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喜获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 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特点,学会用消息的形式去反映生活。 2、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体会 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3、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学习这篇新闻的语言特点 2、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新闻的写作方法,练习写新闻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一)请同学们阅读下面几句话:(1)新闻,新闻,新闻姓新。 (2)今天的新闻是金子, 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 (3)新闻要把真正好的说成好的,真正坏的 说成 坏的,有一分说一分,有两分说两分。 (4)失去了真实 ,新闻就失去了生命。 (5)新闻中即使 有描写,也只是扣住一两个核心细节略加点染。 同学们想想,这几句话说明新闻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总结。 )新闻 的主要特点是迅速及时、内容真实、 语言简洁(短、新、快)。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北京喜 获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就是新闻的一种 消息。 (二)“ 把所有的矜持都抛掉,让热泪尽情地流淌。“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用平 稳的语调宣布北京成为 2008 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后,聚集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 人眼睛湿润了。全国人民沸 腾了,我 们永远难忘 2001 年 7 月 13 日的那个夜。今天,我 们 再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三)课件展示:7 月 13 日晚国际奥委会第 112 次会议上的投票场面;奥委会主席萨 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 2008 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的实况; 7 月 13 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 传出后,天安门广场、世纪坛,党和国家 领导人及首都群众 热烈欢庆的场面。可以让学生 回忆自己当时的见闻感受。 (四)(播放音乐,北京欢迎你)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激情的 八月,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已经成为了历史,我 们 永远不会忘记奥运会的每一个精彩 瞬间,我 们也同样不能忘记 八年艰难的申奥历程。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北京喜获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这则消息来回顾那同样激动人心的时刻。 (五)创建情景,导入课文:播放北京在获得 2008 年第 29 届奥运会主办权的实况剪 辑录像,展示北京 。 “新城市、新形象”的相关图片。(见参考资料 1)1993 年,北京曾经参加过奥运会的 申办。虽 然没能成功,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 执着追求与满腔热情却没有减弱过。 经过长时间努力,2001 年 7 月 13 日,北京申奥成功了!那一天,北京再次成 为世人瞩目 的中心,中国人又一次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从那一天开始,奥运会已不仅仅是 我们心中的梦想,更是我们 未来 7 年为之奋斗的切实目标。2001 年 7 月 13 日对于 13 亿 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不眠不夜, 现在就让我们从新闻的角度去重温这一伟大的时刻,重温 那一刻的激动与喜悦! (六)创建情景,导入课文(教师简略陈述) 师点拨:举办奥运会是 13 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1990 年 7 月,邓小平同志在视 察北京亚运村时提出:“ 中国要申 办奥运会。 ”1992 年,中国北京市正式申请举办 2000 年 2 奥运会主办权。但是在西方某些政治势力的干扰与反对下,最终以 2 票之差而未取得主 办权,但中国人民为发展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所付出的热情已为世人所称颂。“ 申奥”一直 是举国上下普遍关心的话题。为“申奥”贡献力量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行动。今天的中国, 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北京 成功举办 2008 年奥运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环境保护长 足进步,体育设施日臻完善。古老而现代的北京欣欣向荣,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 把一届最美好的奥运会奉献给世界。 2001 年 7 月 13 日傍晚,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召开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 112 次全体会议,决定 2008 年第 29 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城市。经过两轮的投票, 国际奥委会决定将 2008 年第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首都北京。 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这一决定的时候,神州大地沸腾无比。聚集在电视 机前的亿万华夏儿女,无不 为之欢呼,无不 为之泪下。记者在第一时间将胜利的消息传 回了祖国,迅速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的喜讯,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振 奋的心情。(板书课题、文体) (七)北京时间 8 月 8 日晚,北京 2008 奥运会开幕式拉开序幕,气势恢弘的中华文 化长卷灿烂的文明与辉煌的时代,在这里交相辉映。这一刻,我 们为北京自豪。 “同一个世 界同一个梦想” , 2008 北京的奥运连接着整个世界,连接着所有人的奥运情结。 此刻,我们应该想起了 2001 年 7 月 13 日晚上坐在电视机旁收看国际奥委会在莫 斯科举行投票选举的情况吧。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宣布北京 为 2008 年奥运会的主办城 市后,全国沸腾,那夜也成了中国人的不眠之夜。今天,让我们就来学习北京喜获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这篇新闻,再次重温那一段振奋人心的历史吧。 二、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广义的新闻是泛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它通常有这样几种 形式: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通讯。 北 消息 别特写 生命之舟电视新闻 杂人物通讯 狭义的新闻是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亲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 消息” 本篇文章属于这种。我们在看 报读报时,看到的 “本报讯、本刊讯、新华社南昌讯、据*社 *讯”等开头 的,都称之为消息,一张报纸都有若干条消息。 2、新闻的特点(要求):迅速及时、内容真 实、语言简 明 迅速及时,有时效性。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 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 “新闻”变成了“ 旧闻”。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 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 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 令人信服的基础。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 不能虚构。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 误。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差误, 不仅会减低其新闻价值,失信于民,而且还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语言简明,篇幅短小。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所 谓简短,就是“三 言两语, 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 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炼 。 3 3、消息的六要素,结构 (1)消息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与记叙文的六 要素相同) (2)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 准确揭示消息的主要内容,包括引题、正 题和副题。 标题要求:准确、凝炼、醒目。 主题是消息的核心事 实,引题对主题进行引导说明; 副题对主题进行补充,注释 ,主 题在中间一行,字号最大,弓 题在其上,副 题在其下,字 号稍小。 导语 概括消息中最重要的事实,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何故。 (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导语的作用是以凝练、 简明的语言,揭示消息的核 心内容。 ) 主体 具体叙述导语的内容。 (消息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对导语内容作进一步扩 展和阐释;主体部分紧承导语,扣住整 则消息的中心,用充足的材料、典型的事例展开导 语之中已经点明的新闻事实,这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表述) 背景 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 有时省略或暗含在主体之中。 (前三个是一则消息不可缺少的部分) 结语即消息的结束语,有时是一段话,有 时是一句话,有 时也可以省去。 这种结构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把次重要的内容放在稍后,依据材料的重要 性依次排列,很像倒置的金字塔,所以被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4、特写及其特点: 特写也叫 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 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 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 新闻价值高、 现场感较强、篇 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它侧重于“再现”,采用文学手段,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 件发生的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 5、 电视新闻以画面和 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它的主要特征是 综合性、 视象性、及时性。 6、通讯也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新闻文体。但与消息相比,通 讯的篇幅较长,内容更为 丰富。 三、速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1、教师点拨:2001 年 7 月 14 日, 人民日报登载了一则消息, 报道了新华社记者 许仁基等关于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新闻,下面大家读课文来了解它的内容。 2、用三分钟默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1)、北京是在何时何地什么会议上赢得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她有哪几个竞争 对手?(2)、各方对北京申奥成功有什么反应? 3、请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六要素。 (解析:消息虽然简短,但是六要素要完 备。 ) 时间:2001 年 7 月 13 日 地点:莫斯科 人物:中国 事件发生的原因:中国申请 奥运会举办权 经过和结果:经过两轮投票,中国北京以其强大的实力以及对承办奥运 会的信心和决心,最终赢得了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 4、熟悉字词:风度翩翩 pin 淘汰 ti 矜 持 jn 4 流淌 tng 噙住 qn 湿润 rn 水泄不通 xi 四、精读课文,掌握消息结构和内容 1、师点拨:作为一则消息, 标题、导语、主体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全文结构包 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下面请大家读课文,找出本则消息结构部分所在语段 并概括具体的内容。 2、学生活动,教师点拨,后明确答案。( 见板书) 标题:正标:背景喜获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副标:得票数比第二名多 34 票 导语(1、2), 概括北京喜获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的事实。 (概述了报道事件中的核心 内容) 主体(3-10),投票经过及有关人士对中国申奥成功的反映。 (用足够的材料和典型的 事例将导语部分具体化) 第一层(3):说明中国的态度。 (认真履行承诺, 办好奥运会) 第二层(45):报道了两轮投票的情况。 (确凿数据:118-参加数,第一轮 44、第二 轮 56) 第三层(610):报道了中国人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映。 结语(11),对申奥成功后续工作的补充说明。 小结:主体:叙述了三个内容,第 3 段说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第 45 段报道两轮 投票的情况,第 610 段报 道中国人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 第三段说明了中国政府对北京申奥的态度:信守承诺,尽一切努力帮助北京把 2008 年奥动会办成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 第四段和第五段报道了两轮投票的情况。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用了确凿的数字, 证 明了北京在两轮投票中战胜对手,赢得了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 第六到第十自然段,作者用了五个段的篇幅,报道了各界人士对北京申奥成功的反 应。用国内的人士的反应( 第 6、7、9、10 段),体 现北京申奥成功后的兴奋之情以及北京 有能力办好 2008 年奥运会的决心和诚意。举韩国和瑞士体育界人士的话(第 8 段),表明 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取得成就的肯定和赞誉。 五、归纳小结 申奥成功,举国同庆。本文按照消息的一般结构来写,报道了这一世纪盛事。 (七)课外探究 登陆网站,翻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北京申奥的有关情况。分析思考:北京两次申奥, 为 什么这一次能够以绝对优势获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闻的特点、 结构 二、品读课文 (一)品读标题 1 “读书看皮,读报看题”,文章标题分正副标题,正标题有什么作用? 饱含有怎样的感情? 在充分 讨论的基础上,明确: 正标题:北京喜获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作用:概括了报道的中心事件,一个“喜” 字贯穿全文(无限喜悦和激动之情)。 2、正标题中的哪一个字贯穿了全文?正标题“喜”字有何作用? 这个消息的正标题“ 北京喜 获 2008 奥运会主办权”概括报导了这篇消息的中心事件。 5 一个喜字贯穿了全文。 文章用 “泪”来表现“喜” 。第一段中“ 让热泪尽情地流淌”和“聚集 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人眼睛湿润了”这两处表现了广大中国人听到这一振奋人 心的消息时喜极而流泪的情景。第六段中“风度翩翩的何振梁 噙住了泪水”表现了何振梁 作为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听到这一消息时感慨万千的心理。 “申奥”一直是举国上下普遍关心的 话题。它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 济发展了,政治稳定了,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能不 让人激动喜悦吗?一个“ 喜 ”字, 道出了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的无限喜悦和激动之情。 3 副标题有什么作用?饱含有怎样的感情?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 用具体数字,真实、准确、具体的 标明了中国得票之多,为此我们中国人民感到无 比的自豪。 副标题:得票数比第二名多 34 票。作用:突出了中国得票数之多,自豪之情溢于言 表(充满自豪)。 本文运用正、副两个标题,突出表现了举国上下、各界人士对于申奥成功的喜悦与 自豪。 (二)品读导语(第 12 段) 1、朗读导语(第 12 段)。 2、“华社莫斯科 7 月 13 日电”是导语中的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新华社莫斯科 7 月 l 3 日电”的文字叫 电头 ,作用是:交代了这个消息 是是新华社在莫斯科发电的(主要是交代消息的来源),说明是真实的。“7 月 13 日电”交 代了消息迅速及时真实的特点,同时也蕴含了新华社记者向全国人民报告这一喜讯时的 抑制不住的兴奋心情 3、本文的导语用极简练的文字,概括北京喜获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的事实。 概括 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揭示主题(作用:概述了报道事件中的核心内容) 4、第 1 段中有三个词语可以突出地表达中国入申奥成功后无比喜悦、无比激动的 心情,这 三个词语是 所有 、 都 、 尽情 。 消息的导语以抒情的笔法开篇,“所有”、 “都”、“尽情”等词汇的使用表达了中国人 申奥成功后无比喜悦、无比激动的心情。 5、依照下面的句式,再写两句。 把所有的矜持都抛掉,让热 泪尽情流淌。 把所有的 都抛掉,让 。把所有的 都抛掉,让 。 把所有的自卑都抛掉, 让 自信扬帆起航 把所有的痛苦都抛掉, 让欢乐永驻心间。 6、课文写到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表决结果的语调时,特意突出“平稳“二 字,这有什么意味? 答:通过中国代表团成员的“矜持” 的态度、 “流淌” 的热泪与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先 生“平稳”的语调 形成的鲜 明对比表达了中国人民申 办奥运会的热切期望,也表明中国 人民终于可以以一个强者的姿态,登上世界舞台。 7、课文写“聚集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人眼睛湿润了“,这一细节说明了什 么? 答:表现了广大中国人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时喜极而流泪的情景。 小结:举世聚焦莫斯科的世界贸易中心,奥运会的主办权牵动亿万人心,消息的导 语以抒情的笔法开篇,表达了中国人申奥成功后无比喜悦、万分激动的心情。 第 1 段以抒情的笔调开头,表达了中国人申奥成功之后喜悦和激动的心情 6 8、 第 2 段中,报道了奥委会在第二轮投票中各参与国所得的票数,这些数字说明 了什么? 答:用确切的数字证明北京得票最多,超出总票数的一半,居首位,从而看到中国申 奥的优势, 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由此也 进 一步看出中国在世界的威望之高。 第 2 段用确凿的数据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 9、分析第 2 段“第二轮就以半数优势赢得了奥运会主 办权”的“就” 的表达效果.答: 说明北京申奥的优势明显,实力强威望高 小结:第 1、2 自然段:消息的导语。 导语则一般是概述了报道事件中的核心内容。 (三)品读主体(第 310 段) 1 学生速读课文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则紧承导语,扣住整则消息的中心,用充足的材料、典型的事例展开 导语 之中已经点明的新闻事实,这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表述。 回顾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写的,展开叙述了三个主要内容: 第 3 段说明中国政府的态度;第 4-5 段报道两轮投票的情况;第 6-10 段报道了中 国人和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政府态度(第 3 段);投票情况(45 段);各界反应(610 段)。 2、品读主体,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分析北京此次申奥成功的原因。 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教 师做相应的点拨概括: (1)有中国政府 的全力支持;李岚清副总理代表中国政府作陈述报告 (2)有中国改革开放 20 年取得 的巨大成就作保障 (3)有中华儿女的执著追求和热心参与。(4)有申奥前的精心策划与 准备。 3、第 3 段中国政府的态度是怎样的?(原句回答) 答:中国政府将信守在北京的陈述报告中所作出的承诺,并将尽一切努力帮助北京 实现其承诺。 4、怎样理解“中国政府将信守在北京陈述报告中所作的所有承 诺,并将尽一切努力 帮助北京实现其承诺。” 提示:李岚清副总理的陈述,表明中国政府的坚决态度。中国政府的郑重承诺,是取 得申奥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也向世人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认真履行自己的承 诺,全力支持北京把 2008 年奥运会办成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李岚清副总理代表中国 政府更是代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声。 5、第 4-5 段报道两轮投票的情况,用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 用确切的数字充分证明,在众多的申办城市中,北京战胜了竞争对手,脱 颖而出, 赢得了第 29 届奥运会举办权,正义、 进步、强盛的中国在国 际社会得到广泛的支持。 第 5 段引用具体数字是要说明中国的北京获胜优势很明显,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 众望所归。 6、这则消息在标题、导语及主体部分中都用了数字,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合课 后思考与练习二) 7 答:引用具体数字作用: 1、用事实说话,体 现了消息的真实性。2、说明中国的北京 获胜优势很明显,申奥成功众望所归 。 7、本文画横线的三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分别是: A得票数比第二名多 34 票; B.在这轮 投票中,北京 获得了 56 票,多伦多为 22 票,巴黎为 18 票,伊斯坦布尔 为 9 票。 C北京在首轮投票中获得了 44 票,多伦多、伊斯坦布尔、巴黎和大阪分别得 20、17、15 和 6 票。大阪第一 轮被淘汰。 A 句: 用事实说话,让读者在比 较中感受中国申奥的优势,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众 望所归。 B、C 句: 北京申奥成功,正义、进步、 强盛的中国在国际社会拥有广泛的支持。 8、第 6-10 段报道了中国人和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字里行间饱含的丰富情感。 组织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充分发表意见, 请把句子找出来。归纳概括:有梦想成真的 激动与喜悦,有作为中国人的无比自豪,有北京一定能办好奥运会的自信。 (1)第 6 段“ 噙住了泪水。”(何振梁)“用默默的拥抱来感 谢支持北京、支持中国的朋友 们。”(何振梁)(此时无声胜有声,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们申奥做了很多的努力) (2)、第 6 段“面对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 员,何振梁只有用默默的拥抱来 感谢支持北京、支持中国的朋友们。 ”句中的加线词语如何理解? 答:“排着队”说明国际友人 对中国申奥成功的态度 积极,都祝愿中国办好奥运。 (第 6 段“默默的 拥抱” 表达了怎 样的思想感情?你能用一句古 诗文表达这种感情 吗?(12 分)何振梁委员只有用“默默的拥抱” 来感谢 支持北京.支持中国的朋友们这一细 节,既写出了风度翩翩的何振梁以出色的魅力与艰辛的不懈努力为祖国赢得申办奥运的 成功时的百感交集,也写出了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可与 尊重。 “此 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 “默默的拥抱 ”则表现了何振梁先生的激 动和对国际 友人的深切感谢。 (3)5第 7 段最后一句“北京应该赢得 2008 年奥运会 举办权。”中的“应该” 一词的含义。 (3 分) 说明北京申奥成功是祖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必然成果和有力证明,其中还道出中国人民 漫长的期待、成功的喜悦和办好奥运的自信。 (4)第 8 段中画线的句子“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应如何理解?(这句话中包含着怎样 的感慨?) 解析:“该”字是关键,表明了中国人的自信,也同时表现了世界对中国的认可。 答案:有期待成功的喜悦,有中国人的无比自豪,有北京一定能办好奥运会的自信等。 (5)、“该轮到北京 办奥运了!“这个“该“ 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8 答案:“该”字显示出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北京申奥成功后的巨大喜悦之情,同时也体现了 对北京承办奥运会的实力的强大信心。 小结:何振梁,一位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见证人,一位中国申办奥运会主办权的 见证人, 经历了上一次的失 败,就更能 够体会这一次成功的喜悦。何振梁委 员的话充分 说明北京申办奥运会主办权的成功是伟大祖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必然结果和有力证明。 (6)文中列举韩国和瑞士体育界人士的话有何作用? 韩国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本来就有办奥运会的能力,本次获胜丝毫也不让 人觉得外。 瑞士奥委会主席现在是奥运会到中国去举办的时候了。我相信北京一定能举 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 (怎样理解:“ 瑞士奥委会主席: 现在是奥运会到中国去举办的时候了。我相信北京 一定能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 提示:第 8 段,引用国际体育界人士的话,表明国 际社会对中国的赞誉和肯定。 这不仅仅 是体育界的成功,更说明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 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促进世界的和平共同发展 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是,中国运动员在近几届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和优异的成绩, 也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奥运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古老而充满生机的中华文明日益引起全 世界人民的向往与关注。) (表明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得到了国际人士的肯定,表现了他们对中国举办奥与会 充满信心,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 (7)第 8、9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相同吗?为什么? 我相信北京一定能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 北京一定会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 解析:两个句子说话的人不同,对象也不同,自然要表现的也不同。 参考答案:不相同。句表达了外国友人对中国的 赞扬,肯定中国能办好奥运会的 能力。句是中国领导人(刘淇)对世界人民的表态与承诺,表达了中国能够办好奥运会 的决心。 (8)刘淇市长的话“ 北京一定会 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 表达了中国申奥成功后的 喜悦心情与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表达了办好 2008 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的决心。 (9)第 9 段中刘淇市长为什么要把“签合同的钢笔” 永远保存下去? 解析:这个钢笔已经有了特殊的含义,钢笔见证了一个全中国人为之振奋和自豪的 伟大时刻, 它代表了许多中国人为这个时刻付出的努力。 答案:(珍藏钢笔)细节描写,表现了刘市长十分珍惜中国人民为支持奥运会和促进 世界和平进步所作出的努力,十分珍视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10)怎样理解:“ 北京获胜 比我拿世界冠军还高兴。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进步 的肯定。” (郎平) 9 答:郎平是中国女排“ 五连 冠” 的功臣,新中国体育事业最杰出的代表。能够在自己 的祖国举办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是多少运动健儿一生的梦想,引用郎平的话,表明曾 经 是体育健儿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也表达了他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三、课堂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对这则消息的具体分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课文主题:这 则消息迅速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的喜悦,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兴奋的 心情。 四、组织课堂讨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讨论 回答问题五:北京申奥成功的意义。 2、组织学生讨论 3、教师点拨: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有利于 中国更快地走向世界。 第三课时 一、导入:北京获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是 2001 年激动人心的大事之一。本文 及时报道了国际奥委会投票的过程和各界对申奥的热情和办好奥运会的信心。字里行间 洋溢着“国强办 盛会” 的喜悦之情。这篇消息导语明确,主体部分具体、确切,围绕中心事 件报道了各个方面的事实,提供了较丰富的背景材料,这对学习怎样采写新闻消息是很 有启发的。 二、探究课文的写作特色 本则消息的结构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对消息的结语与背景,做简单 交代) 消息的特点:教师通过引导相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出消息的特点 1 迅速及时、语言简明、内容真实 迅速及时 当日的新闻是金子新华社莫斯科 7 月 13 日电 语言简明 不足千字,报道盛事。如 “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的一个“该” 字带 出了多少感慨!这里有经历了 1992 年申奥失败的痛苦历程的遗憾,也有经过艰辛的努 力和漫长的期待终于梦想成真的喜悦;有作为中国人的无比自豪,更有北京一定能够办 好奥运会的自信。 数字说明真实可信,语言简洁明了。如: “在这轮投票中,北京获得了 56 票,多伦多 为 22 票,巴黎为 18 票,伊斯坦布尔为 9 票。 内容真实 用事实说话(1)引用数据(结合“思考与练习” 二) (2)直接引用人物的话(第 8、9、10 段) 2、 善于抓住典型细节描写 这也是这篇报道写得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如何振梁委员只有用“ 默默的拥抱”来 感谢支持北京、支持中国的朋友们这一细节,既写出了风度翩翩的何振梁以出色的魅力 与艰辛的不懈努力为祖国赢得申办奥运的成功时的百感交集,也写出了在各界人士的共 同努力下,中国赢得了世界范 围的认可与尊重。如写到刘淇市长在签订完 2008 年奥运 会主办城市合同后对记者说,他“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 贵,他要永远保存下去”,这一 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他十分珍视中国人民为支持奥林匹克运动和促进世界和平、进步所做 的努力,十分珍视世界各国人民在奥林匹克旗帜下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说明了北京获得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不论对中国,还是对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0 三、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师点拨:本文语言简洁明了, 准确翔实,列 举数字,用事实说话,信息量大,让读 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同时字里行间又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如标题一个 “喜”字贯穿全文,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表达了中国人申奥成功之后喜悦和激动的心情。 第 1 段:八年的期待,全中国人民的期盼,在这一刻终成现实,人们又怎能压抑那激 动与喜悦之情。这一刻,不要 “矜持”,只要“尽情” 地释 放心中的喜悦。 第 8 段: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含义:短短的一句 话道出了多少感慨,有经过漫长 的期待终于梦想成真的喜悦,有作为中国人的无比自豪,有北京一定能够办好奥运会的自 信。 2、请一位学生模仿播音员播报本则消息,其他同学体会他播报时重音和停顿的 处理,并在课本空白处记下自己的体会。 朗读主要是借助重音和停顿来传递情感的,为了表达的需要,个别词句可以做一点 技术处理, 重音和停顿可适度夸张。在学生朗 读和评 价的过程中,可以引 导学生注意以 下词句: 第二轮就 以过半数优势赢 得了奥运会主办权。 中国政府将 信守在北京 陈述报告中所作的所有承 诺,并将尽 一切努力帮助北京实 现其承诺。 北京应该 赢得 2008 年奥运会举办权。 该轮到北京 办奥运会了! 四、课堂练笔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消息的一般结构及写作要求,仿照本文,以本节课为报道对象, 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消息。学生完成后,邀请部分学生朗读所写的消息,从消息 结构的 角度分析评点,复习巩固。 五、作业(课外进行):写一则短消息, 报道校内外近期发生的有价值的事情。(字 数不限,要求符合新闻的基本要求) 指导学生学写消息,结合本课的学习及单元后的写作训练要求,讲解消息的写作方 法(见板 书设计 )。 学习这则消息的关键之点在于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 要指标,因此,要指导学生学写消息,掌握 这种常见 文体的写法: (1)标题:消息的 “眼睛”,力求准确、鲜明、生 动、简洁 、形式多样。 (2)导语:要以精 练的语 言概括事实或消息的中心,要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3)主体:足 够的材料,典型的事例。 (4)背景材料或结语,必要的时候可以加上。 (5)注意事 项:内容要真 实,材料要翔实,数据要准确,文字要简明。 消息写作参考资料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 When(何时) 、 Where(何地 )、Who(何人)、 What(何事 )、Why(何故)。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 几个方面的内容。 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 简单, 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 倒金字塔 ”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 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 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一)标题:标题 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 11 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 两位市长直接关怀 大港“ 油郎”喜结良 缘(新华社 1990 年 1 月 6 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 1996 年 7 月 13 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 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 年 2 月 19 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消息标 题有主题( 正题 )、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 最主要、 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 必须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听课评课记录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听课评课记录
-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1《相似三角的判定》(第1课时)听评课记录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听课评课记录: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听课评课记录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口算练习题一
-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 上市或拟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聘任合同范本
- 孵化器委托运营协议书范本
- 企业承包合同范本
- 2023年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单招综合素质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铝合金门窗设计说明
- 常见食物的嘌呤含量表汇总
- 小学数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含答案)
- SB/T 10752-2012马铃薯雪花全粉
- 2023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秦晖社会主义思想史课件
- 积累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课件
- 机动车登记证书英文证书模板
-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培训-2016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