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情感陶冶对学生的潜移默化.doc_第1页
试论情感陶冶对学生的潜移默化.doc_第2页
试论情感陶冶对学生的潜移默化.doc_第3页
试论情感陶冶对学生的潜移默化.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构筑学生心灵世界的后花园试论情感陶冶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摘要:本文从一部教育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入题,以教育学上的情感陶冶法来层层剖析,分别从情感下的潜移默化、教师关爱下的熏陶感染、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等多元角度,将我们学校的学生的个性与普遍环境下的青少年共性,共同置于大教育观的背景下参照和类比,希望可以给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些启迪与反思。关键字:情感陶冶、尊师爱生、德育改革题记:“我们的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砌。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受教育者心灵深处的变革。那就不能成其为教育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用心去构筑、用爱去经营属于学生精神世界的那一座后花园。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冬日里的一道暖阳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从一本对启蒙老师的日记追忆之旅开始:在法国乡村的“池塘之底”有一群来自各地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孩子:那里的孩子有些自闭沉默,有些叛逆冷漠,学生们都喜欢恶作剧,几乎说谎逃课厌学成癖。直到学监(班主任)的到来,刷亮了他们阴霾已久的天空:告别冰冷的说教与沉闷的灌输,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一句句会心的幽默,一节节生动的课堂,用师爱和艺术将孩子们的童年串成了一首首的绝唱品位了这部电影,不禁想到了我们大众工业学校的学生,也是同样的来自五湖四海、也是一般的底子薄弱、甚至有些孩子还会因叛逆而失足、因冲动而走向极端正是这样的一群孩子,才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心理学家佛洛依德说过:“童年乃人生之父”,我们不能任由他们在十七、八岁的年龄就自暴自弃,因为某些方面的偏差而自毁前程,而是应该“从心出发”找到他们思想深处最最柔弱的根源,在他们可能已经冰封已久的内心世界,恩威并施的投射下冬日里的一道暖阳。“情感是人类社会最永恒的语言,而治学的根本环节也在于治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对学生的情感,看成是教育成功的秘诀。他认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电影中的班导正是在无形中运用了德育中情感陶冶的方法,“润物细无声”的净化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情感中的无形教化所谓的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充分利用情感效应和各种情境中的教育因素,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化的一种方法。它也是一种暗示的方法,通过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去发挥人脑接受教育影响的潜能,因此能挖掘出受教育者的最大可能性和效应性,具有情感性、长期性和渗透性的特点。这种方法广泛的应用于古今中外德育过程之中,我国很早就有历史记载:孔子、老子都曾倡导和践行过所谓的“无言之教”,南朝教育家颜之推也指出:“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似之。”可以看出,情感陶冶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感动和教化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陶冶教育将理情融化,使学生在愉悦和轻松的形态下接受教育的过程。例如,放牛班的春天里班导老师试图改变学校中的陈列摆设、语言环境甚至同学和亲子之间的人际关系来改变管理与教学的现状:他的爱不伪装,可以和学生一道嘻笑怒骂;他的真不矫饰,可以和犯错学生一起检讨受罚;他的善不做作,可以深夜在学生床边伏案。热爱学生是教师出自肺腑的天职;同时也得到学生的爱的反馈,逐渐形成一种尊师爱生的风气,从而自然而深切的在无形中培养了品德也增长了学识。的确,我刚接手0561班时,的确有许多的顾虑:因为我的带班经验不足、班级又是清一色的“和尚兵”,那些男生几乎个个人高马大,用武力蛮力肯定是行不通的,后来我采取了和他们将心比心的交流、因人而异的个别作思想工作。例如为了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准备了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书报和棋子,并在寝室张贴了学生的作品和收音机等小工具。每个学生其实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表现欲、模仿能力并渴望教师与他们交流谈话,真正成为他们心灵之门的开启者。你不防试试课余去看看他们的球赛、读读他们的周记、问问他们的喜好这些亲近的举动虽然看似平常,却有助于拉近你和学生的距离,去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想象,是完整的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赏识,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陶冶的显示途径。师爱下的有力感染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是具有感染性的,也是说人的感情是可以相互影响的。教师的情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师生的情感共鸣,既有助于学生自愿打开心灵的大门,将外在教育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要,同时又是学生进一步把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催化剂。那么,教师的爱在学生品德塑造的过程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首先,爱的力量可以推动学生不断前进。实践证明,教师热爱学生往往成为学生行为的动机,他们为了争得这份难能可贵的爱而努力上进,将教师和学校的各项要求规范积极转化为实际行动。相反,教师如果厌恶和责难学生,往往会使他们感到集体的一种否定、排斥,因而产生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心理病态。其次,教师的爱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德育中的“动之以情”就是教师以爱生之情去激发学生的热情,产生情感交流。有了这种情感因素的参与,就易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特别是那些因为暂时处于后进而被歧视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和爱护,从容易产生肯定的倾向而乐意接受。最后,教师的爱不能有失偏颇。教师热爱学生要坦诚真切,对待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都要倾注热忱,寄予殷切希望。对学生的偏爱会失去爱的教育力量;同样迁就学生姑息养恶且恶性循环,反而会逐渐失去在学生心目中的牢固地位。我们的学生无论他们的体魄有多么的强壮、话语有多么的坚决,他们的内心总是脆弱和稚嫩的,离开了家庭与父母的呵护,他们在学校潜意识更加需要师长和同学的鼓励与支持。刚开学伊始,无论对住宿条件还是专业分配我们班的许多学生都有意见,而由于我自身的专业限制,对所带班级的焊接专业的了解也是一片空白。为了能够更加权威性的教导学生,我在对专业课程作了及时“补课”的前提下、还一一去电给学生家长并亲自下达寝室与学生促膝长谈,作好动员与安抚工作。现在我的付出已经小有回报,我们班级无论在文明班的考核评定还是在寝室文化布置等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成绩。而我的动力很简单,就是希望让学生在来到教室或者回到寝室时能体会到一点家的感觉师生间的融洽互动既然教育与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互动的双边行为,那么教师除了自身具备良好的情感特征(诸如乐观、自制、宽容、诚意等),还必须注意培养与学生进行情感交往的能力与技巧。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一要平等的对待学生,以正确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用心良苦,这正是日前教师最缺乏的。“树怕伤根,人怕伤心”如果教师仅仅图一时之快,对学生讥讽、挖苦、侮辱甚至体罚这些拔苗助长的方式的话,这些不经意的举止非但改善不了学生的行为,相反将孩子挤下了黑暗的深渊。记得蝉联少儿图书榜窗边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彻子曾呼吁“老师要蹲下来与孩子对话,不仅肢体上要更加亲近孩子,更要从心底深处去理解和尊重孩子。因为有时学生的梦想可能比你想象中的要深刻和伟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前途和希望,他们需要的是爱的春风化雨去浇灌稚嫩的心田。二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情感流露,多当当孩子们的听众和观众,使学生的情感可以得到正常抒发和宣泄。而不至于郁结、变态甚至出现偏激和极端的行为。我们传统的教育观片面强调了教学目标整体化的规范与塑造,常以单纯律法和理论禁锢来树立教师的权威性和课堂的严肃性。而学生主体恰恰不喜欢这样赤裸裸的说教形式,走投无路后在高压下叛逆反弹而产生抗药性和抵触的情绪。一些学生长期生活在压抑、焦虑的消极情绪中,从未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鼓励的欢娱,最终导致性格的扭曲变型而走上歧路。如同影片中有一个问题少年就是一个实例,他因为被偏激的认为偷窃学校钱物潜逃而怀恨在心,最后竟然纵火来报复学校那些另他含冤莫白的师长。孩子的心是脆弱敏感的,你对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如同明镜般折射到他们内心的最深处。三要掌握一定的识别、判断情感的技巧,能够洞察学生的情感状态,对学生的情感反应作出恰当的回答,并能据此诊断学生情感方面的病症,给以初步的防范与治疗。教师不仅要有让自己可以清楚表情达意作用于学生的能力,还要因势利导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恰当的启发情感表达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这本参考书很适合你”,每个父母都不容易,任一学生都是vip。”许多教师针对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自费为学生“度身定造”课外书,每个班主任手中还有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表,配合各科教师自发的“处方式批卷法”,在试卷或作业本附上“对症下药”的小处方。此外教师还自愿与困难学生结伙,设立了“师爱奖学金等”。他们循循善诱的驱逐孩子们心理的阴影、以自身言行实践着人类工程师的职责,他们带着无私的心走进校园,用母亲般无微不至的贴心温暖逐渐融化孩子们心头的寒冰“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失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希望教师们无私的爱之光辉不仅在“池塘之底”的放牛班点亮,而可以使孩子们心灵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