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先生在难中论文_第1页
潘先生在难中论文_第2页
潘先生在难中论文_第3页
潘先生在难中论文_第4页
潘先生在难中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以原谅的潘先生 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历来被认为是叶圣陶先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它很好的体 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现实主义特征和成就。人们对潘先生的利己主义,暂且苟安的的心 理,无社会意识,无责任感已经批评了无数次,但是我认为,潘先生是可以被原谅的, 他有他这个性格形成的原因,他也有他的可爱之处,在这不是说是为了给潘先生找借 口,掩饰一些国人都有的性格缺点,而是想真正地站在潘先生的位置思考一些问题。 战争即将来到,潘先生携带妻儿逃向上海,一路上遇到好多困难,妻儿失散,但 是马上又找到,经过折腾他觉得现在很幸福,他带着家人在充满了刺鼻的油腥味和阵 阵的尿臭味的旅馆中安定下来。但是经过一夜,他觉得不对经,和妻子商量过后,他 准备返回上海原因是他害怕教育局长责备他,会丢掉校长的职位。回到家后,战火再 起,他跑到红十字会找到救命符,贴到自己家的门上和学校门上。战事结束,他给杜 统帅写了颂词。 对家庭的照顾。 如果是在现代的生活中,潘先生绝对可以称的上是模范丈夫。 潘先生在对家的照顾上绝对无话可说。刚出场时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潘先生,他领头, 右手提个黑漆皮包,左手牵着个七岁的孩子,七岁的孩子牵着他哥哥,哥哥又牵着他 母亲。他屡次叮嘱大家切勿放手。在逃难的路上潘先生把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看的紧 紧的,生怕他们丢了。而人们大部分认为他是无责任意识。他是无责任意识的,遇到 打仗只是逃。但是在战争纷起的年代,最多的应该是逃难的人。他把家庭放在首位, 只有在家庭一切完好之后,他才能安下心好好思考国家问题。我想潘先生的愿望是一 家团圆,干活安稳。他是一个很中性化的人,他不是积极的信奉什么主义的人,也不 是什么想在战争中立功的人,他想在家庭完整的前提下去关心国家大事。在逃难过程 中他发现和妻儿走散,他家破人亡之感立时袭进他的心,禁不住渗出两滴眼泪来,望 出去点灯人形都有点模糊了。当妻儿找回来时,他又一反常态,说:“现在好了!”及 至寻到旅馆,他又很慷慨地多给车夫赏钱,安顿下来后,他又意满志得地喝上两杯,陶陶 然知足也。由此可见,家庭在他心中是最重要的,他没什么大地报复,也没有建功立业之 心,只求一家安安稳稳的生活下去。联系实际,大部分的人应该都是这样的,他们 不关心 国家大事,但是对自己的孩子和亲人上心的很。潘先生时时刻刻在想着他的家庭。他跑到 红十字会加入会员,要回红旗,多拿徽章,他回来时想,一个是她的,一个是阿大的,一 个是阿二的。小说潘先生对家庭的照顾篇幅极多,这也为世人诟病。我想如果把我们和 平年代的人送去那个时代,不知会不会有人做的不如潘先生。不论再怎么说他懦弱逃 避,对家庭的照顾,这点是不可忽略的。 潘先生不反抗,不积极,逃到上海,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潘先生有小资产阶级 和小农意识。他有一份体面地 工作,那份工作能给他带来丰厚的收入,他可以养活自 己的家人,在外逃难能住其旅馆,能吃蛋炒饭,他还能雇起用人,他有能过着比较安 定的生活,他没有遭到平穷的折磨,也没有受到战争对他的伤害,因为在战争的年代, 他和他的家人仍然 不缺吃穿,生命也没遭到迫害。 所以他对他所有的生活是满足的, 假如,潘先生受到了战争的迫害,假如潘先生在战争前身份地位,贫苦不堪,他所做 的决定肯定不会同于现在。所以潘先生现在最大的目标 i 维持现在的生活,保护好他所 拥有的一切,他不想节外生枝。再 说,潘先生不敢反抗,不敢革命,他只是一个小学 校长,他因为害怕教育局局长怪他没有按时开学,而冒着生命危险再回上海。我想他 能做到校长也是自己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的结果,他是一个中庸的人,他没有大的靠 山,如果他反抗了,并失败了,这个结果没有人会替他承担,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所 以他宁愿不冒险,即使他仿佛看到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烧房屋,淫妇人,菜色 的男女,腐烂的死尸,在眼前一闪。”他能感受到战争的危害,能感受到人民 在战争中受到的荼毒,但是他只能想想,他没有丝毫的办法,因为他本身也是 受人压制,小心翼翼生活在当下的小资产阶级。他是无力的。他只要维持他现在 的生活即可,潘先生他不敢去反抗斗争,如果他一无所有,如失去土地的农民,又或 者他有很大的权势,如哪个将领,他的身份和处境注定了他不去反抗。在现实生活中, 有很多想潘先生这样的人,他们心里有很多无奈,命运不再自己的周中,只能随波逐 流,丢点自己的良心去换的比较安稳的生活。潘先生有很多啊。也许我们自己就是。 小说的最后潘先生无奈地拿起笔写了歌功颂德彩排放去欢迎杜统帅的归来,他是 无奈地,他明知道是与非,但是他不呢个拒绝,因为一时的战乱过去了,他还得维持 自己的生活,他不能得罪人,他得保号这个饭碗,因为这是一家人的指望 。这篇小说 拿到现代人来读也是颇有意义的,对生活的无奈,在社会的大潮流中,我们常常依不 得自己的心。 无奈的 生活着。 曹植七哀诗赏析 (2006-09-19 00:10:39) 转 载 分类: 魏晋文学参考资料 曹植曹植七哀诗七哀诗赏析赏析 七哀七哀 曹植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独栖。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曹植的诗歌,一般皆以建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植正值年曹植的诗歌,一般皆以建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植正值年 少气盛之际,以洋溢的才华令人侧目外,更因此受尽了父亲疼爱。曹操对这个少气盛之际,以洋溢的才华令人侧目外,更因此受尽了父亲疼爱。曹操对这个 每见进难问,应声而对每见进难问,应声而对的儿子,是的儿子,是特见宠爱特见宠爱的。于是这个时期的曹植,的。于是这个时期的曹植, 过的是富贵无忧的公子哥儿的生活,诗歌里也就充满着少年人的雄心壮志及趾过的是富贵无忧的公子哥儿的生活,诗歌里也就充满着少年人的雄心壮志及趾 高气扬的意味,白马篇可作代表。而本来凭着出色的天赋与才华,曹植极高气扬的意味,白马篇可作代表。而本来凭着出色的天赋与才华,曹植极 有可能继承其父的霸业,只可惜他有可能继承其父的霸业,只可惜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终于,终于 渐渐使曹操对他丧失信心。相反的,曹植的同父异母的兄长曹丕却自重自持,渐渐使曹操对他丧失信心。相反的,曹植的同父异母的兄长曹丕却自重自持, 虽然才华光芒皆稍逊其弟,但曹操考量虽然才华光芒皆稍逊其弟,但曹操考量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 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三国志)。(三国志)。 曹操的逝世,是一代风云的终结,同时也是曹植生命中的转折点。曹丕继曹操的逝世,是一代风云的终结,同时也是曹植生命中的转折点。曹丕继 位以后,对这个一度曾是王位准继承者的弟弟十分防备。他不只把曹植分封至位以后,对这个一度曾是王位准继承者的弟弟十分防备。他不只把曹植分封至 京城以外,使他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甚至还设了京城以外,使他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甚至还设了监国使者监国使者,以防其弟图谋,以防其弟图谋 不轨,威胁本身的地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七步诗:不轨,威胁本身的地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煮豆燃豆箕,豆在釜 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说的正是曹植在曹丕的胁迫下,所作的,说的正是曹植在曹丕的胁迫下,所作的 一首哀泣骨肉相残的诗歌。这首诗歌真正的渊源不可考究,流传的版本亦有不一首哀泣骨肉相残的诗歌。这首诗歌真正的渊源不可考究,流传的版本亦有不 同,出于曹植之手的可能性也很低,可是从这首诗里,还是得以见出曹丕兄弟同,出于曹植之手的可能性也很低,可是从这首诗里,还是得以见出曹丕兄弟 间相互争斗猜忌确属事实。间相互争斗猜忌确属事实。 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自己处处防范,不禁令曹植心灰意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自己处处防范,不禁令曹植心灰意 懒。被压制受监视的结果,令他后期所作诗歌多倾向于感伤哀怨一类,而以弃懒。被压制受监视的结果,令他后期所作诗歌多倾向于感伤哀怨一类,而以弃 妇自比更是其诗歌的特色之一。除了这首七哀,其他如浮萍篇、杂妇自比更是其诗歌的特色之一。除了这首七哀,其他如浮萍篇、杂 诗等诗里皆有怨妇形象的运用。怨妇形象的运用,可以追溯至诗等诗里皆有怨妇形象的运用。怨妇形象的运用,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 诗经诗经里的女性有两种形象,一是窈窕贤淑的美女如关雎;另一类则是里的女性有两种形象,一是窈窕贤淑的美女如关雎;另一类则是 现实中的弃妇,例如卫风氓。到了楚辞,女子常常是一种美好的象征,现实中的弃妇,例如卫风氓。到了楚辞,女子常常是一种美好的象征, 用来代指美好的品性又或是借喻君主。此后的用来代指美好的品性又或是借喻君主。此后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里,怨妇的形象里,怨妇的形象 更是运用得很普遍,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但这里面的思妇更是运用得很普遍,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但这里面的思妇 怨妇以写实居多。而发展到建安时期,诗文里的女子形象则是真实的弃妇形象怨妇以写实居多。而发展到建安时期,诗文里的女子形象则是真实的弃妇形象 与用作托讽的象喻两者兼而有之。曹植这首七哀里的弃妇,就是用作象喻与用作托讽的象喻两者兼而有之。曹植这首七哀里的弃妇,就是用作象喻 的。的。 曹植一直是有政治野心、期盼成就丰功事业的,他在与杨德祖书中就曹植一直是有政治野心、期盼成就丰功事业的,他在与杨德祖书中就 说:说: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应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应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 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这种致君为国的理想,不。这种致君为国的理想,不 仅是曹植个人的志向,同时也是当时整个时代的风气反映。建安时代时局动荡仅是曹植个人的志向,同时也是当时整个时代的风气反映。建安时代时局动荡 不安,曹操的雄才豪行、英伟气势,在当时的建安文士间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不安,曹操的雄才豪行、英伟气势,在当时的建安文士间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带动了一股求取建功立业的风潮。曹植就是如此深受乃父与整个时代风潮的熏带动了一股求取建功立业的风潮。曹植就是如此深受乃父与整个时代风潮的熏 染,汲汲渴望能染,汲汲渴望能名编壮士籍名编壮士籍、捐躯赴国难捐躯赴国难(白马篇)。(白马篇)。 可是抱着成就功名期盼的臣子,如果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任用,那便全无可是抱着成就功名期盼的臣子,如果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任用,那便全无 施展才能抱负之机,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样的君臣关系,就彷佛那个施展才能抱负之机,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样的君臣关系,就彷佛那个 时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离弃,那就是没了依傍的怨妇,失去生时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离弃,那就是没了依傍的怨妇,失去生 存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重心。曹植此时已自知功名无望,于是将满腔哀怨寄托在存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重心。曹植此时已自知功名无望,于是将满腔哀怨寄托在 和他具备相同情感的怨妇的愁苦里。和他具备相同情感的怨妇的愁苦里。 刘履评七哀诗道刘履评七哀诗道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 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也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也。此话实在总括了七哀此诗的内容思想。此话实在总括了七哀此诗的内容思想。 七哀,李冶七哀,李冶古今注古今注谓人有七情,今哀戚太盛,喜、怒、乐、哀、恶、欲皆谓人有七情,今哀戚太盛,喜、怒、乐、哀、恶、欲皆 无,唯有一哀,故谓之七哀。这样阐释七哀题旨的旨意,可说非常确切合适。无,唯有一哀,故谓之七哀。这样阐释七哀题旨的旨意,可说非常确切合适。 七情失其六,唯余一哀,这份哀伤弥漫整体,本来应有七情之别如今同为一哀,七情失其六,唯余一哀,这份哀伤弥漫整体,本来应有七情之别如今同为一哀, 十分突显了哀伤之厚重。十分突显了哀伤之厚重。文选文选就将本篇归入哀伤一类,而本诗的确是笼罩就将本篇归入哀伤一类,而本诗的确是笼罩 在浓浓的哀戚伤痛里。在浓浓的哀戚伤痛里。 七哀开头两句用的是托物起兴的手法。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往往七哀开头两句用的是托物起兴的手法。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往往 起着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比如李白的起着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月。月光月 夜,常常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所以当夜,常常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所以当 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着,伫立在高楼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着,伫立在高楼 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曹植接着采用自问自答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曹植接着采用自问自答 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 岖境遇的感慨。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着痕岖境遇的感慨。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着痕 迹,难怪能成为迹,难怪能成为建安绝唱建安绝唱。 丈夫外行已经超过十年了,为妻的常常形只影单的一人独处。夫妻本来像丈夫外行已经超过十年了,为妻的常常形只影单的一人独处。夫妻本来像 尘和泥那般共同一体,如今丈夫却像路上的轻尘,自己则成了水中的浊泥。轻尘和泥那般共同一体,如今丈夫却像路上的轻尘,自己则成了水中的浊泥。轻 尘浮空飞扬,浊泥却深沉水底,一浮一沉地位迥不相同,什么时候才能重会和尘浮空飞扬,浊泥却深沉水底,一浮一沉地位迥不相同,什么时候才能重会和 好?曹植于此自比好?曹植于此自比浊水泥浊水泥的弃妇,那么的弃妇,那么清路尘清路尘指的自然是曹丕曹叡了。指的自然是曹丕曹叡了。 曹丕继位后不再顾念手足之情,疏远甚至防范着自己的亲弟。曹叡称王时,曹曹丕继位后不再顾念手足之情,疏远甚至防范着自己的亲弟。曹叡称王时,曹 植多次上表上书自试,终究无法获得任用。所以曹植用了浊泥和清尘的远离相植多次上表上书自试,终究无法获得任用。所以曹植用了浊泥和清尘的远离相 互映照,衬托出和兄长侄子形势两异的遥远距离。互映照,衬托出和兄长侄子形势两异的遥远距离。 曹植是多么盼望着骨肉相谐和好,多么期盼能在曹丕曹叡身旁效力献功。曹植是多么盼望着骨肉相谐和好,多么期盼能在曹丕曹叡身旁效力献功。 所以他说但愿能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长侄子的怀抱。可所以他说但愿能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长侄子的怀抱。可 是丈夫的怀抱若是不开展,曹丕曹叡始终防我疑我,那么做妻子的我又要依靠是丈夫的怀抱若是不开展,曹丕曹叡始终防我疑我,那么做妻子的我又要依靠 谁呢?曹植我谁呢?曹植我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抱负又如的抱负又如 何得能实现呢?何得能实现呢? 人们往往能在外在环境的压迫困窘而激发出潜在的力量,曹植就是。当他人们往往能在外在环境的压迫困窘而激发出潜在的力量,曹植就是。当他 意气风发、开朗无忧的时候,只能写些骑马射箭、山明水秀的,到皮不到肉的意气风发、开朗无忧的时候,只能写些骑马射箭、山明水秀的,到皮不到肉的 诗文,大部分没什么深刻内涵,对后世影响不深。真正为人称道的,反而是后诗文,大部分没什么深刻内涵,对后世影响不深。真正为人称道的,反而是后 来落魄时迸发出来的火花。当政治上的失意,带给曹植罹难漂泊的愁苦,无所来落魄时迸发出来的火花。当政治上的失意,带给曹植罹难漂泊的愁苦,无所 事事的曹植将全副精力、将积累在心中的满腔愤慨一并倾泻出来。所以刘勰才事事的曹植将全副精力、将积累在心中的满腔愤慨一并倾泻出来。所以刘勰才 会以会以思王以势窘溢价思王以势窘溢价,而司马迁才会认为好的文章,而司马迁才会认为好的文章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 作也作也。 而若从亚里斯多德而若从亚里斯多德诗学诗学的观点来看,悲剧往往能在人的精神上产生一的观点来看,悲剧往往能在人的精神上产生一 种冲洗的作用,故能给观众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所以曹氏父子中对后世影种冲洗的作用,故能给观众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所以曹氏父子中对后世影 响最深的,不是领起一代风云的君王曹操曹丕,而是落寞失意的曹植。因为古响最深的,不是领起一代风云的君王曹操曹丕,而是落寞失意的曹植。因为古 今有多少文人皆自负具王佐才之能,但往往时势不予而身世飘零,结果反倒以今有多少文人皆自负具王佐才之能,但往往时势不予而身世飘零,结果反倒以 文采着世。这些人的命运和曹植是十分相似的,故他们对曹植多怀抱着同情和文采着世。这些人的命运和曹植是十分相似的,故他们对曹植多怀抱着同情和 认同。这也是为什么曹植受人推崇之因。王夫之认为曹植的诗是认同。这也是为什么曹植受人推崇之因。王夫之认为曹植的诗是与人以阶梯与人以阶梯 的,而曹丕则是的,而曹丕则是绝人攀跻绝人攀跻的(的(姜斋诗话姜斋诗话),亦是出于这个理由。曹植),亦是出于这个理由。曹植 诗里的哀伤具有一种普遍性,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人生经历,因此能引起人们诗里的哀伤具有一种普遍性,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人生经历,因此能引起人们 的共鸣。的共鸣。 魏晋南北朝是个文人自行自觉的时代,曹丕的反省在于对文体的辨析,而魏晋南北朝是个文人自行自觉的时代,曹丕的反省在于对文体的辨析,而 曹植的醒觉,则表现在中国语言文字特色的反省和把握上。在曹植的诗作里,曹植的醒觉,则表现在中国语言文字特色的反省和把握上。在曹植的诗作里, 已逐渐注意诗歌的对偶、铺排和雕饰。七哀用韵谐和,间用清尘、浊泥作已逐渐注意诗歌的对偶、铺排和雕饰。七哀用韵谐和,间用清尘、浊泥作 为浮沉异势的两相比照,使得全诗的情感愈加曲折凄婉、含蓄意深。既有为浮沉异势的两相比照,使得全诗的情感愈加曲折凄婉、含蓄意深。既有诗诗 经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同时也保留了哀而不伤的庄雅,同时也保留了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这正是温丽悲远的情调,这正是 钟嵘钟嵘诗品诗品称其称其情兼雅怨情兼雅怨之因。(雨天之因。(雨天暨南大学暨南大学)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一句为名名句,表达男女相思无望、会合难期之苦下的一点无 奈的幻想。 曹植在诗歌中借怨妇之口表达了渴望骨肉相谐和好,期盼能在曹丕曹睿身旁效力献功的思 想“愿能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长侄子的怀抱” 曹植的诗歌,一般皆以建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植正值年少气盛之际,以 洋溢的才华令人侧目外,更因此受尽了父亲疼爱。曹操对这个每见进难问,应声而对 的儿子,是特见宠爱的。於是这个时期的曹植,过的是富贵无忧的公子哥儿的生活, 诗歌 里也就充满著少年人的雄心壮志及趾高气扬的意味,白马篇可作代表。而本来凭著出 色的天赋与才华,曹植极有可能继承其父的霸业,只可惜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 不节,终於渐渐使曹操对他丧失信心。相反的,曹植的同父异母的兄长曹丕却自重自持, 虽然 才华光芒皆稍逊其弟,但曹操考量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 定为嗣(三国志)。 曹操的逝世,是一代风云的终结,同时也是曹植生命中的转捩点。曹丕继位以后,对这个 一度曾是王位准继承者的弟弟十分防备。他不只把曹植分封至京城以外,使他远离政治权 力中心,甚至还设了监国使者,以防其弟图谋不轨,威胁本身的地位。人们耳熟能详 的七 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说的正是曹植在曹 丕的胁迫下,所作的一首哀泣骨肉相残的诗歌。 这首诗歌真正的渊源不可考究,流传的版本亦有不同,出於曹植之手的可能性也很低,可 是从这首诗里,还是得以见出曹丕兄弟间相互争斗猜忌确属事实。 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自己处处防范,不禁令曹植心灰意懒。被压制受监 视的结果,令他后期所作诗歌多倾向於感伤哀怨一类,而以弃妇自比更是其诗歌的特色之 一。除了这首七哀,其他如浮萍篇、杂诗等诗里皆有怨妇形象的运用。 怨妇形象的运用,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里的女性有两种形象,一是窈窕贤淑的 美女如关雎;另一类则是现实中的弃妇,例如卫风氓。到了楚辞,女子常常是 一种美好的象徵,用来代指美好的品性又或是借喻君主。此后的古诗十九首里,怨妇 的形象更是运用得很普遍,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但这里面的思妇怨妇 以写实居多。而发展到建安时期,诗文里的女子形象则是真实的弃妇形象与用作托讽的象 喻两者兼而有之。曹植这首七哀里的弃妇,就是用作象喻的。 曹植一直是有政治野心、期盼成就丰功事业的,他在与杨德祖书中就说:吾虽薄德, 位为藩侯,犹应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 辞赋为君子哉!。这种致君为国的理想,不仅是曹植个人的志向,同时也是当时整个时 代 的风气反映。建安时代时局动荡不安,曹操的雄才豪行、英伟气势,在当时的建安文士间 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了一股求取建功立业的风潮。曹植就是如此深受乃父与整个时代 风潮的薰染,汲汲渴望能名编壮士籍、捐躯赴国难(白马篇)。 可是抱著成就功名期盼的臣子,如果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任用,那便全无施展才能抱负之 机,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样的君臣关系,就彷佛那个时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 一朝被夫君离弃,那就是没了依傍的怨妇,失去生存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重心。曹植此时已 自知功名无望,於是将满腔哀怨寄托在和他具备相同情感的怨妇的愁苦里。 刘履评七哀诗道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 而切切哀虑也 。此话实在总括了七哀此诗的内容思想。七哀,李冶古今注谓人 有七情,今哀戚太盛,喜、怒、乐、哀、恶、欲皆无,唯有一哀,故谓之七哀 。这样阐释 七哀题旨的旨意,可说非常确切合适。七情失其六,唯余一哀,这份哀伤弥漫整体,本来 应有七情之别如今同为一哀,十分突显了哀伤之厚重。文选就将本篇归入哀伤一类, 而本诗的确是笼罩在浓浓的哀戚伤痛里。 七哀开头两句用的是托物起兴的手法。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往往起著触发怀想相 思的作用 ,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月夜,常常会撩起诗人绵绵不 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所以当皎洁的明月照著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 徊不 止的流水轻轻晃动著,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著无尽哀愁。 曹植接著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 了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 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著痕迹,难怪能成为建安绝唱 。 丈夫外行已经超过十年了,为妻的常常形只影单的一人独处。夫妻本来像尘和泥那般共同 一体,如今丈夫却像路上的轻尘,自己则成了水中的浊泥。轻尘浮空飞扬,浊泥却深沉水 底,一浮一沉地位迥不相同,什麼时候才能重会和好?曹植於此自比浊水泥的弃妇, 那麼 清路尘指的自然是曹丕曹睿了。曹丕继位后不再顾念手足之情,疏远甚至防范著自己的 亲弟。曹睿称王时,曹植多次上表上书自试,终究无法获得任用。所以曹植用了浊泥和清 尘的远离相互映照,衬托出和兄长侄子形势两异的遥远距离。 曹植是多麼盼望著骨肉相谐和好,多麼期盼能在曹丕曹睿身旁效力献功。所以他说但愿能 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长侄子的怀抱。可是丈夫的怀抱若是不开展, 曹丕曹睿始终防我疑我,那麼做妻子的我又要依靠谁呢?曹植我戮力上国,流惠下民, 建永世 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抱负又如何得能实现呢? 人们往往能在外在环境的压迫困窘而激发出潜在的力量,曹植就是。当他意气风发、开朗 无忧的时候,只能写些骑马射箭、山明水秀的,到皮不到肉的诗文,大部分没什麼深刻内 涵,对后世影响不深。真正为人称道的,反而是后来落魄时迸发出来的火花。当政治上的 失意,带给曹植罹难漂泊的愁苦,无所事事的曹植将全副精力、将积累在心中的满腔愤慨 一并倾泻出来。所以刘勰才会以思王以势窘溢价,而司马迁才会认为好的文章大抵 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而若从亚里斯多德诗学的观点来看,悲剧往往能在人的精神上产生一种冲洗的作用, 故能给观众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所以曹氏父子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不是领起一代风 云的君王曹操曹丕,而是落寞失意的曹植。因为古今有多少文人皆自负具王佐才之能,但 往往时势不予而身世飘零,结果反倒以文采著世。这些人的命运和曹植是十分相似的,故 他们对曹植多怀抱著同情和认同。这也是为什麼曹植受人推崇之因。王夫之认为曹植的诗 是与人以阶梯的,而曹丕则是绝人攀跻的(姜斋诗话),亦是出於这个理由。 曹植诗里的哀伤具有一种普遍性,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人生经历,因此能引起人的共鸣。 魏晋南北朝是个文人自行自觉的时代,曹丕的反省在於对文体的辨析,而曹植的醒觉,则 表现在中国语言文字特色的反省和把握上。 在曹植的诗作里,已逐渐注意诗歌的对偶、铺 排和雕饰。七哀用韵谐和,间用清尘、浊泥作为浮沉异势的两相比照,使得全诗的情 感愈 加曲折凄婉、含蓄意深。既有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同时也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 丽悲远的情调 ,这正是钟嵘诗品称其情兼雅怨之因。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翻译】 燕地男儿多任侠,那豪迈的气概,潇洒的身姿,无不显示出北方少年的力量与强悍, 英猛之气国力透纸背,他们性格豪爽,并不以父家室等一己私利为重,他们极其关注国家 与民族的危亡,这才是英雄本色,诗人一介书生,即能道出如此的报国热情,“宁为夫长, 胜作一书生”,不能不令人先赞叹! 【赏析一】 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 得上是情调兼胜。 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接下去关 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 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 卑”,大有顾盼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 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 爱国精神。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 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 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继而又倒叙“名 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如此章法, 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 明突出的表现。 【赏析二】 曹植的这首乐府诗可分四节来理解其内容。第一节,从开头至“幽并游侠儿”,概写 主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第二节,从“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补叙游侠 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第三节,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写游侠儿在战 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第四节,从“弃身锋刃端”至结束,写游侠儿弃身 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又充满爱国情感的游侠形象。 作品运用了铺陈的笔法。这正是乐府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如诗中写游侠儿的武艺: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的”、“月支”、“马蹄” ,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作者这样铺陈地写,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现了他高 强的射箭本领。再如写他的战功:“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羽檄”就是命令,他闻风而动,立即投入浴血的战斗当中。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 境的安全。这种铺陈的写法,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种铺陈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对游侠儿由衷赞羡之情。如在第四节,作者连用了意 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话,反复咏叹,赞扬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见 其敬仰之深。其实,曹植这样写,也是借诗抒怀,借写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 的豪迈情怀。 (周英) 【赏析三】 心声心画 质朴奇警 曹植白马篇赏析 本篇采用汉乐府歌辞杂曲歌齐瑟行的形式,以篇首二字为题目。 从汉献帝建安到魏文帝黄初年间?-?,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一批身经乱离,目击苦难而又肯正视现实的诗人,不但把社会真象摄入笔底,而且注入自 己的真切感情。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反映战乱和人民苦难的篇什外, 就是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的篇章。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曹操的龟虽寿 和曹植的白马篇。如果说龟虽寿是一位“幽燕老将“的“壮士之歌“的话,那么白 马篇则是一位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 的形象。 曹植?-?,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四方征战,“ 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 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为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的 曹操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的熏陶,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 想,铸成了他心中的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金代作家元好问说过,真实 的诗篇应该是诗人的“心画心声“。可以说,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 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全诗共句,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四层来理解。 开篇两句是第一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 向西北飞驰而去。首句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 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白马,在古人眼里,除具有能战善战,堪负重任的品格外,还 象征着坚定、忠诚、奉献、牺牲。“生乎乱,长乎军“的曹植,“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 世“,以白马来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贴切不过的了。“连翩西北驰“,显示了军情 的紧急,创造出浓郁的战争气氛。 “借问谁家子“以下句,是第二层。如上所述,诗一开头即写军情紧急,可是接下 来却以“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的问答宕开,缓笔插入对这位白马英雄的描述,造成诗 篇节奏上的一张一弛。幽并,指幽州和并州,是燕、赵故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诗 中写这位白马英雄是“幽并游侠儿“,以见其根基不浅。古人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 几人回“的诗句。这位“少小去乡邑“的白马英雄却能久经征战而扬名边塞。何以如此?接着 诗人便以饱蘸热忱的笔触描述英雄的精绝武艺: 宿昔秉良弓,木苦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