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往”的路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老子的“道”_第1页
在“交往”的路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老子的“道”_第2页
在“交往”的路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老子的“道”_第3页
在“交往”的路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老子的“道”_第4页
在“交往”的路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老子的“道”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交往”的路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老子的“道” 中西哲学不仅需要“比较” (comparison) ,尤其需要“交往” (“交流” ,communication) ; “比较”重在“分析” 、 “观察” , “交往”重在“体会” 、 “理解” 。 欧洲的民族是“哲学”的民族,自古代希腊以来,以概念、判断、推理的结构方式,使“哲 学”成为一门“科学” , “爱智者” (?) ,成为“哲学(家) ”(?) 。中国古代的“爱智者” 始终是“思想家” ,而不是“专门家” (scholar scientist) 。古老的东西方民族在哲学上遇到的当然是相同的问题棗宇宙、人生的本源性问 题,但它们的把握方式、因而它们的历史发展是不同的。 欧洲的哲学思想,从近代以来,集中反对“形而上学” ,即对那种把“哲学”作为一门“科 学”而以一般的概念体系来结构,感到不满。于是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通过对理论 理性的工具的批判,划出知识的界限,揭示形而上学的虚妄性,重新确立“理念”在本源性 思想中的地位。康德这个思想路线,经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发展为现代胡塞尔之“纯心 理”之现象学。胡塞尔认为他已在根本上揭示并恢复了柏拉图“理念论”的本意,他的“生 活的世界” ,就是“理念的世界” 。 “世界”不是我们“科学研究”的“对象” ,我们就是“生活” “在世界中” 。我们对“世界” 的“意识” ,不是“对象性”的概念;“对象性”思想方式的克服,也就是“形而上学”思 想方式的克服,事实上也是欧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传统思想方式的克服。胡塞尔晚年所谓 欧洲文化之危机,即对象性思想方式之危机。 然而,胡塞尔的现象学仍以建立一种与一切对象科学完全不同的“人文科学”为目的,因为 它排除(括出)一切“对象性”之“经验” ,故为“最严格之科学” 。 “这是桌子” ,固不需明析“桌子”诸经验之属性, “桌子”这个概念亦非由此众多属性归纳 而成,故“桌子”并非种属之特性(物之性) ,而是“理念” (观念) ;“理念”先于诸种属 特性而出现,但毕竟与“物之性”有多种纠葛。诸种“理念”要构成我们的“生活的世界” , 仍需一个“体系” ,以“理念”之“体系”代替“概念”之“体系” ,终也并非探本求源的办 法。人们不要忘记,在“这是桌子”这个命题中, “桌子”之前尚有一个“是”字,它比 “桌子”之“理念”更根本。推而广之,它是比一切“理念”更根本、更原始的“是”或 “在” (Sein Being) 。胡塞尔说,我们睁眼看到的这个“世界” ,是“理念”的世界,海德格尔则说,我 们所看到的最本源的世界是“存在”的世界。 “世界”向人(Dasein)显现(开放)为 Sein。 “理念”固不是经验意义上的“概念” , “Sein”也不是经验意义上的“对象性”或 “物质性”的“物” 。 “物质”是永恒的,但“理念”和“Sein”都是“意义” (Bedeutung) , 只对人(Dasein)开放。 “世界”与“人”同在。 “理念”为“有名” , “存在”则为“无名” 。 “无名”比“有名”更为本源。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 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 ”(25) 此处所谓“道” ,很像古代希腊之“?” ,但是“Logos”意义下之?,而不是“水” “气” 。 Logos原意为“度” ,但不是计量工具意义下之“度” ,而是本源性的“度” ,是世界向人显 现出来的“度” 。 “道”在金文为“*谈” ,为(敌)人走在路上的意思,是“对方”向“我方”显示出来的路, 但又非静观之“客体性” (对象性)的,而是要来“攻打”或“偷抢”我们的“路线” 。 “道” 是天地向人显现出来的“度” 。 “我”所“见到”的“道”为“德”“德”在金文为“* ”,以“目直视”易“首” 。 “道”和“存在” (sein)都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源性关系,都是“世界”向人显 现出来的一种本源性的“意义” 。 不错, “天下本无路,路是人走出来的” ,但天地也已向人显示了最本源的“路” ,人总是依 天时、地利来做自己的工作的。 然而,人筑出的路是可以改道的,天地向人昭示的最本源性的“路”却是“常恒”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老子说,流 行的、通常的“道”椈蛑饕侵溉寮抑溃炭稍坏溃皇恰俺:恪敝暗馈保坏笔绷餍 械摹摹懊睏 或标志社会地位之“名分” ,固可曰“名” ,但不是“常恒”之“名” 。扩大来说,经验的 “道”和“名” ,都不是恒常的,不是本源性的“道”和“名” 。所以第二章说:“天下皆知 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经验的美、恶和善、不善是会转化的,王 侯将相的名分也不是长久的。天地本无名(分) ,人“命名”万物以使万物成为万物。天地 本无名,所以“道”无名而有。 “有” 、 “无”都与“名”相应。天下万物皆有名,只有“道” 无名。所以在老子看来, “名分”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永久的,于是“正名”非大道。 “名”为“器”之“名” , “道常无名,朴。 ”(32)这个比喻在古代是很有说服力的。 “朴” 有点像亚里士多德的“质料” ,无形(无器形) ,无名。 “朴”非“器” ,但却是“器”之本。 故“道”为万物之本,无(名)为有(名)之本。 “无”不是“真无” ,不是字面上的“无” ,不是经验上的“无” ,也不是萨特的“意识” 。古 代原子论的“虚空” (?)仍是一个“始基” (?) , “原子”与“虚空”相生而成宇宙。 “道”非“器”而“无名” , “道”为无名之器, “非器”为“空(器) ”,是为“冲” (盅)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4) ,因其“空”而能容物。这是古代对于“空” 、 “无”的想象, 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无”即“无名”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今,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 今冥今,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21) “道之为物” ,不必拘于字面,但为无名 之物,有“象”而无名,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14) 。 “物”为经验之万物,万物皆“器” ,为我所用;“道”为无名之“象” ,似有(物)而无 (名) ,所以说是“恍惚” ,但却为万物之本, “我”亦为“道”所“导” 、 “象”为一种“显 现” , “世界”向入显现“象” ,显示“度” ,指出“道” 。 “道”固非“器” ,故不为人“用” , 然“道” “引导”人的活动。人既不以主观之好恶(欲) 、也不以既成之定分(礼)行事,人 依“道”而作,故老子倡“无为”之说。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无所作为” ,而是强调非 “人”之“为” ,乃“道”之“为” 。不为宫室、器皿、华服、骏马而为,亦不为“名” 、 “位” 而为;去人之为,得道之为,去有限之为,得无限之为,故无为无不为。 海德格尔之“存在”为“明” ,老子之“道”为“玄” 。海德格尔乃是拟哲人眼光来看“存在” , “去蔽”得“真” ,则“明” ,这是从古代希腊以来欧洲入追求的理想境界;老子设以常人 眼光来看“道” ,则深不可测,玄奥不透。 “存在”在知识上无以名之,所以也应是“玄” (不明) ,知识无法使“存在”的“意义” “显现” (明)出来。 “无名” ,因而用经验之范畴 不能把握, “无名”为“暗” ,为“玄”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 , “妙”即“无名” , 不可“名” “状” 。然而, “无名”非“真无” , “无名”而“有” ,是谓“妙有” ,这当是后人 发挥出来的说法,但“无名”之“有”实即为“道” ,为“存在” 。 至此,可以看出,人类在体察本源性问题时的一种相同的倾向:“去” (无、否定、使无) 一切既定之“道” 、 “名” ,以求各种名分(万物、社会)出现之前之纯然境界。对这种境界 “晦” 、 “哪”之别,说明了东西方文化关于“人”的观念的不同。存在和道,对经验的人来 说,深不可测,晦暗不明;但对 Dasein来说,或对有 Dasein意识(觉悟)的人来说,则如 柏拉图洞穴之喻所谓,乃是透明、无隔、无碍之境界。 “我在世界中” ,我与世界同在, “人” 是“存在”和“道”的“邻居” , “人”诗意地存在着。 “Da”如一道光线,照亮了世界之 “道” 。人在“道”上。 “人”开辟着“道” ;“道” “导引”着“人” 。 对经验的人、普通的人来说,因“存在”和“道”常“无名” ,因而是不透明的。世上若无 尊卑、长幼、高下、贤愚、善恶之分,则可谓“玄” 、 “清”谓“可辨” 。 “辨”什么? “辨认”万物。如万物无名只有恍惚之“象” ,则无从“辨认” ,故“无名”实为“无知” 。 在本源性层次上的“无知” ,只有“圣人”能做到,故 曰“大智若愚” 。 老子书第 20章所述,就是“圣人”与“众人”之区别。 “道”有“象”而“无名” 。 “象”固不仅是感觉意义上的“印象” 、 “形象” ,而是“世界” 向“人”显示的“征兆” (sympton) 。 “象”指示着“道” 。深山结庐,湖上泛舟,秉烛夜读, 都是山山水水提示了人,我们才去作渔樵耕读的事。世界不是暴虐之君主要我们服从,世界 也不是柔弱之婢女任我们驱使,我们在世界中,我们是世界的一个部分。我们所作所为,并 非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世界,而是在世界向我们的提示下,做我们的工作。 世界的提示(index)使人做事有“依据” ,但“依据”不是“名分” ,不是事物的“概念” 或“理念” 。不是“小人”尽“小人”之责, “君子”行“君子”之事,因为天下本无定名、 定份。但人又不是随心所欲的,人的行为要有“法” ,即要有“依据” 。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5)老子的时代,没有“Nature”意义上的“自然” ,所 以不是说“道”之上(或之外)尚有一个“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为“本然” 。 “道”别 无自身以外的“法” 、 “道”法“自然”即“道”法“自身” , “道”本“自然” 。从这个意义 上说,即从“道”因“无名”而不是知识对象之 Nature而言,老子的“自然”与海德格尔 理解的“?”相近。但由于海德格尔的思想以 Dasein为中心,而 Dasein又是时间性、历 史性的,所以海德格尔的“?”为“生长” (?) ;但老子的“道”则是“不自生”的( 7) ,不(自)生,故不(自)灭,才能天长地久,才能长生。 “道”生万物,而不自生,即 “道”不是生出来的。母为子(万物)命名,但不自名, “道”无始无终,是为“自然” 。 “自然”者,重在一个“然”字。这样,老子的“道”不是从 Dasein立足点来看,而是从 普通人的立足点来看的。 “道”比芸芸众生长久。 “道”为“无时限性” 。 “无时限性”的“自 然“,而又不是科学性、知识性、对象性的 Nature,所以它是古人带有原始性、想象性、 幻想性的思想,而不是今人的思想。从海德格尔的眼光来看,也许问题仍出在 Dasein的意 识不够明确。这就是说,老子已有“存在”的意识,但并未追根于 Dasein,提高到 Dasein 的意识。 “道”不是抽象的、概念性的“规律” ,也不是由 Dasein照亮了的世界,但却同是 本源性的、 “引导”众人生长的“意义”的世界。海德格尔的“存在” ,是在“主体性原则” (这是欧洲哲学思想之核心)经过长期发展以后的本源性意义;老子的“道” ,则是“主体 性原则”未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本源性意义。前者是后主体性的存在论,后者为前主体性的 存在论。 后主体性的存在论,人为 Daasein,Dasein 与 Sein属于同一个层次, “世界”与“人”同在, 所以 Dasein为明、为显;前主体性的存在论, “人”与“道”不属同一个层次,故“道”为 玄,为隐。 “道隐无名” (41) 。这里老子的思想使人想到赫拉克利特。 “显” 、 “隐” , “晦” 、 “明”乃知识论(广义)上的问题。西方哲学以“知识”为发源,中国古代思想,则直接从 “存在”问题入手,故在知识论上追求之理想目标,显隐、晦明各异。 老子说“道” ,标出“象” 、 “物” 、 “精” 、 “真” 、 “信” (21) ,都是“世界”为我们打开的 最为本源之“度” ,有迹可寻,有象可见,虽精微而为本为真(eigentlich,authentic)之 境界,尤其最后一个“信”字,指出“道”为一种“可靠”之“信息” (message) , “预示” 着新世界的来临和万物之生衍不息。宇宙为熊熊之“活火” ,Logos 为“活火”燃烧之“度” 。 天地向我们展现着这个“度” ,预报着世界之进程。人要读懂向我们展现的“度” (道) ,懂 得天地这部大书的“意义” ,人体会着天地(世界)让我们体会的意思,人的语言“说着” 天地(世界)所告诉我们、让我们说的“话” 。逐渐地,天地之“道”与“说话” 、 “言说” 、 “曰”通用一个汉字,亦并非无因。我们知道,古代希腊的 Logos来自动词?,它原意也 有“说”在内。 “说”是揭示出“道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