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宣武区2006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附答案)_第1页
北京市宣武区2006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附答案)_第2页
北京市宣武区2006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附答案)_第3页
北京市宣武区2006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附答案)_第4页
北京市宣武区2006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宣武区 2006 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 三 语 文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 (15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巨擘(b) 殷( yn)红 标识(sh ) 身陷囹圄(y) B. 吮(shn)吸 惩 (ch ng)罚 恫吓(h ) 应(yng)运而生 C. 粗犷(gung) 角(ju)色 铜臭(xi ) 酩酊(dng)大醉 D. 木讷(n) 内疚 (ji) 胴(dng)体 命运多舛(chun)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疾首蹩额 倍尝艰辛 针砭时弊 初露端倪 B. 不可思议 四季常青 轻歌曼舞 和言悦色 C. 言简意赅 心劳日拙 贻笑大方 瞻望未来 D. 绿草如茵 一枕黄粱 物资溃乏 人情世故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谭盾自感艺无止境,于是他转而向民间学习,从而_了音乐创作的境界。 在高三紧张的复习阶段,我们也不能熬夜,因为充足的睡眠是健康的_。 一个人如果一味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甚至好逸恶劳,那么_一事无成。 讲好普通话是每个老师必须具备的技能,_是语文老师,就更不必说了。 A. 开创 保证 往往 何况 B. 开创 保障 往往 况且 C. 开拓 保障 必然 况且 D. 开拓 保证 必然 何况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女足在这次世界大赛中惨遭失败,她们立志要卷土重来,争取下一次的胜利。 B.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 河清海晏,各项政策开明,广大知识分子终于可以一展鸿图。 C. 这个曾被认为有教无类 、不堪造就的孩子,在本次国际钢琴比赛中竟然脱颖而出。 D. 近年连续发生多起耸人听闻 的煤矿爆炸案,中央下决心严打官煤勾结的不法行为。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部雄浑壮美的交响乐,那么中华节日文化便是其中一组 亮丽的乐章。 B. 竞聘考核上岗的人事制度改革,对于那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干部,的确会感到 很大的压力。 C. 最近,为我校年事已高的张老师体检的医生惊奇地发现,他患了多年的心脏病竟然 不治而愈了。 D. 许多相声谜十分推崇郭德纲,因为不仅他基本功扎实,而且有一颗甘愿为底层百姓 表演的热心。 二、 (15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610 题。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信立则虚言可以赏矣。虚言可以赏,则六合之内 皆为己府矣。信之所及,尽制之矣。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制之而用之,己之有也。己 有之,则天地之物毕为用矣。 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 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 漆染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 袭于身,乃通于天。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桓公许之。曹 刿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刿曰: “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 是死而又死也。 ”庄公曰:“请从。 ”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 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 戮于君前。 ”管仲、鲍叔进,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 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 ”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 ”乃遂封 于汶南,与之盟。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 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 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 ”夫九合 注 之而合,一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 矣,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信 ) 注九合:指齐桓公多次盟会诸侯。 6.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立则虚言可以赏矣 赏:鉴别。 B. 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 贞 贞:纯正。 C. 信而又信,重袭于身 袭:侵袭。 D. 钧其死也,戮于君前 钧:通“均” ,同,同样。 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 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 B. 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 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 C. 鲁请比关内侯以听 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 D. 听臣之言,国必广大 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 8.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可与(它,指诚信)为始,可与(它,指诚信)为终。 3 B. 庄公曰:“请(他,指齐桓公)从。 ” C. 钧其死也, (我,庄公自指)戮于君前。 D. (这是)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 9.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人主必信”的好处的一组是( ) 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六合之内皆为己府 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 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 国必广大,身必安乐 夫九合之而合,一匡之而听 A. B. C. D. 10.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总写君主讲求诚信的意义,只要有诚信的态度便可拥有、使用天地万物。 B. 第二段写了各种行业都要讲求诚信,以此来突出为人君者更须讲求诚信的道理。 C. 第三段以齐鲁的故事为例,说明只有讲求诚信才能赢得天下,获得最终的胜利。 D. 本文采用正反论证等方法,讲道理,摆事实,反复强调了君主须讲求诚信的道理。 第 II 卷(共 120 分) 三. (18 分) 1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线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5 分)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 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 溪 若 在 山 野 则 宜 逸 民 退 士 之 所 游 处 在 人 间 则 可 为 都 邑 之 胜 境 静 者 之 林 亭 而 置 州 以 来 无 人 赏 爱 徘 徊 溪 上 为 之 怅 然。 (节选自唐代元结右溪记 ) 12.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7 分) 摊破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 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1)下列对作品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 “菡萏” ,即荷花的别称。 “菡萏香销” ,写花之凋零,也寓有美人迟暮的意味。 B. “韶光” ,即美好的时光。 “还与韶光” ,写光阴荏苒,含有对青春易逝的慨叹。 C. “鸡塞” ,代指边塞远地。 “梦回鸡塞” ,写梦中思念,表现出对战争的愤慨与无奈。 D. “玉笙” ,对笙管的美称。 “吹彻玉笙” ,写楼上奏乐,含有独尝寂寞的凄清与哀伤。 (2)这首词与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都表现了主人公对远人的思念之 情。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各答出两点即可) (4 分) 相同之处:_ _ 不同之处:_ _ 13. 将下面的古诗文补充完整(任选六小题) 。 (6 分) 戍卒叫,函谷举,_,_!(杜牧阿房宫赋 ) 哀吾生之须臾,_;挟飞仙以遨游,_。 (苏轼前赤壁赋 ) _,_。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 词 ) _,_。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李贺李凭 箜篌引 ) _,蓝田日暖玉生烟。_,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 瑟 )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_,_。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 (王安石桂枝香 ) 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李清照声声慢 ) 二十桥仍在,_,_。念桥边红药,_!(姜 夔扬州慢 ) 四. (12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17 题。 宋代“分茶” (1)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有两句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一 些选本将“分茶”释为“品茶” 。薛瑞生先生撰文,认为“分茶”并非“品茶” ,而是“用 煎好的水去点茶 ,然后分给吃茶者” 。薛先生对释“分茶”为“品茶”的批评是对的, 但对“分茶”的解释却难以服人。 (2)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全诗,可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是说 在百无聊赖中以“闲作草”与“戏分茶”来打发时光,排遣苦闷。其中“戏”字给“分茶” 定了性质,即“分茶”既非品茶也非“点茶” ,更不是用煎好的水去“点茶”再分给吃茶者。 宋人杨万里有一首专咏“分茶”的诗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 ,其中“纷如擘絮行太空, 影落寒江能万变”等句,是说“分茶”乃一种能于茶汤面幻化出奇异物象的供人观玩的游 戏。这种游戏在陆、杨前的五代、宋初人陶谷所著清异录卷下茗荈条记云:“近 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时人谓之茶百戏 。 ”陆、杨诗中的 “分茶”无疑就是这种早已存在的“茶百戏”或曰“汤戏” ,但在宋人诗词中不见“茶百戏” 或“汤戏”之称,盖其初起俗称“茶百戏” ,而文人参与后又给它起了“分茶戏”的雅名并 简称“分茶”而已。 (3)至于“分茶”与当时盛行的“点茶”有什么关系?“分茶”即“点茶”是薛文与 茶学界共同的观点,但杨诗所言“分茶”毕竟与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写的“点茶”不同, 故持此观点者又说“分茶”偶尔又专指点茶法中特有的技巧。虽然目前将宋人诗词中的 “分茶”均释为茶游戏尚有一定困难,有时解为“点茶”似乎可通;但可证“点茶”为茶 技艺者无任何记载,而“分茶”为茶游戏毕竟有陆、杨诗与清异录可证。 (4)宋代还盛行“斗茶” ,它与“分茶”又是什么关系呢?薛文又说:“正因为分 茶是一种技艺,才有斗茶之举;斗茶即分茶的本领,相去仅一水二水 5 而已。 ”此乃不了解“斗茶”历史之误。唐代已有比试煎(烹)茶技艺的,又称茗战。宋人 撰梅妃传记唐玄宗语:“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 矣。 ”至宋,煎茶方式发展为“点茶” , “斗茶”则变为斗“点茶” 。建安斗“点茶”以汤面 水痕出现早晚定胜负,即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所言“相去一水二水”也。是否有斗“分 茶” ,则值得怀疑,因为“分茶”所幻化出的奇异物象须臾即散,没有分辨优劣高下的时间。 14. 请根据作者的观点,对“分茶” “点茶” “斗茶”分别作出解释。 (3 分) “分茶”指_ “点茶”指_ “斗茶”指_ 15. 在作者看来, “分茶”确实不能释为“品茶” ,不属于这一看法依据的一项是(3 分) ( ) A. “戏分茶”的“戏” 字给“分茶”定了性质。 B. 杨万里“分茶”诗揭示了 “分茶”的性质。 C. 陶谷清异录中描述了 “分茶”的情形。 D. 文人参与“分茶”活动后给它起了雅名。 16. 第(1)段中作者说薛瑞生先生“对分茶的解释却难以服人” ,就全文看,作者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3 分) _ _ 17. 对全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唐代的“茗战”发展至宋代,便成了 “斗茶” ,这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 B.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 ”繁荣时期,与茶有关的诗文作品和理论著作颇为丰富。 C. 宋徽宗大观茶论 中对“斗茶”有所记载,此论著否认了斗“分茶”的说法。 D. 薛瑞生与本文作者对 “分茶”的理解不同,使得他们对“斗茶”的理解也不同。 五. (18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821 题。 清欢 林清玄 (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 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 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2)那么, “清欢”是什么呢? (3)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 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 种无奈。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 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 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 (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 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 纯然安静的一刻。 (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 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 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 圾、污秽和吵闹。 (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 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 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 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 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 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10)下山时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 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 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11)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 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 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 天日的卡拉 OK 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 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12)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 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13)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4)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 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 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谿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 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 ”此言极是。 (15)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 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有删改) 18. 本文以“清欢”为题,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解释“清欢”二字的具体含义。第(4) 段作者认为“清欢”难享,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5 分) _ _ _ _ 19. 作者在文中先后引了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 )和苏轼的诗(“梨花淡白柳深 青” ) ,分别说说这两首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6 分) 7 _ _ _ _ 20. 在作者看来,人们怎样才能获得清欢?(4 分) _ _ 21. 本文第(3)段和第(11)段大量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在语言上很有特色。请任选其 中一组排比句分析其妙处。 (3 分) _ _ 六. (12 分) 22.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为 4 个语意清晰、彼此连贯的短句(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不能 删减或改变原意) 。 (3 分) 总公司批准了部门经理免除王某因被诬告违反有关财经制度而被取消由于一年来工作 成绩突出而被准予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的处罚的请示。 _ _ _ _ 23. 按照下面这段文字的要求,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3 分) 在我国大量的成语、熟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及经典的诗句、文句中, 常常从相反的方面表达对同一事情(或事物)的认识。如“后发制人”和“先下手为强” , 两者相同之处都是谈对敌策略问题,不同之处前者强调“后” ,后者强调“先” ;又如“门 庭若市”和“门可罗雀” ,两者相同之处都是谈宾客来访,不同之处前者强调人多,后者强 调人少;再如“_”和“_” ,两者相同之处都是 _,不同之处前者强调_,后者强调_。 24. 认真观察下面这组漫画不听意见的爸爸 ,然后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6 分) (1)用简要的文字说明这组画的内容(可不分幅,不超过 60 字) (3 分) _ _ _ (2)自选角度,提出观点,对这组漫画作一赞赏性的简评(不超过 80 字) (3 分) _ _ _ _ 七. (60 分)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 分) 某网站“求思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话。 A. 做人,应在可疑之处不疑;做学问,应在不疑之处生疑。 B.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C. 我只相信一件事,那便是怀疑。 D. 怀疑一切的人,是虚无主义者。 E. 教育,当使人能“信” ,也当教人能“疑” 。 请以“相信和怀疑”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立意自定; (2)标题自拟; (3)符合所选文体的要求; (4)不少于 800 字。 题目_ 9 北京市宣武区 2006 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试题解析及评分标准 第 I 卷(30 分,每小题 3 分) 1. C。 A 项中应读“标识(zh) ”;B 项中应读“应(yng)运而生” ; D 项中应读“内 疚(ji) ”。 2. C。 “A 项中应为“备尝艰辛 ”;B 项中应为“和颜悦色” ;D 项应为“物资匮乏” 。 3. D。 “开创” ,侧重于从无到有的创新;“开拓” ,侧重于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提升。 “保证” ,起担保作用的事物或条件,可指大的方面,也可指日常生活中小的方面;“保障” ,指起保护作用的事物,多指大的方面。 “往往” ,表示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必然” ,假设 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没有例外的可能。 “何况” ,表示意思进一层,带有前后对比、衬托的意 思;“况且” ,表示进一步追加说明理由。结合具体语境,即可作出判断。 4. B。 A 项“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多用于贬义,这里的使用属褒贬 失当之误。C 项“有教无类” 指对各类人都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这里将其与“不堪造 就”并列使用,属不合语境之误;D 项“耸人听闻”指本无事实,故意编造夸大之语使人 震惊,这里的使用与下文情理不合。B 项“河清海晏”形容天下太平,符合句意。 5. A。 B 项应为“干部对于改革会感到压力 ”,本句的表达主客颠倒,不合逻辑。C 项中的 “他”指“张老师”还是“医生” ,表意不明。D 项应为“他不仅而且” ,关联词 的使用造成语序不当。 6. C。 袭:重复,积累。 7. A。 A 项两个“而” ,均为转折连词, “却” “但是” 。B 项两个“其” ,前“其”为表推测 的副词, “恐怕” “大概” ;后“其”为表选择的连词, “还是” 。C 项两个“以” ,前“以” 为连词, “来” “以便” ;后“以”是介词, “用” “拿” 。D 项两个“之” ,前“之”为结构助 词, “的” ;后“之”为代词, “它” (指鲁国) 。 8. B。 庄公曰:“请(寡人,指鲁庄公自己)从。 ” 9. B。 四句都是表达“人主必信”的好处;句表达人君不信的害处;句表达 “听臣之言”的好处,是曹刿为庄公谋划时说的话,并非“人主必信”的好处。 10. A。 “只要有诚信的态度便可拥有、使用天地万物”的说法不合文意。原文只说“信之 所及,尽制之矣” ,即讲诚信可以控制“所及”之处。后文还有“制之而不用” “制之而用 之”等论述。 古文阅读参考译文 凡是君主一定要诚信。诚信再诚信,什么人不来亲附?诚信树立了,那么虚假的话就 可以鉴别了。虚假的话可以鉴别,那么天地四方就都成为自己的了。诚信所达到的地方, 就都能够控制了。能够控制却不加以利用,仍然会为他人所有;能够控制而又加以利用, 才会为自己所有。为自己所有,那么天地间的事物就全都为自己所用了。 君臣不诚信,那么百姓就会批评指责,国家就不会安宁;做官不诚信,那么年少的就 不敬畏年长的,地位尊贵的和地位低贱的就相互轻视;赏罚不诚信,那么百姓就容易犯法, 不可以役使;结交朋友不诚信,那就会离散怨恨,不能相互亲近;各种工匠不诚信,那么 制造器械就会粗劣作假,丹、漆等颜料就不纯正。可以跟它(诚信)一同开始,可以跟它 (诚信)一起终结,可以跟它(诚信)一同尊贵显达,可以跟它(诚信)一同卑微困厄的, 大概(恐怕)只有诚信吧!诚信了再诚信, (诚信)重叠在身上,就会与天意相通。靠这来 治理人,那么滋润大地的雨水和甘露就会降下来,寒暑四季就会得当了。 齐桓公讨伐鲁国,鲁国人不敢轻率作战,离都城五十里封土为界。鲁国请求像齐的附 庸大臣那样来听从齐国,桓公答应了。曹刿对鲁庄公说:“您是愿意死了又死呢,还是愿 意生了又生?”庄公问:“什么意思?”曹刿说:“您听我的话,国土必定广大,自身必 定安乐,这就是生了又生;不听我的话,国家必定灭亡,自身必然遭到危险耻辱,这就是 死了又死。 ”庄公说:“我愿听从您的话。 ”于是第二天将要盟会时,庄公与曹刿都揣着剑 到了土坛上。庄公左手抓住桓公,右手抽出剑来指着自己,说:“鲁国都城离边境几百里, 如今离边境只有五十里,反正也没有生路了,同样是死,让我死在您面前。 ”管仲、鲍叔要 上去,曹刿手按着剑挡在两阶之间说:“现在两国君主将另作商量,谁都不许上去!”庄 公说:“在汶水封土为界就可以,不然的话就请求一死。 ”管仲(对桓公)说:“(这是) 用土地保卫君主,不是用君主保卫领土,您还是答应了吧!”于是终于在汶水之南封土为 界,跟鲁国订立了盟约。桓公回国以后想不还给鲁国土地,管仲说:“不可以。人家只是 要劫持您,不是要订立盟约,可是您不知道,这不能叫做聪明;面临危难却不能不听任人 家胁迫,这不能叫做勇敢;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叫做诚信。还给它土地, 虽说失去了土地,也还能得到诚信的名声。用四百里土地就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诚信来, 您还是有所得的。 ”桓公多次盟会诸侯而能成功,使天下一切都得到匡正而天下能听从,就 由此产生出来了。管仲可以说是能因势利导了,虽说前面有所失,可以说是后来终有所得 了。 第 II 卷(共 120 分) 三. (18 分) 11.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评分标准:本题 5 分。断对 2 处给 1 分, 8 处都断对给 5 分。 古文断句参考译文 道州城的西面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 (小溪)向南流数十步汇入营溪。溪水流经的两 岸,全都是怪石,有的斜着,有的嵌入,有的盘屈着,形状多得无法描述。清清的溪流碰 到怪石,洄旋、跃起、四溅又注入清流。溪流两岸都是名木异竹,绿枝低垂阴影遮蔽。 这条溪如在山野,那么作为隐居、隐退的人游赏是最合适的;如果说在人间,那么可 以是城郭、闹市的最佳去处,是悠闲的雅士寻访的园林。然而设州以来,没有人欣赏、喜 爱他。徘徊在溪上,为它的美景无人欣赏而遗憾。 12. (1) (3 分)C。 “表现出对战争的愤慨与无奈”之说不恰当。 11 (2) (示例)相同之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虚实结 合的表现手法;通过典型意象“荷花”来寄托感情;通过塑造孤独者形象来表达感情; 感情在结尾处达到高潮;运用了较为典雅、婉约的语言。 不同之处:抒情角度方面:前者通过单方的愁绪来表达思念之情;后者通过“两处 闲愁”来写彼此的思念之意。结构布局方面:前者先透露愁绪,后写因何而愁;后者先 写出天各一方的现实,再点明愁绪。取材表意方面:前者以荷花为主要意象;后者营造 了一个“花、雁、月、水”的意象组合。 评分标准:本题 4 分,4 点各 1 分。不要求学生答出“意象”等术语,只要比较点 (相同点与不同点)清楚、能自圆其说即可。 13.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沧海月明珠有泪;此情可待成追忆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梧桐更兼细雨;怎一个愁字了得 波心荡;冷月无声;年年知为谁生 评分标准:本题 6 分,任选 6 小题作答,每小题 1 分。多字、丢字、写错别字,本 小题不得分。 四. (12 分) 14. “分茶”指一种能于茶汤面幻化出奇异物象的供人观玩的游戏。 “点茶”指宋代煎茶的一种方式。“斗茶”指比试煎茶技艺的一种活动(或:斗 “点茶” ) 。 评分标准:本题 3 分,每个解词 1 分。 15. (3 分)D。 “文人起雅名”是“分茶”得名的依据,并非对“分茶”定性的依据。 16. 薛先生对“分茶”的解释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表现的意思、情调不合。 薛先生认为“分茶” “点茶”属茶技艺,诗文与历史文献中无任何记载可以证明这一 说法。 评分标准:本题 3 分,答出一点给 2 分,两点给 3 分。意思对即可。 17. (3 分)C。 “此论著否认了斗分茶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信息,对“斗分茶 ”的态度 只是“怀疑” ,且持怀疑态度的是本文作者而非大观茶论 。 五. (18 分) 18. 从平淡(平静) 、简单(简朴)生活中得到的人生欢乐(享受到的人生真味) 。 散步(安静的环境几乎不可得) ;吃饭(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 ;约会(清洁、清 静的处所几乎不可得) 。 评分标准:本题 5 分。第一问 2 分,只答“清淡的欢乐” ,给 1 分。第二问 3 分,每 点 1 分。 19. 引李觏的诗,意在表现失去清欢的惆怅和清欢难寻的悲哀(2 分) ,进而引出下文 鼓励现代人追求清欢,做个能品味生活的人(1 分) 。 引苏轼的诗,意在表现对清欢的追求体现了人的心灵品位(或“高雅性情” ) (2 分) , 从而与开头呼应,表达作者对清欢的喜爱与推崇(1 分) 。 评分标准:本题 6 分,每问 3 分。每问由思想内容与结构形式两个方面赋分。若认 为引诗的目的只是“以彰文采” ,最多给 1 分。 20. 不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多讲究心灵的品味。少一些世故,少一些机智,追求高雅 的生活情趣(性情) 。 评分标准:本题 4 分,每点 2 分。每一点答案表述不完全,不能得 满分。 21. “清欢,不同于不同于也不同于。 ”排比的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