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审计摸清底数后如何监管(2013.7.30)_第1页
地方债审计摸清底数后如何监管(2013.7.30)_第2页
地方债审计摸清底数后如何监管(2013.7.30)_第3页
地方债审计摸清底数后如何监管(2013.7.30)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方债审计摸清底数后如何监管地方债审计摸清底数后如何监管 综合新华社、 金融时报 、 每日经济新闻 21 世纪经济报道报道 应国务院要求,政府性债务将进行全面审计。28 日,审计署官方网站发布了这一消息。 此前,审计署已先后两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体检”。审计发现,截至 2010 年底,全国盛市、 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 107174.91 亿元。经过两年时间,上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长了 12.94%。 业内人士认为,这次审计署并未强调“地方”,预计将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债务首次进行全面审计。那 么,此次审计缘何展开?现有的地方债是否在政府承受范围内?是否会影响经济走向? 政府性债务现状如何? 截至 2010 年底欠债 10 万亿,已进入偿还期 2011 年,审计署首次组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全面审计。审计发现,截至 2010 年底,除 54 个 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盛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 107174.91 亿元。 审计署在审计的过程中,把地方政府的负债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政府或政府所属部门直接负有偿还责 任的债务,到 2010 年底是 67109 亿;第二类负债是政府出具了担保、由一些企事业单位借款形成的负债, 总额是 23369 亿;第三类政府负债是“政府负有救助责任的负债”,到 2010 年底,总额是 16690 亿。 一个可供对比的数据显示,2010 年全国 GDP 总量 39.8 万亿元,全国财政收入 8.3 万亿元。 而这两年,已迎来还债的高峰。其中,2013 年至 2015 年到期偿还的分别占 11.37%、9.28%和 7.48%,2016 年以后到期偿还的占 30.21%。 继这次“普查”之后,2012 年至 2013 年审计署又组织对 36 个地方政府本级 2011 年以来政府性债务 变化情况进行了“抽查”。 审计发现,经过两年时间,上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长了 12.94%。有 9 个梳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 责任的债务率超过 100%,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达 219.57%。 进程:这两次审计结果,审计署均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报告,也向社会进行了公告,引起各方高 度关注。今年 6 月,一些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审计报告时提出,地方债风险不容忽视,关键要 摸清底数,加强监管。 政府性欠债如何偿还? 借新还旧加变相融资,依赖土地出让收入 面对不断增加的债务压力,地方政府也是动用各种办法来偿还债务,或实现新的融资。 首先是借新还旧。审计署的报告显示,由于偿债能力不足,一些梳城市本级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 债,5 个梳城市本级 2012 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借新还旧率超过 20%,最高的达 38%。而在偿还高 速公路和二级公路债务方面,借新还旧现象更加突出。2012 年,有 8 个省本级通过举借新债偿还高速公 路债务 453.85 亿元,其中 4 个省的借新还旧率超过 50%。 此外是各种方式的变相融资。比如一些地方通过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发行理财产品、 BT(建设-移交)、垫资施工和违规集资等方式变相举债融资。审计抽查发现,2011 年至 2012 年,部分地 区变相融资金额占这些地区两年新举借债务总额的 15.82%。 地方政府债务还加深对土地的依赖。如 2012 年底,4 个省本级、17 个梳城市本级承诺以土地出让收 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 7746.97 亿元,占这些地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的 54.64%,比 2010 年 增长 1183.97 亿元。这显然使得未来地方债务的偿还会陷入困境。地方政府为了避免出现违约风险,就必 须确保地方政府土地收益的增长,而这是不可持续的。 后果:可以说,地方政府借新还旧,或变相融资,只是将眼前的债务压力向后推延,而且埋下了新的 风险,而过去一直高度依赖的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不断下降,也说明其未来不可持续。 审计署外交外事审计局局长马晓方曾表示:目前的债务偿还,过度地依赖土地收入,高速公路、政府 还贷二级公路债务规模增长快、偿债压力大、借新还旧率高。 债务是否在承受范围内? 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偿债压力加大 “总体看,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负担尚未超出其偿债能力。 ”审计署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领导 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尘肇曾在公开诚表示。 审计报告显示,地方债务的偿债率有所好转,如 36 个地方政府本级中,有 13 个地区 2012 年政府负 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偿债率比 2010 年下降;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有 18 个地区偿债率比 2010 年下降。这都意味着经过近年来的债务整顿及规范,大部分地区的债务风险相比于 2010 年高峰期已有所 回落。 但还债压力同样很大。根据今年 6 月的审计报告,部分地方由于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偿债压力加 大。2012 年底,4 个省本级、17 个梳城市本级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 7746.97 亿元, 而上述地区当年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需偿还本息 2315.73 亿元,为当年可支配土地出让收入 的 1.25 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如果地方政府发展战略合理,即使负债率高一点,风险也可控。对 于某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关键在于渐进地进行风险防控。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通过鼓励地方政府加大 投资力度,从而达到经济维稳的目的,显然具有一定的阶段合理性。但是,地方政府大规模投资,需要分 清轻重缓急,对具体投资项目,进行甄别核实,防止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现象卷土重来。 各方声音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极度不透明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杨志勇:早在上个世纪末,中国地方财政问题就已广受关注,当时的焦点是 县乡财政困难。这和财政制度有关。一方面,中国现行预算法不允许地方财政打赤字;另一方面,由于财 力和财权向上集中,不少地方政府收不抵支,且很难从财政体制中得到充分的弥补。地方政府只能另寻出 路,这直接导致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极度不透明,地方财政风险隐蔽性问题特别突出,出现为规避预算法的 种种地方债。 复旦大学法学院张建伟教授:我国的政治治理结构,导致地方政府倾向于跟随中央政府,同时又有做 出政绩的机会主义。加之发债的方式也比较容易得到民意的支持。这样,地方政府就很容易有财政机会主 义行为。对于债权人而言,地方政府的债由国有银行来支持较为保险。因此我国的地方债是各利益主体经 过博弈和公共选择之后出产的“怪胎”。 部分地方政府以造假方式隐蔽债务 民族证券分析师高谦、陈伟:由于中央政府近年来采取了多种手段严控地方债务,这也逼迫各地采取 更为隐蔽,甚至是不计成本的方式寻求债务援助,审计报告就揭露了两种地方债务的规避手段,如一些地 方通过信托、融资租赁、BT 和违规集资等方式变相融资现象突出;部分地方还通过造假方式来规避债务 监管,这种掩盖或逃避债务监管的做法无疑挑战了债务治理政策的权威,也加大了债务风险治理难度。 不排除对宏观经济产生更大影响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不能排除地方债务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更大的系统性影响的可能。 地方债务近几年快速增长,主要债务来源是商业银行贷款给政府快速发展经济,而抵押物多为土地。然而 供地规模直接影响到财政政策,而财政政策与金融贷款又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看,供地量决定了货币量, 而且成为推高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如果未来地方政府不进行土地金融财政的改革,那么地方债务问题将 一直存在,对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将是很大的威胁。 需改革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民族证券分析师高谦、陈伟:中央政府需制定统一的政府性债务管理和举债审批的制度,各级地方政 府也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举债审批制度;中央应实现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全口径管理和动态监督,各级政 府也应建立细化的债务预算和收支计划,那些债务超标或资金使用违规的地方政府将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