定的数值)可否作接闪器?答:规定金属屋面的厚度主要是基于两个因素的考虑:一是防止金属屋面接闪以后,雷电流通道将金属板烧通,有火花掉落引起火灾或者爆炸;二是防止金属屋面被雷电流烧通后,导致屋面防水出现问题。双层夹心钢板其内部如果填充的是绝缘物,下层金属板并未起到接闪的作用。因此如果发生金属屋面接闪的情况,则表层金属板可能会被击穿,从而导致屋面防水出现问题。此时,闪电电流一般不会将底层的钢板击穿,火花不会落入室内。从防直击雷的角度看,可以作为接闪器使用,但在工程施工中应该做好搭接和接地。新版gb50057条文说明中有如下内容:“近年来,通常采用一种夹有非可燃保温层的双金属板做成的屋面板(彩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上层金属板的厚度满足本条2款的要求就可以(注:指金属板下无可燃物品时,其厚度:铅板不应小于2mm,不锈钢、热镀锌钢、钛和铜板不应小于0.5mm,铝板不应小于0.65mm,锌板不应小于0.7mm)。因为雷击只会将上层金属板熔化穿孔,不会击穿下层金属板,而且上层金属板的熔化物受到下层金属板的阻挡,不会滴落到下层金属板下方。要强调的是,夹层的物质必须是非易燃物且选用高级类的阻燃类别。”最近,我们看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个通知,对彩板(彩钢板)内夹层物质提出阻燃要求。23金属屋面做接闪器时,金属屋面如何与引下线连接?要焊接是不太可能的,靠自然连接是不是符合要求?答:因地制宜,可用屋面金属构架与引下线焊接,金属构架厚度一般都达到焊接要求,屋面与金属构架保持电气连通(一般构架与金属屋面都用紧固螺丝固定,符合电气连接要求),这样,焊接问题就解决了。引下线与接闪器之间可采用机械连接,如用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24屋面的避雷网格是利用屋面内主筋暗敷还是另外明敷好些?答:屋面的防雷网格建议明敷,暗敷可能因接闪而造成覆盖接闪器的混凝土等崩落造成事故,同时可能会破坏屋面的保温层和防水层。25别墅屋顶避雷带可否采用暗埋敷设?答: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 年版)第 3.3.5 条条文说明规定:“利用屋顶钢筋作接闪器,其前提是:允许屋顶遭雷击时混凝土会有一些碎片脱开以及一小块防水、保温层遭破坏”。可见,当“利用建筑物混凝土构件内钢筋作接闪器”时,它是可以暗埋敷设的。锌板gb50057第4.3.5条规定:“本闺房第3.0.3条.10款的建筑物(指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国家级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和飞机场、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排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国家级计算机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特级和甲级体育馆。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预计累计次数大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当其女儿墙以内的屋顶钢筋网以上的防水和混凝土层允许不保护时宜利用屋顶钢筋网作为接闪器,以及这些建筑物为多层且周围很少有人停留时宜利用女儿墙内火檐口内的钢筋作为接闪器”。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 第 条规定:“当低层或多层建筑物利用屋顶女儿墙内或防水层内、保温层内的钢筋作暗敷接闪器时,要对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隐患。高层建筑物不应利用建筑物女儿墙内钢筋作为暗敷避雷带”。由此可见:(1)别墅屋顶的避雷带应尽量采用明敷;(2)当因种种缘故而导致避雷带必须暗敷时,可直接利用结构钢筋或金属构件作为接闪器,也可采用人工避雷带接闪器暗敷在建筑物表面的抹灰层内。暗敷时,避雷带要求表面水泥厚度不大于 2cm;(3)暗敷避雷带仅用于低层或多层(楼层不高)的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同时要对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隐患。26当大型屋面板不能作接闪器时,为满足规范规定网格要求,如何敷设避雷带?答:当屋面板不能做接闪器时,可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 年版)规定敷设。其中,第 3.2.1 条规定: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应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使被保护的建筑物及风帽、放散管等突出屋面的物体均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架空避雷网的网格尺寸不应大于 5m5m 或 6m4m;第 3.3.1 条规定: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带)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 10m10m 或 12m8m 的网格。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相互连接。突出屋面的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第 3.4.1 条: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这两种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带)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 20m20m 或 24ml6m 的网格。新版gb50057对第二、三类防雷建筑物屋面突出物防雷有如下补充规定:(1)没有得到接闪器保护的屋顶孤立金属物的尺寸没有超过以下数值时刻不要求附加保护物的尺寸没有超过以下数值时刻不要求附加保护措施:高出屋顶平面不超过0.3m,上层表面总面积不超过1.0m2和上层表面的长度不超过2.0m。(2)不处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的非导电性物体,当它没有突出由接闪器形成的平面的0.5m以上时,可不要求附加增设接闪器的保护措施。以上两条是根据雷电防护 第3部分:建筑物的物理损坏和生命危险gb/t21714.3-2008/iec62305=3:2006附录e定的。27屋顶上某些大跨度的花架或中空天井,其尺寸(如 15m15m)若大于避雷网格所要求的尺寸(如 10m10m 或 12m8m),则中空部位要加设跨接的避雷带吗?答:屋顶上某些大跨度的花架或中空天井,其尺寸若大于避雷网格所要求的尺寸,则周围应设置一圈避雷带闭合即可,中控部位无需另外加设跨接的避雷带。(但花架或中空天井至少有二处作接地处理。)28. 防雷规范强调引下线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那么中间部位,如:电梯机房屋面、水池顶面是否可做引下点?有内天井至屋面的建筑,存在天井四周,这四周是否要做引下线?答:电梯机房、水池顶面和内天井可以作为引下点。但要注意:除特殊情况外,部位与建筑物四周的引下线不应计算在建筑物需要的引下线根数内。根据gb50057第4.3.3条对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规定:“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宜大于18m”。第4.4.3条对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也有类似的规定,只是将18m改为了25m。再次需引起注意的是:内庭院四周也要按周长计算引下线设置的根数。不过,条文说明指出:“专设”指专门敷设,区别于利用建筑物的金属体。如果建筑物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庭院墙内钢筋或柱内钢筋已满足对引下线的要求时,不需要再专设引下线了。29某些建筑物造型上避雷带为单端(即避雷带某个端头未和整个屋顶避雷带形成封闭状),是否允许?答:对于某些特殊建筑物,如古建筑檐角,只要避雷带单端端头已和防雷引下线连通,且另一端已.和整体避雷带相连,则不强求单端端头再和整个屋顶避雷带形成封闭状。30提前放电避雷针的真实作用是什么?设计时是否可以选择提前放电避雷针?答:按提前放电避雷针生产商(供应商)的解释,提前放电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在雷暴云大气电场的作用下,提前放电避雷针通过感应,其尖端发生放电现象,尖端的电荷密度最大,易将闪电通道吸引到针上,从而提高其接闪效果。目前提前放电避雷针的超常接闪效果并未有足够的理论依据和使用经验来证明。因此,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其使用效果,在使用中应以普通避雷针的计算方法计算其保护范围。31传统防雷设计基本内容包括什么?关于主动式防雷技术应用尚有些问题,如消雷器等,如何对待?答:防雷设计包含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两大部分内容。外部防雷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雷电对建筑物的直接破坏。主要设计内容有接闪器(包含避雷.针、带、线、网)、引下线、接地装置等。新版gb50057将避雷针改称接闪杆,避雷带(线、网)改称接闪带(线、网)。内部防雷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雷击电磁脉冲侵入建筑物内部而对设备设施造成损坏。内部防雷主要设计内容包括:等电位连接、屏蔽(可以分为建筑物的初级屏蔽、金属线缆的屏蔽、设备的屏蔽等)、安装 spd、接地、分流和合理布线。主动式防雷技术并未有可靠的理论依据和使用经验来证明其超过一般接闪器的特殊接闪能力,国内防雷技术标准并未列入规定。据了解,在法国防雷标准 nf cl7-102 附录中,对该项技术的实验原理进行了论述,对上行先导启动时间与普通避雷针相比较进行评估。因此,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其使用效果。32消雷器消雷的原理是什么?答:消雷器应用的支持者认为消雷器的原理为“电荷中和论”、“抑制先导放电论”、“改善电场屏蔽论”等,但目前仅为理论学术上探讨,消雷器至今未列入能够正规使用的防雷产品,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文件中从未列入应用报告,国外也没有一个国家将各类消雷器列入规范。在雷电防护 第1部分:总则gb/t21714.1-2008/iec62305-1:2006的“引言”中,第一句话是:“迄今为止,尚无一种设备和方法能够改变自然界的天气现象,即组织雷电的发生、雷击中建筑物或附近地面”。也就是说,雷屎消不掉的,也阻止不了。33若利用柱筋的防雷引下线为机械螺纹连接,是否需要做跨接线?跨接线的规格型号是否与柱筋规格.型号同级,或按防雷规范只要大于 10mm 或 12mm 均可?答:建筑物柱筋的防雷引下线为机械螺纹连接,不需要做跨接线,因机械螺纹连接本身已实现了电气连通。对利用建筑物钢筋作为防雷装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 年版)第 3.3.5条第六款规定:“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或成网状的钢筋,其箍筋与钢筋的连接,钢筋与钢筋的连接应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连接或焊接”。但按设计要求需要引下线作跨接时,跨接先圆钢直径不小于10mm即可。34防雷引下线之间所要求的“间距”,是电气间距,还是物理间距?答:防雷引下线之间所要求的“间距”,应为“电气间距”,而非“物理间距”。这是因为雷电流流经屋顶避雷带及防雷引下线时,经过的路径必为电气路径。换言之,女儿墙上曲折多弯的避雷带,应该“拉直”而计算出“电气长度”,继而算出防雷引下线的间距。引下线之间要求的“间距”是为了均压、分流。35某建筑物为帐篷状,中央有一巨柱,周边无可做引下线的钢材。次巨柱内有很多钢筋做可引下线,可否用上下电器贯通的10根钢筋代替本应敷设在周边的10条引下线?答:中央的一根巨柱只能当一根引下线用,因钢筋通过许多箍筋并联在一起,相当于一根巨大的钢柱,全部雷电流通过它,起不到均压和分流的作用,不能用来代替要在周边敷设的10根引下线。36在工程实践中,有时建筑物采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