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视野融合:阅读教学对话的本真意义 摘 要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达成“视野融合” 的活动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与教师之间达成多重 “视野融合”的过程。文本的意义与教学的意义就在“视野融合”中产生、绵延、拓展。从视野融合的角度看, 阅读教学具有三个特点:它是一种理解性的行为,追求和筹划一种人生的意义;它是一个无限开放的过程, 不存在所谓的终极真理;它以语言为媒介, 阅读教学中的视 野融合也正是语言的融合。 关键词:视野融合; 阅读教学; 本真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视野融合,是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视野,又称视界、视域,本意是地平线的意思,视野融合, 本意是指随着人的前行地平线不断延伸、扩展的一种状态,在阅读理解中,是指读者的视野与文本的视 野所呈现出的相互交融状态。文本的意义既不存在于文本那儿,也不存在于阅读者脑中,它存在于读者 视野与文本视野的融合之中,存在于视野融合的无限过程之中。视野融合具有一种对话模式。在谈到解 释学经验问题时,加达默尔说:“诠释学经验与流传物有关。流传物就是可被我们经验之物。但流传物 并不只是一种我们通过经验所认识和支配的事件,而是语言,也就是说,流传物像一个你那样自行 讲话。 ”1这就要求我们把文本作为一个“你”来看待,要真正把“你”作为为“你”来经验。对“你”的 经验就进入了一种“问答”逻辑一种理解的对话之中。这就是解释学意义上的对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实际 上倡导的是两种意义上的对话:一是解释学意义上的对话,即读者文本主体间性的对话;一是指解 释学影响下的教学意义上的对话,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理念,实际上 是阅读对话理念与教学对话理念的统一。语文教学中对对话理论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可以说呈百家 争鸣之势。作为“对话”这一概念,在不同的思想流派那里,其内在的含义也是不同的。我们认为,只 有从视野融合的角度来把握对话,才能真正把握对话的核心理解,而作为对话者的视野,一旦处在 对话和理解之中,它就不是一个封闭的结构,而是处于开放性的运动之中,前理解结构不断地融为新理 解结构,在经验的否定之中,前见被一次一次的打破,过去与现在不断融合成为指向未来的新视野。从 哲学解释学“视野融合”的角度来探讨阅读对话及对话教学,不但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而且具有重要 的实践意义。 一、理解:阅读教学对话的旨归 从视野融合的角度来说,阅读对话的基本内涵就是理解,理解与对话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对话就是 理解,理解就是对话,他们都在努力与对方达成视野的融合,都是在理解对方,同时又在对方中理解自 己。首先,视野融合中的对话是对话双方的相互理解。在致力于视野融合的对话中,对话双方是一种相 互理解的关系,即“我”“你”关系,哪一方都不是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被操纵控制的对象,而是 他们互为主体,彼此开放自己的视野,双方都向着一种更新的融合过渡,彼此融合成为一种不再是原来 的“我” ,也不再是原来的“你”的一种新视野。其次,视野融合中的对话,也是对话者的自我理解。在 对话中,对话者将自身的本质力量投放于对方之中,他从对方那里反观到了自己的存在;同时,他也向 着对方开放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视野在对方的视野中“冒险” ,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与扩充了自己的视 野。可见,对话就是双方扩展他人的视野,也从而扩展自己视野的过程。只要人存在着,他就在理解着, 只要他在理解,他也就在扩充着自己的视野,这一过程永无止境。而虚假的对话,双方不能达成视野的 融合,因为“对话”的各方只是陈述一己之见,诉说着只有自己才能理解的语言,既不能将自己的视野 向对方开放,也不能置对方的视野于自身情境之中,看似对话,其实不是对话,只不过是言谈者在一种 封闭视野中的“独白” ,它不具备对话的理解性。因此,我们说,正是“视野融合”的理解性把真正的对 话与形形色色的虚假“对话”区分开来。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的阅读对话,一是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这两种对话 都是一种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理解文本的过程,也是自我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 程中学生从自身视野出发去与文本视野、他人视野相融合,这种融合使学生、文本与其他理解者之间建 2 构起一种整体的意义关系:在将文本视野、他人视野置入自身视野的同时,也将自身视野置入到文本视 野、他人视野之中。这时,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就是“我”与“你”之间 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是一种生命的对话:一个文本, “当它开始说话的时候,它并非简单地说它的语 词,那种总是相同的、无生命的、僵死的语词,相反,它总是对向它询问的人给出新的答案,并向回答 它问题的人提出新的问题。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 ”2为什么说是理解文本也就 是在对话中理解自己呢?加达默尔解释道:“在具体处理一个文本时,只有当文本所说的东西在解释者 自己的语言中找到表达,才开始产生理解。解释属于理解所具有的本质的统一性。一个人必须把向他说 的话用以下的方式纳入到自身中来,即以他自己的语词说话并提出一个答案。 ”3这也就是说,在与文本的 对话中,我们可以把文本中原本不属于我们视野的新经验纳入到我们的视野范围中来,文本中的语言也 化为了我们自己的语言,以至于文本与我们之间的界限消失了。这自然也是我们的一种提高和丰富。所 以,在这种对话的过程中, “我们不断地进入到他人的思想世界;我们吸引他,他也吸引我们。这样,我 们就以一种初步的方式相互适应直到平等交换的游戏真正的对话开始” , “显然,对话的提高将 不会被体验成一种自我占有的失落,相反,是对我们的自我的一种丰富,但却并未使我们自己意识到自 身” 。 4 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是师生相互理解的过程,也是师生自我理解的过程。说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 相互理解,是因为,旨在视野融合的对话,使师生双方在理解与沟通中获得精神交流与意义的共享。在 师生的对话中,双方发生了精神层面的相互作用,既将自己的意见和力量投向对方,对对方的活动产生 影响,又要开放自己的视野,接纳对方所给予我们的意见。这是一种力量的交换。这样看来,师生间的 对话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相互启迪,它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也不是一方对另一 方的追随,而是一种真诚的呼唤和应答,自由的沟通和交流。这才是师生之间的视野融合,融合成了不 复是原来旧我的新视野。所以,经由视野融合的对话,师生之间达成了语言、思想、情感、态度、意见 等方面的一致性,是师生之间精神交流的全过程,是一种真正的相互理解。师生间的这种相互理解,也 是一种自我理解,这是因为:他们在对话中,都是从自我的前见出发去理解他人,没有谁会在这一对话 过程中迷失自己,成为他人的附庸;都是在对话中对“自我”视野的扩充, “自我”精神的提升;都是立 足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可以从对方的身上反观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可见从视野融合的角度来探讨对话,对话才呈现出理解的本质,它指向人的精神建构,指向人生意 义的一种筹划。离开了理解,也就没有了对话;离开了对话,也就不存在理解。没有理解的人生就会 “成为一片思想的荒原,没有任何的人生意义会在这片荒原上生长起来。 ”5 二、开放:阅读教学对话的开放 立足于视野融合的对话,是一种彻底开放的对话。这种开放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 理解者自身视野的开放性。从理解者自身来讲,他据以阅读与对话的“视野”呈现开放性的运 动状态,视野的融合永无止境。当一个人开始理解一个对象,他总是从既有的视野出发来进行理解,我 们理解的视野作为一种“成见”或“偏见” ,并非使我们与过去相分离,而是使过去开始向我们开放, “我们存在的历史性包含着从词义上所说的偏见,它为我们整个经验的能力构造了最初的方向性。偏见 就是我们对世界开放的倾向性。 ”6这种开放性总是包含着我们要把他人的见解放入与我们自己整个见解的 关系之中,或者把我们自己的见解放入他人整个见解的关系之中,也即构成一种视野的融合。对于解释 者来说,在他力图理解文本的内容时,力图理解他人的观点时,他的“偏见”得到了改变。因此, “偏见” 在达成视野融合的对话中,不断超越自身,又不断融入新的经验。这样,解释者据以出发理解对象的 “偏见”与当前情境就失去了作为一种有特权地位的状况, “相反成为有效应历史的生活中一个流动的、 相对的瞬间,一种真正创造性的、揭示性的瞬间,但它像在它之前的其他瞬间一样,它将被未来的视域 克服并与之融合” 7。这种视野的开放性在阅读对话中是这样,在阅读教学对话中同样如此。阅读教学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对话之前,都具有自己已有的视野,那么,教学对话,就是师生从各自的视 野或前见出发而达成的视野融合,师生在教学的“问答逻辑”中,双方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2德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C,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58 3德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C,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58 4德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C,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57 5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41 6德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C,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9 7德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C,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编者导言第 9 页. 3 在教师的提问启发下,学生的视野不断地得到拓展,在学生的反问和质疑中,教师也面临着挑战,不得 不在更高的层面进行思考。也正是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自身的历史视野得以更新和扩展。 (二) 理解对象意义生成的开放性。从理解的对象来看,它具有意义生成的无限性,它拒绝静止不动。 视野融合中的阅读对话,作为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它是无限的。加达默尔说:“对一个本文或一部艺 术作品里的真正意义的汲舀是永无止境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无限的过程,这不仅是指新的错误源泉不断 被消除,以致真正的意义从一切混杂的东西被过滤出来,而且也指新的理解源泉不断产生,使得意想不 到的意义关系展现出来。 ”8我们在阅读一个文本时,不是致力去恢复和复制作者的意图,而是致力于关注 文本力图回答并不断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这样,我们就由问题推动着向文本作进一步的探询,于是过去 与现在相互作用,文本的意义在相互作用中不断展现,而且经常充满了未曾料想到的发展。 (三) 师生问答结构的开放性。从师生的教学对话过程看,师生间的问答具有前后继起性,它反对问 题的封闭状态。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以文本为媒介的对话与理解,师生作为文本的理解者,与文本 一起投入到一种真正的“问答结构”中,在这一结构中,他们并不去固守文本的意义而是让它们经受挑 战和提问,他们也不固守自己的意见,而是让它们去冒险,去接受对话者的质疑。提问使事情及一切可 能性处于不确定状态,所以,对于提问的回答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而是意味着新一轮问题的开启。 “提问艺术就是能继续提问的艺术,但也就是说,它是思考的艺术。它之所以被称之为是辩证法,是因 为它是进行某种谈话的艺术。 ”9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意味着另一个问题的开始,我们不能不注意那些被他 人认为理所当然东西的可疑性,并把那些既成的结论转入问题中。阅读与教学的意义就是在这样的问答 结构中展开的。这样,师生间的对话不是寻求一种圆满的答案,不是寻求一种固定的结论,而是在问答 的过程中一起创造文本的意义,并开启新一轮问题的存在。 所以,阅读教学中的问答是以文本为媒介的开放行为,是师生共同创生文本意义的事件。在师生的 质疑与反问,问答与启发中,直觉与灵感相交织,智慧与思维相碰撞,意想不到的问题,出乎意料的答 案,将理解引向深入。这样的阅读教学对话,伴随了偶然性,但又在偶然中透见必然;具有不可预知的 神秘感,但又在神秘感中诱发探索的欲望。也正是因为问答结构的开放性,才使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成为 最富有灵性和激情、最具生机和活力的行为。 这种充满了惊奇与诱惑力的开放性问答是不是就不再存在视野的融合呢?我们知道,问答并不谋求 对某件事达成一致, “当我们已经知道了他的立场和视域之后,我们就无需使自己与他的意见完全一致也 能理解他的意见” 10,可见, “视野融合”并不是要求师生间达成结论的一致,感受到共同的“真理” ,而 是一种彼此的理解。所以我们说,视野融合的另一层深意就是,对话者之间的观点与意见尽管未必取得 一致,但能够达成相互的理解。他们的对话构成一种意义的交往,他们的谈话并不要求否定别人,也未 必要求与别人取得一致的观点,而是要真正考虑别人意见的实际力量。对于教学对话来说,也正是如此, 师生双方都要真正考虑他人的意见,能够彻底明了另一方的观点,但并不强迫对方改变观点。这样的一 种理解也是视野的融合。 三、语言:阅读教学对话的媒介 对话就是理解,就是语言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以及对事物的理解必须通过语言的形式产生, 谈话必定是语言的谈话,语言性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特征。对话是在语言中进行的,在对话中所发生的视 野融合,其实也就是一种语言的融合,加达默尔说:“在理解中所发生的视域交融乃是语言的真正成就。 ”11对话与语言在本质上相互包含:真正的理解必定是对话,而对话必定是交流得以达成的语言事件。 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语言性。文本是由文字组成的语言世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沟通也就是师生与文 本的语言融合,无论是作为师生的语言还是作为文本的语言,都不是那种用完之后可以放到一边的工具, 而是一种本体的存在,意义的存在。实际上,我们早已被我们的语言所包围,我们处于语言之中,正如 我们早已居于世界之中。我们与文本的语言交往,也就是我们与世界的交往,在语言中我们与文本共同 建构意义。在哲学解释学看来,语言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讲话者的“无我性”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说着 无人理解的话,那他就不是在讲话,讲话不属于“我”的领域而属于“我们”的领域。师生与文本之所 以能够对话,就是因为他们属于一个共同的领域,即语言的领域。但是文本的语言不同于口头的语言, 文字组成的文本是沉默的,因此它寻求一个让它开口讲话的人,这个人就是读者。 “文字的固定化使陈述 8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383. 9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471 10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389 11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485 4 的意义同陈述的人完全相分离,所以它就使得进行理解的读者重新成为它的真理要求的辩护人。读者也 就在它的一切有效性中得知向他诉说和他所理解的东西。读者所理解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陌生的意见 它总已经是可能的真理。 ”12也就是说,文本需要通过解释者讲话,解释者必须用他自己的语言说出文 本所要说的东西,必须指导那些符号转换成讲话和意义,这也就是读者与文本所进行的语言交流。 师生之间对话的语言性。 “教学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是在支配性的媒体语言的影响范围之中产 生的现象,亦即可以把教学作为语言过程来把握。这就是说教学中的语言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过程。 ”13对 话就是在语言中实现的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而理解也就是语言的融合。这里的语言不只是一种工具, 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存在的方式。阅读教学的对话,是师生之间叩问与应答的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路建设国际合同样本
- 内部经营责任合同标准文本
- 代理物流加盟合同范例
- 公司培训转让合同样本
- 公对公合作合同样本
- 债权抵押车合同样本
- 代理方合同样本
- 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试题及答案
- 现代农业适应性生产管理试题及答案
- 光伏路灯合同样本
- 电梯电磁兼容检验技术解决方案
- 用人单位劳动合同书范例
- 数学-江西省部分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检测(一模)试题和解析
- 运动营养学(第三版)全套课件第1-10章
- 浙江省温州市2024年九年级数学八校联考学生素养检测中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审定版
- 2025届甘肃省白银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物理试题(含答案)
- 雅安建筑垃圾循环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10月自考13683管理学原理中级试题及答案含评分参考
- 立式水轮发电机轴线分析及处理
- 有限空间安全作业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