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机构养老问题研究.pdf_第1页
硕士论文-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机构养老问题研究.pdf_第2页
硕士论文-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机构养老问题研究.pdf_第3页
硕士论文-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机构养老问题研究.pdf_第4页
硕士论文-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机构养老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珊谨大学 s o u t h w e s 而r nu n i v i ;r s i t yo ff i n a n c ba ) 联1 0 n o m i c s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7 sd i ss e r t a t i o n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机构 养老问题研究 s t u d yo ne l d e r l yo r g a n i z a t i o ns u p p o r ti nc h i n au n d e r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o fb e l o w r e p l a c e m e n ta n dp o p u l a t i o na g i n g 学位申请人朱勇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杨成钢 人口学 学位类别一一一洼堂 辞 摘要 摘要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的老龄化经历了由底都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漫长 演变过程而我国,由于计射生育政策和入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 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这种特点也就 导致了我们国家人口发展中的少子老龄化趋势。 少子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如何应对养老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尤其在我们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老年人特别 是城镇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状况有了明显改观的情况下,养老问题的另外一个 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固然要精心维护家庭养老的 传统,但也应认识到,随着不断增多的高龄、病残、独居老人生活照料服务 需求的日益加大,单靠传统的家庭养老已不可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 此,日益减弱的家庭养老照料功能以及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扶养比必然导致 了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社会化养老的产生社会化养老强调的是对老人的 生活照料职能从家庭向社会的部分转移,其载体主要包括社区和养老机构。 从目前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来看:养老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适应市 场能力较差,高投入、低产出问题普遍存在;服务内容不够丰富,服务专业 化水平较低;国家有关机构养老的政策不明确甚至失范;养老机构总量不足 和局部过剩问题并存等等 从学术界对机构养老的研讨看:国外对机构养老的研究更多的包含在社 会福利政策领域国内对机构养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社会医学和 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并且大多是从某一地区或某一养老机构出发,做个案分 析的多,两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的没有。 实际上,老年人作为内部异质性很强的群体,他们对各种类型养老机构 的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从人口学的视角出发,对我国老年人的年龄、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机构养老问题研究 健康状况、经济能力、婚姻居住状况等人口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我国机构 养老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对策就非常有意义了。 本文以少子老龄化和社会福利改革为分析背景,特别是通过对我国老 年人e l 内部结构特征的具体分析,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探讨 了机构养老的一般理论问题及相关对策。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逻辑顺序,逐层展开,构成了全文七章共2 1 节的内容。 第一章前言。在本章中,就本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及 手段作了介绍。作为论证的基础,本章首先对我国少子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其次。在对相关养老概念界定的同时,特别对社会养 老和社会化养老两个概念从经济来源和生活照料两个角度进行了明确地区 分。 第二章是对国内外有关机构养老文献的综述。国内文献的研究让我认识 到从老年人口学特征出发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对国外有关机构养老文献研 究,特别是有关福利政策转型、养老服务的社会投资理念等给本文以很大的 启发,奠定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在对我国老年人口内部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 老年人口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情况在本章中,对我国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特征、 老年人口的收入状况、老年人口的婚姻及居住状况、老年人口的自理能力等 与养老方式选择非常密切的人口学特征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并据此构建了我 国老年人i z 对养老机构床位数的需求模型和养老机构所需为老服务人员的需 求模型。 第四章机构养老的比较优势分析首先在指明家庭养老不断弱化、社会 化养老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各自优劣 以及成本、效用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次,从扩大就业人口等方面对机构养 老的社会效益进行了探讨。 第五章对机构养老的重点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对策。在我国财政 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应该重点满足哪部分老年人的需求,发展哪种类型的养 老机构,以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是本章的中心。根据前面的论述,本章明确 指出我国应大力扶持和重点发展基础型和护理型的养老机构,以满足生活不 能自理老人、贫困老人的急迫需求 2 摘要 第六章对政府的政策选择理念和机构养老的产品定位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章首先分析了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与西方国家福利化改革的背景情 况,指出了我国由于“社会”领域的发育不足而导致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异化 问题。进而分析了政府的政策选择理念以及如何对养老机构的产品进行定位 都与广大老年人的福祉密切相关。最后指出我国应明确选择性福利理念、照 顾弱势群体,在积极承担政府责任的前提下,培育社会领域,重点发展非营 利养老机构。 第七章对机构养老的老人精神赡养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构建了满足老年 人精神需求的社会支持网络。机构养老最遭诟病的莫过于老人的精神慰藉问 题,实际上这是社会对机构养老服务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表现,反过来也必 将促使养老机构自身的不断发展。本章依据社会支持理论,从养老机构、家 庭子女、机构院友、社区单位等几个方面对养老机构的老人精神赡养问题提 出了建议。 本文的写作,试图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选题方面。长久以来人们关注的是养老的经济支持方面,比如养 老金的来源及其比例分配问题等,对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涉及较少。 就是已有的有关机构养老的研究,或局限于某个地区、或局限于某个方面, 本文试图从全局的视角对影响我国机构养老的问题做全面审视。 第二,研究视角方面。本文主要利用人口学方面的知识,对我国老年人 1 3 内部自芎结构特征做详尽分析并由此探究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策略 第三,解决问题的思路方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没有面面俱到 的分析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而是抓住了政府的政策理念、养老机构的产品 定位等实质性要害,指出了发展我国机构养老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少子老龄化机构养老问题及对策 a b s t r a c t u n d o u b t e d l y , a sak i n do fw o r l d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e n d , t h ep r o d u c t i v i t y d e v e l o p m e n ti sad e c i s i v ef a c t o ro fp o p u l a t i o na g i n g h o w e v e r , t h e r ee x i s tg r e a t d i f f e r e n c e si nd i f f e r e n tc o u n t r i e sa n dr e g i o n si np o p u l a t i o na g i n gb e c a u s eo ft h e d i 惑:渤c 酷i np o l i c e se c o n o m y , a n d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o fv a r i o u sc o u n t r i e s a s r e g a r d sc h i n a , t h ef a m i l yp l a n n i n gp o l i c yi nt h es e v e n t i e so ft h e 2 0 t hc e n t u r y i a k e $ f e r t i l i t yr a t ed r o ps w i f t l ya n dv i o l e n t l y , a n dt h e nt h ep a c e so f a g i n gi nc h i n a a r ev e r yf a s t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o l dr a t ea n db e l o w - r e p l a c e m e n t f e r t i l i t y 舭b e l o w - r e p l a c e m e n tf e r t i l i t ya n dp o p u l m i o n8 9 i n gi so b v i o u s i nc h i n a t h e r ee x i t sc h a l l e n g e st h a th o wt o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o fe l d e r l ys u p p o r t i n ga t t h et i m eo f a g m g w i t has e r i e so f f r u i t f u lr e f o r m st ot h e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s y s t e mi n c h i n a , t h es u p p o r tc o n d i t i o no f o l dp e o p l ee s p c c i a n yt h a to f u r b a ne l d e r l y h a sb e e n i m p r o v e do b v i o u s l y , w h i l ea n o t h e rr e s p e c to ft h ep r o b l e mo fe l d e r l yc a d n g b e c o m eg r a d 脚l ys e 啦u s t h et r a d i t i o no ft h ef a m i l ys u p p o r ts h o u l db e s a f e g u a r d e d , w h i l ei t 啪n o te n s u r ee l d e r l yl i f eq u a l i t yw i t ht h ei n c r e a s i n gc a r i n g l l e e d $ o ft h eo l d e s to l d , d i s a b l e ds o l i t a r ye l d e r l y t h e r e f o r e ,s o c i a le l d e r l yc a r i n g s y s t e ma p p e a r s t h es o c i a lc a r i n gs y s t e me m p h a s i z e st h ef u n c t i o no f e l d e r l ye a r i n g t r a n s f e rf r o mf a m i l yt ot h ep a r to ft h es o c i e t y , w h i c hi n c l u d e sc o m m u n i t ya n d o r g a n i z a t i o ne l d e r l yc a r i n g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m a i n l y d i s c u s st h e o r i e sa n dr e l e v a n tp o l i c ya b o u t o r g a n i z a t i o ne l d e r l yc a r i n gu n d e r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a g i n g ,s y s t e mr e f o r mo f s o c i a lw e f f 盯es y s t e ma n de l d e r l ys t r u c t u r e t h e r ea l es e v e nc h a p t e r si nt h e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 c h a p t e ro n e :t h ep r e f a c e i nt h i sc h a p t e r , i tw i l le x a m i n e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n s 饥- d y o ne l d 。d y o r z m i z a t i o ns u p p o n m c h i n a u n d e r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b e o w - r e p l a 比m e ma n d p o p u l a t i o n t h eb a c k 伊。珈喀p u r p o s ea n dm e a n i n g ,r e s e a r c ha p p r o a c h e sa n dm e r r l so ft h e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c h a p t e rt w o :d o c u m e n t ss u r v e y t od o m e s t i ca n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l d e r l y o r g a n i z a t i o nc a r i n g c h a p t e rt h r - i tw i l ld i s c u s sd e m a n da n ds u p p l yo fe l d e r l yf o ro r g a n i z a t i o n c a r i n go nt h eb a s i so f a n a l y s i so f e l d e r l ys t r u c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c h i n a c h a p t e rf o u r :i tw i l la n a l y z ec o m p a r a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i nc h i n a f i r s t l y , i tw i l t c o m p a r ea d v a n t a g e s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 c o s ta n du t i l i t ya m o n gc o m m u n i t y , f a m i l y a n do r g a n i z a t i o ns u p p o r t s e c o n d l y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c a r i n gc a np r o v i d em o r c e m p l o y m e n t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 c h a p t e rf i v e :i tw i l ld i s c u s sd e v e l o p m e n tf o c u so f o r g a n i z a t i o ne a r i n ga n dp u t f o r w a r dp o l i c yt od e v e l o pi lc h i n a 矗i o l l l df o c u s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b a s i ca n d n u r s i n g - t y p cc a r i n go r g a n i z a t i o ni om e e tt h eu r g e n td e m a n d so f p o o ro l dm a na n d t h eo l dm a nw h oc a nn o tt a k ec a r eo f t h e m s e l v e s c h a p t e rs i x :i tw i l ld i s c u s sg o v e r n m e n f sp o l i c ya n dt h ep r o d u c t so r i e n t a t i o n o f o r g a n i z a t i o nc a r i n g c h 印t e r 辩v e n :i tw i l la n a l y z et h ep r o b l e mo fs p i r i ts u p p o r ti ng 锄 q n g 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 s t r u c t u r et h es o c i a ls u p p o r tn e t w o r kt om e e tt h es p i r i td e m a n d so f e l d e r l y k 眄w o r d s :b e l o w - r e p l a c e m e n ta n dp o p u l a t i o na g i n g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u p p o m ;p r o b l e m sa n dp o f i c i e s 2 1 前言 1 前言 1 1 选题的背景一少子老龄化 -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发达国家面临的现象,而且是全球性的现象。作为一 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不可否认,生产力的发展是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由于各国政治、经济、人口以及文化传统等不同,人口老龄化在发展 的原因、起步的时间、速度以及达到的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就 我们国家看,2 0 世纪7 0 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生育率下降迅猛,加上 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老龄化步伐很快且显示出自己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通常被定义为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 也称老年比或老年系 数) 的提高过程或人口平均年龄( 通常用年龄中位数来表示) 不断提高的过 程。1 这让我们注意到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的上升。但换个视角,从人口 年龄结构总体变迁来看老年人口的变化即将老年人口的变化与少儿年龄 人口的变化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少几人口数( 0 1 4 岁人口) 大幅度减少。从这两个视角考量,就更能看清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少 子老龄化 1 1 1 我国人口少子化及发展态势 所谓。少子”老龄化,是对应于“多子”老龄化提出的,是指子女数减 少情况下所出现的老龄化现象。少子化最初是从微观( 家庭) 的角度理解的,但 无数的微观现象构成了宏观( 社会) 效应从宏观上讲,少子化既可以指一个社 会少年儿童人1 :1 ( 0 - 1 4 岁人口) 绝对数的减少,也可以理解为少几人口相对数、 1 邬沧萍、姜向群主编,老年学概论h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6 5 ,5 页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机构养老问题研究 即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下降。从总合生育率的角度,少子化指的是生育 率低于人口更替水平的状态。我们就从少儿年龄人口和总和生育率两个方面 看一下 首先看少几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如图l 一1 所示,仅仅l o 年, 0 - - - 1 4 岁底年龄组的人口比重就下降了4 8 个百分点。1 9 9 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时1 4 岁的人口为3 1 3 亿,占当时总人口的2 7 9 6 ;2 0 0 1 年3 月公布的( 2 0 0 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显示:中国大陆0 - - 4 4 岁的人口为 2 8 9 7 9 万人,占总人口的2 2 。8 9 。由于2 0 世纪7 0 年代以来人口生育率的持 续下降,啦1 4 岁少年儿童人口的减少成为最引入注目的人口现象 图1 - - 1 我国出生人口数的变化:1 9 9 0 2 0 0 1 资料来源:中臣人口统计年鉴 2 0 0 1 年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2 0 0 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计公报k 再从总合生育率的角度看如图1 - - 2 所示,可以看到:我国从1 9 5 0 年平 均一个妇女要生育平均6 个孩子降低到典型的不到2 个孩子的低生育率水平 ( 更替水平以下) 。 1 9 4 9 年至1 9 6 9 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一个阶段,不妨称之为“前转变阶段” 从全国的情形来看,除了大跃进和三年灾害期间非正常的生育减少和生育回 升以外,其它年份生育率居高不下,这一点与总合生育率的变动几乎完全一 致总合生育率维持在平均6 个孩子的水平上 1 9 6 9 年到1 9 7 7 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二个阶段,为生育率快速下降的阶 2 1 前言 段,可简称为“快速转变的初始阶段”。总合生育率从接近6 急速降到3 以下 1 9 7 7 年到1 9 9 1 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三个阶段,可称之为“波动中转变的 中期阶段”。总合生育率在2 3 之间波动在本阶段,我们多年的努力已经使 “生育率”接近更替水平 1 9 9 1 年到1 9 9 9 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四个阶段,由于这段时期的生育率变 动出现了相对稳定地下降趋势并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所以不妨称之为。持 续地低生育阶段”。与前一阶段比较,它的特点一是曲线下延比较平滑,二是 持续她低于更替水平。目前的总合生育率大致达到了而且多年来维持了一个 1 8 左右的低水平。 伴随少儿人口数的下降,我国在2 l 世纪初进入老年型社会之后,将构成 。4 2 1 ”4 个老人,2 个成年人夫妇、1 个或2 个未成年人的三代同堂的家 庭结构据专家预测,到了2 0 5 0 年,将形成8 2 l 8 个老人、2 个成年人夫 图1 - - 2 建国以来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变化 资料来源:彭瑕云主编:计划生育全书 ,中国人口出版社,1 9 9 7 年,8 7 4 页,1 9 9 5 年以后的数据 来自国内外多家估计的平均 妇、1 个或2 个未成年人的四代同堂的家庭结构。这样,家庭养老方式势必不 能承受这种家庭结构小型化带来的重负。 少于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机构养老问题研究 1 1 2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发展态势 1 9 5 6 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义中提出了划分人 口年龄类型的标准,见表1 一l 所示。本节采用p e o p l e 软件利用生命表技术进 行年龄移算,基年人口为调整到年中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预测区间 为2 0 0 0 2 0 5 0 年本预测选择总和生育率为生育模式指标,每5 年赋一个值, 采用晚育模式模拟妇女分年龄别生育率,并假定总和生育率在本世纪初逐步 上调,在2 0 3 0 年达到世代更替水平2 1 0 后保持不变据此,根据表1 - - 1 的 相关标准,参照表l 一2 ,可以把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其一、初显老龄化阶段( 1 9 8 2 - 2 0 0 0 年) 在这一阶段,少儿人口比重开始下降,中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和 人口年龄中位数都在上升,人口老龄化由此显现。其中6 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系数增长菲常迅速,由1 9 8 2 年的4 9 0 , 4 上舞到2 0 0 0 年的7 1 ,6 0 岁及以上 的老年人口系数则从8 1 上升到1 0 5 ;老龄化指数也由1 9 8 2 年的1 4 6 上 表l 1 人口年龄类型划分标准 年轻型 成年型老年型 6 5 岁老年人口比重 4 以下 4 - - 7 7 及以上 o 1 4 岁少年人口系数4 0 及以上 3 0 4 0 3 0 以下 老龄化指数1 5 以下1 5 _ 3 0 3 0 及以上 年龄中位数2 0 岁以下2 0 岁 3 0 岁及以上 舞料来源:现代人口统计分析,中国人口统计出版社,7 0 页 升到2 0 0 0 年的3 3 ,5 ,上涨了一倍之多;少儿人口系数2 则稳步下降至2 2 9 , 其结果是老龄化指数以更大的幅度上升;年龄中位数也在2 0 0 0 年超过了3 0 岁。以上指标数值都达到了老年型社会的划分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在2 0 世纪 末已经进入了老年型社会,并且老龄化趋势还在进一步增强。 其二、急速老龄化阶段( 2 0 0 0 - - 2 0 3 5 年)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得生育率下降对人口年龄结构造成的影响已经充分显 示出来,使这一阶段成为老年人口增长最快、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在这 3 5 年里,总人口一直在缓慢增长,从2 0 0 0 年的1 2 3 9 8 7 8 万人增加到2 0 3 5 年 的1 4 5 1 4 1 5 万人,上涨了1 7 1 ,年均增长6 0 4 万人;与此同时,老年人口 4 1 前言 规模一直在飞速扩大总人口的缓增与老年人口的激增并存使老龄化速度指 表l 2 :我国人口老龄化指标数值 年份 总人口数( 万6 5 岁老年人口6 5 岁老年人口老龄化年龄中位数 人)数( 万人)系数( ) 指数( )( 岁) 1 9 8 21 0 0 3 9 1 ,45 4 3 3 04 9 1 4 62 2 7 1 9 9 0 1 1 3 0 5 1 16 0 8 3 05 6 2 0 12 5 3 2 0 0 01 2 4 2 6 1 28 8 2 7 4 7 03 3 53 0 8 2 0 0 51 2 8 7 4 0 21 0 4 6 9 37 74 1 6 3 3 1 2 0 1 0 1 3 2 9 3o 51 2 6 2 1 68 25 0 o3 5 2 2 0 1 51 3 7 2 1 1 4 1 5 1 3 6 39 35 4 23 6 3 2 0 2 01 4 0 4 2 8 o1 6 2 l o 11 1 45 9 o 3 7 7 2 0 2 51 4 2 5 9 9 0 2 1 2 “11 2 77 9 53 9 3 2 0 3 01 4 3 8 7 8 12 4 5 5 6 01 5 59 7 3 4 1 4 2 0 3 51 4 5 1 4 1 5 2 6 8 6 1 11 8 51 0 74 2 3 2 0 4 01 4 6 0 5 5 。82 8 6 5 6 o 2 0 f 5l l o4 1 7 2 0 4 51 4 6 5 5 8 63 2 0 2 6 12 0 91 1 9 4 1 5 2 0 5 01 4 6 0 5 9 4 3 4 1 2 1 82 1 61 2 64 1 5 注:【1 】老年人口系数:三箜兰耋! ! 墨- 旦1 0 0 总人口 【2 】老特化指数:生里兰耋兰尘旦xl 0 - - 1 4 岁少凡人r n 效 数的增长趋势非常明显,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总是远远大于总人口的增长速 度( 老龄化速度指数太于1 ) ,致使入口老龄化水平大幅度攀升;少儿人口系 数稳步下降,至2 0 3 5 年己降到1 7 3 ,3 5 年内下降了5 6 个百分点;年龄中 位数持续增长,到2 0 3 5 年已达到了4 2 3 岁,上涨了3 7 ;社会总扶养比则 呈现出先减后增的发展趋势,在2 0 3 5 年达到了5 5 8 其中老年抚养比快速 增长,由1 0 5 增长到2 5 6 。这主要是源于老年人口的突增和少几人口与劳 动年龄人口的骤降。仅用了3 5 年的时间,我国人口类型就急速从轻度老龄化 转变成重度老龄化 其三、高度老龄化阶段( 2 0 3 5 - 2 0 5 0 年) 2 0 3 5 年以后,总人口增长非常缓慢,甚至在2 0 4 5 年以后出现了负增长。 然而,老年人口数量和老龄化水平仍然在持续增加,但增加幅度明显下降, 老年人口系数的缓慢增长使老龄化水平居高不下。由于2 l 世纪初期生育政策 5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机构养老问题研究 的调整,少儿人口系数呈现出明显的回升趋势,这将导致2 l 世纪后期人口老 龄化水平的下降;年龄中位数也在逐渐下降,但下降幅度不是很大。 1 1 3 简评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知,与我国人口“少子化”的同时,我国老年人口 高龄化日益加深。少子化导致的家庭结构的变迁与人口老龄化尤其是老年人 1 :3 高龄化所带来的养老挑战具有内在关联性在中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 二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之后,老年人特别是城镇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状况有了 明显的改观,但养老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却日益 突出我们固然要精心维护家庭养老的传统,但也应认识到单靠传统的家庭 养老的做法事实上己不可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日益减弱的家庭 养老功能以及不断增长的老年人1 3 扶养必然导致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社会 化养老的产生社会化养老强调的是养老功能从家庭向社会的部分转移,它 反映的是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在养老问题上的一种分工和契约。其载体 主要包括社区和养老机构 1 。2 选题的意义 随着我国少子老龄化的逐步加深,4 2 , 1 的“倒金字塔”式家庭人1 3 代 际结构的逐渐呈现及。空巢”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 的需求问题非常突出。尤其从上节分析( 表l - 2 ) 来看,我国人口发展除了 面临老龄化闻题,伴随而来的还有快速地老年入口高龄化问题人口高龄化 意味什么? 它意味着将有数量庞大的高龄老年人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同 时出现。并且,由于他们高龄导致身体机能逐渐丧失,所以他们对医疗及护 理服务的诉求也将会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需要全天候给予基本生活照料的 重度护理老人,仅依靠家庭、社区上门照料服务或雇佣民间钟点保姆恐怕难 以满足其需求。 6 如果按照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方面划分养老方式,可分为家庭 l 前言 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主要类型在我国,家庭养老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传统, 历史悠久,而且在目前以及可预见的将来依然是占主流的方式。然而,在社 会转型、人口发展和观念变革诸多因素豹影响下,机构养老在我国养老方式 中应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目前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来看:养老机构 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适应市场能力较差,高投入、低产出问题普遍存在;服 务内容不够丰富,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国家有关机构养老的政策不明确甚 至失范;养老机构市场无章可循;养老机构总量不足和局部过剩问题并存等 等。可以说,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对机构养老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要求 1 3 概念及研究方法 1 3 1 相关概念 “老龄问题”主要是指老年人问题,而老年人问题主要是养老问题养老 的内涵主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三个方面。长久以来人们关 注的养老主要是其经济供养的方面,探讨的是养老金的来源及其比例分配的 问题,对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涉及较少从已有的文献看,很多学 者在探讨养老问题时,一些基本概念都投有界定清楚,这自然亏f 起学术探讨 和交流的障碍。作为研究的起点,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给以重新理解和界定。 借鉴穆光宗关于“养老资源提供者”和“养老职能承担者”相分离的观点t 即承认责任主体和执行主体相分离的事实,认为社会和家庭之问具有功能互 补的特点。我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有关概念重新界定 其一、从养老经济来源提供视角看:养老模式可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 老、自我养老。 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家庭支持的属于家庭养老,如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城市 家庭妇女、未就业人员等主要依靠离退休金和社会保障生活的为社会养老, 如城市中的离退休人员,城市和乡村中的。五保户等主要依靠自己积蓄、 投资和劳动收入生活的属于自我养老当然,有些学者对家庭养老和社会养 2 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及社会对疑问题,中田老年协会、中目老年学学会编1 9 9 8 7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机构养老问题研究 老有更深刻地认识。刘贵平认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主要区别绝不在一个 是由政府出钱,一个是亲属出钱,两者在两个方面有本质的不同。首先,分 散风险的程度不同。其次,社会养老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3 姜向群认为社 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区别在于:社会养老将养老责任分摊于全社会,而家庭 养老则只是由家庭承担养老责任;社会养老具有社会再分配功能,从而实现 社会范围的公平化。社会养老具有提高养老保障程度、实现社会公平与进步 的重要意义。 其二、从养老服务提供者视角看;养老模式可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化养 老( 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 家庭养老即完全由家庭成员承担照料职能的养老模式。从目前以及今后 看,无论那一个国家家庭照料都是不会消失的甚至不可替代。虽然家庭照料 难以统计。但据有关数据,就发达国家整体而言,家庭照料占到养老服务的 8 0 。5 社会化养老即养老照料功能从家庭向社会的部分转移,有社会负担大部 分照料职能的养老模式,其主要载体包括社区和养老机构。虽然仅一字之别, 但社会化养老不等同于社会养老,它反映的是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在养 老问题上的一种分工和契约从社会发展的视角看,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步社 会化是一个社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居家养老即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以在家养老为形 式。以社区养老网络为基础提供大部分养老照料功能的养老模式。那么,家 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何区别? 以社区为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必需的服务与照 顾,使他们可能长期在家里居住,这是居家养老和家庭养老的根本区别。居 家养老实际是社会化养老的一种方式。 机构养老即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 助但由养老机构提供养老照料职能的养老模式。目前的养老机构主要有养老 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等,这些养老机构具有专业化、 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为老年人提供高水准生活照顾服务及健康护理。 3 刘贵平,。社会化养老”:问题在哪里? ,人口研究 编辑部人口与发展论坛,1 9 9 9 ( 4 ) 4 姜向群, “社会化养老。l 甸题在哪里? ,人口研究) 编辑部人口与发展论坛,1 9 9 9 ( 4 ) 5 数据来源;h t t p :l m v w a g e i n g s l 前言 由以上分析可知,社会养老并不等于社会化养老。前者的实质是由社会 来提供养老资源,后者的实质是养老照料职能从家庭向社会的转移。 1 3 2 研究方法 论文以马克思认识论为指导,以人口学、福利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 论为基础,以少子老龄化和社会福利体制改革为分析背景,特剐是通过对 我国老年人口内部结构特征的具体分析,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 上探讨机构养老的一般理论问题及相关对策 9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机构养老问题研究 2 国内外学者的有关研究 2 1 国内学者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少子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转型时期老年照料问题的凸 现,我国学者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对老年照料服务也有所涉及这些研究多集 中在社会医学、心理学等领域。 2 1 1 选择机构养老的原因 崔丽娟,王小慧认为子女对父母养老的忧虑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人 的养老模式,子女的忧虑程度越高,就更倾向于利用福利院养老6 丁煜。叶文振认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数与子女同 住状况及是否享受离退休待遇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对非家庭养 老方式的选择。7 邓颖,李宁秀等人认为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月基本生活费用、生命 质量中的躯体活动功能、疼痛、社会功能、心理功能都是影响老人养老模式 选择地主要因素。 唐仲勋9 认为,。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正由年轻型向老年 型转化。老年人的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高龄化,越 来越多的老年人无论在经济赡养、生活照料还是在精神慰藉方面,都需要得 到社区和家庭更多的帮助。”地方的实证调查也证实了这个观点彭嘉琳、秦 i o 崔丽娟、王小董,子女对父母养老的忧虑与养老模式的选择,中国老年学杂专,1 9 9 9 6 7 丁煜、叶文振,城市老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人口学刊,2 0 0 1 2 。邓颗、李宁秀等,老年人非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中田公共卫生2 0 0 3 8 9 庸仲勋,老年社区服务与社会现代化,中国老年学杂志,1 9 5 2 国内外关于机构养老的文献综述 祝齐在对北京市老年人进行的关于院舍照顾需求的实证调查中发现,“老年人 随着其年龄段的逐渐递增,其生活自理能力呈现反比例倾向,中年龄段比低 年龄段其生活自理能力降低9 8 1 ;高年龄段比中年龄段其生活自理能力降 低1 7 2 4 ;而高年龄段比低年龄段其生活能力降低率高达2 5 3 6 。即年龄越 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越低,越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1 0 上述研究的的一个基本共识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其日常生活功能 也日渐下降,从而增加了对老年社会福利设施的需求 2 1 2 机构老人的生活状况 戴静,刘协和等通过对于休所、老人医院、老年公寓、老人社会福利院 老人的生活质量调查,认为老人生活质量受焦虑、抑郁、日常生活能力、年 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认知功能等因素的影响1 l 李芹,孙艳艳通过对民办养老院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的调查,表明入住 民办养老院的老人对饮食、日常生活照料、日常医疗护理、娱乐体育活动、 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满意度较高- 2 上述研究老人对养老机构的生活照料及老人的满意度做了分析,但对老 人的精神需求及满意度研究不够 2 1 3 养老机构的供需情况 唐钧、王婴1 3 考虑到老年人的自理能力程度不同对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可 能性的影响,发现需要得到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大致在3 0 0 万- - 4 0 0 万 人之间。与3 0 0 万o o 万有福利服务需求的老人相对应的是,中国目前的老 人院能提供的床位不到9 0 万张。即使把现在已经入住在老人院的6 8 万老人 都算到这3 0 0 万o o o 万人中去,缺口仍超过2 0 0 万o o o 万张床位。” 1 0 彭嘉琳、秦祝齐北京市9 所城区养老服务机构8 0 4 位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嗣护 理管理2 0 0 6 1 0 戴静、刘协和等老人的认知功能和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的相关关系,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 0 0 2 6 1 2 李芹、孙艳艳,民办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调查社会福利,2 0 0 3 2 3 唐钧、王晏,中国老年福利服务改革,调查与思考,中国人口科学,1 9 9 9 3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机构养老问题研究 傅桦经过对北京地区老年人1 3 及老年社会福利设施的定量调查,发现目 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城市养老服务设施明显不足。还发现北京老年人的 发展速度明显高于老年社会设施的增长速度,养老服务设施数量不足,严重 地制约着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建立。 谢钧,谭琳通过分析天津市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特点和不同类型养老机 构的现状,探讨了养老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 5 吕新萍分析了当前中国养老院老人的生活及精神、心理需求指出这些 老年人的需求的出现不断推动着中国养老机构走向专业化的道路“ 傅桦2 7 认为“在入住老年服务设施时,应当把职业相似,经历相近的老年 人安排在一起。按照不同群体老年入的需求,确立服务设施的主要服务对象” 由于老年人内部群体中的结构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对养老机构设 施造成不同程度的依赖因此从人口学的视角出发,对老年人的年龄、健康 状况、经济能力、婚姻屠住状况进行分析探讨,既有价值又有必要 2 2 国外的相关研究 2 2 1 与机构养老相关的福利政策改革 二战以后,西方福利国家的政府对公民福利承担了绝大部分责任。随着 石油危机和经济滞胀的出现,政府开始削减支出以哈耶克、弗里德曼为代 表的新自由主义者极力主张自由市场机制,反对国家过度干预,重申个人的 自由选择和个人对自己的责任,同时他们强调慈善组织对福利的功能。从那 对至今。全球福利领域内掀起了一股私营化和市场化的浪潮。 其一、加强市场机制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的功能 把由国家包揽的社会福利项目转为通过市场来提供,通过市场经济的方 傅桦社会养老模式及其j 蟹务设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0 0 2 谢钧谭琳,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如何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各天津市社会养老甘乙构及入住 老人的调查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 0 0 0 5 m 吕新萍,养老院老人的需求与养老机构专业化对北京市某养老院的个案研究。人口与经济 2 似,t 傅桦,社会养老模式及其服务设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0 0 2 2 国内外关于机构养老的文献综述 式来提高社会福利服务的效率,并希望以此来控制社会福利的总支出。政府 社会福利从以前提供全面的社会服务,改为与私营机构结合,政府以现金或 购买券等方式来补贴私人机构。政府还对私营机构提供税务优惠,或给予其 他方式的补贴。社会福利私营化的另一个目标是增加福利对象的可选择性 从以前没有选择,只能领取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转变为从政府领取现金或 购买券,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市场上购买自己所选择的社会服务,从而有了更 大的自主性。 其二、将全民福利逐渐过渡到根据不同的群体提供社会福利强调社会 福利对象的合格标准的审核,而不是人人享受的原则。把社会福利是一种社 会权利的观念逐步转变为权利与责任相结合从直接的福利支出转为间接的 福利支出,其中一个方式是通过税收制度提供间接的福利支出。 其三、福利的多元化。由单一的政府福利转变为由政府、市场、。家庭、 非营列组织、社区、志愿组织等共同来提供福利产品,从而将非政府的社会 福利功能正式纳入社会福利政策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探讨,改变了以往社会福 利政策就是国家福利政策的现象。 2 2 2 简评 理清我们国家社会福利工作的思路,既要研究中国,更要了解国外。特别 是国外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一些动向对推动我国机构养老的发展定会有所裨 益 首先,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不是对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简单回 归我们注意到,在政府退位的同时,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等福利国家 时期产生的理念不仅得以继续保留,而且在改革中得到了进一步地张扬,其 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福利的多元化、社区照顾和家庭照顾越来越受重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