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教育技术学专业体系的发展 1978 年到 1984 年,电教人员和电教机构蓬勃发展的形势和背景推动了教 育技术学专业的出现和壮大。 1983 年,华南师大、华东师大首先开设四年制本科电化教育专业和教育信 息技术专业。 1986 年底,包括北师大在内已有 25 所高校设置了电化教育专业、教育技 术专业或教育传播专业。 1986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师大、河北大学、华南师大设立教 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明确了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 1992 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专业教学计 划将“教育技术”正式写入文件中,将课程设置中原来的“电化教育概论”改 为“教育技术学导论” 。 1993 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确定将电化教 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 1993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北师大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 博士点。 2004 年年底为止,约有 170 余所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开办了教育技术学本 科专业,30 余所高校设立了教育技术学硕士点,6 所高校设立了教育技术学博 士点。从而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技术 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教育技术发展的“2X3”模型及其内涵 P2 表 1.1 3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时间特征典型事件) (P4) (一) 视觉教育(visual education) a) 时期:17 世纪至 20 世纪初; b) 特征:直观教学 i. 17 世纪, “图解”教科书 ii. 18-19 世纪,教具 (图片、实物、模型,照片、磁铁、地球仪) iii. 19 世纪后期-20 世纪,教学媒体(幻灯、无声电影) c) 典型事件: i.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世界图解 ii. 霍本等 课程视觉化 iii. 1923 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成立了“视觉教学部”(Division of Visual Instruction,简称 DVI (二)视听教育(visual and audio education ) 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特征: 教学媒体中增加了“声音” 开始关注“媒体理论” 典型事件: 1946 年戴尔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 , “经验之塔” 1947 年,美国教育协会将“视觉教学部” 正式改名为“视听教学部”(Division of Audio-Visual Instruction) (三) 视听传播(visual and audio communication) 时期: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 特征: 教育电视 开始关注“教育传播理论” 典型事件: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盛行 1961 年,美国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组成“定义”和“术语委员会” (四)教育技术 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 特征: 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设计理论得到迅速发展 教育技术成为学科 典型事件: 1970 年,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 4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四个时期(时间,特征,典型事件) (P6) (一) 电化教育的兴起 时期:1919-1949 特征:幻灯、电影、无线电等媒体在教育中得到了应用 典型事件: 1922 年南京金陵大学(1952 年并入南京大学)农学院开始运用幻灯片和电影片到各地宣 传科学种棉知识 1917 年,商务印书馆开始拍电影,而金陵大学理学院开展电影教育。 1932 年,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南京成立;1937 年,建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 1940 年,教育部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合并,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 (二) 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时期:1950-1965 特征: i.播音教育、电视教育 ii.学校(中小学与高校)电化教育 典型事件: 1949 年 11 月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 1958 年 9 月筹建北京电化教育馆 (三)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 时期:1978-90 年代中期 特征: 全国电教系统形成 电教实验与教改实验,电化教育深入课堂 典型事件: 1978 年教育部建立了中央电化教育馆 1993 年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 (四) 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 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今 特征: 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校园网与教育城域网 教育技术学科迅速发展 典型事件: 1998 年,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为中国教育报 “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版 撰 文。 2000 年 10 月 25 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 施“校校通”工程 。 5.美国教育技术定义的变化 (P10) 1963 年定义:视听传播时期 “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如何对控制学习过程的讯息进 行设计和使用” 。 1972 年定义:首次使用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这样的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 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促进人类的学习” 。 1977 年定义:强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育技术是一个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 综合的、有机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 类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 新的观点: 第一,认为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该过程包含与人 类学习有关的各种因素(人、设备、思想和方法等) ; 第二,该“过程”是将先进的技术设备、思想方法用于解决人类学习 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应用过程; 第三,认为教育技术的着眼点只是实际应用。 1994 年定义: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 1994 年定义:明确研究对象和研 究范畴 “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 论和实践”。 2004 年新界定:限定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范围,重视绩效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 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新的变化: 第一,2004 年定义采用的是“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 , 而 1994 年的定义采用的是“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 第二,2004 定义的主要包括三个职能范畴:创设、利用、管理,其 中定义中的设计、开发的职能在新定义中演化为了一个职能: 创设。在新定义中,评价范畴也不再被列为一个单独的范畴。 第三,新定义添加了有关改善绩效的新内容。改善绩效的提法强调 了学习的含义不单指获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能力。 第四,新定义更加强调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性与合适性。 8.我国教育技术定义的变化。 (p12) 关于电化教育的典型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 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就是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有目的地传递教 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 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关于教育技术的典型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教育技术学是应用技术学的概念、观点、方法以及方法论,研究教 育、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的优化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方法论 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 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 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教育技术是根据教育理论和科技知识,开发和使用各种媒体及其他 学习资源,优化教与学的一种实践和研究。 小结: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使命 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 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改进工作效能与支持个体发展 9.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p13) 答: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分支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 学实践的桥梁,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 层次的学科。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10.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与内容。 (p14) 答:(1)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信息设计、教学策略、学习者特征 (2)开 发- 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整合技术 (3 )利用- 媒 体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 (4)管理-项目管理、 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信息管理 (5 )评价- 问题分析、标准参照 测量、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1.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本科、硕士点、博士点。 (P17) 答:(1)本科:1983 年,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先开设四年制本科电化教育 专业和教育信息技术专业。目前,全国约有 150 余所不同类型的高等院 校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 (2 )硕士点:1986 年,国务院学委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 南师范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已有包括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等 30 多所学校建有教育技术学硕士点。 (3 )博士点:1993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我国第一 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目前,已有 5 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教育技术学博士 点。 12.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几种能力。 (p18) 答:本科生所应具备的能力体系:教学系统设计能力、教学媒体应用与评价能力、持续, 更新补充与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现代化教学系统的使用,维护和管理的能力、媒 体设计与开发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初步能力。 13.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p20) 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1 )专业课程结构:公共课、核心课、专业基础课、方向基础课、专业实践课 (2 )专业能力结构要求:教学系统设计能力、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开发能 力、媒体应用与评价能力、教学系统使用,维护与管理能力、项目管理与评 价能力、教育技术研究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1)教育技术学导论 (2 )教学系统设计 (3 )媒体理论与实践 (4 )学与教的基本理论 (5 )远程教育基础 (6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 (7 )教育技术项目实践 (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合 二、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1对学习理论的界定;学习理论的职能(P23) 答: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它主要 研究人类与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注重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学习 领域,是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基础。 (P23)学习理论的职能主要有: (1 )可以提供学习领域的知识,以及分析、探讨和从事学习研究的途径和方 法。 (2 )对有关学习法则和方法的大量知识加以概括,使其系统化和条理化,以 便人们容易掌握。 (3 )要说明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以及为什么有的学习有效,有的学习无效。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各自的基本观点、对教学的 影响(P2426) 答: 1 行为主义 时间:20 世纪 20 年代60 年代 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主要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 主要观点: 1.行为主义的研究主题以简单的技能学习为主; 2.实验对象多以动物为主; 3.认为使用狗、猴子、老鼠、鸽子或人为研究对象,所得到的结果相同;学习材料本身是 否有意义无关紧要; 4.认为教学就是要控制学习的环境,以达到预期的结果;控制学习行为的主要措施是强化 正确的反应。 主要事例: 1.斯金纳教会了鸽子在玩具钢琴上用嘴啄出简单的曲子和模仿打乒乓球。 2.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和我所选择的特殊环境,那么我想把他们培养成什么 人就培养成什么人医生、艺术家、教师,甚至可以培养成乞丐和盗贼,不管它有什么 样的才能和爱好、禀赋。 ” 对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用实验方法来解决教育问题。 他发展出程序教学理论。 他将教材分割成小框架、小步子,每个框架都有其独立的行为目标。 学习者必须经过一定的学习程序,才能达成目标。 强化连续出现可以导致行为重复发生。 “连续性”是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行为主义对教育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影响: 任务分析:即研究如何将一个功能或任务细分为子任务的技术。 行为目标:程序教学和工作分析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行为必须是 可观察的。 目标参照式评价:即用预先设定好的标准作为评价时的依据,以评价学习 者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熟练程度及起点行为。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程序运动因其以固定的、机械的模式取代生动复杂的人类学习, 日渐衰败,但目前在一些教学软件的制作中仍可看到行为主义的影子。 2 认知主义 时间: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 主要流派: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说、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观点: 认知主义探讨学习的角度与行为主义相反; 认为学习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的刺激,至于 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则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 研究主题: 有意义的学习 探索式学习 记忆方法 更关注人的心理活动 1、A 客观主义 在客观主义者看来,知识是不依赖于人脑而独立存在的具体实体,只有在 知识完全“迁移”到人的“大脑内部 ”后,并进入人的内心活动世界时,人们 才能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因而客观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灌输”。 2、B 建构主义 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许多美国学者开始认识到认知心理学的不足, 认为只谈学习的心理过程,忽略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是与学习发生的 实际情境不一致的,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 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 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 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基本理念:情境是学习的一部分,脱离情境的学习是错误而缺乏成效的; 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其主动探索及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影响学习成效的关 键。 对教学的影响: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设计中人们开始注意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开 始研究并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 不再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对外部刺激被动地做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把学 习看作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利用自己的原有认 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做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 依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不应以传统的集体传授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而应使用能够让学生进行操作或进行社会互动的方式,学生由外部刺激的 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主义在教学应用上的特色: 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设计多维度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能从各种角度去 了解各种概念原则,进而发展问题解决、决策以及创新能力。 强调学习者主动积极的角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以激发学习 时所必须的心理状态和先前知识。 重视错误概念对学习的贡献。情境认知将目的、过程及方法视为一体,因 此,即使是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概念,对整体知识结构的建构也有 正面的贡献。 #3、人本主义 时期:20 世纪 50 年代80 年代初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关注人的自我实现,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 力和动力,个体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和价值,并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 对教学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教学中教师也要扮演以人为中心的咨询者的角色,努力创造促 进经验学习的课堂气氛,促进儿童自我指向的主动学习。 3有效学习的特征;信息技术促进有效学习的主要方面(P26) 答:有效学习的特征:有效学习是建构的;有效学习是累积性的;有效学习是自我调节 的;有效学习是目标定向的;有效学习是情境性的;有效学习是合作性的。 信息技术促进有效学习的主要方面: (1 )由于很多新技术是互动的,现在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够在做中学,能够及时得 到反馈以及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理解、建立新知识的环境变得较为容易。 (2 )技术能够帮助人们把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可视化。而且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创 建一个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在那里学生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发现他 们自己的问题。 (3 )新技术为我们打通了通向巨大的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 实世界数据以及链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和灵感的人。所有这些都能加 强教师、管理人员还有学生的学习。 (4 )许多技术可以作为支架和工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 )技术可以把课堂和社区、校内和校外联系在一起。 (6 )多媒体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教学信息超文本的 组织与管理模式,可以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把包含不同教学要求的各种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促进有 意义学习的发生具有积极影响。 4对教学论的界定(P28) 答: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范围包括教学课程及其本质、教学目 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师与学生、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 教学评价与管理等。 5对课程理论的界定;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P30 ) 答:课程论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关于课程基本理 论问题的探讨,是人们对于课程的最根本的认识。二,是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 的探讨,通常是由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要求、步骤、原则、方法等的说明和规定构成 的。 本质上看,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即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以课程为 核心的。我们称之为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 6系统科学对教育技术的影响(P32) 答:系统方法成为教育技术学科最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如在早期的视听教育实践中,人 们多是注重于单一媒体的研究,往往强调某一种新媒体的作用。通过系统观点的影 响,人们逐渐综合考虑各种媒体的特性,提倡使用多种媒体取长补短进行教学。 又如程序教学刚开始的时候,人们主要关心程序教学的进行方式,后来逐渐重视作 业和行为目标,以及教材的逻辑顺序。系统观点引入后,程序教学就越来越重视从 教学的整体出发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因素,包括目标的确立、 最优的教授方式、最优的媒体选择和资源利用、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并通 过评价来实现教学的反馈控制,最终使教学设计成为教育技术的核心领域。 7从传播到教学:教育传播模式的产生与变化(P33) 答:从 20 年代的视觉教育发展到 30 年代的视听教育。到 40 年代,由于传播学的兴起, 有人开始应用传播理论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有不少视听教育文献以传播学作为理 论基础。到 70 年代初,美国的视听教育协会正式改名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AECT) 。 三、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基础 1.技术观对教育技术的启示: 答:我们应该坚持“全面技术观” 。既要看到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也要看到 技术的负面作用。 2.教学媒体(Instructional Media) 答:教学媒体,是指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用以传递和再现教学信息的硬件设备,以 及记录、加工和储存信息的软件。 3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概念 答: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利用计算机为媒体帮助教师执行教学功能的活动。 计算机管理教学:(CMI) :利用计算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管理的任务,也就是利用 计算机来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对教学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估。 计算机辅助测验:用计算机编制的或在计算机上进行的客观性测验。 4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 答:利用网上群体虚拟现实工具(MUD/MOO)支持实时或异时的学习交流而形成学习 空间。 5虚拟教室的概念(VC) 答:在计算机网络上利用多媒体通讯技术构造的学习环境,允许身处异地的教师或学生 互相听得着、看得见,不但可以利用实时通讯功能实现传统教室中所能进行的大 多数活动,还能利用异步通讯功能实现前所没有的教学活动。如:异步辅导、异 步讨论。 6视频点播的概念(VOD) (p48) 答:也称交互式多媒体视频点播业务,通过高速上网技术和各种宽带多媒体服务器相连, 进行网上电影、电视、网络音乐、网上教学、视频会议、医疗等各种交互式活动。 7模式识别:使计算机能够对给定的事物进行鉴别,并把它归入与之相同或相似的模式中。 如指纹辨认(P49) 8.视听技术的技术成果及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 答:视听技术教育使得现代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形象、具体、直观、生动且富有情趣,从 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加速了教育信息传递进程,改善了学习效果。(P38) 应运: a.视觉型媒体(利用幻灯、投影、实物投影工具):图示展示法、实物实验演示法 b.听觉型媒体(扩大规模、范围,适宜不同群体,提供示范):在课堂教学中的应 用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应用、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会及家庭教育中的应 用 c.视听觉型媒体 9.多媒体技术的技术成果及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 答:技术成果:处理不同形式的信息,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方式,使计算机成为普通工 具,应运于各领域。 应运: a. 计算机辅助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计算机辅助测验 b.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运:虚拟实验室、虚拟学习社区、虚拟教室、虚拟图书馆、虚拟校 园 10.网络与通信技术的技术成果及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 a. 网络技术成果:从同轴到光纤网、从有线到无线、从局域到广域、从窄带到宽带网、 从数据网到综合业务网、视频会议。 b. 通信技术成果:光纤通信、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 应用: a、 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b、 在传统校园中的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视频点播、校园网 11.人工智能的技术成果及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 答:(1)问题解决 eg:机器人移动盒子 (2 )模式识别 eg:教育模式识别、学习模式识别、指纹辨认、人脸辨认、病症判定、 学习者特征判断 (3 )自然语言理解 eg:回答问题、文摘生成、释义、翻译 (4 )专家系统 eg: 医疗诊断系统、智能教学系统 四、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1教育技术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答:(1)实验研究方法 ( 2)质的研究方法 (3)案例研究方法 (4 )人种志研究方法 (5)开发性研究方法 (6 )对话分析研究方法 ( 7)调查研究方法 2教育技术的研究程序 答:(1) 、明确研究方法 (2 ) 、文献检索 (3 ) 、数据资料的分析 (4 ) .研究结果的判断和推理方法 3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 答:(1)将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教育研究问题 ()从教育实践的矛盾和困惑中寻找研究问题 ()凭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发现研究问题 (5 )从有争议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上选择研究问题 (6 )承袭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探究新的研究问题 (7 )在理论空白出挖掘问题 4研究论文的结构 答:()标题 ()内容提要 ()序言 ()正文 ()结论和讨论 ()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 教育技术学的专业方向 1.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的专业培养目标(P18) 答:(1)教育技术学方向:培养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信环境 下的教学过程中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 (2)数字媒体方向:培养具有坚实的艺术基础和传播学基础知识,掌握数字传媒技术 应用及制作的全面知识与实践能力,能在教育机构和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数字 媒体策划、制作、应用与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3)信息教育技术方向:主要培养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人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设计与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信息技术培养与应用人员。 (4)教育软件工程方向:主要培养教学软件的开发与管理人才、数字化资源的开发 与管理人才等。 (5)现代远程教育方向:培养远程教育或培训系统的技术方案的规划、设计、建设 及相关技术支持人员;远程教学资源与课程材料的设计、开发与制作人员 各类远程教育或培训机构(电大、农广校、网院、远程学习中心、企业培训部)的 基层管理人员;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含教学指导咨询)人员;有关远程教育的新闻传媒 工作人员。 2.教学媒体的概念;教学媒体的分类;麦克卢汉的媒体理论;戴尔经验之塔理论 (P83、84、85) 答:教学媒体的概念: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被称为教学媒体。从本质上 看,教育学活动活动过程中是一种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事物信息的过程,因此 作为存储与传递事物信息的任何媒体,都能成为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的分类:(1)按媒体发展先后分类:通常把过去传统教学中常用的媒体称 为传统教学媒体,如黑板、粉笔等;而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利用 科技成果发展起来并被引入教学领域的电子传播媒体称为现代 媒体,如幻灯、投影等,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教学媒体系统, 如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综合教室等。 (2)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可分为四大类:光学投影媒体(幻灯 机和幻灯片、投影器和投影片) ;电学教学媒体(电唱机、扩 音机) ;电视教学媒体(电视机、影碟机) ;计算机教学媒体 (计算机、计算机课件) 麦克卢汉理论:1964 年,加拿大著名大众传播学研究学者麦克卢汉在媒体通论: 人体的延伸一书中,论证人类在进入电子时代的同时,对媒体的性 质、作用和分类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认为: 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戴尔经验之塔:1964 年, 视听教学法 ;基本观点: 第一: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抽象。 第二: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 第三: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 要形成概念。 第四: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的学习更为具体, 从而导致更好地抽象。 第五:位于宝塔中层的视觉媒体,较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 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 其他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3.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界定。 (P86) 答:目标多方位,工作具有多样性,可分为三大核心领域:第一,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必 须掌握的一类学习内容-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 学工具;第三,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结构、过程、评价等 问题。 4.协作学习的概念、在线学习的概念、研究性学习的概念(P87、88) 答: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未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 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在线学习是指学习者在 Internet 的环境下,利用网上教学服务系统获取学习资源、 解决学习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 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5.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应用范围;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能举例说明(P88-94) 答:教学设计:教学是通过信息的传播,促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活动。教学设 计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他为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效 果最优化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设计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 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计划过程 和操作程序。 教学设计的应用范围:目前,教学设计在正规的学校教育、全民的社会教育和继续 教育以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中都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 三个层次:(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 (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 (1)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学设计案例。 (2)基于活动的混合学习教学设计 (3)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4)企业绩效与教学设计 6.“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方向培养目标(P95) 答:“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研究人员,信息技术与 课程的 设计与技术支持人员,企事业信息单位技术培养与应用人员。 7.信息素质的概念;信息能力的内容(P95、96) 答:信息素质是指人应具有的对信心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 与情感等各方面品质的总和。信息素质有三个基本素质: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 息情感。 信息能力的内容:有以下八个方面: (1) 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 (2) 获取信息的能力 (3) 处理信息的能力 (4) 创新信息的能力 (5) 表达信息的能力 (6) 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 (7) 信息协作意识运能力 (8) 信息免疫能力 8 (1)信息技术教育的含义;(p96) 答:信息技术教育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 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也可作如下定义: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 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2 )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p97) 答: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 (3 )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p97) 答: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包括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两个方面。 (4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时期(p97) 答:从信息技术教学理念与内容来看,可分为三个时期: A20 世纪 6080 年代,强调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与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 B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强调计算机辅助教学。 C 21 世纪初至今,强调停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把现代教育建立在信息技 术的平台上,强调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9 ( 1)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p98) 答: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含义有二:一是作为总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全局的 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又称为总目标。二是指对达到 信息技术教育目的的各个方面进行精确、详细的说明,是学生在完成一个教 学单元的学习后应达到什么要求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信息素质,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新一代 公民。 (2 ) “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p99) 答:基础性、技术性、高速发展性、实践性、层次性、学科性、工具性、综合性等。 (3 )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p100) 答: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包括课程目标结构、课程内容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结构、 课程学段结构等。 目前,主要有三种课程结构范型:零起点结构、分级结构与弹性结构。 (4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p101) 答:A、任务驱动与问题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B、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C、虚拟教学与现实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D、开放学习与统一规量相结合的原则; E、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F、以优化学习、培养信息素质为根本宗旨的原则; G、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H、知识、情感、技能多目标统一的原则; I、效益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 (5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能举例说明(p102) A、任务驱动教学法。如用计算机编排一篇文章,创造一个动画,用网络开展一项调 查研究,制作一个专题网站等。 B、范例教学法。 C、基于信息技术的讲授法。 D、演示法。 E、自学辅导法。 F、资源型教学法。 G、研究型教学法。 H、活动型教学法。 10 ( 1)基于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p106) 答:A、移动教育 B、人工智能教育 (2 )移动教育的概念;(p106) 答:指在移动的学习场所或利用移动的学习工具所实施的教育。 (3 )移动教育的模式、技术与功能(p106) 答: 模式名称 实现技术 主要功能 基于室内无线连接微型网络 的移动教育 蓝牙技术;无线网卡技术;红外通信技术 等 室内设备无线上网 基于校园网无线连接的移动 教育 移动 IP 技术、微波传输技术、数字蜂窝无 线电通信技术等无线局域网技术 能进行校内点对点、点对多点无线 连接,重组灵活, 基于无线因特网的移动教育 移动网络协议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移动 主机技术;无线网与有线网自动转接技术 等 利用便携式学习终端 基于手机短信的移动教育 手机短信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微型浏 览器、无线标记语言(WML)等一系列 WAP 应用技术 教学活动通知等传送 基于无线可视电话的移动教 育 除“基于手机短信的移动教育” 中的“实现技 术”外,还必须利用视音频采集、编码、压 缩、传输等一系列技术 “面对面”的远程实时教学,移动视 频会议 基于电子书包等便携式信息 设备的移动教育 多媒体技术;教学材料数字化技术等 将学习材料、学习工具随身携带、 便于随时随地进行数字化学习 1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方向培养目标(p110) 答: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字传媒人才。 12 ( 1)数字媒体的概念;(p108) 答: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存储、处理和传播信息的媒体,或以数字化形式传递信息 的媒介。 (2 )数字媒体的特征;(p109) 答:A、数字媒体的信息具有实时、准确、大容量、易检索、多通道传递等特征; B、数字媒体的符号是建立在 0 和 1 基础上的多媒体符号; C、数字媒体的媒介主要是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具有可交互、协同、共享,技 术含量高等; D、数字媒体形态多、功能多、应用领域广泛. (3 )数字媒体的采集与制作包括哪些内容;(p110) 答:A 数字声音的采集与处理:声音的数字化, 数字音频文件格式, B 数字图像的采集与处理 C 数字影视编辑与制作 (4 )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p117) 答:A 数字出版 B 数字音频广播与电脑音乐 C 数字平面艺术 D 数字电视 E 数字电影 F 数字手机通讯 13 .“教育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p18) 答:教育软件工程方向:主要培养教学软件的开发与管理人才,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 管理人才等。 14. 教育软件的概念;教育软件的分类(p122) 答:教育软件是以服务于教育为目的,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文图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 光、电介质等载体上,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供人们阅读,听录或 观赏使用的计算机软件或电子出版物。 教育软件的分类有多种划分方法: (1)按传统的辅助教学类型可分为:讲解演示型,操作连续型,个别学习型,仿 真模拟型,启智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等。 (2)按资源应用的目的的可分为: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提供各类 CAI 课件,视频点 播资料,教师备课教案,多媒体素材等各类资源) ,图书情报信息库(提供全面 的图书查阅和检索服务),管理信息库(提供全校教学,科研,行政,后勤,财 务等多项管理信息资源),动态综合信息库(校内新闻发布,问题讨论,师生之 间的 E-mail 交流,常用软件下载等)。 (3)按消费群看可以分为一下几类:为教育机构服务的软件,教师使用的软件,比 较典型的包括课件制作工具软件和学科教学软件,学生使用的软件,为师生 服务的软件,包括网络学习平台,课堂多媒体演示软件,无纸化考试软件教 育等。 (4)按产品类型也可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等。 15.软件过程与软件开发模型;教育软件开发流程;教育软件开发技术(p124) 答:“软件过程”是指制作软件产品的一组活动及其结果。 “软件过程模型”是指特定角度提出的软件过程的简化描述,即对被描述的实际过 程的抽象 ,它包括构成软件过程的各种活动,软件产品以及工程参与人员的不同 角色。瀑布型开发方法,进化式开发方法,形式化转化等是软件开发的通用模型或 范例、 教育软件开发流程包括环境分析,教学设计,系统设计,脚本编写,软件编写,试 用评价等步骤。 (P128)教育软件设计开发技术:(1)素材制作技术。 (2)软件创作技术。 (3)网页制作 技术。包括静态网页编辑技术;网页优化技术;动态网页编程技术;(4)平台开 发技术。 16 “现代远程教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p18) 答:培养远程教育或培养系统的技术方案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相关技术支持人员;远 程教学资源与课程材料设计,开发与制作人员;各类远程教育或培养机构(电大, 农广院,网校,远程学习中心,企业培训部)的基层管理人员;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含教学指导咨询)人员;有关远程教育的新闻传媒工作人员。 17.现代远程教育的概念;远程教育的特征(p138) 答:建立在应用双向交互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第三代远程教育,我国称之为现代远程教 育 (1)著名远程教育学者德斯蒙德.基更的定义:远程教育是一种具有如下特征的教育形 式:在整个学习期间,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教学组织受材料计划准 备和学生支持服务准备两方面的影响;技术媒体(印刷媒体、视听媒体或计算机媒 体)的使用,把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并成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提供双向通信,使学 生可以主动对话并从中受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准永久性地不设学习集体,结果 人们通常不在集体中而是作为个人在自学,但为了教学和社会两方面的目的,有可 能召开必要的会议。 (2)我国远程教育家丁兴富教授认为,广义的远程教育是指通过远程教学或远程 学习实现的教育的总称。狭义的远程教育是指通过远程教学或远程学习实现的各类 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也可以称为机构远程教育或学校远程教育。现代 远程教育是指建立在应用双向交互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第三代远程教育。 德斯蒙德.基更总结远程教育的 5 个特征: 教师与学生的地理位置相互分离; 受到某个教育机构的指导和影响; 应用到各种通信媒体来传播教育内容; 提供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通信交流; 对学生的教学很少集体进行,没有或基本没有学习团体。 18 .远程教育的发展阶段(p140) 丁兴富教授按照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的不同提出三代远程教育的观点。 1. 函授式教学阶段 2. 多媒体阶段 3. 现代远程教学育阶段 19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设计,课程开发(p140) 答: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远程教育系统的教学设计,远程教育 专业级课程设置的教学设计,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新型筒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厦门华厦学院《俄国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至2031年中国实时三维视景仿真建模工具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商用流量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仲马胶囊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关于签订房屋买卖合同需遵循的法律法规
- 2025至2030年中国领袖口压烫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济源钢结构仓库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滑道专用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汽车音响均衡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农行反洗钱与制裁合规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大全-上下
- 养老院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真题2024
-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结项鉴定审批书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 2025年中国中压变频器市场竞争策略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2025-2030直销银行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03月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公开招聘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考点剖析附解题思路及答案详解
- 百师联盟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五)政治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四川长宁县国恒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芜湖城市园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