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播学原理谈大众传播中的人际交流方式_第1页
基于传播学原理谈大众传播中的人际交流方式_第2页
基于传播学原理谈大众传播中的人际交流方式_第3页
基于传播学原理谈大众传播中的人际交流方式_第4页
基于传播学原理谈大众传播中的人际交流方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传播学原理谈大众传播中的人际交流方式 资料来源:大学生教育 资源 内容摘要 从 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电视节目主持人和现场 嘉宾之间的信息交流是人际传播,而电视将这一内容传递给成千 上万非现场的观众,这又是大众传播。由于主持人的特殊身份, 大众传播融合了人际传播,媒介和受众才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关 键 词 大众传播;人际交流;主持人 随着受众对媒体的关注越来越多,主持人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他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主持人是大众传播的核心人物, 他就像一座桥梁架设在信源和信宿之间的桥梁,负责把信源 拿来源源不断输送到没有信息的地方,就好像是把水库里的水引 到需要灌溉的农田里一样。 从电视中我们看到,主持人的身份是复 杂的,它既是一个有 血有肉、会哭会笑的普通人又是一个担负大众传播任务的媒介工 作者。他的工作“ 改变了以往大众传播符号化 传播的格局,在大 众传播中融入了许多人际传播的特性,使大众传播在某种意义上 实现了对人际性的回归 ,实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优势互 补”。主持人对大众传播的重要影响就在于它在大众传播的过 程当中加入了很多“人 ”的因素,使主持介于大众 传播和人际传播 之间,既超越了人际传播也超越了大众传播。 一、主持人是媒介人 主持人, 辞海中的解释:“主持” 是“负责 掌握或处理”。引申来 看,主持人就是“ 负责掌握或处理的人” 。但这只是对主持人在一 般生活意义上的定义,对于在大众传播中主持人的定义,国内外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公认的版本。张亚方对主持人的概念作过这 样的界定:“主持人是以真 实的个人身份组织 、串联节目内容,同 时又能亲自参与节目并从头至尾的在节目中起主导作用的单个 的人。他与所主持的节目是一对不可分割的联姻体。 ”赵玉明和王 福顺在广播电视词典中是这样位节目主持人定义的:“在广播 电视节目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群体观念,以有声语言为主 干或主线驾驭节目进程,直接面对受众,平等的进行传播的人。 ” 俞 虹在她的 节目主持人通 论一书中则这样说:“节目主持人 是在电子媒体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媒介群体概念,用有 声语言、形态能动地操作和把握着节目进程,直接、平等地进行 大众传播活动的人。 ” 虽然以上这几种定义都有着不尽完美之 处,但是从中我们还 是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主持人的定义中必要的因素看法还是一 致的:无论这个概念有着怎样复杂的定语,最终强调的主持人是 担负着大众传播任务的媒介人。 在人际传播中,主持人的身份突出的是一个 “人”字,他扮演 普通人的角色,起着普通人在人际交往中起的一切作用。在大众 传播中,主持人的身份突出的是“媒介” 两个字,事件通 过主持人 的传播到达受众那里,主持人在这一过程中是个“中间人” ,他对 大众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扮演的是媒介的角 色。综合这两点,主持人的身份就是“媒介 ”和“人”的完美结合, 就是媒介人。 二、主持人“人际化”的形成 人际化的主持风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出 现的,尤其在中国,走 过了从播音员到主持人的很长的一段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 丹在谈到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区别时说:播音员更像是一个转述者, 失去独立思考和个性化的表达。而主持人是以一种近距离、活生 生、个性化的方式和受众交流。主持人的出现就是为了让电视更 接近人,尽量实现人和人的交流。 “人际化 ”形成首先是因为受众的需要。大众传播是以传播者 搜集、制作、传递信息开始,而以受众接触、接受信息并对信息做 出反馈结束。所以受众是大众传播的“目的地 ”。因为传播者看到 受众喜欢朱军、喜欢鲁豫,所以才会出现 施拉姆说过:“传播是各种各样技能中最富有人性的。 ”主持 人的传播活动,无疑是所有的大众传播活动中最具人性的。所以 有人把主持传播称作为“大众传播人际化与人 际传播大众化的产 物”,也就是说,主持传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人性或人 际性。人际化的追求是未来主持传播、甚至一切大众传播的发展 方向。下面以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为例,来说明主持人的人际交 往特征。 1.传播双方的平等地位。广播电视属于大众 传播媒介,但大众 传播的落脚点却在人际传播。谈话节目作为一种人际传播形态, 传播者和受众是独立平等的个体,他们在权利和义务以及地位和 人格上完全平等,是一种“平视” 关系。 这种大众参与的谈话类的 节目形式,强调平等交流,重视的不是权威性,而是大众参与性。 传媒与受众的关系,说到底不过是人际传播关系的一种扩大,主 持人既不应该怠慢嘉宾、戏弄嘉宾,也没有必要迁就嘉宾,或在 嘉宾面前低人一等。用凤凰卫视陈鲁豫的话来说:“我把一个嘉宾 找来,不是一定要压过他,或者他压过我,我就想把一场谈话的 真实状态呈现出来。 ” 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不是观众的指 导者、教育者,而是以平 民的视角关注生活,根据受众的喜好设置话题,并邀请观众或观 众代表出场。主持人、嘉宾和观众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整个节目 现场和谈话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空间。 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一个好的 节目主持人最 首要的条件应当是看他是不是一个独立大写的人,是不是一个应 有内涵并能在工作中释放自如的人。摆好自己的位置,要把“主 持”缩小,把“人”放大。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刘思伽在谈到 主持人的自我定位时也阐述了相同的观点。她说,主持人必备的 基本素质是平民视角,说白了,就是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艺术人生是目前谈话类节目中比较 成功的,关键是主持人 的正确引导使场上观众与嘉宾有真情互动。在与嘉宾交谈时,朱 军刻意营造了一种平等、宽松的交流平台。每一次谈话他都用自 己的人生经验和感悟来启发嘉宾。嘉宾在这种真诚、朴实的言语 环境中,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和主持人聊经历、聊感悟。 “人际关系本 质上是一种情感交换” ,只有主持人充分尊重 了嘉宾的情感,作为交换,嘉宾也会更尊重主持人,并积极配合 主持人的工作。 北京电视台访谈节目国际双行线曾 经播出过一期节目,邀 请旅美音乐家谭盾和指挥家卞祖善担任嘉宾。在节目录制中,谭 盾不堪忍受卞祖善对其音乐的抨击愤然离场,引起了轩然大波。 因为主持人没有事先告知另一位嘉宾是卞祖善,谭盾对电视台的 做法耿耿于怀。这件事给我们一个提醒:主持人和嘉宾的平等地 位不仅体现在言语上的尊重,还包括对节目的选题、结构、流程 和具体的安排都要有事先的沟通和交流。信息在传播双方之间不 断流动。传播学的经验和实践证明,最好的传播效果是受众参与 的一种活动性的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麦克卢汉说过,那些需要 电视观众来完成的电视节目是最有效的。 杨澜的杨澜访谈录是国内访谈类节目的先行者。主持人自 身知性、随和的特点,使每期节目都能引出嘉宾有价值的见解和 观众的共鸣,留给大家长久的记忆和思索。 比如有一期采访作家叶辛的节目: 杨澜:你的三部小说,应该说一部比一部更深入了。像 孽债 就深入到人性当中最根本的一些东西了,我是觉得一部比一部写 得好。但是改编成电视剧,后来评奖,好像一部比一部评得差。 叶辛:就是。 (笑) 杨澜:蹉跎岁月还得过飞天奖的一等 奖, 家教就是二等奖 了, 孽债反而是三等奖了。 叶辛:实际可能是我越来越不行,一部不如一部。 杨澜:但实际上影响是最后这部是最大的。 叶辛:可能是。客观的影响是孽债大一些。 杨澜:你曾经说过一个作家最大的长处 有可能也是他最严重 的一个短处。你一直是以描写知青的生活,跟随他们的在农 村的进程,一直人到中年这一段的生活,一直在追随他们、描写 他们,这会不会也成为你的一种局限性呢? 叶辛:这是必然的。每个人的短处实际 上被长处隐藏着,他必 然有他不了解,或者局限的一面。对我来说也是这样。比如说叫 我写一代知识青年的命运和他们的故事,我写起来就比较得心应 手一些。但现在社会上发生一个诈骗大案,你要我去写,我会觉 得很累 杨澜以坦诚而不是同情,赢得了作家的尊敬。彼此敞开心扉, 话题也越谈越深入。当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交流达到了知心朋友 谈心的程度时,那种心和心交流的境界,让人很向往, 。 人是交流的动物。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即人不但有 获取信息 的需要,更有与人交流的需求。具体来说,就是我们既想听到别 人的表达,也想表达自己。这一点过去常常被忽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曾经提出“镜中我”理论。库利认为,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 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是反映 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对于主持 人来说,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这面镜子更为重要。谈话节 目的主持人在现场处于一种人际的互动的传播中。这一类节目的 优势是具有及时的反馈,主持人可以当场通过反馈来调整自己的 策略。 实话实说有一期节目“迎战艾滋病”,节目中有这样一段对 话: 崔永元:但是我们老百姓觉得(艾滋病)用 热爱的爱更合适, 因为显然这个病是和爱有关的。 嘉宾:和爱?那就看你怎么理解爱的含 义了。我不知道你们 清楚不清楚,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它有且只有三个方面的途径。 第一,是通过性的传播,你如果把性和爱放在一回事的话,那么 也可能跟爱有点关系。第二,是血液传播,血液传播在我们国家 的情况,主要是通过静脉吸毒。第三,就是怀孕的妇女,如果自己 是病毒携带者,那么病毒则可以通过胎盘或者分娩过程的一些环 节传给下一代,即母婴传播。 崔永元: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感染艾滋病毒,他可能和 这三个 途径有关,而不是我们头脑中想象的那个途径。徐先生,您还有 没有印象,您收治的第一个艾滋病人是在什么时候 嘉宾在对话中纠正了崔永元的错误观 点,崔永元很快地调整 了过来,紧跟着进入一个新的话题。工作中难免有差错,需要及 时地改正过来,这对主持人形象不仅不会有损害,反而会因为真 诚获得信任和好感,融洽双方的关系。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 书中曾经提到类似的观 点:“表演者必 须十分敏感地意 识到并接受暗示,因 为观众正是用 暗示来告诉表演者:他的表演是人们不能接受的;如果他要挽救 情境,最好迅速地调整表演。 ” 传播双方语言亲近。谈话节目主 持人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的“感情、信息交流的 桥梁与纽带” , 在谈话节目现场,主持人一改往日的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精神 肃然而变得神情自然、亲切随和、落落大方,在视觉和听觉上都 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受。主持人通过对人际传播中语言符号与非 语言符号的恰当处理,赋予了大众传播一定程度上的亲和性与感 染性,缩短了荧屏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主持人将电视节目具体化 和个性化,在媒介与受众之间营造了一种人际交流情境,不论是 现场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感觉自己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媒体, 而是活生生的、可亲可近的人。这正是大众传播“人际化” 的独特 表现 。 对受众而言,人际化意味着主持人由台上走到台下,由收音 机电视里走到自己身边。节目有了主持人因而有了人情味,观众 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感受到主持人的个性魅力,也从中体会到交流 与沟通的愉悦。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其中一段主持人与嘉 宾的 对话: 主持人:那你真的是装病,装了多少次是可以成功的。 马月:基本上就是只要想装就能成功。 主持人:你的演技这么高吗? 马月:对呀 主持人:那你怎么对付医生? 马月:我也就奇怪了,每次我说头痛的 时候,检查嗓子的时候, 医生都说我嗓子有点红。 主持人:感觉这医生跟你串通好了似的。你演的最像的病是 什么? 马月:刚开始是装手抖。 主持人:装手抖。这手抖不太好装我觉 得。 马月:为什么我要装这么高难度的病。因 为头痛不是用过了 的问题,就算休也只能休一天半天。 主持人:手抖怎么演?跟谁学的? 马月:跟我爷爷,他肌肉萎缩。 主持人:你爷爷的抖是真的。你能学到什么程度? 马月:就是挺像的程度。关键不是学,学不是 难事,关键是坚 持。 主持人:这坚持抖多长时间? 马月:两个小时。 主持人:然后这个时候大人是真着急。 马月:着急,当时把老师吓坏了,带我去医院。当 时我没想装 疯!因为手抖就可以不用写字,不用写字就不用上学了。 如果不事先告知对话的发生实际是在 录制现场,而是告知这 段对话发生在一位年长的邻居与孩子之间,或者是老师和学生之 间,一定会有人会相信。主持人与六年级的刘磊之间的对话非常 自然,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并无太大差别。无论是口语化 的形式还是谈话的思路抑或是聊天的语气都充满着人际交往的 特点。在目前的大众传播中,像这种口语化的节目随处可见,口 语化的主持风格也日益盛行。这是大众传播越来越走向人际化, 主持人越来越“人” 化的表 现。 【参考文献】 高贵武:解析主持传播第 14 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年版。 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词典第 212 页,北京广播学院 出版社 19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