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 议 记 录 表 会议时间:2012 年 1 月 7 日 8 时 00 分 11 时 30 分 会议地点: 麻醉科医生办公室 会议名称:呼吸机肺炎控制措施 出席人员 全体医护人员 记录人:丁永波 主持人:姜秀良 会议内容: 呼吸机肺炎控制措施 1、术语和定义 1.1 呼吸机相关肺炎 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 48h 内曾经使用人工 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1.2 人工气道 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下人工气道。上人工气道包 括口咽气道和鼻咽气道,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 1.3 机械通气 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 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根据机械通气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无创正压通气和有创正压 通气。 1.4 无创正压通气 无需建立人工气道,通过鼻罩、口鼻面罩或全面罩等无创性方式将患者与呼吸机相连进行正压辅助通气的 方式。 1.5 有创正压通气 需建立人工气道,经鼻或经口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有创方式将患者与呼吸机相连进行正压辅助通气的方 式。 1.6 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气管导管 一种在气囊上方带侧腔的气管导管,可用于气管插管患者定时或持续吸引积存于声门下气囊上方分泌物。 1.7 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局部使用抗菌药物以杀灭口咽部和胃肠道的条件致病性需氧微生物。 1.8 加热湿化器 将无菌水加热,产生水蒸汽,与吸入气体混合,使吸入气体加温、加湿的装置。 1.9 热湿交换器 将呼出气中的水分和热量吸收,使吸入气体加热、加湿的装置。又称人工鼻,是仿生骆驼鼻子制做而成的, 由数层吸水和亲水材料制成的细孔网纱结构,使用时一端与人工气道连接,另一端与呼吸机管路连接。 2、一般要求 2.1 医院应将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纳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 2.2 呼吸机使用部门应明确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在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工作中的责任,制定并落实呼 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 2.3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应负责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监 督管理工作。应制定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应定期根据最新循证 医学证据和当地流行病学进行更新,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应制定呼吸机相关肺炎循证措施依 从性核查表,并督促落实。 2.4 开展呼吸机相关诊疗工作的有关部门,应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 员。 2.5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 2.6 医务人员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原体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包括接 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2.7 医务人员出现呼吸道感染综合征,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2.8 从事呼吸机相关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每年宜接种流感疫苗。 3、患者管理 3.1 若无禁忌症,患者床头应抬高,以 30-45为宜。 3.2 应定时进行口腔卫生护理,至少每 6-8 小时一次,尤其对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宜使用含有 0.12%-2% 氯己定的消毒剂漱口、口腔粘膜、牙齿擦拭或冲洗。 3.3 实施肠内营养时,应避免胃过度膨胀,宜采用远端超过幽门的鼻饲管,注意控制容量和输注速度,条 件许可时应尽早拔除鼻饲管。 3.4 应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3.5 对多重耐药菌如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多重耐药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PDR- AB)、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等感染或定植患者,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 3.6 应规范人工气道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不宜常规使用口服抗菌药物进行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 避免为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而常规给予全身静脉使用或呼吸道局部使用抗菌药物。 4、气道管理 4.1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指征。对于需要辅助通气患者,应尽量采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V)。 4.2 宜选择经口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可增加肺炎的风险。短期内(2 周)不能撤除人工气道的患者, 宜尽早选择气管切开。 4.3 应选择型号合适的气管插管,并常规进行气囊压力监测,气囊压力应保持在 25-30cmH2O。 4.4 插管时间可能超过 72h 的患者,宜选用带声门下分泌物吸引的气管导管。 4.5 尽早拔除气管插管。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一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但应避免无计划地拔管 和重插管。 4.6 应定时抽吸气道分泌物。当转运患者、改变患者体位或插管位置、气道有分泌物积聚时,应及时吸引 气道分泌物。吸引气道分泌物时,应遵循无菌原则,每次吸痰应更换吸痰管,先吸气管内,再吸口鼻处, 每次吸引应充分。气管导管气囊上滞留物的清除方法见附录 A。 4.7 可采用开放式吸痰管。对于部分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如 MRSA、MDR/PDRAB、CRE 的感染或定植,以 及疑似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宜采用密闭式吸痰管。 4.8 连续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患者,不要常规更换呼吸机管路,除非有明显污染或功能出现障碍。 4.9 患者翻身或改变体位前,应先清除呼吸机管路集水杯中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流入气管插管和呼吸机 管路上的湿化器或雾化器内。清除冷凝水时呼吸机管路应保持密闭。冷凝水应倾倒进入下水道,避免污染 室内环境和物品。 4.10 应在呼吸机管路中常规应用气道湿化装置,可选用加热湿化器或热湿交换器,不应常规使用微量泵持 续泵入湿化液进行湿化。加热湿化器的湿化用水应为无菌水。使用热湿交换器可减少或避免冷凝水形成。 热湿交换器的更换频率不宜短于 48h,除非有明显污染或功能出现障碍。 4.11 雾化器应一人一用一消毒。雾化器内不宜添加抗菌药物。 4.12 不应常规使用细菌过滤器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或疑似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 可使用细菌过滤器防止病原体污染呼吸机内部。 5、清洁、消毒管理 5.1 应遵循医疗卫生机构消毒、灭菌基本要求。 5.2 使用中的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应保持清洁。有明显污染、遇感染暴发或耐药菌流行时应消毒。 5.3 无菌物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接触患者粘膜的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中度和高度危险性医用物品如 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宜由消毒供应中心(CSSD)集中处理。耐热耐湿物品应首 选压力蒸汽灭菌或高水平湿热消毒方法,不耐热耐湿物品应选择低温灭菌方法。物品消毒后清洗、干燥和 包装过程应避免污染。物品应贮存在清洁区域内,避免灰尘、高温和受潮。 5.4 呼吸机内部不必进行常规消毒,除非有明显污染。 5.5 麻醉机应使用细菌过滤器防止病原体污染麻醉机内部,按照生产厂家的产品说明进行适当的卫生处理。 加热湿化器、活瓣和管道应一人一用一更换,明显污染或功能出现障碍时应随时更换。感染性疾病患者使 用后应更换细菌过滤器。 5.6 患者周围环境中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床头桌、床栏杆、呼叫按钮等,应常规清洁消毒。 6、监测管理 6.1 应开展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目标性监测,包括发病率、危险因素和常见病原体等,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 分析、总结和反馈。 6.2 应定期开展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的依从性监测、分析和反馈,并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