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对立统一规律_第1页
第一章 对立统一规律_第2页
第一章 对立统一规律_第3页
第一章 对立统一规律_第4页
第一章 对立统一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第一章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对立统一规律二、对立统一规律 问题导入: 上一讲,我们讲述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解决了世界的本 质是什么的问题,论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这一讲 和下一讲,主要阐明物质世界为什么会发展,怎样发展,发展的规物质世界为什么会发展,怎样发展,发展的规 律是什么?解决世界的状况律是什么?解决世界的状况“怎么样怎么样”的问题,集中论述唯物辩证法 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 一般的规律,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下面,我们首先讲一讲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实 质和核心的问题,明确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地位 和作用。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总特征 就是关于事物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它的所有规律和范畴,都 是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本质,都是联系 和发展观点的展开,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如此。所以,我们有必要对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请大家看看这一组长征及其图片。设问:看到这组图片想到些请大家看看这一组长征及其图片。设问:看到这组图片想到些 什么?最后抽象出下列观点:什么?最后抽象出下列观点: 1 1什么是联系?什么是联系? 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 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 2联系的特点联系的特点 (1 1)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 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 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2 2)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 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 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 一的联系之网上一个网结,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3 3)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性。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性。 恩格斯关于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观点,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恩格斯关于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观点,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恩格斯说过: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悉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 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 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 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整个世界这个普遍联系之网的网上纽 结,这就是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3.3.坚持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坚持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 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 的普遍联系。 (2)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 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 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 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科学地阐明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科学地阐明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把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作自己学说的一个总的特征,所以,从这个意把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作自己学说的一个总的特征,所以,从这个意 义上说,唯物辩证法是义上说,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为什么唯物辩证法又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呢?为什么唯物辩证法又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呢?这是因为,事 物既不是绝对孤立的,也不是绝对静止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是物质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是物质 的根本属性,的根本属性,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是新陈代谢。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发展的 源泉和动力、本质和规律、形式和内容、方向和道路,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辩证法又是唯物辩证法又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 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 (二)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二)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前面,我们明确了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前面,我们明确了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但是,只是一般地说明了什么是联系、什么是发展。当我们要进一 步探究事物究竟是怎样联系、怎样发展的时候,就必须掌握唯物辩就必须掌握唯物辩 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这些规律和范畴主要是这些规律和范畴主要是:对立统一规 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等范畴。这些规律 和范畴,我们前面说过,都是联系和发展观点的展开和深化,都是 从不同的方面进一步揭示了联系和发展的思想,它们相辅相成,相 得益彰,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但是,在由这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所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但是,在由这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所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 系中,各个要素的地位是否都是均等的呢?不是的。其中,对立统系中,各个要素的地位是否都是均等的呢?不是的。其中,对立统 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一思想的,是列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一思想的,是列宁,这是他对马克思主 义辩证法的一个重大贡献。他在 19141915 年期间所写的哲学笔 记中明确提出:“统一物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矛盾着的部分的认 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又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 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 明和发挥。”列宁由于工作繁忙和逝世过早,没有来得及对自己提出 的这个思想作进一步的说明和发挥。 毛泽东实现了列宁的遗愿,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紧紧抓住了这个核心进行发挥,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辩证法。毛主席最集中最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著作就是 矛盾论。而且特别要指出的是,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创造 性地作出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的 新概括,为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奠 定了更加坚实的哲学基础。 那么,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那么,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呢? 教材中有一段话,从三个方面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第一,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 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 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 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 要的。 二、对立统一规律二、对立统一规律 列宁说:列宁说:辩证法“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 上。”对立统一规律就是揭示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指明事物内部 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 1什么是矛盾什么是矛盾 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即对立统一。同一 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本质属性。 矛盾这一概念,最早出自我国古代思想家韩非的一个寓言故事矛盾这一概念,最早出自我国古代思想家韩非的一个寓言故事。 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矛和盾,都是古代的兵器。通过韩非的这个寓 言故事,人们就把矛和盾连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专门的常用的名 词。它具体指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是指人们在言论和行动 中自相矛盾的一种逻辑错误。比如那个卖兵器的人,由于把矛和盾 截然对立起来,就犯了这种逻辑错误。这在形式逻辑上叫做违反了 同一律。就是说,对同一件事情或同一个问题,前面这样说,后面 又那样说,前后不一致,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在形式逻辑上是不 能允许的。这种矛盾,我们就叫做逻辑矛盾。 另一方面,矛盾就是指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矛和盾这两种作 用不同的武器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排斥的关系,即同一 和斗争的关系。无矛就无所谓盾,无盾就也无所谓矛,盾的发展促 进了矛的发展。但是它们的作用又是互相反对的,是一种相互斗争 的关系,所以它们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这种矛盾,就叫做辩 证矛盾。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中所普遍存在的本质关系。唯物 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就是这种辩证矛盾。 2 2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 这里所讲的同一性和我们前面讲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不是一个 问题。前面世界的物质性所讲的统一性,是指不同之中的相同,强 调的是多中有一,指的是不同的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 性。这里所讲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一种本质联 系,即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矛盾同一性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 个统一体中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每一方都同另一方彼此互相依赖着,而不能孤立地存 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例如,先进和落后,光明和黑暗,胜利和失败,冷和热,大和小, 等等,都是对立统一,互为存在的前提,失去一方,它方就不存在。 大家都喜欢光明,但是,没有黑暗,也就无所谓光明;没有光明, 也就无所谓黑暗。光明之所以是光明,就是因为有黑暗存在;黑暗 之所以为黑暗,就是因为有光明存在;一片光明就等于一片黑暗, 这是辩证法。这里,要注意一点,不能把这种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 关系简单地理解为是互相决定的关系,即理解为“你决定我,我决定 你”的关系。 所谓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从实质上讲,它包含 这样两层意思: 第一,是说矛盾对立的双方,它们的内容和特点是彼此规定、 相互照应、相互衬托的关系。例如说父与子,要想了解父亲如何, 不能光看老子自己的声明,必须要到儿子哪里去问问,或者具体看 看儿子表现怎么样,这样才能知道老子究竟及格不及格。所以,从 这个意义上,离开了儿子,也所谓父亲。这就是说,儿子的内容和 特点规定着父亲的内容和特点。父与子之间,是一种彼此规定、相 互照应和相互衬托的关系。不能机械地简单地理解为“父亲生出儿子, 儿子生出父亲”。 第二,是说对立双方的运动和变化是互相制约的。你牵制着我, 我牵制着你,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有的表现为一方力量增长,另 一方力量相应削弱;有的表现为一方发展变化,也会促进另一方发 展变化,水涨船高,相互促进。比如,一个人的新陈代谢同化与异 化的矛盾,同化能力强,异化能力也相应的强,才有健康的身体。 总之,矛盾双方互相依赖和互为存在的前提。 (2 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是由此达彼、相互贯通的。矛盾 双方的这种贯通性,进一步表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矛盾双方 的互相贯通有如下三种情形: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相互渗透,通俗一点说,就是“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例如,工业和农业的矛盾双方,工业中包含农业 的成分,如粮食、原料等等,农业中包含工业的成分,如农业机械 设备、化肥等等;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矛盾双方,感 性中包含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包含着感性的因素。即使是对抗性 的矛盾,矛盾双方也不是绝对对立的,也是互相渗透的。大家明白,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对抗性的矛盾,现在看看,是不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相互滲透呀? 第二,矛盾双方直接同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你就是我, 我就是你”。如生产和消费,在一定意义上,生产同时就是消费,消 费同时就是生产。但是,对于这种情形需要注意,对立面之间的直 接同一并不是普遍的情形。例如,不能说无产阶级就是资产阶级, 革命就是反革命,坏事就是好事等等,而且即使存在着直接同一的 矛盾双方,也不是直接等同的。它们同样是有差别的同一,是对立 的同一。 第三,矛盾着的对立面彼此相通,包含着互相转化的趋势,可 以说是“你能变我,我能变你”。用一句通俗的比喻来说,就是存在 着由此达彼的桥梁。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 如,公有制转化为私有制,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战争转化为和平, 和平转化为战争,等等。一切矛盾着的双方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它 的对立面转化。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之所以能够发生和实现,就是 因为对立面之间本来存在着贯通性,包含互相转化的可能和趋势。 这种转化的可能和趋势,最深刻地表现了对立面双方的内在的同一 性。 3 3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 质和趋势。这里所讲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哲学范畴,具有 最大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无限多样的表现形 式: 第一,不同的矛盾,其斗争性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不仅仅 是指敌我之间的对抗性冲突,而且也包括人民内部正确意见与错误 意见之间的和风细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它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而且在自然界里,作用与反作用,吸引和排斥,阴电和阳电,化合 和分解等各种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矛盾斗争的表现。 第二,同一类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斗争的表现形式也 不同。一般来讲,矛盾展开的初期,矛盾双方的对立处于萌芽状态, 斗争较为隐蔽;随着矛盾自己运动的发展,对立越来越明朗化,越 来越充分展开,斗争也就越来越明显。所谓矛盾的激化就是指斗争 的激化。在矛盾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矛盾的激化程度不同,矛盾斗 争性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 但是,不管矛盾斗争的形式如何不同,都只是斗争性的差别性 问题,而不是斗争性的有无问题。因此,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某一 种具体的形式,例如归结为你死我活的斗争这种对抗的形式,否则, 其结果或者是把斗争形式的变换误认为矛盾斗争的消灭,在不存在 对抗的地方就不承认斗争,从而抹煞矛盾的斗争性,离开矛盾的普 遍性、绝对性;或者是把一切斗争都看成对抗,把斗争和斗争形式 混为一谈,这就歪曲了矛盾的斗争性。 4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任何矛盾都具有的两种本质属性,是任何矛 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凡是存在着矛盾的地方,必定 是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否则就不 成其为矛盾了。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结的关系,可以从两个 方面说明: (1 1)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因而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无论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或互 相贯通,都是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统一体中矛盾的双方依存要由 斗争来维持,旧的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统一体诞生,要靠斗争来实现, 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也没有互相转化 的可能和趋势。所以说,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2 2)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 性性 差别、对立和斗争,总是和同一相联系、为同一性所制约的。 一切矛盾的斗争,都是在相互联结的关系中进行的,在同一体中进 行的。如果双方彼此孤立,毫不相干,根本就斗不成,比如战争和 石头,风马牛不相及,怎么斗争呢?像唐吉诃德与风车博斗那样, 只能是滑稽可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 性。 (3 3)坚持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关系的意义)坚持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关系的意义 同一性和斗争性互相联结、不可分割。因此就要求我们,在分 析和处理任何矛盾的时候,必须同时注意这两个方面。要树立科学要树立科学 的思维方法,善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之中把握同一。就是的思维方法,善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之中把握同一。就是 说,要善于发现异中之同,同中之异。正如黑格尔所说:说,要善于发现异中之同,同中之异。正如黑格尔所说:“如果一个如果一个 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比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比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 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 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 似,我们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似,我们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 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力争全面性,力戒片面性和绝对性,在这个 问题上,一定要反对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例如,现在大陆与台湾 之间、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虽然秉承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但是 都认可一个中国,只有妥善处理这种复杂的矛盾关系,才能有台海 地区的持久和平,才能有力地遏制台独,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 形而上学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互相联结的关系,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离开斗争性讲同一性,把对立的同一看是僵死的同一,绝 对的同一,这就等于把生动的东西、可变的东西看作是一潭死水, 把相对的东西绝对化。另一种是,离开同一性讲斗争性,把相互排 斥看作是相互隔绝,绝对对立,这就等于把现实的矛盾拆成了两个 彼此孤立的东西。因此,都是不正确的。 在我党历史上,“左”右倾机会主义者在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建 立统一战线问题上的错误,单从思想方法上来说,就是割裂了同一 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者在看到同一的地方 看不到斗争,鼓吹所谓“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王明“左”倾机会主 义者在看到斗争的地方看不到同一,鼓吹所谓“一切斗争,否认联合” ,结果给革命造成了惨痛的损失。只有毛泽东的又联合又斗争的政 策才把中国革命一步一步地引向胜利。 今天,我们讲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和谐是什 么?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 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 和谐本身是一种矛盾关系,并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而 不同,同则不继”,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大家看看近 一个时期我们与美国和一些其他国家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看看奥 巴马访问中国后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就能够理解实现科学发展, 建设和谐世界,必须正确处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不断 解决发展中的矛盾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这个问题,是进一步说明同一性和斗争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问 题。所谓发展,从实质上说,就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事物在各 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对立面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既同 一,又斗争。一旦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立面 发生相互转化,新事物就取代了旧事物,这就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实 在过程。 由此可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可抹 煞的作用。但是,由于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互相联结、不可分割的, 所以,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同一性,还是斗争性,都不能 孤立地起作用。因此,如果孤立地研究同一性或斗争性的作用,那 是违反辩证法的。但是,为了深入地认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又同一 又斗争怎样推动事物的发展,又有必要首先对它们在事物发展中起 何种特定的作用分别地加以分析,然后再把它们综合起来研究。 1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对于事物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 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这一点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矛盾的存在以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为前提,没有相互依 赖的同一性,矛盾双方以及矛盾本身就不能存在,也就根本谈不上 它的发展了。所谓“单打一”、“唱不得对台戏”、“只要香花,不要毒 草”等等,都只能是人为的,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的。这种人为的使事 物脱离自己对立面的发展,只能是畸形的发展,甚至是倒退,因为 这是违背事物的辩证本性的。 第二,对立一方的发展也是以另一方的一定发展为条件的。就 是说,矛盾双方的发展,在一定阶段上也是在统一体中的发展,而 不是彼此孤立地发展。例如在自然界中,恶劣的环境本是限制着生 物的生长的,但又有促进生物生长的作用,越是在恶劣环境下生长 起来的生物,越是茁壮,富于生命力。胡杨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 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这一点,也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矛盾双方包含着可以相互利用的共同因素。这种情况, 在那些对立面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的矛盾中,例如,在人民内部 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中,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那些对立面之间有 根本利益冲突的矛盾中,彼此也总是包含着某些可以相互利用的共 同因素。例如,无产阶级就可以而且必须利用资产阶级在发展生产、 发展文化、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在政治体制的某些环节等方面所取得 的积极成果。 第二,矛盾一方各个组成因素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矛盾性, 可以为另一方所利用。例如,构成反动势力的各个集团和派别发展 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它们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就可以为革命势力所 利用。在哲学发展中,各派唯心主义之间的差别和矛盾可以为唯物 主义的发展所利用。列宁就说过:“当一个唯心主义者批判另一个唯 心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基础时,常常是有利于唯物主义的。” (3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向自己的向自己的 对立面转化。对立面转化。 发展是一事物转化为它事物,但不是转化为别的东西,而是转 化为自己的他物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如果离开两极相通这种 同一性,事物的发展,事物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统统不可能, 就会变成不可理解的东西。例如,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化,就是由 于在私有制发展到一定程度,造成了社会化的大生产,这就产生了 由私有变为公有,以社会化的(即公有的)生产关系适应社会化的 生产力的可能和趋势,使私产和公产之间搭起了彼此相通的桥梁。 总之,事物矛盾的发展,总是在一定基础、一定基地上的发展,总之,事物矛盾的发展,总是在一定基础、一定基地上的发展, 总要不断吸取用以丰富自己的营养、总是沿着一定的方向、通路向总要不断吸取用以丰富自己的营养、总是沿着一定的方向、通路向 前发展。而发展的前发展。而发展的“基地基地”、“营养营养”、“通路通路”这三者,都是和矛盾同这三者,都是和矛盾同 一性的作用分不开的。一性的作用分不开的。 2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毛泽东说:毛泽东说:“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 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 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因此,矛盾的斗争性在事因此,矛盾的斗争性在事 物发展中的作用,可以从运动的这两种状态即量变状态和质变状态物发展中的作用,可以从运动的这两种状态即量变状态和质变状态 中分别地来说明:中分别地来说明: (1 1)矛盾斗争性在量变过程中的根本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矛盾斗争性在量变过程中的根本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 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质变做准备。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这一点是说,矛盾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的趋 势。矛盾双方的斗争,就是一方限制另一方的发展,并打破另一方 对自己的限制。正是在这种斗争中,彼此竞相争高,造成双方力量 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这就是事物的量变状 态。正是这种由斗争所引起的量变,为事物的质变、飞跃、准备着 条件。 (2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显著,也更加重)矛盾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显著,也更加重 要,可以说,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可以说,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质变,就是事物的发展超出原有度的范围,冲破事物存在 的限度。而要实现这一点,只有通过斗争,只有把矛盾双方相互排 斥的斗争贯彻到底,才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分离,才有旧矛盾统 一体的分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就是说,才有事物的质变。 总之,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是靠斗争推动的,矛盾双方力 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需要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时,主要依靠 斗争。所以,矛盾斗争性的作用十分重要。 但是,在研究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时,应当注意但是,在研究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时,应当注意 以下几个问题: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辩证法肯定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并 不是说斗争本身就是发展。斗争和发展不是一个概念。斗争只是事 物发展的推动力量。 第二,辩证法肯定矛盾的斗争可以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 决不是一切斗争都能够推动事物的发展,辩证法所揭示的事物的前 进发展实质上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所以,只有新事物反对旧事物 的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前进,与此相反的斗争则正是阻碍事物前进 发展的力量。 第三,即使是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的斗争,也不是一切斗争都能 推动事物的前进发展,不是一切对于斗争的限制都是对于事物前进 发展的限制。这是因为,矛盾的斗争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例如, 受到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具体条件等等的限制,所以矛盾的斗 争并不是越激烈越好,它总是应当有个限度的。例如说,敌人不投 降,就叫它灭亡。当敌人投降后,还要杀掉他,这种斗争就是过火 的斗争,就会对革命的事业带来危害,不利于分化瓦解敌人。 大家看过张国强、王宝强演的大家看过张国强、王宝强演的我的兄弟叫顺溜我的兄弟叫顺溜那个电视剧那个电视剧 吧吧,有一个情节就是描写这个问题的。 所以,我们在肯定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可低估的重要 作用的同时,又要注意选择最适合于矛盾的性质和条件的斗争形式, 注意掌握最适合于新事物发展的斗争界限,这就是所谓掌握斗争艺 术。我们干革命,搞建设,就是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我们决 不能不要斗争,决不能停止斗争,同时又决不能不讲究斗争的艺术。 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要辩证地看待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要辩证地看待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 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 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 处于主要的方面。 3 3对立面同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对立面同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 前面,我们分别说明了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各起何种 作用,现在,还必须把它们综合起来把握。因为同一性和斗争性在 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都不能孤立地进行,而是在相互结合中共同发 挥作用的。但是,在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中,二者所处的地位和所 起的作用又是不同的,即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1 1)同一性的相对性)同一性的相对性 所谓同一性是相对的,就是说,它是有条件的。同一性的这种所谓同一性是相对的,就是说,它是有条件的。同一性的这种 条件性是说,任何矛盾统一体及贯穿于其中的同一性的存在都是受条件性是说,任何矛盾统一体及贯穿于其中的同一性的存在都是受 着特定条件的限制的,只有当某种特定条件具备时,矛盾双方才具着特定条件的限制的,只有当某种特定条件具备时,矛盾双方才具 有互相依存的同一性,才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当某种特定的条件有互相依存的同一性,才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当某种特定的条件 消失时,矛盾双方就丧失其同一性,就不能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消失时,矛盾双方就丧失其同一性,就不能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 辩证法认为,任何一种条件都不是凝固的,而是可变的,因此,任辩证法认为,任何一种条件都不是凝固的,而是可变的,因此,任 何矛盾的同一性都是可变的、暂时的、相对的何矛盾的同一性都是可变的、暂时的、相对的。 (2 2)斗争性的绝对性)斗争性的绝对性 所谓斗争性是绝对的,就是说,它是无条件的。斗争性的这种所谓斗争性是绝对的,就是说,它是无条件的。斗争性的这种 无条件性,并不是说矛盾的斗争不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处在一定的无条件性,并不是说矛盾的斗争不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处在一定的 条件下。矛盾的斗争当然要受到条件的制约,具体的条件制约着斗条件下。矛盾的斗争当然要受到条件的制约,具体的条件制约着斗 争的形式和界限等等。斗争的无条件性只是指矛盾斗争的存在不受争的形式和界限等等。斗争的无条件性只是指矛盾斗争的存在不受 任何条件的限制,有矛盾就有斗争,斗争可以打破旧的条件,创造任何条件的限制,有矛盾就有斗争,斗争可以打破旧的条件,创造 新的条件,是在对待具体条件当中表现出来的无条件性,矛盾双方新的条件,是在对待具体条件当中表现出来的无条件性,矛盾双方 相互排斥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因此,它是绝对的。相互排斥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因此,它是绝对的。 列宁说:列宁说:“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 的、易逝的、相对的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 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这就告诉我们,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和斗 争的绝对性,同事物静止的相对性和运动的绝对性是一致的。事物 的静止、平衡、稳定体现了同一性,而事物的运动、不平衡、不稳 定则体现了斗争性。承认了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就同时 应当承认同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反过来,如果否认了同一 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也就会对静止相对性和运动绝对性的原 理发生动摇。 因此,我们可以说,矛盾同一的条件性、相对性,并不意味着 矛盾的同一性可以时有时无。没有任何同一的斗争是不可能的,矛 盾的斗争总是和同一相伴随,它以同一为条件而又不断地破坏着同 一,正象运动以静止为条件而又不断地打破静止一样。总而言之是 说,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 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才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才推 动着事物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 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运动是事物“自己的运动”。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同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 固然是说明它们在矛盾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 却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它们各自的重要性不同。不能认为,因为斗争 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所以斗争性永远是最重要的,同一 性则是不重要的。这显然是一种曲解。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不等于重 要和不重要(或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在任何矛盾运动中,在矛盾 的任何发展阶段上,以及在矛盾运动的任何条件下,斗争的绝对性 和同一的相对性的关系都是不会改变的,但斗争性和同一性何者在 事物发展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解决矛盾的实践活动中应 当把何者提到更为重要的位置,这是因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矛 盾发展的阶段不同,以及矛盾运动所处的具体条件不同,而不尽相 同的。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 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就是指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就是指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毛泽东在 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说,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 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是说,矛盾无处不有,无时矛盾无处不有,无时 不在不在,矛盾普遍地存在,一切事物及其过程都存在着对立同一的关 系。肯定了矛盾的普遍性,也就肯定了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规律, 这是坚持彻底的辩证法的前提。 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给我们认识问题和 解决问题指出了一个总的正确的方向。正因为矛盾是客观普遍的, 所以,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敢于承 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解决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矛盾, 掩盖矛盾,正如毛泽东所说:“矛盾以揭露为好,要揭露矛盾,解决 矛盾。” 2 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所谓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所谓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 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例如,自然界的矛盾不同于社会的矛盾, 人民内部的矛盾不同于敌我矛盾。红楼梦里说:“大有大的难处” 。俗话常讲:“家家有长短,长短不一样”,“一家不知道一家,和尚 不知道人家”,天仙配中的七仙女下凡,等等,这些都是说的矛 盾的特殊性。反映事物特点的这种特殊的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它反映事物特点的这种特殊的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它 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在人类的认识发展史中,不同科学部门的划分,比如数、理、化、不同科学部门的划分,比如数、理、化、 天、地、生等,就是以它所研究的对象的矛盾的特殊性为根据的天、地、生等,就是以它所研究的对象的矛盾的特殊性为根据的, 所以,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 怎样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怎样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应当怎样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呢?我们可以从矛盾存在的范围、 性质、地位、解决的形式等方面来把握: (1 1)从矛盾存在的范围上看,有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从矛盾存在的范围上看,有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物质世界是一个无限复杂的矛盾体系,所以就整个世界而论, 矛盾没有内外之分,矛盾都存在于世界之内,没有世界以外的矛盾, 世界就是矛盾。但是就每一具体现实的事物来看,由于矛盾存在的 范围不同,就区分为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所谓内部矛盾,就是指 存在于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矛盾;外部矛盾就是指存在于一事物 和他事物之间的矛盾。由于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所以,内 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外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 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 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 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样说,并不是说外因不重要。唯物辩证法在肯 定内因是根据的前提下,同时又承认外因的重大作用。有时外因会 直接影响到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我们常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的革命、建 设和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我们党制定“独立自主、自力更 生”方针的哲学依据,是我们今天推进全球化进程的根本指导思想。 我们说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中国,其根本点是我们自己, 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这一点。 (2 2)从矛盾的性质上看,矛盾的特殊性又有各种不同的情形)从矛盾的性质上看,矛盾的特殊性又有各种不同的情形 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不同物质运动形式中有不同的矛盾。第一,不同物质运动形式中有不同的矛盾。物质运动的基本形 式有五种,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 动,它们之所以相互区别,就在于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 第二,在同一运动形式的不同过程中,矛盾也具有特殊性。第二,在同一运动形式的不同过程中,矛盾也具有特殊性。 按照辩证法,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 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 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过 程的集合体。 例如在社会运动中,从原始社会起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各 个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的特殊矛盾。其中贯穿过程始终,并决定过程 的本质,使它同其他过程区别开来的矛盾,叫做根本(或基本)的 矛盾;其他矛盾是非根本(或非基本)的矛盾。研究事物过程的发 展,应着重把握其根本的矛盾。例如,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始终的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就是人类社 会的根本矛盾,其他的矛盾则均为非根本矛盾。 第三,在事物发展的一个完整的大过程中,往往又区分为不同第三,在事物发展的一个完整的大过程中,往往又区分为不同 的发展阶段,各个不同阶段中的矛盾也具有其特殊性。的发展阶段,各个不同阶段中的矛盾也具有其特殊性。例如,新中 国成立 60 年以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 30 年和后 30 年,这 两个大时间段,就有很大的不同。前 30 年曲曲折折,虽然取得了很 大的成绩,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左”的思想的严重影响, 走了不少弯路。后 30 年,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 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令世界 刮目相看,这就是特殊性。 第四,在社会领域中,还存在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这两类不同第四,在社会领域中,还存在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这两类不同 性质的矛盾。性质的矛盾。前者是人们之间根本利益(主要是阶级利害)冲突的 矛盾,后者是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3 3)从矛盾和矛盾双方的地位上看,又区分为主要矛盾和非主)从矛盾和矛盾双方的地位上看,又区分为主要矛盾和非主 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即次要方面,这也就是矛盾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即次要方面,这也就是矛盾 力量的不平衡性。力量的不平衡性。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讲的是在复杂的矛盾体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讲的是在复杂的矛盾体 系中,诸矛盾之间的关系问题。所谓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的矛盾系中,诸矛盾之间的关系问题。所谓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的矛盾 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或阶段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或阶段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就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就 是主要矛盾。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关键、纲,牵牛鼻子,指的就是主要矛盾。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关键、纲,牵牛鼻子,指的就 是主要矛盾,而其他处于次要和服从地位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是主要矛盾,而其他处于次要和服从地位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是辩证的,前者支配后者,后者又影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是辩证的,前者支配后者,后者又影 响前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响前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问题,是就一个矛盾的两个方 面的相互关系来说的。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非主要矛盾,都有相 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一方 处于支配的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 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不起主导作用,是非主要方面。我们平常所说 的主流、重点,就是指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支流、非重点就是指的 非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 面所规定的,就是说,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矛 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也是辩证的,二者相互作用,并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相互 关系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把这一原理应用到实际 工作和生活中,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要求,在研究复杂的矛盾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的矛盾和矛 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重点论 要求我们在研究复杂的矛盾过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用大力 抓住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违背两点论的“一点论”、违背 重点论的“均衡论”,都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和方法。我们常说的, 抓住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重点推动全盘,牵牛鼻子,是一项基本 的工作方法。 (4 4)从矛盾解决的方式上看,不同的矛盾也各有其特殊性。)从矛盾解决的方式上看,不同的矛盾也各有其特殊性。 由于矛盾的性质和情形千差万别,所以,矛盾的解决方式也无 限多样,但其基本类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 第一,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第一,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这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解决矛盾的 形式。毛泽东把它通俗地叫做一方“吃掉”另一方。如生物界的优胜 劣败,社会领域中革命力量消灭反动力量,思想领域中真理克服谬 误等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第二,矛盾双方第二,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例如, 正负电子湮灭而变成光子,正反粒子湮灭而变为介子,就是这样。 这种形式也存在于社会历史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中写道:“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 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 不断地、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 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例如,古罗马帝国 被封建社会所代替,就是奴隶主和奴隶两个斗争着的阶级同归于尽, 让位于新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封建领主和农奴。 第三,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第三,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融 合合”,形成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