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实施方案_第1页
广东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实施方案_第2页
广东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实施方案_第3页
广东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实施方案_第4页
广东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实施方案(20062015 年) 广 东 省 林 业 局 二 六 年九 月 实施方案编制领导小组 组 长:邓惠珍(广东省林业局局长) 副组长:陈俊勤(广东省林业局副局长) 刘国强(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副院长) 成 员:屈家树(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主任) 唐小平(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处长) 袁水庆(广东省林业局计划财务处处长) 谭天泳(广东省林业局营林处处长) 黄东志(广东省林业局林政处处长) 陈亚广(广东省林业局人事处处长) 苏荣春(广东省林业局防火办主任) 陈伟坤(广东省森林公安局局长) 廖庆祥(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 林俊钦(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院长) 一、背景与意义 (一)背景 自 1956 年我国建立广东鼎湖山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经过近 50 年的发展,截止 2005 年底,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 2349 处,面 积 14995 万公顷,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 1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 243 处,面积 8899 万公顷。实现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 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提出的阶段目标,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 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在已建自然 保护区中,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 1699 个,面积 11988.54 万公顷, 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的 72%和 80%。这些自然保护区 有效地保护了我国大部分陆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其主要栖息 地, 涵盖了 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 65% 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 300 多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 130 多种重点 保护野生植物的主要栖息地。另外,全国还建设有各种类型自然保 护小区 6 万多处,总面积 150 多万公顷。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 发展尤为突出,到 2005 年底,广东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达到了 237 个,是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同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 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初步解决了机构编制和人员经费问题,已成 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和建设的排头兵。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 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各种原因,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还存在 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自然保护区区域发展不平衡、空缺较 多,数量和面积在全国各生物地理分布区布局不够合理,还有相当 多的生态类型以及珍稀物种栖息地还未全部纳入自然保护区进行就 地保护;二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不高,重数量、轻质量,难以适 应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一些地方存在“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 不力”的问题,许多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底不清,保护对象受威胁状 况、濒危程度,甚至分布范围都缺乏了解,严重影响管理的有效性; 三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经费难以保障,没有正常的投入渠道和稳定的 经费来源,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四是管理体制不顺,一些自然保护 区存在多头管理,造成保护上相互推诿扯皮,利用上相互争权夺利, 造成了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无法贯彻落实;五是保护与利用关系不协 调,有丰富资源的自然保护区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和个人的投资开发 区,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存在侵占破坏自然保护 区资源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的地方甚至擅自占用自然保护区 林地进行经济建设;六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以林地权益为核心的 森林资产权益关系进行重大调整,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管理权属的矛 盾逐步暴露。广东省也与全国情况一样,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上述问 题,特别是地处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又是我国主要的集体林区, 人多地少,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更突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自然保 护区的冲击更大。 目前,生态产品的短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根 本性问题。面对这一形势,加快发展,保障供给,成为林业最艰巨、 最迫切的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 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自然保护区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6 年颁发的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 展规划 (2006-2030)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建 设和管理的目标任务、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提出的自然保护区网 络体系布局、优先保护区域和重点物种、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自 然保护区整合等内容都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一种全新的 理论和实践。为了逐步实施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针对目 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和存在的各种问题,迫切需要有针对性 的选择条件较好的区域开展自然保护区示范性建设。 (二)目的意义 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区事业在国家生态保护、生态安全、生态文明 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为 展示成就,总结经验,探索新路子、新政策,突破发展瓶颈,发展 林业、振兴林区、富裕林农,国家林业局决定在广东建设全国自然 保护区示范省,非常必要,意义重大。 1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005 年 2 月 19 日,胡锦涛同志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 关系,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 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 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 以实现的” 。自然保护区蕴涵着珍贵的自然遗产、优美的自然景观、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直接、最具体的区域。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 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 社会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措施。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就是要用科 学的理念指导和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探索一条管理科学、功能完 善、效益显著、与社会经济相协调的自然保护区发展路子,创建与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协调的自然生态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 体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广东省在经济发 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走人与自然和 谐的发展道路,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走在全国前面,继续当好 排头兵,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2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是党中央从党 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自然保护区大 多分布在农村,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15%,在保障生态安全,保护自 然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建设自然 保护区示范省,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有利于解决 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农村生态脆弱的环境问题,有利于防止水土流 失、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有利于抵御风暴海潮、防风治沙、消除 化学污染,有利于创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目前,广东自然保护区已占国土面积的 5.96%。随着全国林业自 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和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方案的实施,自然保 护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会有更多的农村集体土地划入自然保护区。 由于广东地处经济发展前沿,农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更 高,自然保护区的划建必然与老百姓的利益发生冲突, “三农”问题 与自然保护区结合得会更紧密,这是在中国国情下发展自然保护区 事业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示范省建设,认真探索自然保护区与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积极筹划发展生产策略,加快山区农民致 富步伐,促进社区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有效保护资源与环境的 前提下,科学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景观资源,开展生态旅游, 组织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为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了活力。因此,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提 高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3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是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持续增长,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 土面积的比重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 平仍然较低,自然保护区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和矛盾,这些都是各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中具有共性的问题。根 据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当前和今后一 个时期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应从数量扩张逐步向规模扩展与内涵发 展并重的方向转变,突出亟待抢救性保护的物种和优先保护的重点 区域,从系统和网络的角度科学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区,加强示范自 然保护区建设,优化现有自然保护网络体系,强化自然保护区管理 评估和考核等建设内容都是我国自然保护方面的新领域、新要求, 迫切需要在一些地方进行率先探索和开展示范,以便将成果和经验 及时推广到其他省份。广东省经过多年努力,自然保护区快速发展, 目前已成为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的省,从数量发展型转向质量 提高型的要求更迫切。将广东省作为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加大自然 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力度,国家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 给予适当支持,可以总结 50 年自然保护区建设经验,扬长避短,有 针对性解决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可以先行探索自然 保护区走内涵式发展路子,也有利于调动其他地区自然保护区发展 和建设的积极性。 二、基础与条件 (一)现有基础 1地理位置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 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南部,北依南岭、南临南海,东邻福建省,南 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连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接湖南省和江 西省。广东省陆地面积 17.8 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 17 万平方公 里,大陆海岸线长 3368.1 公里(居全国第一位) ,近海范围内面积 500 平方米以上大小岛屿 759 个。广东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地、 平原、丘陵交错。境内有珠江、韩江、漠阳江和鉴江等大小河流 1343 条,其中珠江为我国第三大河流。 广东省地处欧亚大陆与太平洋高低压中心之间的过渡地带,为冬夏 季风更替的必经之地,北回归线横穿中部,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 风气候,局部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三种气候,夏长冬暖,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 1366 毫米,年平均蒸发量 1100 毫米, 属湿润地区。年平均气温 22,年日照时数 1828 小时。全年草木 葱绿,生机盎然。 广东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之成为我国 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境内生物物种起源古老,种类繁多, 区系复杂,特有种多,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并且是国际候鸟迁徙的 主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因而在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占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广东林地面积 1080.8 万公顷,森林覆盖 率 57.4%,约有野生维管束植物 280 科、1645 属、7055 种,分别占 我国维管束植物种类的 76.9%、51.7%和 26%。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 植物 9 种、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45 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9 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95 种。 2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截止 2005 年底,广东省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林业系统自然 保护区 237 个,居全国之首,管护总面积 107.2 万公顷,约占全省 国土面积的 5.96%。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 个,面积 9.78 万公顷; 省级自然保护区 42 个,面积 44.12 万公顷;市、县级自然保护区 190 个,面积 53.25 万公顷。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 核心,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网络,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 护小区为通道的保护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管理较科学,生态 效益和社会效益较显著的自然保护区体系。 广东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同,分为森林生 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四个类型。全省森林 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207 个,面积 84.04 万公顷,保护了北热 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平原、沟谷、低山、中山的多种类型的 森林生态系统,特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世界上最为典型和特 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也是自然保护的重点,主要的自然保护区 有南岭、车八岭、象头山、英德石门台、龙门南昆山、封开黑石顶、 阳春鹅凰嶂、茂名大雾岭等。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27 个, 面积 17.32 万公顷,主要有近海与海岸湿地、库塘湿地、沼泽湿地 等类型,特别是近海与海岸湿地类型的红树林是保护重点。主要的 湿地自然保护区有湛江红树林、深圳福田、惠东莲花山白盆珠、海 丰公平大湖、珠海淇澳岛等。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8 个,面积 10.42 万公顷,主要保护野生动物有华南虎、猕猴、瑶山鳄蜥、鸟类 等,如粤北华南虎、曲江罗坑、台山上川岛猕猴、珠海担杆岛、南 澳候鸟等。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4 个,面积 1.80 万公顷,陆河 南万红椎林、高明合水桫椤、乳源南方红豆杉、饶平山门山苏铁蕨。 3政策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 1993 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性、群众性自然保护 小区的决议 ,1999 年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 设的决议 ,2000 年省政府转发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议的通知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林 业局关于加快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议案的实施办法的通知 , 2001 年省编办、省财政厅关于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和机构 编制等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较好地解决了自然保护区 的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和基本建设投入等问题,明确了自然保护区 发展的扶持政策,2005 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林 业生态省的决定 ,提出创建林业生态县和建设林业生态省,到 2020 年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护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 10%,提高自然 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水平,逐步将生态公益林划建为自然保护区的目 标。 广东省林业局在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上积极探索创新,相继出台了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 、 关于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建设 活动管理的通知 、 转发关于做好我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管 理机构负责人管理工作的通知 、 关于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关事 项的通知 、 广东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 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方法规体系 和政策保障,有效地规范了广东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为示范 省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优势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人大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广东林业 发展和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1991 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 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光荣称号,1994 年率先在全国实施林业 分类经营改革,1999 年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2000 年率先以实施省人大议案的形式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2003 年 率先开展创建林业生态县、建设林业生态省。近几年来,自然保护 区基建投资逐年增加,机构队伍逐步健全,管理制度日趋规范,具 备了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优势条件,具体表现在: 1自然保护成效初步显现 经过广东省广大自然保护区工作者多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一个自 然保护区类型较为齐全的网络框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 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恢复,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家园。对保护、 恢复广东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尤其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资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维护广东省生态平 衡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得到了保护和恢复,猕猴、瑶山鳄蜥、水 鹿、南方红豆杉、苏铁、广东松、福建柏等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在自 然保护区内得到较好的保护,种群得到了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经过 自然保护区保护后,森林面积不断扩大,北回归线上特有的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得到保存和恢复,黑石顶、南昆山、罗浮山亚热带森林 到处呈现郁郁葱葱;沿海红树林经过保护和恢复,生机盎然,苍翠 葱茏,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海岸带的生态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大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广东省自然保护 区保存了完好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和特殊的景观资源,对 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自然保护区建立后,挖沙、采石、滥伐等 破坏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的行为基本上被制止,使旅游资源得到了 较好保护,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南岭、南昆 山、罗浮山、古兜山、乳源大峡谷、乳源南方红豆杉等自然保护区 已经成为重要旅游区。 促进了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不仅在涵养水 源、保持水土、防风固岸、调节气候等方面为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提 供了保障,同时自然保护区还保存了大批的珍稀野生生物物种,生 物多样性资源丰富,也为广东省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如红树 林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海洋资源,改善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近海渔业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取得了良 好的经济效益。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 自然环境,维护了生态平衡,为广东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自然保护区管护机构规范 为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广东省于 2002 年 8 月成立了省自然保 护区管理办公室,负责全省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管理、组织、 协调等工作,是全国第一个专门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肇庆、 韶关等市也落实了市级自然保护区机构编制和人员经费。 为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广东省编办、省财 政厅等有关部门明确了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机构名称和级别,核 定了人员编制和经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省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 理;省级自然保护区由省与市、县共管,以市、县管理为主;市县 级自然保护区由市、县管理,业务上接受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指导。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正处级事业单位,统一称管理局;省级自然保 护区为副处级事业单位,统一称管理处;市级自然保护区为科级事 业单位,统一称管理所;县级自然保护区为股级事业单位,统一称 管理站,同时为已建和规划建设的自然保护区核定事业编制 1450 名, 其中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共 886 名,省财政按照省核定国家级 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人员编制每年全额拨付人员经费,为自然保护 区示范省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2002 年 8 月起,广东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主任、由各科研 院校专家担任委员的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专家委员会,对广东自然保 护区进行指导和技术支撑。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和科研部门、大专院 校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先后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 园、中国林科院热带植物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广东省林科院、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等开展科研 合作与交流。 3经济基础较强 广东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毗邻港澳,经济发展起步较早、速 度较快,是我国经济强省之一,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据统 计,2005 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 21701.28 亿元,人均 GDP 为 23616 元,约合 2882 美元;外贸进出口、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 存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多年居全国 首位,分别约占全国总量的 1/3、1/7、1/7、 1/8 和 1/6。城乡居民家 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 37.0%和 48.8%,城乡居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 小康水平。广东将自然保护区建设作为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省财政 从 2000 年到 2009 年每年拨出 1643 万元,共 1.643 亿元,按照国家 级 400 万元、省级 200 万元、市县级 30 万元的标准,补助自然保护 区办公楼、宣教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将自然保护区的大部分森林 划为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给予生态效益补偿。自然保护区建设 是公益事业,投资以政府为主,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广 东较强的经济实力为示范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三、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 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 发展战略,突出自然保护区生态和社会效益功能,坚持依法保护、 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按照保护为根本、改革为动力、发展 为目的的要求,紧紧抓住典型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保护两大重点, 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持加快发展和强化管理并重,分 类指导,分区管理,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一方面要 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效 益显著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为各省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提供示 范;另一方面要分级分类选择一批示范自然保护区,从自然保护区 管理、运行和自身发展等多方面建立具有典型性和推广价值的一批 自然保护区,通过加强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全国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 建设和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二)示范原则 1. 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考虑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实际,以保护 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以 扩展栖息地和典型生态系统保护范围,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 保障政策,提升质量为重点,加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 2. 因地制宜、适当超前 21 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必须顺应生态文 明社会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要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立足 当前,着眼未来,全面考虑省情和不同区域对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的 需要,以及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和发展水平,寻找保护与发展的结 合点。 3. 保护第一、合理利用 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必须在切实做好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对自然 保护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科学适度利用,组织生态旅游,开 展多种经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自然保护区 与周边社区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4. 依法依规、规范管理 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 规规章,力求制度创新、管理规范。 5. 分类指导、以点带面 在示范自然保护区的选择上,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级 别自然保护区的自身特点,选择在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 合理利用、社区共管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表现突出的自然保护区,开 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示范。 (三)建设目标 1. 总体目标 建设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体系,使自 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科研信息监测网络化,宣传教育普 及化,社区关系和谐化,为自然保护区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到 2015 年,广东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 155 万公顷,占国土面 积 8.8%。基本形成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省级自然保护区 为骨干,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为生物(生境)廊道 的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建设规范、管理高效的自然保 护区网络体系,使广东省所有的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物种及典型生态 类型得到有效保护,并使 90%的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物种资源得到恢 复和增长。同时,自然保护区的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发展和 可持续利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全省自然保护区总体上步入一条持 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 2. 分阶段目标 广东自然保护区示范省的建设期限为 20062015 年,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62010 年,第二阶段 20112015 年。 (1)第一阶段目标(20062010 年) 到 2010 年,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 127 万公顷(新增 20 万公 顷)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7.2%。其中,国家级 10 个(新增 5 个) , 省级 52 个(新增 10 个) ,市、县级 300 个(新增 110 个) ,初步完 成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加大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理顺 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开展以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管理 有效性评价,完成全省自然保护区本底监测网络体系的布设,完成 国家级和主要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信息平台建设,加大省级宣教基础 设施建设,开展社区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示范。 按照国家和地方级示范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要求和验收标准,建立自 然保护区示范市 1 个;自然保护区示范县 2 个;国家级示范自然保 护区 3 个;省级示范自然保护区 6 个;市、县级示范自然保护区 11 个;示范自然保护小区 50 个。 (2)第二阶段目标(20112015 年) 到 2015 年,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 155 万公顷(新增 28 万公顷) ,占国土面积的 8.8%。其中国家级 15 个(新增 5 个) ,省 级 75 个(新增 23 个) ,市、县级 400 个(新增 100 个) ,基本形成 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建设规范、管理高效的自然保护 区网络体系,使广东省 95%以上的典型生态类型得到有效保护,70% 以 上的国家和省级保护物种资源得到恢复和增长。完成自然保护区重 点工程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一系列法规规章;国家级 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信息管理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建成;建立较 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体系和宣教体系;社区共管和社区发展 取得相当成效;强化自然保护区适度利用的监管措施,探索资源合 理利用的新途径,使自然保护区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迈上一 个新台阶。 按照国家和地方级示范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要求和验收标准,建立自 然保护区示范市 1 个;自然保护区示范县 2 个;国家级示范自然保 护区 2 个;省级示范自然保护区 4 个;市、县级示范自然保护区 10 个;示范自然保护小区 50 个。 四、示范内容与实施安排 (一)自然保护区网络建设 1目标 根据全国及广东省自然生态系统及物种保护的空缺性分析,广东省 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中,石灰岩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湿地生态系统 类型数量和面积偏少;沟谷雨林和季雨林类型建设比较薄弱;黄桐、 围诞树、水石梓、兰科等植物类型和野生雉类等动物类型数量偏少; 华南虎等大型兽类动物的自然保护区呈岛状,缺少生境廊道。因此, 广东自然保护区的网络体系建设,要加强对空缺生态系统及珍稀物 种,以及保护薄弱和空白地区的保护。要改变过去主要针对珍稀物 种的“孤岛”保护状况,强调区外更大范围的生态保护或建立自然 保护区群,最终建成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其具体的建设目标为: (1)到 2015 年,新建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 253 个,总数达到 490 个,总面积 155 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8.8%。 (2)加快自然保护区的升级和管理力度,使全省的国家级、省级自 然保护区面积所占比例由现在的 50%增加到 60%。 (3)建立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2建设内容 (1)完善自然保护区布局 在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框架下,根据广东省生物多 样性特点和自然保护区发展条件,修改、完善广东省自然保护区 发展规划 。 突出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和沿海滩涂特别是红 树林湿地保护。重点加强南岭、车八岭、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的保护管理,以附近粤北华南虎、英德石门台、新丰云髻山、龙门 南昆山、乐昌杨东山十二度水、连山笔架山、曲江罗坑、封开黑石 顶等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骨架,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为补充,形成径 向、纬向、垂直向立体化的常绿阔叶林多样性保护体系。以湛江红 树林、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加上珠海淇澳- 担 杆岛、台山上川岛猕猴、南澳候鸟等省级自然保护区,补充台山镇 海湾红树林、电白红树林、惠东红树林、汕头海岸湿地等市县级自 然保护区,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的沿海湿地保护体系。 充分考虑目前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不均衡性,重点关注珠三角地 区和沿海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特别是自然保护建设严重滞后的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如珠江口的东莞市、深圳市、中山市等 的生态环境已经非常脆弱,急需抢救性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以遏制 生态日益恶化的城市效应和城市之间连结区域的生态系统。 补充生态类型和重要物种的保护:包括石灰岩生态系统、沟谷 雨林和季雨林生态系统、天然的河口、三角洲河网、岛屿和人工湿 地生态系统以及广东特有种。新建自然保护区 253 个,使广东自然 保护区总数达到 490 个。 以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对已建自然保护区进行分 群、分片规划和整合。将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发展划为 4 个区域(见 附图 3) ,分别区域进行自然保护区整合(见附图 4) 。具体包括粤北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群,广东沿海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 群,粤西南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群以及广东野生动植物类 型自然保护区群。 升级一批自然保护区,包括升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0 个,省级 自然保护区 33 个,使国家级达到 15 个,省级达到 75 个(见附图 5) 。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一般应超过总面 积的 80%,有一定数量的生态公益林补偿经费作为管护经费,为自 然保护区管理提供一个稳定的资金渠道。 (2)加强自然保护区尤其是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 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率要达到 90以上,省 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率要达到 80。 (3)分级分类制定示范自然保护区的示范内容和建设标准,建立一 批示范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 5 个、省级示范自 然保护区 10 个、市、县级示范自然保护区 21 个(每个市 1 个) 、示 范自然保护小区 100 个。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按照国家林业局相 应的建设标准实施并进行验收;省级、市县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和自 然保护小区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相应建设标准并进行验收。 通过示范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全面提高广东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 平。 3实施安排 (1)到 2015 年的 10 年期间,自然保护区数量增加 253 个,面积增 加 3左右,前 5 年增加 1.5%,后 5 年增加 1.5%。 (2)自然保护区升级:规划国家级每年升级 1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前 5 年升级 10 个;后 5 年升级 23 个。 (3)在前 4 年内,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分 4 片(类)分别 制定保护规划和管理办法。 (4)2007 年上半年要完成国家和地方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标准 和验收办法的制定。10 年内,每 2 年建设 1 个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 区,每年建设 1 个省级示范自然保护区,每个市建设 1 个市县级示 范自然保护区,全省建设 100 个示范自然保护小区。 4优先项目 (1)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修改和完善。 (2)纳入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升级, 包括:阳春鹅凰嶂、珠海万山群岛、海丰公平大湖、连州田心、英 德石门台(或杨东山十二度水)、茂名大雾岭、封开黑石顶、河源新 丰江(或恩平七星坑) 、曲江罗坑、龙门南昆山(或大埔丰溪) 。 (3)粤北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群,广东沿海红树林-鸟类 自然保护区群,粤西南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群以及广东野 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群的整合和规划。 (4)国家和地方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及验收标准的制定,国家级 和省级示范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国家级:南岭、车八岭、象头山、 湛江红树林、内伶仃福田 5 个自然保护区。省级:乳源大峡谷、台 山上川岛、乐昌杨东山十二度水、梅县阴那山、惠州罗浮山、龙门 南昆山、西江烂柯山、佛冈观音山、从化陈禾洞、河源大桂山 10 个 自然保护区。 (5)市县级:乳源南方红豆杉、梅州五华鸿图嶂、海丰莲花山、东 莞银瓶山、肇庆七星顶、惠州潼湖、中山长江库区水源林、恩平君 子山、阳西豪光红树林、湛江谢鞋山、茂名银岩、从化温泉、汕头 湿地、佛山高明合水桫椤、连南大龙山、饶平山门山苏铁蕨、普宁 三坑水源林、电白红树林、珠海万山群岛、郁南小流坑等市县级自 然保护区。 (6)开展红树林保护和恢复示范。加强现有红树林生态系统类型自 然保护区机构、人员建设,加大对红树林及宜林地的管护力度,采 取措施促进天然更新和林分改造,开展社区共建共管体系建设,建 设红树林种苗繁育基地。 (二)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1目标 建立健全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和队伍,制定配套的法规体 系和相应措施,每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实现“一区一法” ,使 各级自然保护区实现规范化管理,选择有条件的重点自然保护区的 核心区进行收归国有的试点。 2建设内容 (1)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一区一法” 每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应制定管理办法(包括由省政府、省林业 局等出台规章性的“一区一策” ) ,做到“一区一法” 。尽快报请省人 大、省政府或省林业局颁布实施南岭、湛江红树林、象头山、车八 岭四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由当地人大 或政府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明确自然保护区的法律地位和管理 机构的职责。 (2)理顺管理体制,规范机构和人员编制管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称管理局,为正处级事业单位,由 省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人员编制由省编办核定,人员经费由省 财政核拨。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称管理处,为副处级事业 单位,由省行政主管部门与市、县共管,以市、县管理为主,人员 编制由省编办核定,人员经费由省财政核拨。市级自然保护区管理 机构统一称管理所,为科级事业单位,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人员编制由市编办核定,人员经费由市财政核拨。县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机构统一称管理站,为股级事业单位,由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管理,人员编制由县编办核定,人员经费由县财政核拨。为加强市、 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根据省编办、省财政厅粤机编办2001 387 号文件的要求,自然保护区管理任务较重的广州、韶关、清远、 河源、肇庆、惠州、湛江、茂名、阳江、梅州、江门等市林业行政 主管部门,单独设置自然保护区管理内设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其他市、县也指定相关机构负责,配备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 (3)依法依规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 每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都要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并根据示 范省建设的有关内容,调整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 每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都要根据总体规划,每 5 年编制一次 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落实和细化总体规划内容。 依法明确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林木、林地和土地所有权或使 用权,并做好登记造册和发证工作。 把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列为工作重点,纳入当地森林防火网络, 切实加强组织建设、队伍建设、装备建设,建立联防联治制度。 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巡护制度,充实和稳定巡护人员,明确巡护 目标和责任,规范巡护日志管理,定期进行监督和考核。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科研成果及其档案的管理。 加大对自然保护区队伍和人员的培训,制定岗位职责、岗位技 能和劳动定额要求。 加强自然保护区人员的规范化管理,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要统 一制服,统一徽章标志。 建立自然保护区志愿者或义工制度,鼓励社会人士参与自然保 护区管理。开展社团、民间协会、民间组织和个人认领、认养重点 保护区域、保护物种活动、建立多方资金投入模式和相应管理制度。 (4)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森林公安派出所,加强自然保护 区执法能力和对森林、湿地资源的保护力度。 (5)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配备必要的森林防火设施,在外围营 造生物防火林带。 (6)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要根据岗位职责,建立内部考评制度。 全省要建立和推行自然保护区目标责任制,制定对自然保护区管理 机构的考核、评价制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机构应全部达标,省级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该 80以上达标。 (7)在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开展土地或森林所有权、经营权 征收试点。广东属于南方集体林区,很多森林属于集体和个人使用 和经营。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对保护和利用矛盾突出的国家级和 省级自然保护区,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对其核心区土地,由政府出 资征收,确保自然保护区获取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从而使珍稀野 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8)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的 示范。一种方式是由财政出资,采取雇佣制的形式,聘请保护管理 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建立严格的保护管理制度和 保护管理绩效评价机制,每年对管理人员的管理绩效进行评价考核。 另一种方式,选择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地区,采用优惠政策,吸引社 会投资,开展社会资金和当地政府合建市县级自然保护区,交给公 益性的社团管理。 (9)选择一些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具有一定规模、条件较为成熟的 自然保护小区开展管理体制示范,由乡、村、个人按“乡规民约” 管理。 3实施安排 (1)要在 2 年内对已建的 5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制定“一区一 法” ,以后升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在批准建立的 2 年以内完成 “一区一法”制定。省级自然保护区每年至少安排 5 个制定“一区 一法”或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到 2015 年,要求 80省级自然保护 区完成“一区一法”的制定。 “一区一法”要求达到“在地域上有特 色,在制度上有创新,在管理上有成效” 。 (2)前 5 年要全部规范所有已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完成管理不顺畅的管理机构的整改,使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人员 结构全部合格。 (3)前 2 年要全面完成现有 5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的制定, 以后每年逐步完成省级和新建国家级的管理计划编制。 (4)自然保护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2010 年以前,要使已建 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全部在编人员至少进行了一次业务培训。 20102015 年,所有自然保护区现有在编人员要进行第二次培训, 新增人员要完成第一次培训。 (5)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要在 5 年内,全部依法依规建立巡护等 管理制度。并对各岗位制定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对所有岗位进行 考核。 (6)在 2 年内,省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要依法建立国家级和省级自 然保护区的机构和人员管理办法。各自然保护区每年要根据规划制 定本年度的工作计划,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每年要根据管理办 法和自然保护区的年度工作计划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进行考核和 评价。 (7)在适当的时候,选择 12 个有条件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进行核心区土地征收试点。 (8)在 20062010 年,开展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的示范, 以及社会资金与政府合建自然保护区的示范。2011 年之后通过示范 推广到全省其它市县级自然保护区。 (9)20072008 年开展自然保护小区的管理示范,以后逐步推广。 4优先项目 (1)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管理办法 、 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 车八岭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 (2)南岭、湛江、象头山、车八岭、内伶仃福田 5 个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近期管理计划的制定。 (3)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的理顺:建设独立的自然保护 区管理局及各管理站,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制度,理顺人事制 度,制定自然保护区管理规范、巡护规范、岗位职能规范,确定林 地权属及管理权限,与当地政府、其它有关部门及社区建立良好的 合作关系。 (4)2006 年启动广东罗浮山自然保护区林场转制示范,包括建立 职工就业安置制度,妥善安排原林场职工;通过债权、债务的进一 步确定和移交,人事劳动关系的变更,原林场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的 建立等,使自然保护区从林场体制中完全剥离。 (5)理顺江门古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关系示范。通过确 定主体、范围界定、资源划分等,明确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关系, 划分管理权限;通过资源共享、利益分成等,明确自然保护区与森 林公园之间的利益关系。 (6)每年全省安排 23 期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每 期 50 人以上。 (7)2008 年之前完成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机构管理和人员考 核办法的制定。 (8)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核心区土地征收试点,市县级自然 保护区合建。 (9)全省 21 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制示范建设。 (10)在小鸟天堂自然保护小区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管理示范。对 小鸟天堂景区内的鸟类栖息地进行恢复及管理,对景区外的鸟类取 食地进行有效管理。 (三)科研监测体系建设 1目标 利用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地貌景观和受干扰较小的环境 本底优势,通过加大科研、监测站点及其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些 科研项目的开展和合作,完善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体系,使 之成为全省甚至全国相关科研监测的重要基地。 2建设内容 在科研方面: (1)省级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初步调查,由现在的 67%完成率提高 到 100。有条件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进行一次本底资源详查。 (2)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建设以常绿阔叶林、河口湿地、红树林等 生态系统类型为主的生态系统研究基地。 (3)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要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科研项 目上做到 “一区一题” ,科研课题达到“在经费上有来源,在技术上有保障, 在成果上有突破”的要求。 (4)开展自然保护区与科研院所研发合作,如粤港澳台自然保护区 科研合作,科研机构、大学、自然保护区共建科研基地合作等。 在监测方面: (5)按照国家的监测指标和部署,尽快建立自然保护区监测系统: 建立本底资源监测网络:在全省范围内按自然保护区类型,建 立固定样地监测网,包括森林、湿地、珍稀植物如兰科植物、苏铁 等。按每 1000 公顷布设 1 个监测大样地(点) ,全省共需要布设 1550 个自然保护区本底监测样地(点) 。 建立 10 个鸟类固定监测站(点) ,重点是鸟类环志站和疫源疫 病监测站点。包括:海丰公平大湖(候鸟) 、车八岭(海 南虎斑鳽) 、深圳(黄嘴白鹭、黑脸琵鹭) 、南澳(候鸟) 、始兴南山 (鹊色鹂) 、河源新港、龙门南昆山(白鹇) 、莲花山白盆珠(黑鹳) 、 湛江红树林(候鸟) 、茂名鹿湖顶等。 建立 20 个野生动植物监测站,加强对一些重点保护和广东特有 物种的监测。其中,野生动物监测站 10 个,野生植物监测站 10 个, 包括:曲江罗坑(瑶山鳄蜥、雉类) 、乳源大峡谷(雉类) 、茂名大 雾岭(穿山甲) 、粤北华南虎(华南虎、云豹) 、河源新丰江(桃花 水母、水鹿) 、车八岭(华南虎) 、平远龙文(苏门羚) 、乐昌杨东山 十二度水(黄腹角雉) 、台山上川岛(猕猴) 、内伶仃岛(猕猴) ;南 岭(南方红豆杉、广东松、长苞铁杉、伯乐树、兰科植物) 、曲江罗 坑(苏铁) 、高明合水(桫椤) 、廉江谢鞋山(野生荔枝) 、陆河南万 (红锥林) 、饶平山门山(苏铁蕨) 、深圳排牙山(银叶树) 、阳春鹅 凰嶂(猪血木、圆籽荷、杜鹃红山茶、虎颜花) 、连州田心(报春苣 苔) 、连山笔架山(伞花木、银鹊树)等。 (6)选择资源利用合理、效果较好的 5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 15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社会经济方面的监测工作。监测内容如生态 旅游、环境改善、社区发展等情况。包括:南岭、车八岭、内伶仃- 福田、象头山、湛江红树林、惠州罗浮山、龙门南昆山、台山上川 岛、江门古兜山、海丰公平大湖、梅县阴那山、潮安凤凰山、英德 石门台、肇庆大稠顶、茂名大雾岭、乳源大峡谷、珠海淇澳-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