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研究之历史篇(一) 新闻来源:原学苑书香 发布时间:2008-7-19 19:16:02 浏览次数:0 第二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倘佯(一) 思想道德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鲜明的继承性。人类思想道德水平往往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得 到提高与发展的。中华民族是崇尚优良美德的民族,并在自身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人类道德宝库。 “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提出继承了中国优良的道德传统,弘扬了中华民族讲求美德的精神,把人类传统美德 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美德的精华,是深刻领会“八荣八耻”内 涵、切实践行“八荣八耻”要求的重要路径。 一、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传统及其精神价值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田园和自己人民的深挚的眷 恋,是对自己民族固有文化和风俗传统的皈依和认同,是对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当然各 民族爱国主义在具体表现内容和方式上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各民族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所给定、所积淀成的。所不同的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深深根植于中国久远的历史和深厚文化之中,作 为中华民族一种内发的精神力量,拥有更为丰富的历史印记和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不断地战胜各 种各样的危机,始终维持于一统,形成巨大的民族合力和向心力而不衰败,靠的就是这种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过去曾发挥巨大的作用,在 21 世纪的今天乃至未来仍将发挥其巨大作用。 (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及其内容 1、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对固有文化及风俗习惯的自恋感和自豪感,这是所有民族都具有的。但是,像中华文明这样具有五千 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成就的文明,却是人类历史上所不多见的。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 和崇敬是理所当然的。 中华民族在长达 5000 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用自己的智慧和独特的方式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从 而使自己成为世界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悠久、文化最发达的民族,自己的国家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 古国之一。 汉字是独特的中华文明的内容之一。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一种不必借助于声音就能理解其意义的 文字。因此,中国文明也可称为汉字文明。 中国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仅是“四大发明”,我国还是世界上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许多重要的农作物如大 麦、小麦、谷子、高粱和水稻等都是我国人民最早从野生植物选育而成的。此外,我国人民在陶瓷制造、 家禽家畜饲养、养蚕、丝织、种茶、天文地震测量仪器、机械制造等方面,在历史学、伦理学、哲学、法 学、逻辑学、兵法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农学、美学等方面都有自己创 造性的贡献。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精神文明曾给东亚各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欧洲启蒙 时代的思想家们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梁启超就曾在他的欧游心影录中记载了西方近代大哲学家蒲陀 罗(柏格森之师)对中国文明的崇敬言词:“你们中国着实可爱可敬,我们祖宗裹块鹿皮拿把石刀在野林里打 猎的时候,他们不知已出了几多哲人了。我近来读些译本的中国哲学书,总觉得他精深博大,可惜老了, 不能学中国文。”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二十三卷,第 36 页。蒲陀罗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之词虽不具有普 遍性,但是中华文明播布四方,受人赞叹和敬仰却是事实。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曾给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恩惠,并引起了趋同和崇尚 的心理。隋唐时代日本的遣唐使就是明证,而明代日本僧侣?哩嘛哈描写日本“国比中原国,人如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诗句,最典型地反映了日本人对中国文明的认同和崇尚心理。繁荣的盛唐文 明,万邦来朝的景象、丰富的文化典籍、早于世界其他民族千年以上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所有这些都 必然引起每个中国人的自豪感。这方面,梁启超的思想是有代表性的。他说:“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 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 者谁乎?我中华也!西人称世界文明之祖国有五:曰中华,曰印度,曰安息,曰埃及,曰墨西哥。然 彼四地者,其国亡,其文明与之俱亡。而我中华者,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迄今日,此 后且将汇万流而剂之,合一炉而冶之。于戏!美哉我国!于戏!伟大哉我国民!吾当草此论之始,吾不得 不三薰三沐,仰天百拜,谢其生我于此至美之国,而为此伟大国民之一分子也。”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 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七卷,第 1 页。对中华文明礼貌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2、“忧君”、“忧民”、“忧天下”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忧患二字连为一词,始见于孟子。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人称“大道之原”的 易经是殷周之际与自然和社会顽强抗争、奋斗着的人们“困穷而通”的创作,全篇贯穿着忧患意识。同 样深怀忧患的战国晚期的易传作者深知此中奥妙,故发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 忧患乎?”(易.系辞下)。的感叹。另外还引用否卦爻辞,以论证时刻警惕败亡,常怀忧患的道 理:“其亡!其亡!系于包桑。”(易.系辞下)。要时刻警惕败亡,就像物件系在嫩弱的桑树枝条上随 时可能坠落一样。 如果说周初的忧患意识主要体现为“忧位”、“忧君”的话,那么,春秋以后它的内涵又有扩大,这首先表 现在孔子“忧道”观念的提出上。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之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对真理是否能够弘扬的担忧,是孔子对忧 患意识的一种升华。而战国中期的孟子,从民本思想出发,又将忧患意识拓向“忧民”、“忧天下”。他说: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这样,从周初的“忧天下”,到孟子的“忧民”,使忧患意识的内涵日益丰富。从屈 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吟咏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此种种无一不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大而崇高的忧患。冯天瑜先生 认为:“忧患意识是以戒惧而沉毅的心情对待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的、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冯天瑜: 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31 页。忧患意识一直成为后世仁人志士关心国家民 族前途命运的一种心理品质。 3、辨内外的华夷观 在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一直是古典意义上的民族观念。它是以区分中原农耕人(华夏)与周边游牧人 (夷狄)的形态出现的。早在西周以后,“中国”、“诸夏”、“诸华”与东夷、南蛮、北狄、西戎等“四夷”相对应 的观念已经形成。春秋间,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四夷纷纷进入中原,造成中原农耕文明的危机。这种形势 激发了中原农耕人的“华夏意识”,所谓“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这种华夷间“内外有别”的观念 油然产生。严于华夷之辨历来被称之为“春秋大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每当民 族危机深重之时,这种“春秋大义”便被张扬,它增进了华夏?汉族的凝聚力,成为反抗异族保家卫国的精 神动力。 4、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不息、“天道乾乾”,这是中华元典周易中的重要命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卦.彖 传。“天地之大德曰生,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人”。易传.系辞下。天体运行,健动不止,生生 不已,人的活动应效法天,故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元典所强调的“君子”应效法自然运行不止的规律, 刚健自强,努力不懈的思想,成为传统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内容。从战国到清代,历时两千余年,自强不息 的思想,可以说深入人心,为全社会所接受。它不仅对于知识分子,而且对于一般民众也产生了强烈的激 励作用。“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 百篇,大抵圣贤发愤所作为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这段有名的论述,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是遭 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如果说,这只是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的思想表现, 那么,“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俗谚,则反映了自强不息精神广泛的社 会影响和普遍意义上的认同。 5、“以天下为己任”的殉道品格 经典意义上的“道”是指合乎自然的法则和规律,以及合乎真、善、美、正义、人道的人类精神。所谓 “殉道”也就是指为真理的献身精神,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也”。他又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孔子的弟子曾参更提倡“弘毅”,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孔子还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 公。这些元典思想后经千年传诵,最终被中华民族认同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殉道献身精神。文 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为变法而流血,“自嗣同始”的豪迈气概,都可以说是 中华传统殉道品格的弘扬,也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的最高体现。 (二)践行爱国主义的历史篇章 1、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抗元大臣文天祥,在海丰附近的五坡岭被俘。文天祥面对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抱定必死的决心, 写下了悲壮的过零丁洋这首著名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在狱中小楼上作了许多诗篇,全都充满着“忠肝义胆”的“浩然之气”。他的正气歌“是气所磅礴, 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命安足论”!显示了大义凛然的气概和宁死不降的决心。文天祥在狱中被关 押了年多,元朝廷惟恐他回去后号召江南遗民反元,始终不肯将他释放。忽必烈亲自出面要他投降元朝, 并直接许以宰相的高官,文天祥仍然严词拒绝。忽必烈决定将他处死。年初,文天祥被杀。他死 后,人们发现他的衣带上系着一篇绝笔自赞,其中最后几句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 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首衣带赞充分反映了民族英雄文天祥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民族气 节。 2、岳飞:精忠报国誓退金兵 抗金名将岳飞,数十年奋战在抗金第一线,有力地保卫了中原人民的家园。秦桧等为了达到与金朝媾 和的目的,于绍兴十一年(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竟冒天下之大不韪手书指令,命狱卒杀害了岳 飞、岳云及张宪。岳飞死时年仅岁。岳飞被害时,韩世忠不平,质问秦桧,秦桧答以“莫须有”。韩世 忠愤慨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岳飞遇害,朝野为之震惊,人民为之痛惜,部曲合呼飞冤,哭 声雷震。孝宗即位后,始为之昭雪,以礼改葬,追封鄂王。岳飞虽死,却永远地受到千百万人民的追慕和 敬仰。 3、苏武:牧羊北海志节不辱 汉武帝时出使匈奴的苏武被扣留并被流放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边上去放羊。单于给苏武一群 公羊说:“你好好放牧,等公羊生下小羊羔,就送你回汉朝。”雄鸡不下蛋,公羊怎么下羔呢?很明显,单 于是决意不放苏武回汉朝了。北海,人迹罕至、荒原千里,终年白雪皑皑。苏武孤身只影在荒原上放牧, 既无粮食、又无衣被。为了生存下去,有朝一日回到汉朝,苏武身处绝境不绝望、不气馁,想尽各种办法 解决困难。没有粮食,依靠掘取野鼠储藏的草籽充饥;没有衣被,就挤身于羊群取暖。汉节“使节”亦为汉 节,是一根七八尺长的棍棒,顶部略弯,挂着一串串毛做的绒球,用来表示使者的身份。是他惟一的伙伴, 回汉朝是他惟一的信念。白天依靠汉节为杖立于风雪中牧羊,晚上抱汉节而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汉 节上的毛都脱落了,苏武还紧紧地握着光秃秃的汉节不肯撒手。 岁月在流逝,汉武帝和且?侯单于相继死去。公元前 年(后元二年),汉昭帝继位。此后几年匈 奴发生内乱,新单于知道自己无力南进,又派使者与汉议和。公元前年(始元六年)春,被匈奴羁留 了年的苏武,手持光秃秃的汉节,和常惠等人回到了久别的长安,晋见了汉昭帝,把那根光秃秃的 汉节交还在武帝灵前。年的北海牧羊,风沙撕破了他的衣服,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苦难的生活练就 了他的骨头。他坚强不屈、不怕磨难、不辱使命的事迹,不仅轰动了当时的朝野,而且长期为后人所传诵。 4、屈原:虽遭贬志不移 屈原,名平,字原。出身楚国贵族。约公元前 -前年在世。曾做过左徒(国王的近臣, 仅次于宰相,参与国家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当过三闾大夫(管理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大姓的子弟) 。他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名见经传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浪漫主义的诗人。屈原当“左徒”时,正是秦国和楚国 争雄的年代。他一心想使楚国富强起来,统一中国。楚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做了楚国的国君。在国内顽固 保守势力的包围下,顷襄王不仅不听从屈原改革内政的一些劝告,反而撤掉了屈原的一切职务,将他流放。 这时,屈原已有多岁,须发皆斑白了。屈原悲愤地离开了郢都,在流放地过着孤独的流浪生活。他看 到自己的国家一天天衰弱下去,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到处是一片凄凉景象,心里非常难过。他忧国忧民, 常常一个人独自在江边漫步,面对江水长声叹息。他留下的离骚及九歌、九章、招魂、 天问等共多篇作品充分反映了其爱祖国、爱人民、追求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公元前年, 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都城郢都,楚怀王的祖坟被秦兵烧毁。屈原眼看楚国很快就要灭亡, 人民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心里像刀割一样难过。就在这年的五月间,屈原走到今天湖南省东北部的汨罗江 边,悲愤至极,最后抱着一块大石头投江而死,以表示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抗秦到底的决心。据说, 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五日。后来,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很自然地想起了屈原殉难的情景,并将它定为“端 午节”,以示纪念。 5、近现代的爱国殉道 爱国殉道在近百年来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在反抗异族侵略所表现出的为国献身精神,二是表现 在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上。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以身殉国的爱国气节最为悲壮,也最为典型。在 1894 年 9 月 17 日的大东 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受伤即将下沉,邓世昌命官兵驾驶军舰拼沉日舰吉野。邓冒着敌人密集的 炮火,跨上舰桥,紧握舵,开足马力,迅速地冲向敌舰。甲板上的水兵们面向祖国的方向跪着,他们决心 与敌舰吉野同归于尽。不幸的是舰身早已严重倾斜的致远舰又中鱼雷,舰体爆炸,邓世昌也坠身入海。他 的随从刘忠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慷慨地说:“事已至此,誓不独生”!死时年仅 46 岁。致远舰爱 国官兵的英雄气节令人感动。 戊戌政变后,清朝顽固势力镇压维新志士。谭嗣同有充裕的时间可以逃走,然而他坚决不走,决定为 变法而流血。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 之,请自嗣同始。”体现了杀身成仁,为理想而殉道的高贵品格。 抗日英雄杨靖宇的英雄业绩值得大书特书。杨靖宇是“抗联”的领导人,1940 年月日,在长白山 麓蒙江县西南的三道崴子,被敌人包围,他双手持枪,猛烈射击,终因寡不敌众,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之 中。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他的胃肠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杨靖宇这种超人的意 志恰恰是来自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和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反侵略的年代,中华民族正是靠着传统的爱 国主义的殉道精神,才能顽强地坚持下来,取得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共产党人方志敏、夏明翰烈士为自己追求的理想和信念而献身的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传统的殉道品格。 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就以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为题写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 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 分情愿的啊!”方志敏狱中遗著,第 27 页。夏明翰同志在就义前,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正义凛然的就义诗,表现了革命者为了正义、信仰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在现 代史中,许多革命志士正是为了追求真理、追求正义的“殉道”精神而抛头颅,洒热血;正因为有千千万万 革命爱国志士前仆后继、艰苦卓绝地奋斗,才在现代革命史上导演了种种业绩,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辉煌 的道路。总之,传统殉道精神在近代以来的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也在革命的历史中 得到了印证。 (三)爱国的精神价值:爱国传统的近代表现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给予中国人的精神结构以重大影响,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推动着历史发展。这种 精神,使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从而能够渡过多次生存危机,使我们的民族文化长盛不衰, 生生不易,代代相传。 1、对固有文明的自豪感是产生近现代爱国思想的直接精神来源 对固有文明的自豪感是产生自珍、自爱的思想前提。在近代,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曾给中国传统文明带 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曾使一部分中国人对固有文化失去信心,导致了崇洋媚外心理的滋长。但是,相信 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只是暂时的、传统文明经过自身改造和转型在吸收西方文明长处的过程中必将重放异 彩的思想,也一直是近代以来的思想主流。由于这种信念,才为爱国主义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也促发 了先进中国人为重建中国现代新文明而奋斗。由于这种自豪感,才使中国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仍能对中 国的未来抱着希望。梁启超对中华传统文明怀着十分崇敬和自豪的心情就很有代表性。他强调中国近代的 落后只是暂时的落后,西方资本帝国列强扩张的结果,使“全球若比邻矣”,导致了“泰西文明”与中华文明 相撞击相融合的时代。他说:“二十世纪,则两文明结婚之时代也。吾欲我同胞张灯置酒,迓轮俟门,三 揖三让,以行亲迎之大典,彼西方美人,必能为我家育宁馨儿以亢我宗也。”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 势,(饮冰室合.文集第七卷,第 4 页)。梁启超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华文明将再次光耀大地, 这种自信也理应成为我们今天的自信。 孙中山的爱国思想最典型、最集中地反映了近代爱国主义的发展方向。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在 中国外受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内受清王朝封建统治压迫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 它的思想渊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华夷观以及先进人物的反满传统,二是欧美和亚洲各国的民族主 义、爱国主义思想。孙中山曾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固有之思想,有规抚欧洲之 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又说:“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 其缺点”胡汉民编:总理全集,第一集,第 915916 页。如何改变中国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屈辱 状况,挽救民族危亡,是孙中山民族爱国主义的重要课题。孙中山说:“当今为争竞生存之时代,天下列 强高倡帝国主义,莫不以开疆辟土为心;五洲土地已尽为白种所并吞,今所存者,仅亚东之日本与清国耳。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 260 页。1905 年,他在民报发刊词中,又把“外邦逼之”和“异种残之” 并列为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的原因。其后他又在著述中反复强调了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避免被帝国主 义列强所瓜分,必须推翻清朝政府这一观点。这样,孙中山的民族爱国主义就把反对民族压迫同反对卖国 政府,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了。“复彼政府,还我主权”不是在推翻清朝政府后,恢复汉族统治,而是要 建立包括满族人民及其他各族人民在内的民主共和国,实行民族平等,这是孙中山民族爱国思想的精髓, 也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思想所达到的高度。总之,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是在西方列强的侵逼和国内民族歧 视和压迫下催发的,它直接来源于固有的爱国主义思想,并成为传统爱国思想在近代的自然延续。 2、“以天下为己任”、“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殉道精神是近现代爱国主义最美好的品格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关心国家兴衰荣辱、前途命运的优良传统,在近现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和发 展。综观清初几位思想家的主要著作和言论,我们不难看到,他们所全力关注的是国家民族的命运与民生 疾苦。这些人往往从青少年起便“以天下为己任”,慷慨悲歌,纵论天下事。王夫之“自少喜从人间四方事, 至于江山险要,士马食货,典制沿革,皆极意研究”。方以智自述,青少年时代“处泽国,好悲歌,好 言当世之务,言之辄慷慨不能自止”。徐光启少时便以天下为己任,他一生的活动,始终如一地以“富国强 兵”为宗旨。明末清初特殊历史条件下,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方以智积极参加抗清活动,表现出了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决心。 步入近代,西方列强相侵逼,国内的封建统治极其腐败,大批仁人志士仍然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的 兴亡而甘愿“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3、忧患意识与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相结合导致了近现代赶超意识,成为爱国主义最强劲的动力 所谓赶超意识,就是以不如人为耻,人有善者就向他看齐并奋起直追的思齐意识。即落后追赶先进的 竞赛意识。赶超意识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则是在相同的时空中存在着先进国与落后国这一历史格局中产生 的独有的历史现象。也就是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只要还有先进国和后进国的差异,并且先进国的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等行为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威胁到了后进国家的生存状态之时,就必然要引起后进国 家的反应,这种反应最集中地表现在“赶超意识”和赶超行为上。 近代中华民族危机意识的不断加深,催发了中华民族强烈的赶超意识。中国近代赶超意识是建立在近 代中华民族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基础之上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越深重,则赶超意识也越强烈。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冯桂芬发出了“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 符不如夷”、“船坚炮利不如夷”的中国五不如夷的忧患;康有为在 1895 年秋愤然撰写强学会序,强调 当时的中国已处于“俄北瞰,英西?,法南瞵,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况磨牙涎舌,思 分余其者,尚十余国”京师强学会序,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165 页。的 危机处境。强调中国正面临着“夫泰西诸国之相逼,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也”的局面。梁启超形容当时中 国的危机景象是“以一羊处群虎之间,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 第一卷,第 34 页)。在这些话语中流露出的危机意识,都是相当强烈的。也正是由于近代中国人有这 样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才导致了近代中国紧迫的赶超意识。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魏源编纂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可以说是对赶超意识的 最典型的表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所造成的“变局”进一步加重了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曾国藩、李鸿章、左 宗棠等清廷核心人物,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主张向西方学习“长技”,具体表现为“洋 务运动”的开展。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追赶近代化的浪潮,取得了相当大的成 绩。 甲午战争中中国被东方蕞尔小国日本打败,进一步加深了危机意识,从而使赶超意识和赶超行为也得 到进一步的加强。具体表现在:社会改革思想形成风气以及“师日”风潮的兴起和全面留学运动的展开。社 会改革思想深入人心。“变亦变,不变亦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其具体表现在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的社会变革运动上。另一方面,中国被过去不大注意的日本所打败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震动,导致了国人的 全面反思,也改变了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更引发了全面的“师日”、“师敌”热潮。有关“师日”思想在当时的 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文集中都有充分的反映。可以说戊戌变法就是全面“师日”的一个样板,“师日” 浪潮还表现为赴日留学。中国最早到日本留学始于 1896 年。据日本学者实藤惠秀在其中国人留学日本 史一书中记载,从 1896 年到 1937 年的 42 年间,大约有 5 万名中国青年学生赴日本留学,他们构成了 中国近代留学生的主体,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这些留学生是抱着爱国求强 的目的去留学,事实上他们在近代国家建设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当代,爱国主义依然是中华民族向 21 世纪奋进的精神动力。 当今时代我们这颗星球,其表面仍然被分割为不同的民族国家。虽然战场上的硝烟被经济交往的和平 气象所取代,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当代世界各国之 间的利益纷争仍然是建立在民族本位基础上的。即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经济的竞争等等,最终都将 体现为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这点至今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因此,在这个我们姑且称 之为“后民族主义时代”中,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对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地推进祖国的现代 化建设仍有现实意义。 当代爱国主义直接表现在关心国家强盛、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迅 猛发展,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 9以上,成为东亚迅速崛起的一条“巨龙”。但同时我们也必须 冷静地看到,我们在经济发展程度上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甚至与某些周边国家也存在着差距。 因此经济上赶超发达国家仍然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假如离开了全民族的积极参与,中国的腾飞是不 可想象的。 爱国主义是我们凝聚海外华人、港澳台同胞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旗帜。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显 著的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把全世界 100 多个国家间的竞争分化为大大小小 20 余个区域经济集团 的竞争。区域经济集团对内合作对外“排他”的态势对于没有加入任何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组织、国际贸易 空间相对狭小的我国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因此,加速大中华经济圈的形成就成为非常紧迫 的任务。在大陆以外有华人 5500 万,他们掌握着 2 万亿美元的资产,构成了一个无形的超级大国。如果 能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将海外华侨吸引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来,无疑将加速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 爱国主义可以内化为我们兢兢业业从事本职工作的自觉意识。社会是一部大机器,它的正常运转有赖 于其各个部分的密切配合。我们每个公民从事的工作恰似组成这部机器的各个配件。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有赖于每个公民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创造性工作。 总之,爱国主义能够增强人民树立国强民荣、国弱我耻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 豪感,它能使我们民族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能同心同德、全民一致地奔向既 定的目标。我们相信,具有优良爱国主义传统的中华民族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是一定能够大获全胜的。 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研究之历史篇(二) 新闻来源:原学苑书香 发布时间:2008-7-19 19:16:15 浏览次数:0 第二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倘佯(二) 二、儒家“仁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自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爱”学说之后,“仁爱”思想便成为儒家理论的精髓。由于儒家文化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仁爱”精神也随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这种精神在中国二千多年历史 的发展过程中,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虽然传统的“仁爱”思想中存在着封建等级的内容,但是,其中具有 积极意义的部分仍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对现代社会仍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产生及其内涵 “仁”的概念在孔子之前的时代即已存在,在我国最早的典籍尚书、逸周书、诗经中,曾不 止一次出现“仁”字。至春秋时期,仁被更多地提及,其基本含义是爱人,此外也指统治方法。如国语.周 语中有“爱人能仁”;“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王。”逸周书.本典中有“与民利者,仁也。”但 是,这些有关仁的思想是零散、片面的,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以“仁”名其学,以仁来统属整个思想体系, 并最终将“仁”确立为儒家传统基石的是孔子。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其时,周王室已无力统驭天下,各诸侯国相继而起,相互攻伐,争做霸主,西 周建立起的社会秩序已完全遭到破坏,社会政治与经济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春秋 时期出现了一批大学者、大政治家,他们或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或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其目的都在 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孔子生活在鲁国,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都于奄(今山东曲阜)。传说“周 公制周礼”,伯禽受封时得到了记述周礼的典册和精通周礼的人,所以在西周的诸侯国中,鲁国是周礼最 完备的国家。周礼是周代调整社会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学周礼,并以周礼为理想之制度。面 对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动荡社会,孔子希望重建文武周公时期的礼乐制度,恢复周初的社会秩序。于是, 孔子从道德政治着手,奔走呼号,宣传他的仁爱忠恕、孝悌诚信和“为政以德”的思想学说。 孔子道德政治体系的核心是“仁”学。一部论语就有百余处讲到仁,都是从不同角度宣教仁、阐释仁, 使人领悟到仁的真谛。尽管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有不同的界说,但归纳起来,“仁”的核心是“爱人”。孔子 的学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所谓的“爱人”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爱亲人,即血缘亲情之爱。这是“仁”的内涵的核心。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讲到:“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即孝悌是仁爱的根本。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孝悌”正 是血缘亲情的首要关系。孟子进一步发挥了这种思想,他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 “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的亲亲,包括爱自己的父母,也包括爱其他的亲属,仁爱当从侍 奉双亲开始。自西周以来,国家的政治结构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之上的,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之间的关 系,同时也就是父子、兄弟的关系。孝悌正是规范父子、兄弟关系使之和谐的道德要求,人做到了孝悌, 就不会犯上作乱,社会就有了良好的秩序,所以,孔子与孟子皆以孝悌为仁之根本。 第二,“泛爱众”,即爱一切人。孔子在强调孝悌为仁爱之根本的同时,又将亲情之爱推广开来,主张: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有人认为,孔子所谓的 爱人只爱统治阶级、贵族,其实并非如此,他提出的“泛爱众”之众就是广大的劳动群众。孔子的马棚失火, 孔子只问是否伤人,而没问马。这里的人应该是养马的奴隶,孔子关心养马人的安危,说明他的“爱人”具 有广泛性。孔子的“泛爱众”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朦胧的博爱意识,彰显出宽厚伟大的人文品格。孟子也提 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推己及人,由内而外,将亲亲之爱 化为人人之爱,于是,“仁”就由血缘亲情之爱转化为人与人的一般关系的准则。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 建立起各等级之间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当然,孔子的“泛爱众”是有等级差别的,泛爱不等同于兼爱,也非博爱。孔子崇尚周礼,极力主张按照 周礼的要求恢复君臣父子的秩序,他反对当时的各种僭越行为,要求人们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所以孔子的爱是有等级的。孔子要求不同的人伦关系要体现不同的仁爱。如父对子要严爱,子对父要孝敬; 君对臣要讲义,臣对君要尽忠;朋友之间要讲求诚信等等。他尤其重视孝悌,主张处理一切人伦关系,都 要从孝悌做起,惟有能行孝悌者,才能去爱他人。所以,孔子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是有亲疏远近之 分的。 “爱人”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基本精神,那么,什么是“仁”的特征?该如何实践“仁”呢? 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作为优良的道德品质,孔子认为,仁的特征之一, 就是厚重敦朴。孔子不止一次强调这一点。他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何以“仁者乐山”?因为仁者 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孔子又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反之,“巧言 令色”则“鲜矣仁”(论语.学而)。善于花言巧语者,很少是具有仁德的人。 孔子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孔子认为,“仁”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 我们想具有“仁”的品质,并努力去实践,就可以达到“仁”。那么如何实践“仁”呢? 其一,克己复礼为仁。孔子的弟子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以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孔子认为,若人人能克服私欲,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按西周的礼制行事,天下就能 达到仁的境界了。这里我们不讨论周礼的好与坏,但是,克己确是人的重要的道德品质。所谓克己,就是 克制自己的私欲与情感,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事。一个不能克制自己,私欲膨胀的人,怎么会爱别人呢? 其二,视人若己,推己及人。孔子在回答弟子问仁时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 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谈如何处理个人 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要爱人,首先要视人若己,把别人当作自己看待,这样才能 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联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不要别人去做;自己冷了,想到别人也怕冷,要 别人去加衣服;自己想建立事业,也应该希望别人建立起事业;自己生活得幸福如意,也应该帮助别人生 活得快乐。用我们今天的话来理解,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是实现 “仁”的方法。 其三,杀身成仁。孔子将“仁”视为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一种最高的思想境界,主张“杀身成仁”。他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当生命与仁德不能兼顾时,当舍弃生命, 以成全仁德。这里,仁被看成是在道德情操方面的最高体现,它包含着一种激励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 身的文化内驱动力。 孔子的“仁”学思想包括了他所认为的能使人之间和谐共处的一切美德,诸如相互理解、尊重、宽容、友 爱等等。中国古代“仁”字是这样写的:人两足走路旁加个二。“二人”就是两个人,一个人没有问题,两个 人就产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相助等问题,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孔子的“仁爱”思想实际上就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哲学。这种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二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二)传统的“仁政”之道与“仁爱”教化 孔子从“仁爱”思想出发,在政治上主张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 政)孟子以孔子学说的正统继承人自居,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在政治上提出“仁政”论,认为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 孟子广收门徒,周游于各诸侯国之间,宣扬他的政治主张。孟子来到魏国,以仁政之道游说梁惠王, 为梁惠王列举了几种施行仁政的作法: 第一,“省刑罚”。刑与罚是法治上的两种精神,有所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点。孟子告诉梁惠 王,对于刑罚的施行,当以省略为上,不可太荷重,王道要以仁义为本,法治要简明,不可繁重严苛。 第二,“薄税敛”。减轻国家的赋税,减少公府的公费、规费和临时的稽征。否则,等于杀鸡取卵,弄得 民不聊生,则无从征敛。能轻徭薄赋,藏富于民,国家自然富足,社会自然安定。 第三,“深耕易耨”,即深耕轮作。孟子的意思是要教百姓把握农时,勤于耕作,改良农业技术以增加生 产。 做到如上三点,国富民强,再去征伐其他的国家,自然会成功,所谓“仁者无敌”了。(孟子.梁惠王 下) 孟子的“仁政”之道是针对统治者提出的,他要求统治者爱护民众,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这是对封 建君主的理想化要求。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而且也是不可能普遍实现的。但是,从当时的情况看,这种思想具有进步性。这表现在,它要求把劳动者 当人看待,要求统治者爱人,减轻劳动者的负担等。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劳动力,而且对促进社会的发展也 有积极意义。“仁政”思想对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漫长的历史进程也证明了“仁政” 思想的进步性。 自秦汉至清,许多有作为的明君以“仁政”为指导思想,采取减轻剥削的让步政策,以求社会的长治久安。 远则有汉初的文帝、景帝。西汉初年,由于秦代暴政和秦末战争使社会秩序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文帝与 景帝奉行清净无为政策,实行“仁政”,削省刑罚、避免征战、轻徭薄赋、躬行节俭。在文景 39 年间,政 局稳定,经济得到显著发展,历来被看作安定繁荣盛世的典型,史称“文景之治”。近则有清代的康熙皇帝。 明末清初,中国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加之灾荒频仍,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国库空虚,兵民穷苦 至极。康熙帝以“裕民为先”作为为政的目标,注重发展农业,鼓励垦荒,蠲免钱粮,赈济灾荒,崇尚节俭 以爱惜财用。尤其是康熙五十一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有利于生 产。康熙的这些“仁政”措施使社会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太宗曾说过:“为君之道,必须先存(存恤)百姓,若损百姓以奉(供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 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明君行仁政,国势太平。反之,诸如夏桀、商纣王、秦始皇以及后世 的暴君,施暴政者无不以亡国而终。 中国二千余年的历史进程已经证明了“仁政”思想的进步性,至于今,它仍然是正确的,并具有指导意义。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国民优良的道德传统。这种传统得益于千百年来的 道德教化,这种教化或缘于统治者的强力倡导,或缘于民众的自觉传承。“仁爱”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范 畴,它的教化内容极为丰富而又十分朴素,几乎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概括起来,大致包含 “爱人”、“爱物”两个部分。 自中国有教育伊始,儒家的主要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就是学生们必读之书, 其中的“仁爱”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历代统治者也借助教育极力推行以儒家思想为 主体的伦理道德教育。以汉人为主体建立的王朝自不必说。清朝,一个以少数民族?满族为主体建立的王 朝也十分重视道德伦理教化。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福临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对满族伦理道德 教育所做的事情却是引人注目的。他下令颁行满文本的四书、孝经,还亲自撰写颁行满文本的 劝学文、劝善要言、人臣儆心录等等于八旗之中,令满族官民学习,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他 更将伦理道德归纳为六条,是为钦定六谕颁行八旗、各直省。六谕的内容是“孝敬父母、恭敬长上、 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康熙帝将六谕扩展为上谕十六条,使伦理道德教育更 加明确具体。雍正帝对上谕十六条进一步演绎和注释,形成万言的圣谕广训并颁行全国。不仅在学校 读书者要学习,而且皇帝要求八旗及各直省于每月初一和十五都要齐集兵民宣讲圣谕广训,做到家喻 户晓,人人皆知,将伦理道德教育具体化、制度化。当然,统治者强力倡导伦理道德教育,其目的是为了 维护社会稳定,以达到其长期统治的目的。 “仁爱”传统之所以能绵延不绝,一直向前发展,更主要的是靠国民的道德自觉,靠他们代代相传的道德 教化。无论富者、贫者,在他们的家教、家训中,提倡和强调为人正直、善良,要做到孝亲、忠君、友爱、 和睦、勤劳、节俭,以及谦恭和蔼、文明礼貌、克己让人、见义勇为等等,倡导人人做孝子忠臣以光宗耀 祖。在辽宁省凤城县白旗乡瓜尔佳氏谱书中记载:“祖上以来,皆以耕读为业,勤俭治家,教训子孙。 在家以孝悌为本,在外以礼让为先。亲厚九族,和睦乡里。务农勉力,勤劳当差,尽力差徭。倘蒙祖上余 德,幸邀一命之荣,当以尽忠报国。又宜廉耻自操,方觉光耀门庭,则祖上之教训亦云至矣。”这是个普 通家庭的家训,可能立训者并不晓得所谓的“仁爱”思想,但是,其家训恰恰就是“仁爱”思想的内容。 在家教中,还包含着怜物爱物、乐善好生的思想。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爱物”的生态伦理概念, 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恩足以及野兽,君子远庖厨。”(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这种主张是 推人及物,在爱人的基础上,将爱心进一步向外推展,将仁爱精神和情感贯注于无限广大的自然万物,用 爱心将人与自然联结为一体。受此影响,传统的家教伦理在强调“爱人”的同时,也教育家人子弟“爱惜物命” 。明万历时期兵部职方主事袁黄在训子言中说:“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 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他甚至认为“求丝煮蚕”,“锄地杀虫”都是不对的,这就有些迂腐了。明 代东林党学派著名学者高攀龙认为:“少杀生命最可养心,最可惜福。”(高子家训) 封建君主的“仁政”以及传统的家教、家训根植于封建土壤之中,其中不可避免地带有纲常礼教的封建主 义糟粕和唯心主义成分。今天,对于我们而言,重要的是如何批判地继承传统的“仁爱”思想,使之为我们 今天的道德建设服务。 (三)儒学仁爱思想的现代价值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获得了解放的人们摧毁了束 缚人性的封建纲常体系。同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人文变革又使得玉石俱焚,人们似乎要砸碎一切旧的东 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旋即,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人们又吸收了国外 现代文明中的诸多理念和价值观。在新旧、中西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人们一方面享受着自由带来的轻松、 经济发展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却陷入了道德的迷茫,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正在泛滥漫延。在 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对于重新建立道德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 导意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践履“仁爱”,以宽大的胸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去爱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 在家庭中,爱自己的亲人。孔子与孟子强调“仁爱”以“孝悌为本”、“亲亲为大”。所谓“孝”并非“愚孝”,也非 言听计从,而是要尊重孝敬长辈,关心爱护兄弟姐妹。今天,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利字摆在前,人们似 乎淡漠了亲情关系,一些人视父母为“保姆”、“包袱”,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遗弃老人,这种人已经丧 失了道德、人性,与禽兽无异。批判地继承“孝悌”传统,对于加强人伦道德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是群居动物,没有人能够完全离群索居与世隔绝,社会越发展,人对群体的依赖性越强。我国近代 思想家严复曾说过:“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天演论.私制)不论古代、现 代或是将来,团结互助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这样,就存在着人与人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孟子 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一语道破,若要与人和谐相处,就要 对他人友爱、尊重。爱他人像爱自己一样,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若此,这种爱一定是真挚的、无私的。论语.阳货载孔子的学生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与人相处,若真能做到孔子所说的“五者”,人际关系自然是和谐的。 第二,从仁爱思想出发,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为政)孔子主张“德治”,统治者若能以德治理国家,就能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中枢而众星环绕。孟子在“德 政”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主张,他对当时的虐政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统治者对劳动者的压迫已经到了 “率众而食人”的地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技园区给排水系统招投标文件
- 城市地铁设施故障应对
- 医院急诊室电气安全管理制度
- 道路桥梁检测项目招投标文件
- 学校扩建项目临时围挡施工合同
- 石油勘探设备校正与维护操作规程
- 实验室危险品使用与管理
- 交通运输业关联交易管理办法
- 眼镜店门头改造合同
- 海参养殖非政府组织合作合同
- 期中测试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欧洲文明与世界遗产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广东工业大学
- 康复科护士的脑卒中康复与护理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作业设计
- 活性焦过滤吸附法污水深处理技术
- 国民经济动员中心申报材料
- 初中英语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
- 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完整版)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绩效考核及奖金分配制度
- 数独骨灰级100题
- 江苏省电力公司配电网管理规范实施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