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张承志《北方的河》中创作个性比较_第1页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张承志《北方的河》中创作个性比较_第2页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张承志《北方的河》中创作个性比较_第3页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张承志《北方的河》中创作个性比较_第4页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张承志《北方的河》中创作个性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静水的平和与激流的热烈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张承志北方的河中创作个性比较 内容摘要:通过分析对比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张承志北方的河创作个 性的不同特点。据此可知这两部优秀的知青小说,奠定了史铁生作为时代的深思者和张 承志作为时代的呐喊者的创作基调,并影响了他们以后的创作走向。 关键词:创作个性;背景色彩;人物个性;意象含义 史铁生和张承志是一个不可磨灭时代的两位代言者,他们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均 是从北京插队到农村,以写知青生活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之后成为著名作家。二者都是 理想主义者,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因为那段生命的历程而倾情于乡村的记 忆,在回味知青生活的历练和苦难中,更多地感受着一种人生的给予和体验以及由此而 来的甜蜜。史铁生自身不幸而坎坷的人生境遇,限制了他的活动自由,但同时也给予了 他独特的思考方式与犀利的人生体悟,他的自我超越与彻悟人生带给人的深厚精神内涵, 于无声处给人们以撼人心弦的力量,这种力量在撼人心弦的同时,又赋予了一种心灵和 精神上的宁静与平和,处处显现着通达睿智,因此史铁生的创作呈现着一种理智的、静 水流深的平和淡定。而张承志恰不为此,他激越热烈,有着一种类似英雄主义的粗犷与 雄浑,这使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种摄人心魄的劲道扑面而来,这种力量 又给予人们一种激情和气势上的豪放磅礴,如激流奔涌,常有一种呐喊和呼啸的生命力 量,因而他的创作呈现着一种激情的热烈。 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创作于作者结束知青生活回城十年之后的1983年。 这是他在病榻上写出的一篇牧歌似的散文化小说。用史铁生的话说,“创作清平湾是因 为病着,因为真心想念”。小说以牛起笔,娓娓而谈,字里行间,一种宁静悠远安然流 淌。张承志的北方的河历来被认为是其扛鼎之作。小说在“他”对北方几条大河的 考察、追忆和神往的足迹中,穿插了一段“他”与一位女摄影记者的爱情。文中的“他” 有呐喊,有沉默,但是一样不抱怨,只是努力去追求,不顾一切的奔向远方,在“他” 身上,淌着数条大河的血脉,这些血液中有沧桑,沉稳,坚定,激昂的因子。可以说 北方的河充满了如大河浪涛般的激情,主人公身上奔涌着浓重的英雄主义色彩。 一、背景色彩的宁静与雄浑 以常人理度之,史铁生在这场知青运动中付出的代价最为沉重,他在插队时得了重 病而后下肢瘫痪,他有理由对农村这段生活怀有不满、逃避、抱怨甚至不堪回首的痛楚, 他可以高声的去埋怨,批判,然而在清平湾小说里,读者看到的却是田园式的古朴清纯 的宁静和一种追忆往昔的浓重思念。 有人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生活称之为是原生态的底色背景。陕北山村的生活 贫穷,但这里的一切不再因为贫穷而沉重无比,相反对照乏味的城市生活却显现出无比 的诗意。“遥远”不仅是说地域,还有时间乃至于审美的距离。十年的时间,“我”经 历了由健康到瘫痪的重大变故,几欲自杀,经历了从繁华的都市被抛到荒凉的乡村,再 告别乡村回归城市。过去的一切痛楚都已遥远有些模糊淡忘, 但尖利的时光不能磨灭的 却是那些温馨而又心酸的回忆,这些东西是“我”可以躺在病榻上,坐在轮椅上去品味 和深思的东西。在夜夜的怀想中,清平湾里流淌着的是青春的记忆和“我”一去不复返 的宝贵。小说的题目名为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但通篇几乎没有独立的段落刻意的描 写清平湾,较为集中的一处是说那两位盲人说书时不经意的一句: “像是村前汩汩 而流的清平河水 ”,“河水上跳动着月光。 满山的高粱、谷子被晚 风吹的 沙沙响, 时不时传来一阵响亮的驴叫。” 这样的宁静里,“我”可以静思,也可以怀念。在“我”和破老汉等乡亲们的眼里, 清平湾是生命中的一部分,睡时是你身下的床,起来又是眼间的光,它引不起你的格外 注意,更别说是以欣赏的目光刻意描绘它一番了,一切都是极其自然。而在张承志笔下 的北方的河,则处处显出一种雄浑的热烈。他不吝笔力的描写小说里的五条大河 黄河、湟水、永定河、额尔齐斯河、黑龙江无论是在意念中还是在梦境里抑或是在 活生生的目光中,无一例外都有着粗犷古朴热烈的力量,黄河如父亲般的含蓄包容,湟 水如血脉般的沧桑沉稳,额尔齐斯河如母亲般的沉默给予,永定河的坚韧耐性,黑龙江 的蓬勃激扬,一一呈现。尤其一开头,作者便浓墨重彩,以凝重而浓郁的色彩,展示北 方大河黄河的雄浑风貌和它的血性澎湃,生活背景因此着上了一层厚重深广的色彩。大 河背负着的是一种民族的重望,而“他”则是承担起自己选择人生,选择前方的压力, 大河是“他”一生的主题和力量源泉,“他”能全力前进,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大河的召 唤和鼓舞,所以全文充满了苍劲雄伟的热烈,显示着人物内心的不倦追求和阳刚之气, 作品的主旋律昂扬着一种激烈雄浑的力量。 二、人物个性的平静与热烈 史铁生似乎没有刻意地去描摹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在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展开一幅幅生 活场景,让这些人物在清平湾的黄土地上平静地喂着牛、唱着歌、弹着三弦琴、憧憬着 大城市,过着平常的日子。作品中的“我”坚韧平和冷静,破老汉饱经沧桑,如厚重的 黄土一样朴实,留小儿淳朴懂事。乡亲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以坚韧的毅力和牺牲精神, 保持着自己美好的品德,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进取的精神让他们在那个年代不断地 生存繁衍。在那里,虽然生活是坚硬,是贫穷,但人们坚持的是勤劳,一年四季为坚守 生活而劳作,与这清平湾朴实、善良、坚韧、宽厚的精神一起经历时光的颠沛,让“我” 和“我”一样的知识青年在远离一些东西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享受到湾中生活的 给予的温暖。 张承志曾大声辩解过,无论我们曾有过怎样触目惊心的创伤,怎样被打乱了生活的 步伐和秩序,怎样不得不时至今日还感叹青春,但我们是得天独厚的一代,我们是幸福 的人。在逆境里,在劳动中,在穷乡僻壤和社会底层,在思索、痛苦、比较和扬弃的过 程中,在历史推移的启示里,我们也找到过真知灼见;找到过至今感动着、甚至温暖着 自己的东西。他们相信,会有一个公正而深刻的认识来为他们总结的:那时,他们这一 代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和选择才会显露其意义。但那时他们也将为自己曾有的幼稚、 错误和局限而后悔,更会感慨自己无法重新生活。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的基础。但是, 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里会有一 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新生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 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从这种观点看来,一切又应当是乐观的。 由于他至今感动、温暖,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永远富有激情气势,永远有着向前,向 前的奔流姿态。同清平湾里的“我”截然不同,“他”这个北方河的儿子,这个黄河和 额尔齐斯河的儿子,健壮、坚定、自信,像一股呼啸而过的风,又像“一团一块”“沉 重凝固”的大河水,裹挟着厚重的历史和生活的希望呼啸而至。“他”有着年轻人的冲 动与血性,心性之下横渡黄河,有着百折不回的英雄气概,追求面前直面党委书记, “他”更坚定不移地考察大河、关注社会,激情澎湃地做诗、埋头苦读、撰写论文,抱 回一摞又一摞的书和资料冲刺考研而且自信一定能考上。与其说“他”是生活中的返城 知青,不如说是存在于自己精神世界和理想王国中的人物。“他”张扬、抗争、努力, 不满足于现实,有自己的愤世嫉俗但却不仇视痛恨一切,我行我素,为自己的追求全力 向上的个性, 使得“他”充满了昂扬的气氛。为了那张决定命运的小小准考证,徘徊、 矛盾、抗争,直面权势。而其他的几个人物,徐华北的不屈抗争以及不能称作野心的追 求,“她”的理想和爱情观,也多半有着相同又各异、棱角鲜明的个性。这样的人物形 象与史铁生笔下平和的“我”一起构成了知青小说丰满的人物画廊。 三、意象含义的恬静与阔大 作家梁晓声称:“写知青首先是写历史,写群体命运历程。”20 世纪80 年代的知 青文学,无论是表现自己的内心伤痕还是凭吊自己已逝的青春,无论是对青春理想主义 的歌咏还是对往昔生活乌托邦式的追忆,都带有难以抑制的重新走入历史、阐述历史的 欲望。在史铁生和张承志的笔下,清平湾和北方的河,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和几条大河, 而是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和一种理想的意象。二者分别以意象含义的恬静与阔大同样 充实着人生,填写履历的空白,感动读者的情怀。史铁生说,十年里磨灭不了的就是让 人深思的东西,令很多人回想着的“清平湾”,在当初似乎是知青们的青春祭坛,之后 便真真切切地成了他们的无限怀想的精神乐园了。当众多的知青们带着一身乡村的疲惫 返回城市时,他们还对城市充满着憧憬,他们以为等待他们的将是崭新的生活,但是很 快却发现,离开了几年的城市已不再属于他们,尽管他们以城里人身份重归,骨子里却 涌动着乡村的情结,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以乡村里的古朴对抗城市里的喧嚣,以乡村里的 诚挚厌恶城市里的奸诈,城市的躁动中的文明对于他们极为陌生,甚至构成了生存的威 胁,城市不再真正属于他们,怀想则成了他们的心灵慰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便 成了精神的美丽家园,神圣的平和理想王国。越是与现实的冲突碰撞激烈,越是显示出 清平湾的清新自然与恬静。这也就是史铁生为什么在十年后写下了我遥远的清平湾, 以及致残后又回到了延安地区,重回清平湾写了插队的故事。 张承志的北方的河,则有着深沉的意象。北方的黄河“古朴”、“凝重”、“浩莽” ,“老实巴交又自信强悍”,充满了父亲的力量、威严和责任感。“他”没有血缘上的 “父亲”,这河便是他精神上的父亲,饱经风霜却又青春勃发,时时护佑着血气方刚的 儿子,而“他”便以黄河之子的情感身份恣意妄为,惯养着自己的“野性”,变成河的 精灵。这种意象的含义给小说人物的活动和感情提供了更为深广和阔大的背景。湟水里 破碎的彩陶片象征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源头, 让“他”找到了自己的血脉; “他”曾抱着马的脖子游过的额尔齐斯河,是“他”心中如尊敬母亲一样深爱着的另一 个“母亲”,那里有过“他”青春的热情和愤怒和情感认同;而“他”将要奔赴考察的 黑龙江,将是新生活的起点,呼喊着“他”,引导“他”在地理王国开始新的事业;细 小的永定河,给苦恼烦闷挣扎的“他”以沉着坚韧的精神支持。意识流的写法让时空和 情感奔突跳跃,在整个北方展开自己的追寻脚步,西到额尔齐斯河,东至黑龙江,黄土 和岩石的分割线,这样阔达辽远的场景只是要把胸中饱含的一一铺展开来。张承志想要 表达的是自己超出知青生活的,一个经历了悲喜,经历了乐观与悲观的“得天独厚”的 “幸福的人”的思考感悟,拿出来的是在逆境里,在劳动中,在穷乡僻壤和社会底层, 在思索、痛苦、比较和扬弃的过程中,在历史推移的启示里,找到的真知灼见,找到的 至今感动着、甚至温暖着自己的东西。 背景色彩的宁静、人物个性的平静以及意象含义的恬静共同形成了史铁生我的遥 远的清平湾的如静水深流般的平和基调;而背景色彩的雄浑、人物个性的热烈以及意 象含义的阔大,则展现了张承志北方的河小说创作的激流奔涌样的热烈风格。在这 两篇小说中,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形成了以后创作的基本格调和风格走向。史铁 生的平和更成为他对社会世界的观照态度,他谈生论死,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