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住试题的关键词:是什么_第1页
盯住试题的关键词:是什么_第2页
盯住试题的关键词:是什么_第3页
盯住试题的关键词:是什么_第4页
盯住试题的关键词:是什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盯住试题的关键词:是什么? 前文留下的话题是对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文科综合第 6 题 的讨论。相信读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本文先谈谈笔者之陋见。 1932 年,纺织实业家宋非卿(1898-1956)立志走发展民族工业、实业救国之路,筹集 资金 23 万元(其中韩复榘以其儿子名义投入 5 万元,韩部下孙桐萱以其亲属名义入股 5 万 元),在天津创建了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厂名“东亚” ,寓意产品要行销国内及东 南亚。这一年东亚公司生产出第一批毛线,品牌名为“东亚” 。1933 年,正值“九一八事 变”后,全国人民抗日声浪日益高涨,抵制日货。宋柴卿提出商标应该起一个响亮的、能 体现中国人气派的名称。为此,他动足脑筋:英商毛线的商标是“学士” “蜜蜂” ,日商是 “麻雀”突然,想到了为改良品种,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美利奴公羊有蜗牛状巨大 犄角的雄健、勇猛的羊!“抵羊”与“抵洋”谐音,说的和听的人都会有“抵制洋货” 的感受,非常响亮;两羊相抵,毫不退让,也表示了东亚“抵羊”要争雄世界!于是,决定 用“抵羊牌”商标。宋柴卿在宣传上大力投入,广造舆论,使“抵羊牌”毛线家喻户晓, 全国闻名,销路大增,在与外商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企业争了脸,为国人争 了光,为民族争了气。 “七七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亚公司在身陷敌占区的危 险中,不仅艰苦卓绝地坚持了下来,而且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做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贡献, 直到抗日战争全面胜利。 试题选用天津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的有关资料,考查 1928 年国民政府成立后,曾大 力推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从选材、立意的角度看,可谓慧眼独 具,不仅看到了新课程新增的 20 世纪 30 年代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而且重视了天津 市的地方历史,这对天津考生来说,生动贴近,别具亲和。翻开近几年国家认可的由省市 组织的高考试题,大都开始重视地方史资料的运用,这与课程改革的精神是相吻合的,也 更有史学的特色。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史学的新动向,又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可以 探讨的问题是: 第一,从逻辑上看,试题问的是东亚公司建立后迅速发展的“背景” ,指的是对其发生、 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如,重要的时代背景、地区背景、 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等等,应当是多方面的。即使从试题提供的四个选项看, 除了“D、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是正确答案外,A、B、c 中的 “地处沿海的天津水陆交通便利” “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和“第一次世界大 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也当在其中,前者为它的经济地理背景之一,后两者当属它 的时代背景,或较远的、大的国内和世界政治经济背景,为何只有 A 才算唯一正确的呢? 第二,从内容上看,题干中“遍布全国大中城市”的说法有不够严谨之嫌,用“全国 许多大中城市”则更确切一些。 第三,从形式上看,构成解题必要条件的仅仅是这个商标下的文字说明,而不是商标 中的信息,似不够理想。 因此,比较方便的修改方案是删去题中这幅商标,或仅将其作为活泼卷面的一种装饰 也未尝不可,进一步限制所问的这个“什么”: 1932 年,民族资本家宋辈卿在天津创立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约三年时间,代理商 遍布全国许多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其迅速发展最贴近的政治经济背景是 A、公司处沿海水陆交通方便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 C、世界大战中外资无暇东顾 D、国民政府的民族资本政策 答案:D 如果要保留这个生动的商标,可将其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推测该商标名称的寓意: 1933 年,天津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定:以长着巨大犄角,喜抵斗的澳洲美利奴 公羊为形象,用一个鼓舞人心的名称为商标(下图)。根据当时的形势,其寓意最响亮之处 极可能是 A、来自澳洲 B、最优原料 C、接轨世界 D、抵制洋货 答案:D 1932 年,民族资本家宋柴卿在天津创立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约三年时间,代理商 遍布全国许多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至此,他最有民族成就感的当是实现了商标中 哪两个信息的寓意? A、资本形式和商标图案 B、公司性质和注册地点 C、品牌名称和商标图案 D、公司名称和资本形式 答案:C 或者改变提问的方向,推测有关方面如公司本身、注册部门、竞争对手、中国人民、 天津市民等对这个寓意的心态或反应: 1933 年,天津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定用一个顺应人心、寓意响亮的名称为其产 品的商标(下图)。以当时的情况,公司是否会担心注册部门驳回这项申请?(图同上,略) A、一定不会 B、基本不会 C、多数会的 D、肯定会的 答案:B 1933 年,天津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定:用一个寓意时政、响亮、顺应全国人心 的名称为商标(下图)。按当时的政策,商标注册部门当持什么态度?(图同上,略) A、准予注册 B、存档待批 C、置之不理 D、当即驳回 答案:A 1933 年,天津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定推出下列简明响亮、寓意时事的商标(见下 图)。此时,在我国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的多数外商初晓其意时,最有可能是什么反应?(图 同上,略) A、兴高采烈 B、毫无反应 C、有所关注 D、大惊失色 答案:C 1933 年,天津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定:根据当时的形势,推出新的顺应人心、 寓意响亮的产品商标。其中,按中国人的传统习性,最叫得响的信息可能是(图同上,略) A、公司名称 B、资本形式 C、品牌名称 D、注册地点 答案:C 1933 年,天津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定推出下列简明响亮、寓意时事的商标(见下 图)。对其寓意,当时天津的多数市民明白后当是什么评价?(图同上,略) A、 “倍儿棒!” B、 “不着调!” C、 “逗乐子!” D、 “不咋地!” 答案:A 上题如果仅仅用于天津地区学生考试,而且又是文科综合能力考试试题,似还可以学 一学相声前辈马三立、常家父子这样著名的语言大师的创作思路,使用老天津常用的幽默 和方言来编制选项,表示四种可能发生的不同反应。这里笔者冒昧献丑,也来“德愣德愣” ,不知是否有效,让天津的同行见笑啦: (情景、提问和图片同上,略。) A、 “大尾巴鹰!” B、 “二八八的!” C、 “盖帽儿啦!” D、 “不觉闷呢!” 答案:C 实际上,还可以问考生看明白后是什么态度,并尝试以当今学生常用的“网络言语” 来编制选项,可能有不够规范之嫌疑,却可能更生动鲜活而贴近时代: (情景和图片同上,略)历史地看问题,对其寓意,你的评价当是 A、 “汗!” B、 “靠!” C、 “晕!” D、 “牛!” 答案:D 以上修改方案都使这幅商标中的信息及其理解构成了解题的必要条件之一。注意,既 然如此,给出的图片必须比较清楚,尤其是关键部位“抵羊牌”三字要非常明晰。必要时, 可以作如下标注处理。 注意,一般而言,应当同时标注几个图中信息,以避免暗示。除非有特别的降低难度 之考虑,才只标注一个最重要的信息。 在以上修改方案中,相比较而言。第一个方案比较直白,也容易,主要用于鉴别中等 学力层次的考生。后几个方案则有较高的“神入”当时环境、条件和试题指定的当事人之 要求,难度及其鉴别层次将明显提高。最后的三个修改方案更有地方或时代特色,笔者以 为,有可能的话不妨一试。 从命题技术的角度看,这些修改方案实际上已经将问“什么”的问题,通过改变问 “什么”延伸为“是什么”的问题了。确实,一般的说,两者是难分难解的,在确定了问 “什么”之后,选项中就必须有相对应的“是什么” ,并站在考生方面反思和考量:被规定 的正确选项是否正确完整和简明扼要,是否可以合乎逻辑地推理出来,是否只有它才是四 个备选项中唯一正确的“是什么”?换句话说,其他三个选项无论设置多少迷惑性,都必须 或至少从整体上看不是所问的“是什么” 。 例一:下图反映了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D 从问“什么”的角度看,同样是历史图片题,这道题就要比以上分析的试题在选材、 设问上老到得多,题干与提问浑然一体,文字简明,一张图片包含了所有试题应该提供的 关键信息“公私合营企业”和“1956 年” 。而且, “公私合营企业”中的“私”字恰好 残缺不全,需要考生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做出推测。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资料,厚积才信 手拈来的设计。妙不可言!笔者以为,唯一可以作进一步雕琢的是选项: 第一,该题放在第 23 题,主要用于鉴别学力在中等以上的考生,但选项 A 相隔时间 太远,错的太离谱,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而言可能毫无迷惑力,等于浪费了一个选项。 第二,20 世纪 50 年代中叶,我国运用国家力量进行的大规模“三大改造” ,实质是向 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所有制改造,全称为“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 其中, “农业” “手工业” “工商业” ,有当时特定的对象,并非仅仅是通常的行业划分,还 有资本与规模之意义。 “农业”是指广大土改后分得土地的个体农民或小农;“手工业”指 的是个体或小家庭手工业者,不包括有一定规模并使用雇工的手工工场,后者归入“资本 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之列;“工商业” ,主要指有一定的资本规模和雇工的民族资本 所有的工商业,简称资本主义工商业或私营工商业,不是单纯的行业分类意义上的工商业 概念,如个体小商贩基本上是参照“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方式进行的,也有加入公私合 营的。在规范的文献中,谈到这次“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都有“资本主义”或“私营” 这类前置词。试题的行文方式是倒过来推论。似更应如此。比较方便的修改方案是在选项 上加引号,以表示这是一个特定的专用名称,不能按一般的概念来理解: (题干、提问和图片同原题,略。)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C、 “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D、 “文化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C 如果换一张更清晰的股息领取凭证,或将图中已模糊的“私”字修复,试题难度会有 变化,区分度之鉴别层次也将下移。 例二:法国人达尔让松在 18 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 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 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专制王权强化 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 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答案:A 试题要求考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推论这段话能说明什么,考查目标是阅读理解能力。 首先,既然拿这段材料来提问,就必须审视它来自何处,以及说话人的原意是什么?从 翻译的风格看,这段文字出自(法)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尢革命 。在第六章,旧制度下 的行政风尚中, “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后并非句号,而是逗号,紧接着的是“这些人 便成了真正的掌权的人” 。遗憾的是,托克维尔在书中没有注明这个材料引自何处。好在这 段引文相对完整,表述也比较明白,被托克维尔断章取义的可能性不大。仅就这段文字来 看,其意思似应理解为:所有的事情国王只有委托大臣才能办成。大臣不能胜任时,便交 给办事员处理。于是,办事员成了实际掌权人。据此, “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理所当然是 正确答案;从某种意义上看, “c.国王权力旁落”也可以是正确答案。 其二,那么,托克维尔引用这段史料的目的是什么呢?在这一章中,托克维尔集中分析 与暴露的是“旧制度”在行政管理上的问题,整章论述充满了物极必反的辩证法。引用这 段史料的目的是想说明大革命前,事无巨细、权力统揽的政府之流弊:集权政府的行政管 理不仅不务实,反而盛行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实际工作效率极为低下。也就是说,从法 律、文件上看,被大大强化、泛滥的政府权力虽然“条规强硬严峻” ,但从实际运作上看, 却走向了它的反面“软弱松怠” ,甚至是非常混乱的、无效的、有害的,办事员“成了真正 的掌权的人”只是其中的表现之一。这就是“旧制度原形毕露” , “是它的特点” 。托克维尔 的这个论述不仅揭示了“旧制度”的病症,而且也道出了历史的法则,越是专制的制度, 就越有可能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而导致社会混乱。但是,这个法则只说明专制制度是社会混 乱的必要条件,至多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充分而必要条件。所以,不能倒过来说,包括 “办事员成了真正的掌权的人”在内的社会混乱的原因就一定是专制制度。据此,试题规 定的唯一正确答案,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专制王权强化”是不合逻辑的,它能直接 说明的显然还是选项中的 B 和 C。 其三,考生不知道达尔让松,更不知这段材料是否有效与可靠,在不明这两个问题情 况下,如何对这段材料所描述的事情做出必然的判断?能做出判断的只能是根据正常的逻辑 推断达尔让松的这断论述可能想说明什么。因此,可选的正确答案还是 B 和 C。 要求考生用这段材料与已经学过的法国君主专制“硬挂钩” ,不仅不合逻辑,而且似乎 在告诉考生,为了考试得分,与其按照正常的逻辑理解试题中的材料,不如记住和硬套课 本的结论,这至少不是素质教育提倡的做法。 综上所述,如果要保留这段材料和试题原来的考查目标,比较合理与方便的修改方案 是: (材料同原题,但将最后的句号移出引号外)如果这则材料内容属实,它可说明,从 本质上看,当时的法国 A、君主专制正走向它的反面 B、办事人员的权力逐步上升 C、大臣已取代了国王的权力 D、社会等级森严而不可逾越 答案:A (材料同原题,但将最后的句号删去,改为省略号;右引号外加句号)根据你的理解, 这段论述最后被省略的文字当是 A、君主专制的权利日益强大 B、办事员成了真正掌权的人 C、大臣已取代了国王的权力 D、社会等级森严而不可逾越 答案:B 例三:在古希腊文中, “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 (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 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 答案:A 如果将这道试题所表达的信息做简化处理,即: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是由“人民” 和“统治”两词组合的,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按照“什么” “是什么”的方式分析这个判断,就会发生疑问,究竟谁说明谁? 第一,一个名称在语词组成上的特点怎么能作为证据“说明”其代表的事实呢?照此逻 辑,希特勒挂牌的“国家社会主义”(纳粹)的语词组成特点能说明什么呢?难道历史上名不 副实的情况不是俯拾皆是吗? 第二,即使事物名称的语词组成特点就能表明其代表的事物本质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