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研究: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_第1页
社会性别研究: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_第2页
社会性别研究: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_第3页
社会性别研究: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_第4页
社会性别研究: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性别研究: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社会性别研究: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 摘要女性主义肇始于欧洲 18 世纪启蒙时代的批判岁月,随着历史时期和文化 背景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其中“社会性别”的概念随着女性主义 运动的第二波而出现,由于能够更加有力的解释从两性差异到两性不平等的过 程,成为研究性别不平等现状和机制的重要分析方法。但是社会性别研究本身 也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不可避免的受到体现 了性别二元划分和男性秩序的以理性、自由平等、主体性为核心价值观的现代 性的影响,从而为研究两性关系带来了困境。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 和反思,社会性别研究应当吸取后现代主义在建设性向度和批判性向度上的有 益思想,寻求两性关系的深层转变。 关键词女性主义 社会性别 现代主义 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 男性秩序 一、从女性主义到社会性别研究 从思想发展史上来看,在近代之前,女性在精神王国中,始终背负着沉重的枷 锁,不论是西方圣经中的触犯了原罪的夏娃,还是中国儒家文化中和“小人” 并列的“女子”,都体现了对女性的偏见。女性解放思潮的出现,肇始于欧洲 18 世纪启蒙时代的批判岁月,是和人性解放思潮联系在一起的,是工业革命的伟 大社会成果,而真正把这种解放思想付诸实践,形成浩浩荡荡的女性主义运动, 则是直到近现代才开始兴起的。 在西方,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 19 世纪 80 年代,它表达的意思是女性主义 运动和女性主义理论的联 姻,从一般意义上说,是“指称所有那些理论或理论家,他们认为性别之间的关 系是不平等的,是一方压制另一方。一方服从另一方的;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政 治权利问题,而不是一种自然的事实;并且认为这一问题对于政治理论及实践 是至关重要的。 ” 在历经的近三百年中,女性主义在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有所 不同,学术界把它的发展变化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 。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说法 是,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波发生在 1840-1925 年间,这一阶段运动的主要目标 是为了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其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自由主义的,强 调两性生理性别(sex)的作用,它否认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别,认为由于在教育、 经济、法律等机会上的两性不均才造成了男女理性和理智上的差异,因此这一 阶段的女性主义浪潮坚持忽视性别式的立法,以男性规范为标准为女人争取权 利,对这个社会是个性别社会的社会事实视而不见。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兴 起于 20 世纪 60-80 年代,与第一次浪潮不同,这一时期开始强调社会性别 (gender)的作用,它不再刻意抹杀男女两性在生理性别上的差异,而寻求两 性由于社会、文化机制的不同作用而产生的不平等,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 和男性权力。女性主义的第三次浪潮发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这一阶段女 性主义接受了后现代主义的洗礼,主张消弭性别的二元划分,关注对于性别理 解的多元性和反权威性。 在女性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中, “社会性别”的概念与女性运动的第二波同步出现, 首先作为一种分类分析,旨在强调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两者的区别。然而社会 性别又与生理性别有着根本不同,它不仅仅指涉一种性别分类方法,而且相比 “生理性别”而言,更加能够揭示从两性差异到两性不平等的过程转变。从生物 学角度看, “男女有别”的确是一种客观事实,而且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也将 是一个永恒的存在。但是生理方面的性别差异仅仅表征了男女生理器官的功能 及其外在表现的不同,并没有优劣和褒贬之分。但在以父权制为制度传统和文 化背景的社会中,性别差异却带有强烈的性别偏见和歧视成分,这种偏见和歧 视通过性别社会化而得到强化,于是生理上的性别差异便转化为社会意义上的 性别差异,从而导致了两性的不平等 。在这一转化过程中,首先是从生理差异 向社会差异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借助于生理差异基础上的性别分工完成的。从 生理结构上看,男性强壮女性柔弱且担负生育功能,所以首先在家庭内部出现 了男外女内的分工,后来家庭分工延伸到社会领域,在性别分工的基础上形成 了性别角色的社会规定,使生理上的性别差异具有了社会的意义,社会文化、 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强化作用不断生产和再生产了日常生活中性别差异的方方面 面。其次,社会的性别差异引出了一些列价值关系的确定。这重价值判定也是 从性别分工开始的。 “男性所承担的社会分工被认为是重要的,在文化上、道德 上和经济上得到回报,相反,女性所承担的社会分工被认为是次要的、附属的。 ” 这样的价值判断使男女的社会分工合理化,维护了男女之间的权力差别。最 后,在这种价值判断下,统治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模式在两性间自然形成 了,性别差异最终演变成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在这一权力关系中,男性处 于主体地位,女性成了“他者”,以男性的目光坚守公私领域的划分,并从自身 投射出对于男性标准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性别不仅仅是对性别的另 一种分类,而在于它“对两性差异论进行了建设性的批评” ,它认为生物差异并 不是给定的,而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从而质疑了差异与歧视间的 因果关系。因此,社会性别更应该被看做一种制度体系、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 同时也是一种表现为多种力量的权力运作和风俗习惯,甚至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的强大惰性力量。 因此,社会性别的研究的基本内容应是揭示两性不平等的现状、分析性别不平 等产生和再生产的社会机制,在此基础上寻找和实践人的解放。这就意味着, “为了彻底摆脱本质主义,并不是要否定不容置辩的构成历史现实的不变性和恒 量,应该重建非历史化的历史性作用的历史,也可以说,重建男性统治的主客 观结构连续不断的(再)创造历史” 。男性秩序在人类历史中很早就被固定了 下来,这部历史一直存在了下来,是因为有着有助于永久保持它的因素和制度。 自西方启蒙运动后, “现代性“(modernity)作为随之而来的一种价值观、历史观 和世界观迅速席卷全球,并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打 上新的烙印。女性运动和社会性别分析的兴起也是这一时代浪潮的产物,然而 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事实在历经了几个世纪之后并没有取得彻底个改观,性别歧 视仍然在各个领域广泛存在,这是一个悖论。我们应当反思这样一个悖论的存 在,对“现代性”这一结构性要素本身作社会性别的分析,探究其是再生产了男 性统治的主客观结构还是消解了这一结构。 二、现代性与男性秩序 现代性是在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时代意识, 它是一个内涵异常丰富的概念,不同的思想家对它有不同理解。总结起来,对 于现代性大致有以下几种界定:特定的历史时期、一种生活方式和制度模式、 一项旨在实践启蒙精神的事业、一种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等。但是这些都不能 完整的揭示现代性的内涵,其实现代性关涉到的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最抽象、最 深刻的一个层面,是一种价值观、历史观和世界观,它体现了一系列的主导价 值,这些价值投射到从生活到制度各个层面,并发生在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因此对于现代性的分析,应当从这些抽象而深刻主导价值为切入点。当我们对 现代性的价值观念进行社会性别分析时,便不难发现它们仍旧是由男性文化建 构而又强化男性统治的。 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体现这样几个方面:理性、自由平等、主体性。首先从理性 来看。理性是现代性的根本特征,它从 15 世纪的文艺复兴和 18 世纪的启蒙运 动孕育而来,这种理性主义原则认为人的知识、信念和行为基础只能来源于理 性,人的理性不仅高于宗教神性,也高于自然物性。在自然领域,人们相信可 以通过理性活动获得科学知识,并且以“合理性”、 “可计算性”和“可控制性”为标 准对自然进行控制;在社会历史领域,人们相信历史的发展是合目的和进步的, 社会是人按照理性所建造的,因此一切都可纳入标准化、制度化和确定性的轨 道。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认为,现代性的理性主义渊源可追溯到古希 腊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该传统强调逻各斯的优先地位,强调“在场”的重要 性,确立了一系列二元对立的等级序列,在对立的两极中,逻各斯中心主义与 所谓的“阳性中心主义”结合,由此派生出了阳性逻各斯中心主义,主张世界的 解释权更多的掌控在男性手中,男性话语霸权广泛存在与社会文化领域。因此, 理性主义其实是极度男性的,因为它预设了理性是男性的品质,它比女性的品 质(如感性、移情)更加高级和受推崇。 从自由平等来看,自由平等代表了启蒙精神对人的根本权利的理解,也构成了 现代性的根本价值。在启蒙运动之初,卢梭、伏尔泰等人就把“人生而自由平等” 的观点广泛弘扬,康德、黑格尔更是把政治意义上的自由平等看作是每个人由 于他的人性而具有的、原生的、与生俱来的权利。对于自由和平等的呼唤就是 一种对于人性的呼唤,它实质上张扬的是个人主义的大旗,渴求把人的创造力 和主体性从宗教神权和贵族特权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这样的天赋人权的价值理 念都被写入了欧洲和美国的立国宣言中。法国作为启蒙运动的故乡,首先提出 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表达了对个人自由和财产权尊重;美国独立宣言 亦郑重宣告人生而平等。但是,不论是法国的人权宣言还是美国的独立 宣言 ,在强调人的自由平等时都未能有意识的把女性的权利纳入到人权理念中 去,没有明确体现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启蒙思想家代表第三等级向国王、贵 族、教会的特权发起挑战要求人权和平权,对社会不平等不公平的现象进行尖 锐批判,但他们却轻而易举的忽视了另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男女之间的 不平等。卢梭作为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曾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这样写道: “男人和女人是为对方而存在,然而它们的相互依赖性是不平等的。没有女人男 人仍然存在,没有了男人女人的存在便成了问题。女人依靠男人的感觉而活, 依靠男人对她的奖赏而活,依靠男人对她们的吸引力、对她们的美德所设定的 价值而活。女人一生的教育都应该依照和男人的相对关系而计划,女人要取悦 男人、要贡献给男人、要赢得男人的爱和尊重,要哺育男人、要照顾男人、要 安慰、劝慰男人,并使男人的生活甜蜜且愉悦。 ” 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看似是一 切人的权利,实际上往往是男性的特权,启蒙领袖及以后的现代思想家门的逻 辑是,公民身份只能给予那些最有价值的人、富有理性的头脑和有较强竞争力 的人,而男性是更加符合条件的。 第三,主体性也是现代性的核心内容。现代性不但鼓励人们有天赋人权的自我 信念,而且更加鼓励人们对主体力量进行张扬,使人以主体的身份面对和统治 整个世界,按照自身的内在性来对外在世界做出判断,世界被人当作征服、改 造、利用和吞没的对象。它建立在对西方中世纪所流行的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 的挑战和反抗上,纵观整个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主体性涌动和 扩张的过程,人们生活在一个完全由主体创造的世界里。对待自然界,人成了 立法者,这种主体性为现代性肆意统治和掠夺自然的欲望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 理由;对待人本身,康德、黑格尔大都对人的理性意识无限肯定,认为“存在一 个自我或内核,像灵魂或本质一样一出生就存在,虽然最终会有不同的发展可 能,但在人的一生中会保持不变,由此生发出连续感和自我认知” ,但与之同 步建立的是对这种抽象的、超验的主体观的质疑,尼采、休谟、马克思、乔治 米德、弗洛伊德的等人认为主体不是给定的,而是某种添加、发明和投射到已 有事物的东西,它是由社会来决定和建构的,人的主体性只有在社会经历中才 能体现出来。然而不论是唯心主义的主体观还是建构主义的主体观,现代性的 主体性价值观念解除了人类对自然、神和宗教的崇拜,却并没有改变传统的父 权制社会僵化的性别认知个性别关系模式。诚如英国社会学者麦克因斯所说的 那样, “现代性是一场变革,并自认为是把所有人类关系从自然的统治中解放出 来,是关于凡人建构历史和社会的认识。在这次变革的高潮中,我们仍寻求再 次回到自然纽带之中,并想象其为一次脱逃,为一次解放” ,这种自然纽带便 是性别神话的再现。现代性的启动导致了传统神义论对生命意义及幸福解答的 失效,人类在获得了对自我和世界控制权的同时也失去了原来来自宗教庇护的 归宿感,因此性别神话被再创造出来,性别差异被作为唯一可以超越工具性、 理性社会制约的人的淳朴本质被悄然保存了下来,通过性别身份赋予人生和世 界以秩序和意义,在两性差异的想象中建立了自己独立、有意识的身份,获得 了安全感。因此,现代性的主体性价值观非但没有推翻前现代社会中男权制的 生物学基础,反而通过建立一套人为的价值观念将它更好的延续了下来,被视 为“客观知识”和“社会建构”的主体性本质上是一种男权压迫和男权控制的形式, 却又成为了支撑现代社会性别秩序、男性霸权的思想基础,使父权制在现代社 会的推行与延续拥有了合法性。 总之,现代性以理性、自由平等、主体性为标志,这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推动 了人类社会 200 余年的发展。然而从性别的视角看,现代精神仍然是一种男性 精神,在其二元论的认知模式基础上,时时刻刻都在证明人对自然的优越性, 男性对女性的优越性。男性是优势群体,与理性、主体、文化和权威并列,女 性是劣势群体,与感性、客体、自然和服从并列。现代性的这一精神内核通过 一系列的现代运动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科技革命而得到广泛深刻的推行, 前现代社会父权制的底座飞弹没有被推倒,反而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理性”、 “秩 序化”活动消解了传统社会残留的对女性的原始崇拜观念,为现代世界观的男性 特征在观念世界清除了障碍。而这样一种认知模式又发挥着难以取代的社会功 能,它是人类对神膜拜被祛魅后所作的“一种挣扎,在无神、混乱的世界上,对 性别的崇拜成了社会关系的依靠,以此来保护男人的特权,抵御现代性的破坏 性逻辑” 。当然,并不是说现代性发明了男权统治,正如布尔迪厄所言, “自从 有了男人和女人以来,男性统治就固定不变了,男性秩序通过男性统治世时代 代延续下去” ,男性统治先于现代性而存在。与前现代社会比,现代世界中的 女性的确已经获得很大程度的解放,拥有了很多权利和自由,但是从性别视角 看,现代性重申并强化了某些男性精神,并且这种精神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社 会制度巧妙结合了起来,通过现代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所施加个人们的持续压 力,显示出比以往更大的威力和危险性。 三、现代社会中两性关系研究的困境 社会性别研究致力于对两性关系的探究,它不是完全以女性为主体和目标,而 是强调两性的共同参与,它的出现也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中,不仅 两性关系建立在以现代性为核心的“整个社会空间和次空间中” ,而且对两性关 系的研究也被限制在其内。社会性别研究的出现和发展在人类思想史、文化史 和社会史中都有着重大意义,它改变了对两性关系问题研究长期处于缺席和边 缘化的状态,开始了对两性关系的批判性反思。也应当肯定,这脱胎于女性主 义的研究在 20 世纪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推动建构两性关系新格局作出了 不懈努力。然而直到今天,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仍然存在,并且在 某些领域有扩大的趋势,现代社会中女性地位相对于前现代社会而言所取得的 改变,并不能理解为一种程度上的缓解和等级上的线性提高,而应当看到现代 社会与前现代社会有着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性别制度也呈现出了不同 的形态。 沃特斯就曾经对传统和现代的性别制度进行差别分析,相对于传统社会“父权制” (patriarchy)概念,提出了现代社会的“男权制”(viriarchy)的概念。在父权制 的社会中,扩大的亲属关系系统中年长的男性成员有权进行控制,而在男权制 的社会中,所有男性都拥有了一种集体性的控制,并不再直接依靠他们在亲属 关系系统中的定位,它描述的是现代分化了的社会情境下男性社会性别系统的 控制性 。另一位社会学家沃尔比也用父权制的概念来揭示两性不平等再生产的 社会机制,她区分了两种父权制,一种是私人的父权制,它是发生在男性家长 控制的家庭内的对女性的压迫,是一种排外性的策略,将女性排除在公共生活 之外;另一种是公共的父权制,是一种集体形式的父权制,女性虽然可以涉足 公共领域、参加有偿劳动,但仍然被隔离在财富、权力和地位之外,现代社会 就是父权制从私人父权制走向公共父权制的社会 。这种现代社会新型的社会性 别机制表面上为女性带来了扩大的社会参与机会,但实质上对于性别的二元划 分仍然坚定的执行着,立足于现代主义立场的社会性别研究自然很难触碰到改 变两性关系的关键。 立足于现代主义立场的社会性别研究本身就吸取了现代性对于性别特征的规定 性,在其理解、赋予某一社会事实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中,又持续不断的显示了 这种规定性的建构和生产性力量,最后研究本身成为了对现代性特征的一种宣 成性表达。因此,当前对于社会性别的研究实际上是嵌入到现代性之中的一种 实践,用体现着男权精神的现代眼光来看待女性时,往往是见“人”不见“女”, 试图为女性树立男性标准,结果抹杀了自身的性别存在和性别价值,把女性变 成男性化的人。这样的研究于传统社会中男性把女性作为“客体”、 “他者”来进行 评价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结果仍然是以性别的一方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批判有余而重建不足,从而带来新的性别对立。 四、寻求两性关系的深层转变 一种后现代主义视角 现代女性运动推动女性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从批判传统的“男女有别”到倡 导今天的“男女都一样”,女性作为一个在现代性来临之后艰难浮出历史地表的 性别,却在她们终于和男人共同拥有了辽阔的天空和延伸地平线之后,失落了 其确认、表达或质疑自己性别的权利和可能。当女性研究和社会性别研究极力 为解放的妇女加入历史进程而寻求策略和资源的同时,却让女性作为一个性别 的群体而再度悄然失落与历史的视阈之外, “现实解放的到来,同时使女性之为 话语及历史的主体的可能再度成为虚妄” 。因此,基于现代立场的性别研究是 不能推动两性关系的深层转变的,因为现代社会中的所谓的真理、理性及人的 观念都是男权社会派生出来的,改变两性的处境需要颠覆整个社会的体系和话 语,而非仅仅改变一性对另一性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一股文化思潮,到 80 年代达到鼎盛,成 为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它既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也是对西 方近现代哲学、科技和理性的批判和继承。从形式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 自现代主义但又批判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批判 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 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 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 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 “形而上学的在场”、 “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 与解构。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研究同后现代主义有着实质上的相似性,它们都 是有意颠覆现存传统的理论思潮,努力按照理想计划来改变现实社会的实践特 性,对现代社会由于崇尚科学和技术而引起的人的异化和物化状况表示极大关 心 ,后现代话语的引入对于性别关系和性别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方 面,后现代主义强调界限的模糊性,否定宏大范畴和宏大叙事,倡导事物的多 样性、多元性和差别性,这是后现代主义思想所倡导的建设性向度。社会性别 研究在该向度上得到的启示是,质疑“女性”作为一个普遍范畴的存在,相反, “女性”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每个个体都有其特殊性,人的社会角色是通过表 现来实现的。同时,也不存在非男即女的二元对立,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 本性等都不再以整体的、固定的方式结合,而是可以游离的,其界限是可以跨 越的, “当人们不能确定自己的社会性别时,随性别差异而出现的性别压迫自然 就消失了” 。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还倡导一种批判性向度,主要体现在对权 力概念的解构。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在国家、法律和阶级之外存在着广泛的权 力,权力是运作的而非占有的,其运作是生产的而非压抑的,是自下而上的而 非自上而下的,是分散的而非集中的。在这种权力观念下,性别平等追求的目 标就不仅仅是获得政治权利的平等,而是渗透到生活中的微观权力,争取日常 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的平等。 总之,后现代主义对传统观念的颠覆与批判与社会性别研究对性别本质说的批 判有着精神上的相通之处,却比基于现代主义立场的社会性别研究更加有力和 彻底。它真正把男性也纳入到了性别问题研究之中,认为男性与女性一样,也 受到了文化的影响,也被现有的性别文化所压迫,而“女性”作为一个普遍化的 范畴是没有意义的,它代表不了所有人也代表不了任何人,女性之间也存在广 泛的差异性,追求性别间的平等,要追求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平等。因此,研 究性别关系和性别平等应当坚持主体间性原则,视性别为多元并立的主体,而 非主客对立的二元,通过对话超越单一性别的狭隘视阈,达到两性之间的相互 校正、相互调节、相互充实和相互提升。对于性别平等的追求,既批判男权统 治,也关怀男性合理的需求;既伸张女性合理的需求,也反思女性自身的弱点。 从同样的主体立场出发,男性和女性都要守护自我的主体意识,拒绝自我的奴 役状态,同时尊重异性的主体性,防止自我的主体霸权,不断用主体间的关系 来校正任何一种主体霸权。 社会性别研究应当致力于为建立一种自由平等的两性关系提供思路和方法,而 非一味追求作为事实状态的“男女平等”,正如李小江教授所说, “在本质上, 平 等只是服从于自由的目标,它是自由选择的基础。没有选择自由, 平等便毫无 意义” 。性别平等真正体现的是性别公正,它不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