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信仰的怀疑与对真理的筛选_第1页
对人类信仰的怀疑与对真理的筛选_第2页
对人类信仰的怀疑与对真理的筛选_第3页
对人类信仰的怀疑与对真理的筛选_第4页
对人类信仰的怀疑与对真理的筛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人类信仰的怀疑与对真理的筛选 从卡拉马佐夫兄弟探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想信仰 作 者:赵改莉 指导老师: 李 鹏 摘要:在信仰层面上,对于人类宣扬的上帝,与其 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持的态度是 一种崇尚,倒不如说是一种 怀疑。在 卡拉马佐夫兄弟 中,他通 过以佐西马长老和阿辽 沙为代表的信仰上帝的宗教信徒,与以伊万为代表的只承认现实生活的无神论者,两组 对立人物间的争论,来形象而深刻的凸现了自我信仰虚无的缘由。经由了对上帝的向往 与怀疑及后来对现世“ 魔鬼 ”的审视的心理选择过程后 ,最终他还是把浸透了仁慈与博爱 的真实的基督精神,奉为人类存在的最高真理。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信仰;怀疑;真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沥血遗作卡拉马佐夫兄弟 ,是这位天才艺术家 一生的丰富总结和生动的墓志铭。这部巨著在宣扬自己的基督国理想时, 又以更无情的事实来指证这种理想的虚妄;在对人道主义的怀疑及对信仰 的追求,这样两种力量的冲突下,他开始在上帝与魔鬼之间痛苦徘徊,甚 至绝望。面对上帝不存在,而人们却需要上帝的荒诞,他对每一个体存在 的真理开始了谨慎的筛选。 一 、对人类信仰的向往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关注着现实的苦难,但他更加关注的是人类灵 魂的苦难。他的作品总是在人的内心深处展开,在人的灵魂空间、精神世 界中展开,所以他感兴趣的是其笔下主人公自己对周围现实的一种思想和 评价立场。 “对陀氏来说,重要的不是主人公在世界上是什么,而是现实 世界在主人公心目中是什么。 ”1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应该是你信仰了什么, 世界就是什么。但在对于道德归宿和精神家园的痛苦求索中, “陀思妥耶 夫斯基对自己算不上一个主人,他个性解体又分裂,他想相信的东西却不 能给他真正的信仰,他想否定的东西却经常使他狐疑不决这一切使得 他主观上适宜做一个充满痛苦而又不可缺少的喉舌,来表现自己时代的不 安。 ”2,所以当他深深地感到了人类或自己信仰的虚无时,就竭力的去寻 找自己的答案,以便来填补人生在这里留下的空白。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所阐发的“善”必胜“恶”的信念,博爱 驯顺的道德伦理观,表现的似乎就是他值得为之献身的信仰对基督的 信仰。的确,在作品中作者没有回避信仰它的理由,他肯定上帝是应该存 在的,因为首先“如果没有上帝,人们也会把它创造出来” 3,他应该存在 于我们心中,唯其如此我们才成为人,成为在黑暗和罪恶中寻求光明的人。 上帝是我们的理想,没有上帝,人类将没有希望,看不到光明,永远生活 在地狱之中。其次,也只有心中有了上帝的佐西马长老及阿辽沙这样的人, 才能够透彻人类巨大的苦难,才能怀着大慈大悲之心去关注人们的痛苦, 也是他们对人类罪孽的牵挂与宽容,才使得人们有了病愈后的幸福,才获 得了忏悔后灵魂的自由。当佐西马长老跪在德米特里面前,一丝不苟地磕 头时,正如拉斯柯尔尼科夫跪倒在索尼亚脚下:“我不是向你下跪,我是 向人类的一切苦难下跪。 ”4他们以真诚友爱和宽容感染着每一个人,用上 帝的观念唤起了人类身上的爱,恢复了人们的人生知觉,保存了人民心中 上帝存在的真理。阿辽沙也同样幻想着通过爱来消除人类的苦难,实现人 类的团结和谐,达成自由与幸福,并且事实上对于上帝与宗教教义他也是 极其笃诚与虔诚的,所以很自然的他应该是上帝的信徒。他身上到处流溢 着的神性的光辉,让本来打算引诱他的格鲁申卡在他的真诚面前竟一下子 变得真诚起来了,并坦言道:“我是邪恶的人,并不善良我就是这样 一个人。 ”5接着,她开始忏悔般地向阿辽沙倾诉了自己的过去,以及五年 来压抑在心头的痛苦与仇恨,为的只是乞求阿辽沙的宽恕。正是阿辽沙的 理解和关怀,她身上的邪恶开始一点点的剥落下来,甚至在阿辽沙递给她 “一根葱” ,对她流露出一点真诚的爱时,她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忏悔的 泪水,灵魂从此得以拯救。面对受苦受难的人们如此容易满足的现状,陀 思妥耶夫斯基为上帝有这样的威力,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感到了莫名的 崇拜与向往。事实上在他看来,在苦难的人世里,无论对怎样卑贱或穷凶 极恶的人,都要采取人道的态度,给予无私的关爱,赋予他以人的尊严, 只有这样人类在宇宙中才能实现生命运动的高度和谐,才能找到基督的天 堂,所以想到人世的苦难与人类的萎缩,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真诚的向往 着人类崇尚的上帝,甚至也想把他们的上帝作为自己的信仰。但对这里 第 3 页( 共 9 页) “上帝”的信仰,陀氏的态度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干脆、坚定与忠贞, 作为一直关注着人类真实命运的作家,对于精神的信仰,陀氏总是冷静而 谨慎的。虽然上帝的“奇迹”赢得了人们普遍的信仰,也让他自己对那样 的世界充满向往,但社会的现实与生活的真实,让他还是很认真的对上帝 进行了思考和怀疑。 二 、对上帝的怀疑 的确,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上帝的态度是怀疑的,虽然他想试图通过阿 辽沙和佐西马长老来表现圣贤的形成过程和基督式的博爱力量,以便努力 证明上帝就存在于我们心中和我们周围,尽力表明唯有纯洁的认识和纯洁 的爱的火花,才可以使天堂变得明显可见, “人唯有选择皈依基督,才可 能实现自我人格的完美统一” 6;虽然这种在理性控制下,灵魂所契合的 和谐也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向往或追求的基督精神,我们也明白当他在 规劝人们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说服他自己的心灵去向人类信仰的“上帝” 妥协,也是在为自己的灵魂寻找归宿;甚至虽然在心底他相信在人群中, 他所追求的基督精神最终将高奏凯歌,但许多的事实还是让他无法证明这 些,还是让他有足够的理由去怀疑人类宣扬的“上帝”的真实。 当虔信上帝的佐西马长老死后不久遗体便迅速发臭变腐时,这样不合 “奇迹”理论里的逻辑现象,便让乡邻们有了嘲笑般的猜疑,让阿辽沙也 几乎因此改变他的信仰。的确,当精神与肉体间存在的永恒矛盾的悲哀凸 现在人类面前时,当连愚腐的人们都明白了尘世的凡胎肉身与天国的绝对 精神之间有着无法超越的鸿沟时,作者也清醒的认识到,在宗教精神与现 实罪恶之间,是找不到精神与肉体的完美契合点的。佐西马长老选择了理 想的天国精神却不能阻止他留在尘世里的肉体以超乎常人的速度腐烂变质, 特别是当人们这时也只把眼光停留在自己期望的理想与真实的现实间的落 差上,而对上帝宣扬的“爱”产生怀疑时,我们也只能无奈的承认:原来 他和小教士阿辽沙也只是在做着徒劳的努力,因为他们谁也无法把真正的 基督精神作为信仰,坚定的树立于人们心中,从而消除邪恶,阻止犯罪; 原来相比之下道德和信仰的力量是这样渺小。面对逻辑如此混乱的现实, 作者开始对上帝的世界进行批驳,对上帝的存在产生怀疑。 如果佐西马长老可以看作是作者理想的结晶,是他对基督或上帝进行 阐说的传声筒的话,那么伊万则最能直接显现作者对于现实的近乎残暴的 愤怒,是他靠近魔鬼的影子。作为有良知的艺术家,当作者意识到自己是 在唯心地梦想着在基督博爱力量的感召下,人类从此会走向永恒的和平与 幸福时,就凭借着现实主义的执着精神艰难地与主观偏见作斗争, “在提 出自己的完美理想后就立刻脱离自身,以一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观,抓住 这种理想的弱点,给予致命的一击” 7,一例反证便使自己构想的理想惨 不忍睹,这也是陀氏开始怀疑上帝的方式。而在伊万与阿辽沙和佐西马长 老的对话交流中,理想与现实开始了碰撞,两种截然对立的思想就关于人 类终极问题开始广泛平等的对话,同时这样的对话也凸现了陀氏怀疑上帝 的理由。 伊万是个受过极好教育,有着极聪明的头脑的青年,在卡拉马佐夫兄 弟中,唯有他最象费多尔巴夫洛维奇,伊万身上具有浓重的卡拉马佐夫气 质。他同样有强烈的生活欲,同样爱金钱,爱美貌的女人,爱平静舒适的 生活,与其父兄不同的是,伊万是个关心社会和人类前途的聪明敏感的青 年,头脑比其父兄复杂的多,因而潜在意识的流露也隐晦难察得多。生活 在社会急邃转变时期的伊万,目睹到了许多无法解释的社会现象,也正是 这些不可理喻的事实及他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才让他动摇了早先 人们给他的信仰和理想,进而对社会和人类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受虐儿童 的苦难让他认为“一个让孩子无辜受难的世界实在是太荒诞了,这不是仁 慈的上帝创造的世界” 8,所以他宣称:“ 我决不接受最高的和谐,这种 和谐的代价还抵不上一个受苦孩子的眼泪” 9,就这样在对上帝尖锐的批 判中,他的思想经常陷于重重矛盾之中,发生着信仰危机:既渴望人与人 之间真实的关爱,又坚决的反对“上帝”虚无的仁慈。他虚拟的宗教大法 官与耶稣的会谈是关于人类最终的抉择宁愿归顺充满“原欲力”色彩 的魔鬼,也坚决不向飘渺的上帝妥协。在这样关于有神与无神、神权与世 俗法律的思辨过程里,尤其对于全世界广泛存在的受虐儿童的苦难的提出, 他是一改寓言式轻松冷静的外表,而以现实作为寓言营构的基础,指证出 在宗教的虚弱本质以及尘世痛苦之下,所谓的“天国幸福”的虚渺与无凭。 在这儿他以人的名义对上帝的公正和仁慈作出了有力的质问,对上帝的世 界进行了尖锐的抗议,从而否定了上帝存在的合理性。的确,父辈们将世 界搞得一团漆黑,却要求无辜的孩子们必须接受它,如果上帝真的存在, 第 5 页( 共 9 页) 如果上帝是万能的、仁慈的、正义的,他创造出的世界就不该是这样的邪 恶,就不该是这样的不合理。既然现在上帝的世界是如此的丑恶,如此的 荒谬,而上帝也从不关心人类的苦难,从不挺身而出来拯救人类的苦难, 那么就只能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或者如尼采所说,上帝不过是一道粗暴 的命令:“你必须服从。 ”10随着上帝的形象在伊万的现实而深刻的批驳 中逐渐的淡化与模糊,作者也通过伊万的梦魇中的魔鬼道出了自己对上帝 的怀疑:“在现在这个时代信仰上帝是开倒车” 11 。当人类在充满关爱与 仁慈的上帝跟前也不能获救,找不到理想天堂,信仰上帝也已不合时代的 步伐,而人类又需要在上帝与魔鬼之间做出选择时,那么我们是不是该皈 依自私而丑恶的魔鬼呢?虽然伊万对上帝的反叛的宣言已经很嘹亮,很铿 锵了,但作者还是在精神层面上深刻的思考着,对信仰的归宿进行着严肃 的审视。 三、对展示原欲力魔鬼的审视 当人们都开始嘲笑上帝,作者也在怀疑它时,就有另一层面的精神倾 向凸现出来了,即包括作者在内的人们,这时都更愿只承认现世里的“面 包” ,而不是天国里的天堂,以为能够很真实的维护物质上自我的自由、 自我的存在就是远远超越上帝的现世真理了,所以这时为所欲为的“魔鬼” 的力量似乎就更能给以他们更真实的安全感了。因为“陀氏认为每个人心 中都潜藏着一个魔鬼和向往着一个上帝” 12,所以既然上帝不存在了,那 么世界就只能是魔鬼的闹剧,别的什么也不是。既然上帝不存在了,那就 无所不可,干什么都是合法的了,甚至犯罪。这样几乎等同于魔鬼的再现 的为所欲为,应该可以让他们获得远远多于上帝局限中的自由了,但事实 上这样魔鬼般的人类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天堂,是否享受了真实的和谐呢? 作者把魔鬼式的行为及信仰放在了卡拉马佐夫家族里,尤其是老卡拉马佐 夫和伊万身上,从而在他们的人生注脚中寻找着自己的答案。 其实这里所宣扬的“无所不可” ,实质上是人性中隐藏的本能的、没 有理性参与的力量,也可以说是与上帝相反的魔鬼的力量,也是陀氏多次 强调的卡拉马佐夫家族血统中那种强烈的“原欲力” 。比如,老卡拉马佐 夫的行为就是这种“原欲力”的鲜明体现。他年轻时是寄食与富户的丑角, 后来靠不正当手段发了家,是集贵族地主的没落腐朽、昏聩与资产阶级暴 发户的自私冷酷,腐化堕落于一身,既卑劣无耻,道德沦丧又贪婪阴险, 狠毒残暴,叫人战栗的恶魔;是彻头彻尾的吞噬了上帝,只靠现实欲望的 本能冲动来过活的人魔。他身上的人性已被恶魔般的兽性所吞噬,人间的 温情与爱也被他远远的抛在身后,因为他选择了一条弃绝上帝的道路,走 的是一条原始的回归路,即人性蜕化为原始的兽性,他心中没有了上帝, 也断绝了与神的联系,所以他失去了任何道德的界限与局限。这种无信仰、 无道德、无局限使他人性中恶的潜能得以回归,行为变得为所欲为,不受 任何约束,而老卡拉马佐夫这样恶的膨胀是一种原始性的回归, “所谓回 归,即人使自然的发展过程停滞乃至倒退,陷入荒诞和迷误的一种倾向, 它使人的存在与本质不断的疏远” 13。弗洛姆在论述恶时也曾说: “恶是 人所持有的一种现象,恶是人回归到前个性状态的,并消除人所特有的理 性,爱情和自由的企图。 ”14既然为了实现地上的面包而失去追求自由的 愿望,同样是一种巨大的苦难,那么作为上帝的叛逆者,老卡拉马佐夫最 终也应该没能拥有幸福,其醉酒后希望有一个精神和道德坚强正派的人守 护在身旁,及最后不能控制情欲而丧生,更进一步的证明,在魔鬼的世界 里人们一样没有找到灵魂的宁静。 如果说老卡拉马佐夫在魔鬼世界里,是因过于盲目张扬缺少理性控制 而失败的话,那么崇尚也注重理性思考的伊万在“原欲力”的驱使下,是 否赢得了魔鬼的庇护呢?虽然他对上帝的存在有着深刻而理性的认识,但 这并不意味着他就真的懂得善的意义,尽管他博学多识,热爱生活,但一 切都没能阻止他扮演内心险恶、唆使他人杀死亲身父亲的混蛋。为了继承 遗产,他盼望父亲早死,因为爱上了哥哥的未婚妻卡捷琳娜,他希望哥哥 与父亲争斗,让“一个混蛋把另一个混蛋吃掉” 15这样他就达到一箭双雕 的目的。虽然这种“杀父”念头没有流露于外,因为这样危险的念头既不 能表达,甚至也不应去想它,但正是这样受压抑而不能表达的敌意成了他 性格结构中的一种动态因素,从而致使在不自觉中他向白痴斯迈尔加科夫 灌输了无所不为的犯罪思想,实现了借刀杀人的目的。他身上这样的恶使 斯迈尔加科夫都感到害怕,不仅因为他告诉斯迈尔加科夫“世上无论什么 事情都可以做,将来什么都不应加以禁止” 16,更因为他的恶是以善的面 目出现的。当斯迈尔加科夫把他恶的真实心理给揭示出来时,他终于因没 有信仰而在人性超越的上帝与人性原始回归的魔鬼间的撕扯中走向了疯狂, 第 7 页( 共 9 页) 远离了宇宙生命的和谐,随着他的疯狂,我们都意识到魔鬼有时虽有可能 给我们“地上的面包”但终究还是不能彻底拯救我们人类,不能为我们的 灵魂提供栖息的地方。面对上帝与魔鬼都把人类抛弃的尴尬,作者没有放 弃自己,他静静的在人群中筛选着我们个体存在的普遍真理。 四、对于存在真理的揭示 当上帝不存在时,面对这样人欲横流、犯罪赎买、受苦死亡、郁郁寡 欢、瞬息万变的生活氛围,作品里的主人公也明白这样的时代里没有什么 是永恒神圣的,没有什么是坚不可摧的,所有都有着意料不到的迅速转折, 于是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便成了人们内心普遍的愿望,所以他们就在紧 张的追求与探索的折磨及挣扎中张扬着自己的见解,叙述着自己的惶惑与 不安,竭力显示自己的意识,似乎要争做自己的主人,但实质上他们都在困 惑中沉迷着,最终还是作为清醒的旁观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他们揭 示了个体间相互存在的真理,为人类的灵魂筛选出了一个适宜的地方 基督精神。 当然,这里作者所宣扬的基督精神,不是仅仅有上帝的形式上的或观 念上的基督,而是要人们在肯定现实规律与逻辑的基础上,一种发自人类 灵魂深处的,真实的相互关爱与相互尊重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是只要大家 违心的惶恐的接受能创造“奇迹”的上帝的概念式的信仰,而是要人类以 实实在在的博爱的信仰来塑造心灵里的基督的上帝。事实上这种基督精神 在作品中也是贯穿始终的,只是因作者在让众多和音在歌唱信仰交响曲时, 压低了自己理性的声音,直至当人们怀疑和嘲笑了上帝,也揣度及嫉恨其 魔鬼时,他才悄悄的把他看到的而被人们遗忘了的或模糊了的基督精神清 晰的凸显在了人类面前,这也是他苦苦执著和坚守的信仰,是从群众中筛 选出的人类存在的真理。实际上在作者看来,这样的基督精神一开始就存 在于人们的周围,只是人们不是把它当作信仰而只是看成创造“奇迹”和 神话的上帝。例如,正是佐西马长老基督式的博爱暂时性的给人们带来了 希望,拯救了一些人的灵魂,让他们的心灵有了片刻的宁静,但遗憾的是 这种真诚的基督精神的爱,只真实的存在于佐西马长老及阿辽沙心中,当 佐西马长老去世后没有创造出人类期望的奇迹时,由基督精神塑造成的上 帝形象在人类心中遭到了嘲讽,开始坍塌。没有精神实质的信仰就是这样 的脆弱,人们存在的悲哀就是只欣赏、渴望、向往、形式上的概念化的飘 渺的只能创造奇迹的上帝,而一点都不懂用心中点滴真实的爱,去在同类 中构筑起真实的充满博爱色彩的真正的基督的上帝。也是看到人类在生活 及信仰边缘处挣扎的混乱,伊万才在基督精神里“仁慈”力量的推动下, 对上帝的存在进行了深刻的怀疑与否定,从而让我们更深刻的明白了,作 者所赞赏的基督精神是贴着大地行走,能温暖人类灵魂的力量,而不是在 现世里遥不可及的,高高在上的只披着基督外壳的“上帝” 。作者笔下的 基督是伟大的,是真实的,他与人类 心中崇拜的上帝是截然不同的,这 里的基督是能够让格鲁申卡有着脱骨的的转变,让德米特里主动的、情愿 为自己赎罪的真实的上帝,而不是只有着仁慈虚伪观念的上帝。也正是这 样真实的基督精神才让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多种思想和人格在这个名 为“畜栏”的世界里从不和谐最终走向了和谐。而阿辽沙以宗教信徒的化 身进一步的让我们明白了作者宣扬的基督的意义是耶稣的真实。当一 个创世意义的上帝在阿辽沙的心中宣告死亡时,另一个上帝却在他心中高 高的站起来了,它就是耶稣,一个人身上的人,他向我们证明了基督和上 帝的区别,没有上帝但是有耶稣,不信仰上帝但是可以信仰耶稣, “耶稣 告诉我们了世界荒诞的实质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创造了人类,却不能防止人 类犯罪” 17。 。 也告诉我们它的意义就在于以上帝的名义教人们互敬互爱, 要给在荒诞的世界中苦苦挣扎的人们以希望。懂得了“一棵小葱”的真理, 即“爱”就是耶稣事业的全部内涵,我们也明白了,因为上帝不存在所以 人类可以不信仰上帝,但既然苦难是人类永恒的状态又没有人能够真正拯 救人类,没有人能够帮助人类摆脱苦难,那么我们就需要基督。只有爱一 切人,宽恕一切人的基督精神才能给沉沦的人们一片纯洁的天堂。 至此,我们明白了作者归根结底是要告诉我们:在没有上帝的世界里, 人类该依靠什么精神活下去?经过了艰苦的心理斗争,陀思妥耶夫斯基还 是选择了以“爱”为全部事业的基督,告诉了我们他追寻的答案,即要依 靠没有什么能比其“更美好、更深刻、更可爱、更智慧、更坚毅和更完美” 18的基督。这是作者一生苦苦追寻的信仰,也是为人类筛选出的存在真理。 第 9 页( 共 9 页) 参 考 文 献 1 巴赫金.语 言创作美学M . 北京:商务书馆,1976.第 316 页. 2 A . B 卢那察尔斯基.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声部性”J .新世界,1929,(10) 第 76 页. 3589101416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M.耿济之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 版社,1993,第 266;525;365;365-367;626;1053;852 页. 4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第 375 页. 6 董尚文.圣 爱与反抗J. 外国文学研究,1999, (1)第 128 页. 7 祝科.苏州大学学 报J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2),第 70 页. 11 叶尔米洛夫著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论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第 278 页. 12 肖四新, 涂晓艳.原始回归与人性超越C.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第 48 页. 13 埃里斯弗洛姆 .人心 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8,第 142 页. 15 何云波,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第 46 页. 17 陈建新.难的史诗论卡拉马佐夫兄弟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1) 第 32 页 18 陀思妥耶夫斯基 选集.书信选C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第 69 页. The doubt for the faith of mankind and t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