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 对“三集团说 ”及上古世系的反思(子居) 1、狐狸不是妖,性感不是骚。 2、不在课堂上沉睡,就在酒桌上买醉。3 、想污染一个地方有两种方法:垃圾或是钞票。 4、头晕的时候终于明白了什么叫爱情。5 、爷爷都是从孙子走过来的。6 、去年还是弱智, 今年已经晋级为愚蠢了。7、 一粒盐,发了脾气就是海。8、花有百样红,人与狗不同。 相关搜索: 三集团说, 世系, 上古 /admin/list.asp?id=4240 孔子网站 2009/12/31 摘要:本文以先秦两汉文献材料为基点,对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 提出的古史人物“三集团说”的论证部分重新进行分析,揭示了其中所存在的逻辑问题,并 结合相关材料,以陈、楚、齐的世系记录为基础,再次加以论证分析,归结出了一份不同于 “炎黄大一统”一元观的古史世系一元说,且论证了该世系的历史可能性。 关键词:三集团说 古史观 上古世系 多元论 一元论 古史究竟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于当前史学研究中,似已不成问题,王泛森王国维与 傅斯年以殷周制度论与夷夏东西说为主的讨论中即论及: 在本世纪初中叶,先后出现几种论着提倡多元古史观,依时代先后,分别有蒙文通的 古史甄微(1927)、傅斯年夷夏东西说(1934)、徐炳昶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1943)。古史多元论的产生,与顾颉刚的古史辨运动自然有密切的关系。他在一些震人心弦 的文章中质疑古代民族出于一元的旧观念,提出古代民族应当出于多元的推想,同时也颇怀 疑殷周不相干。古史辨派将上古信史击成碎片,使得后来的史家能较无拘束地将这些碎片重 新缀合。蒙、傅、徐三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反映了顾颉刚的古史辨。蒙文通的三集团说最 早出,但在当时影响较小。徐炳昶先生之书最为晚出,以分析古代神话为主,后来发生很大 的影响。 这样的认识,大致可说是近当代上古史研究的主流,然而,若细加甄别,古文明是否多 元、古代民族是否多元、古史是否多元,实际上并非同一问题,将这三者混而无别的粗犷式 论述,本该是以严谨为追求的学术发展所尽量纠正的,在当前却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以是, 当有必要对这样的情况作一反思。 夷夏东西说中的“泛夷说”应该说和“泛图腾说”一样,当为严肃史学研究所修正, 此点已多有学者论及,笔者也曾于网上撰文说明夷夏东西说的主体论述论证都是不成立 的,故此处不再重复。下面所要分析的,是仍为考古学界与历史学界所广泛使用的“三集团 说”,对此说的立论过程再加剖析,以期说明对考古文化而言,若在无严格证据的情况下就 赋予古史记载中的人名或族称,是非常不适当的行为。 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的序言部分言: 我国古代的部族的分野,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集团仔细分析也未尝不可 以分为六部分,因为西北方的华夏集团本来就分为黄帝、炎帝两大支,黄帝支居北,炎帝支 居南。近东方的又有混合华夏、东夷两集团文化、自成单位的高阳氏(帝颛顼)、有虞氏 (帝舜)、商人。接近南方的又有出自北方的华夏集团一部分深人南方,与苗蛮集团发生极 深关系的祝融等氏族。这三个亚集团,除了华夏分黄、炎两大支很清楚外,其余两部分我经 过相当长期的慎重考虑,觉得必须这样划分才能与古代情势适合。虽然如此,这三个亚集团 是由原来的三集团中细分,不能同它们平列。这三个集团相遇以后,开始互相争斗,此后又 和平共处,终结完全同化,才渐渐形成将来的汉族。我们战国及秦、汉时代的人民常自称为 华夏是错误的,他们实在是华夏、东夷、苗蛮三族的混合。我们常常自称为“炎、黄裔胄”, 其实这种说法不能代表我们,必须说是羲、皞、炎、黄裔胃,或炎、黄、羲、皞裔胄,炎、 黄代表华夏,皞代表东夷,羲代表苗蛮,才可以代表我们全体的老汉族(今日的汉族又混杂 了很多族是很清楚的)。 这也是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所主要阐述,并在其后为学界所广泛接受与引用的内容, 然而,若详细核查其论证过程,实际上这种“三集团”表述(或其它类似的多集团表述)与 古代人物的对应是完全不成立的,下面即重新对该书的论证部分的问题做逐一考察。 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一章指出: 由于以上所陈述的原因,我们就把关于此时代的文献分为数等:以见于金文,今文尚 书虞夏书的甘誓一篇、商书、周书、周易的卦艾辞、诗经、左 传、国语及其它的先秦的著作为第一等。山海经虽大荒经以下为东汉人所 增益,但因其所述古事绝非东汉所能伪作,仍列人第一等。尚书中的三篇、大戴礼记 中的两篇的综合材料虽也属先秦著作,但因为它们的特殊性质,只能同西汉人著作中所保存 的有关材料同列第二等(礼记各篇有些不很容易断定它的写定究竟是在战国时,或在西 汉时的,只好随时研究和推定)。新综合材料,世经为第三等。谯周、皇甫谧、郦道元 书中所载有关材料也备参考。使用的时候是:如果没有特别可靠的理由,不能拿应作参考的 资料非议第二三等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特别可靠的理由,绝不能用第二三等的资料 非议第一等的资料。至于水经注以后各书中所载的古事,即当一笔勾销以免惑乱视听。 试间:春秋、战国人不知道,两汉人不知道,以至于好搜罗杂事、漫无别择的皇甫谧也未尝 知道,唐、宋以后的人又从哪里知道(比方说,古帝在位年数间题)?此种把有关史料分等 次的办法是我个人首先提出的,姑且叫它作原始性的等次性,也希望历史界各贤达予以讨论 和决定其是非。 若理解不误的话,也就是说应当严格以时间为标尺衡定材料的可信度。 徐旭生先生首先论证的是“华夏集团”,言: 这是三集团中最重要的集团,所以此后它就成了我们中国全族的代表把其它的两集团几 乎全掩蔽下去。此部族中又分两个大亚族:一个叫作黄帝,一个叫作炎帝。国语内说: “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 为姬,炎帝为姜。”说到这里顶重要需要声明的一事,就是在当时社会的单位是氏族,而氏 族的名字与个人的名字常相棍淆,无法分辨。因为在氏族中间常常有一个神通广大、半人半 神的人物作它的代表。他不惟活着的时候可以代表,就是死以后,经过若干时期还可以代表。 名字开始或者属于个人如果他这个人能力很大,特别烜赫,他死以后就很可能成为氏族的名 字。郭璞说:“诸言生者,多谓其苗裔,未必是亲所产。”司马贞释“少典之子”说“少典 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何其年 之长也,”他们这些说法都相当明通,全看到氏族的名字(诸侯国号)与个人的名字的互相 混淆。少典生黄帝、炎帝,是说后面这两个氏族由少典氏族分出,不是说这两位帝是少典个 人的儿子。 这样的观点多见于近代治史的学者中,然而,这说法却是含混而错误的。首先,很明显 不能看到一个古代人名,就认为存在着一个同名的氏族;其次,世系错乱的问题,也不能简 单以将人名化为氏族以期延长该名的有效使用时间来弥缝。郭璞之说,并无氏族之意,只是 说不一定就是父子亲生这样的关系而已,司马贞所言,更是上古帝王治世时间被夸大后才有 的晚出之说。凡此,皆非人名可用氏族这样的概念来替代的证据,否则,推而广之,尧是指 尧族,舜是指舜族,鲧是指鲧族,禹是指禹族,启是指启族,太康是指太康族,少康是指少 康族,上古之世,岂非大乱?因此可知,古籍以之为具体的人物,则现在仍以为具体的人物, 才是适当的理解。 徐旭生先生下面言: 少典和有蟜二氏族原来居住何地,我们无法知道,未便妄说。比较可靠的是姜水所在。 水经注“渭水”条下说:“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 姓,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 也。”岐水在岐山的南而,当在今陕西岐山县城的东面,就是地图上西出岐山、东过武功、 折南流人渭水的小水。此水南面隔着渭水,就离秦岭不远。秦岭古代通称华山,秦岭南面就 叫作华阳,区域很广,所以尚书禹贡说:“华阳、黑水惟梁州。”它这里说华阳,就 是要说梁州和雍州以秦岭为界。姜水与古华山很近,炎帝的传说或可以传播到山的南面,皇 甫谧所说的“炎帝母游华阳”,来源颇古,也很难说。这以上所述文献内的材料、考古 方面的材料、民间传说的材料似乎完全相合,足以证明炎帝氏族的发祥地在今陕西境内渭水 上游一带。 但是,前面所举的各种证据,顶多只能据以推测炎帝后裔中某支有发展至该地,从而将 地名和传说带入该地这一可能而已,如何能就指称“炎帝氏族的发祥地”呢?若以“姜水” 论,山海经北次三经:“又北三百里,曰陆山,多美玉。姜阝水出焉,而东流注于 河。” 谭其骧先生于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一文中以为“古姜阝水当出自今 唐县或望都某山。”则是北有姜水(近代即有不少学人据此及其它一些材料论证“炎帝 族”在上党)。姜又通羌,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强水、涪水、汉水、白水、 宕渠水五水合,南流注之。强水即羌水也。宕渠水即潜水、渝水矣。巴水出晋昌郡宣汉县巴 岭山。”则是南亦有姜水。且按徐旭生先生的材料标准,山海经是第一等材料,何故反 倒不及于不入等而只是“也备参考”的水经注“渭水”条呢?仔细考虑陕西的炎帝黄帝 说,一是因周人的西迁,再是因姜氏的兴起,而后裔居地不足以说明祖先亦必居此地, 本不待言,于是可知“炎帝氏族的发祥地”的指实实际上是不成立的。而此后徐旭生先生所 悬设的“东迁”论述,“西北方的华夏集团本来就分为黄帝、炎帝两大支,黄帝支居北,炎 帝支居南”的说法等等,当然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了。 再看“东夷”,徐旭生先生言: 据我们现在的意见,太皞氏族在东方,属于东夷集团;伏羲与女娲同一氏族,在南方, 属于苗蛮集团。关于后一点,等到后面谈到苗蛮集团的时候再说,我们现在先谈前一点。太 皞的遗墟在陈,就在今河南的淮阳县境内。他后人的封地为任、宿、须句、颛臾。据左传 杜注“任,今任城县”,在今山东的济宁县境内,“宿,东平无盐县”,在今山东的东平县 境内;“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在今山东的费县境内;“须句,在东平须昌县西北” ,在今山东的东平县境内。少皞的遗墟在鲁,在今山东的曲阜县境内。 这里,又是以遗迹传说和后裔所在推定先祖,以为太昊、少昊在东方,又由东方,推定 是东夷。问题同前所论,遗迹传说和后裔居地,明显都是不能说明先祖的居地必在何处的证 据,而由后裔居地在东,直接推定是东夷,更是缺乏逻辑上的关系。齐国鲁国俱在山东,能 说明周公旦和太公望是东夷人否?若不能的话,何以太昊、少昊可以如此推定呢?更不要说 “东方”并不就等于是“东夷”,二者差别明显,完全不是一个性质的概念。而且太昊之墟 在陈,无论怎么说都是诸夏中原地带。另外,望族支裔必繁,“或在王室,或在夷狄” 本就是很平常的事情,当然是不能据以证明太昊、少昊的族系的。要举反证也非常容易,以 五方配五帝,少皞居西,更以第一等材料山海经证之,西次三经:“又西二百里, 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若以同样的逻辑,则少昊非西戎莫属;山海经大荒 南经:“少昊生倍伐,降处缗渊。”若以后裔所居推定,则少昊似又当是苗蛮。再看太昊,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 诸夏。邾人灭须句,须句子来奔,因成风也。成风为之言于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 蛮夷猾夏,周祸也。若封须句,是崇皞、济而修祀,纾祸也。”若当时之人以太皞为东夷, 那么崇太皞之祀,不正是“蛮夷猾夏”行为么,如何能言“纾祸”,而只有以“大皞与有济 之祀”为华夏本有,才谈得上是“崇明祀”而正周礼的行为,以此可知,春秋时人,并不以 太皞为东夷。那么,是材料本身出了什么问题么?不然,实际上是推断过程存在很大问题而 已。几十年前,这样的论述颇为盛行,要说哪位古代帝王或国族是东夷,就先是要跟“东” 挂上关系,也不管是洛阳之东还是濮阳之东,西土之东还是中原之东,反正要找到个“东” 字,然后据此推定是“东夷”;又或者只要名称中有个“夷”字,即可推定就是“东夷”族 属。所论皆颇为粗疏,从逻辑上讲,本就是不能成立的。 下面徐旭生先生举逸周书尝麦:“命蚩尤于宇少昊”为一证,“在汉代关于蚩尤 的传说全在今山东的西部”为二证,“要之,九黎为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接界处的一个氏 族。蚩尤为其酋长,所以他败死以后就葬在他那属地的东境”为三证,“盐铁论结和 篇内说:黄帝战涿鹿,杀两曎、蚩尤而为帝”为四证,来证明蚩尤也是东夷集团。问题 是,如何能因为蚩尤和太昊、少昊有关,就证明蚩尤是东夷集团了呢,所论太昊、少昊属东 夷本就不成立,那么这里关于蚩尤的一证、四证,很明显也是不成立的了。二证仅取汉代传 说在山东西部立证,问题是逸周书明言“杀之于中冀”,山海经大荒北经也称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述异记也有“秦汉间说,蚩尤氏耳 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 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牛角戏,盖其遗制也。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今冀州有蚩 尤川,即涿鹿之野。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黾足蛇首;主疫,其俗遂立为嗣”,凡此 皆因为不能和山东有关,不能和山东有关,也就意味着不能和东夷有关,于是就不在所论了? 仔细追究的话,即便是和山东有关,也显然不能说就和东夷有关。因此,其二证也是不成立 的。关于其三证,徐先生书中以“黎”这个地名代替“九黎”这个称谓,而所言及的三个 “黎”地,一在山西,一在河南,一在山东,然后弃山西者不取,以“我们觉得自郓城到浚 县虽属跨越两省,可是相去并不很远。这些全是九黎氏的故地,崖尤的领土。卫地的犁也就 是这方面一个地方,不过字体小有不同。历世相传,到汉朝仍有黎及黎阳各地名。可是得名 的原面早已忘掉,遂生出来些奇怪的揣测。至于东方的黎与太行山内的黎相离也不太远。九 黎氏历受压迫,避居山中,也是颇近情理的事”的模糊说法将九黎归为“山东、河北、河南 三省接界处的一个氏族”,于是终于能与山东有关并归之为东夷,这与另外三证一样,明显 是不能成立的。 然后,徐先生又论及皋陶,以为“后来皋陶的皋,仍是太皞、少皞的 皞帝王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皋陶氏族出于少皞氏族更可以得到证明了。 并且奄为嬴姓,督国即为奄旧地,偃、嬴同字,则奄君即为皋陶后人也很难说。”少皞不能 说是东夷,前文已论,而且,没有任何先秦文献指实东夷是偃姓或者嬴姓,皋陶即伯夷,毋 庸赘言,国语郑语明言“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翳之后也。”若伯夷是东夷,那么 置姜姓于何地呢?难道将炎帝也归入东夷么。 其后是羿,徐先生言“在夏朝初年与夏敌对的后羿,辛甲作的虞箴内说:在帝夷 羿,羿前加夷,足以证明他属于东夷集团。”甚是难懂,若如此说,黄帝有子名夷鼓, 是否足以说明黄帝是东夷呢?这样分析的话,那么结合上面姜姓来源,那么岂不是说炎黄华 夏皆是东夷了?仔细考虑相关于夏代记载,应该不难看出一个现象,以竹书纪年为例, 与夏发生关系的其它国族,大都被记录为“夷”,或叛或朝,总是诸夷,看不到蛮、苗、戎、 狄等称谓。那么,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合理的考虑就是,“夷”与“人”形近意同,就像 春秋称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曹人等一样,夏时将夏以外的国族皆称为“夷” ,这里的夷只是其它国族的泛称(也完全可能是本即书“人”,后世传写讹误为“夷”), 夏时称“夷”,商时称“方”,如此而已,而不是一个大的“东夷集团”下的若干小分支 (夷作为外族泛称,于先秦典籍多见,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所以不难知道,徐先生所论东夷的“我觉得皋陶与后羿全是属于少皞氏族的人这一 集团中重要的姓,有太皞的风、少皞的嬴、皋陶的偃。又有一己姓为莒所改。这一集团 所居的地域北自山东北部,最盛时或者能达到山东的北部全境。西至河南的东部,西南至河 南的极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东至海”这个庞大的“集团”或称“族系”实际上只是将古史 世系中的太昊、少昊等人套用在大汶口文化这一考古文化上的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而且这 种套用,从论证过程上说是非常成问题的。 此后是所谓“苗蛮集团”,徐先生言: 这个集团,古人有时叫它作蛮,有时叫它作苗,我们感觉不到这两个名词中间有什么分 别,所以就综括两名词,叫它作苗蛮。这一集团的问题比前两集团较为复杂;第一因为前两 集团在早期相互以至于可以相混的关系几乎没有,可是同这一集团关系极深,几乎可以作它 的代表的人物,祝融或祝融氏族,差不多古书全说他出自颛顼,而颛顼却不属于这一集团, 这就使它同其它集团有容易相混的危险。再从地域方面来看,这一集团的地域似乎以湖北、 湖南、江西等地为中心,迤北到河南西部熊耳、外方、伏牛诸山脉间,可是祝融八姓建国的 地域却超乎这个范围不少。第二因为据我们现在的研究,伏羲与女娲实属于这一集团,传说 由南方传至北方。可是,自从刘歆用比附左传与周易系辞的办法把伏羲与太昊说成 一人,两千年间,大家全认为定论。以至于一谈到伏羲画卦,大家就会立时想起河南省淮阳 县的太昊陵。这样就更增加问题的复杂性。我们现在试着对于这个复杂错综的问题加以分析 和解释。 “蛮”与“苗”当然不一样,这个无需深论,徐先生的这个冠名恐怕只好说比较随意。 后面,徐先生也意识到这样的“集团”论述有着怎样的问题了,但却仍坚持其说,这点就不 太好理解了,并且,伏羲女娲如何就是“由南方传至北方”?这一点实际上任何坚实的证据 都没有,只是当时流行之说而已。祝融也完全不是所谓“苗蛮集团”的成员,徐先生在后文 说“在传说中,同这个集团有最深的关系的为祝融氏族。它虽然开始时不属于这个集团(后 详),但是以后不惟他的后人为这一集团做领导,他个人的名字可以说成了南方集团的象征。 每次提及他,大家总会联想到南方,联想到苗蛮”,也就是说,徐先生也同样知道祝融不是 苗蛮集团,所有“可以说成了南方集团的象征”的说法,只是因为“联想到南方,联想到苗 蛮”,“联想”当然是不能当证据用的。而且,要说联想,祝融恐怕只会让人联想到“楚”, 联想到“八姓”,国语中已明称其后裔“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若“或在夷狄”的后 裔即可证祝融属“苗蛮集团”的话,“或在王室”的后裔,又可证祝融属于何种集团呢?可 见其不成立。 徐先生还提到了三苗与驩兜,然而却认为“至于郭璞所注驩兜尧臣,自投南海而死, 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面祀之,那是后人调和山海经与尧典的说法,他们不晓得 尧典的说法不过是一种误会,与事实无当。”可是山海经海外南经:“三苗国在 赤水东”条郭璞注还有“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 三苗国”的说法可以印证故说,如何能就简单否定了呢?并且,徐先生下面的说法“至于驩 头与颛顼的关系,恐怕是因为将来祝融成了南方集团的代表,可是自古相传就说祝融出于颛 顼,所以驩头也跟着他错成出于颛顼的氏族。说苗民氏族出自驩头,就足以证明这两个氏族 属于同一集团。”问题是祝融并非什么“南方集团”的代表,而且说祝融出自颛顼,若祝融 与驩头间毫无关联的话,如何能影响到说驩头也出自颛顼?而且既然祝融是中间媒介,那么 为什么是驩头被追述为出自颛顼,而不是出自祝融呢?很明显这其间的诸多问题,徐先生都 并没有给出清晰的解释,只是在各种材料间做有利于自身的取舍,并做着各种假设性立论而 已。 徐先生于后称: 专从地理观点看,也就可以知道祝融八姓很难说成属于苗蛮集团的。虽然如此,前边我 们说过梼杌是从深化人民出去,跑到浅化人民中间去做首领,祝融大约也是同类的人物。他 虽然出于另外的集团,但是由于他到苗蛮集团中做首领,苗蛮自然受他的影响,而他及他的 后人的风俗习惯大部分也要同化于苗蛮,也是一种不可免的情形。我们所分的集团,主要是 注意在文化方面,血统方面无大重要。所以后人把祝融当作南方集团的代表,也可以说没有 错误。不过这所指的是楚、是蛮芈、是夔、是邾等氏族。其它散处各地的氏族并不属于苗蛮 集团。 可是,祝融什么时候“到苗蛮集团中做首领”了?出于什么文献的记载?既然祝融之后 的“八姓”都“很难说成属于苗蛮集团的”,何以把其先人祝融“当作南方集团的代表,也 可以说没有错误”却能够成立呢?由此可见,实际上,徐先生只是想把考古文化层面的楚越 文化,上溯到三代之前,并与古史世系相联系而已,而这样的联系,从根本上说却是不能成 立的。 问题在什么地方?问题就出在考古文化研究、民族学研究、人类学研究、古文字研究与 古史研究之间的这种大杂烩式的比附推论上。诚然,古代文化间是会有交流与融合的,但若 就此观点,直接照搬入对古史世系的理解,则可以明确地说,是完全不适当的。 因为对于任何强势文化而言、对于任何有古史世系的记录权的一方而言,其所记录的古 史世系,都必然是本位的、一元的,这本是很明确的事情(例如,当然不能想象汉朝的史家 会将汉代帝君的世系与匈奴同时期各单于的世系混合为一种世系系统进行记录)。对于以自 身为中心的文化而言,对周边国族的世系有所关注,已是罕有,更不要说插入自身的古史世 系系统了。要说发生联系,顶多只会是说本国族某人某后裔,发展成周边某国族这样的垂直 的、在世系末端将周边某国族并入自身世系的记录,比如史记匈奴列传中有名的那句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又如山海经海内经的“西南有巴国。大 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凡此,都是将周边某国族并入中 心文化自身本有的世系记录末端,而且此后不再接有任何关于该周边国族的世系记录(也就 是说,不会再说淳维及后照之子为谁、之孙为谁)。因为对于以自身为中心的文化而言,本 就不会去真正关注周边国族的世系。也就是说,徐先生对古史世系的分析基点“这三个集团 相遇以后,开始互相争斗,此后又和平共处,终结完全同化,才渐渐形成将来的汉族”实际 上根本不会是古史世系自身所呈现的形式。 回到古史世系本身,当见到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曰淳维”或山海经海内经的“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 后照是始为巴人。”这样的记录时,以目前而言,应该承认是很难判断其与史实间究竟是何 种关系的。何以会如此?因为这样的记录可能属于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国族确实有一个分支 迁入周边地区,而由于本国族与该分支交流比较频繁,久之也就以该分支的名称指代其所迁 入的地区或方位,则该分支或续或亡,用以指代其所迁入地区的该分支名称都完全可能被继 续使用(比如说到楚人,无论是否能严格追溯到楚王室血统,还是楚国本身是否存在,都不 影响“楚”的使用);另一种情况是,周边有某强势国族崛起,因之被以中心文化自居的国 族所重视,但又不认同有同等地位,故仅是将其拼接入本国族已经存在的一个世系的末端。 这两种情况,诚然,往往由于文献不足之故很难细加追溯区别,但若退一步考虑,无论属于 何种情况,这个已存在的世系本身,只要对其末端审慎对待,那么该世系都将是非常有史料 价值的。 再讨论一个问题,以前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黄帝与炎帝互为兄弟,而周人恰恰以黄帝 为祖,而以将炎帝为祖的姜姓国族为互婚族,这未免过于巧合,因之恐非史实,诸如此类的 论述。然而,不妨反问一下,何以就不可能?对于一个古代的强势国族而言,其后裔分支必 然众多,从生存角度上说,本就相对于弱小的国族更具优势,并且,政治上的婚姻,自然是 趋向强势的国族,黄帝与炎帝之后,其国族皆非止一姓,即使假设周人是姒姓、其互婚族是 偃姓,又会有什么区别,同样会追溯到黄帝炎帝,顶多是可能这时的黄帝是姒姓、炎帝是偃 姓而已,又或者假设是姜姓的太公及其国族灭了殷商,而周只是参与的一方,那么情况会有 多大变化呢,无疑仍然会追溯到黄帝炎帝。再以周人为例,如果千年之后,有人惊讶何以西 周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多被记录为姬姓,因之,推论这不合于史实,未免就太过有趣了。 另一个问题,关于“神话”的问题,中国五四以来的神话学研究,颇为兴盛,其论述可 谓庞杂纷异,漫无边际,在把很多古籍记载的内容“神话化”方面,着力颇多,然而,其总 体方向却是错误的。究其实质,就是在对于“神”的理解上有歧异,很多被神话学者“神话 化”的古籍记载,本质上只是“人话”、“传说”而非“神话”。具体相关问题可参考杨向 奎先生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第八章“天人之际”的论述,这里只略加说明。国 语鲁语下很有名的一段“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 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敢问谁 守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者,为公侯。皆属 于王者。”不难看出,三代之先,守山川的诸侯,即名为“神”,韩非子饰邪言 “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两相比较,即不难看出“群神”就 是“诸侯之君”,史记封禅书中也提到“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可见 黄帝时,大多数的诸侯,都是属于“神灵之封”者,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阏父 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 而封诸陈,以备三恪。”以虞阏父为“神明之后”,则是以舜为“神明”。凡此诸“神”, 都是有特定职守的“人”,而非现代意义上的“神”。 因为历世久远,在传播过程中及民俗化过程中,演绎出一些失真的说法,并不意味着这 些失真的说法就更早更原始,也并不意味着就存在着一个“神话历史化”的过程,而恰恰相 反,常常是一些比较古拙的古史内容因为难以为当时人所理解,才衍生出曲解的通俗版民间 传说。 那么,古史世系的内容究竟当如何理解呢?是否真的存在一个以炎黄为始祖的大一统世 系呢?以下即尝试基于文献记载对三代之前的古史世系做一分析。 在山海经海内经中,有着这样的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 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炎帝之妻, 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帝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 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 二。”于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又言:“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很显然,这是以炎帝为 先祖的国族的世系记录。 另一方面,左传昭公八年载史赵语:“陈,颛顼之族也。自幕至于瞽瞍无违 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史 记三代世表索隐引世本:“颛顼生穷系,穷系生敬康,敬康生句芒,句芒生蟜牛, 蟜牛生瞽叟,瞽叟生重华,是为帝舜,及象生敖。”汉刘耽吕梁碑也说:“舜祖幕, 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乔牛,乔牛生瞽瞍,瞽瞍生舜。” 史记五帝本纪 云:“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 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汉书律历志: “帝系曰:颛顼生穷蝉,五世而生瞽叟,瞽叟生帝舜。”这一世系,则非常明显是有虞氏一 族的记录。11 史记楚世家:“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山海经大荒西经:“老童生祝融。 ”谯周曰:“老童即卷章。”注引世本:“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产重及黎。” 大戴礼记帝系:“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 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氏产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 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其四曰莱 言,是为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世本帝系:“吴回 产陆终,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是生六子。孕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 胁,三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昆吾者,卫是也;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参胡者,韩 是也;三曰籛铿,是为彭祖,彭祖者,彭城是也;四曰求言,是为郐人,郐人者,郑是也; 其五曰晏安,是为曹姓,曹姓者,邾是也;六曰季连,是为芈姓,芈姓者,楚是也。”这一 世系,则是楚人追溯先祖的记录。 以上三段世系,以目前所见,各自独立记述了炎裔、虞裔和楚裔所记录下的在三代之前 的传承,并且没有明显相互抄袭或因袭的现象。由此,以下尝试通过论证三段世系的内在一 致性,表明其皆出于同一世系的分别记述,以此互证在三代之前可能确实有着一个已被记录 的,真实可信的历史阶段。附带说明帝颛顼存在与帝高阳相混同的情况,而黄帝则仅是尧前 一代之人,被列为各系谱之始祖是受周时影响的人为拼合结果。 炎裔世系来源当可归为姜姓之齐,有虞于周世为陈,故上述世系实际上可列为下表: 虞陈:昌意乾荒颛顼幕 穷蝉敬康蟜牛瞽叟舜 商均 姜齐: 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信 夸父 荆楚: 颛顼称 老童祝融重黎陆终季连 先看商均,史记五帝本纪云:“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 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 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集解谯周曰:“以唐封尧之子,以 虞封舜之子。”索隐:“汉书律历志云封尧子朱于丹渊为诸侯。商均封虞,在梁 国,今虞城县也。”又史记陈杞世家云:“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 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 是为胡公。”是商均为舜之子,而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西周之国,姬姓,有人方 耕,名曰叔均。帝俊生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 始作耕。”郭璞注:“叔均,商均也。” 山海经大荒南经云:“赤水之东,有苍梧之 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郭璞注:“叔均,商均也。舜巡狩,死于苍梧而葬之,商均因留, 死亦葬焉。墓在今九疑之中。”则商均又名叔均,山海经大荒北经云:“叔均乃为田 祖。”陈、田互通,其例甚多12,因此不难知道,商均为陈之祖,也即为田祖。再看山 海经海内经:“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路史后纪十一指出:“义 均封于商,是谓商均。”是商均即义均,著名的巧倕,尚书尧典:“帝曰:俞,咨! 垂,汝共工。”是巧倕位共工之职,吕氏春秋古乐:“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 六列、六英。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锺。帝喾乃令人抃或 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篪。因令凤鸟、天翟舞之。帝喾大喜,乃以康帝德。”世 本作篇:“垂作规、矩、准、绳、耒、耜、铫、耨、钟。”皆可见巧倕多有制作,而其 名商均时,则是典型的负面人物,如国语楚语上:“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启有五观, 汤有太甲,文王有管、蔡。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夫岂不欲其善,不能故也。 ”论衡偶命:“尧命当禅舜,丹朱为无道;虞统当传夏,商均行不轨。”史记夏 本纪:“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 禹。”很显然,在商均(巧倕)身上,又可以看到了象鲧、羿一样的正反两面性的不同记载: 一方面有称其为不肖子者,以说明禹即位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则保留有其多有制作,并传说 为田祖的故事。这些差异这里暂且不论,关键在于,可知商均又名叔均、义均,即巧倕,任 共工之职。这份商均的世系也就引出下一位著名人物,帝舜。 舜是商均之父,是大家熟知的情况,更有不少前辈学者根据山海经的郭璞注和其它 一些内容论证舜就是帝俊,有趣的是,这样的论证往往都是直接忽略了一个重要内容,也就 是“三身”这个人物的存在,或许是遵循自司马迁起的“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故 吧,且观山海经海内经,其文称:“三身生义均。” 大荒南经更是详说:“大 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 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 之所浴也。”义均就是商均,则此为商均之父,且为姚姓的“三身”,明显非舜莫属,而 “三身”之名,也正是“舜”之缓读,所以实际上并无不雅驯者,于是可知。 顺着这个世系再往上溯,舜之父名瞽叟,尚书尧典所称舜为:“瞽子,父顽,母 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而依山海经所记,则三身之父为帝俊,这之 间的关系为何呢?且看山海经西次三经的记载:“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 身,是与钦丕鸟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繇崖。鼓亦化为鵕鸟,其状 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龙身人面的“鼓”,正是化 为“鵕鸟”,而这种龙、鸟转变的记载,在舜的故事中也有表征,史记五帝本纪正义 引通史云:“瞽叟使舜涤廪,舜告尧二女,女曰:时其焚汝,鹊汝衣裳,鸟工往。 舜既登廪,得免去也。舜穿井,又告二女。二女曰:去汝裳衣。龙工往。入井,瞽 叟与象下土实井,舜从他井出去也。”衣鸟工正似于鸟身、衣龙工正似于龙身,去除传说性 的衍绎部分,同样可以看到龙与鸟的转换。当然,这里并不关涉到什么“图腾”之类事情 (近世古史研究中的“泛图腾说”,可谓再荒谬不过了),而是另有所指,众所周知,“身” 字并不仅是“身体”意,同时还可以指代“身份”、“出身”等等,而这种转换,于左 传昭公十七年那段被频繁引用的内容中,正可得其确解,其文云“昭公问焉:少昊氏鸟 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 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近当代多有据之以言图腾者, 问题在于,“鸟”这样高涵盖性的概念,如何能被冠于“图腾”之上,这岂不是直接违背了 “图腾”本身的涵义么?更不要说难以想象“火图腾”、“水图腾”、“云图腾”之类的说 法了,“司马氏”不能被理解为“马图腾”,何以此处的诸师,却能牵扯到“图腾”呢,可 见其荒谬。实际上,原文明言,是以此“名官”,于太昊之时,若身份为“某龙”之官,在 少昊时继续任官的话,则很明显会被名为“某鸟”,这样的“身份”转换,才是前面“鼓” 与“舜”龙、鸟形态变化的本源。回到舜父的问题,既然“俊”即钟山之子鼓的另名,则可 知记载中的帝俊生三身与瞽叟为舜父也正是一致的。 帝俊即高辛氏帝喾,前辈学者已多有所论,这里再略加回顾,左传文公十八年: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 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山海经海内经:“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夋。”山海经海内 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左传襄公四年孔 颖达疏引贾逵曰:“羿之先祖,世为先王射官,故帝喾赐羿弓矢,使司射。”说文弓部 :“羿,帝喾射官。”凡此等等,皆可明证帝喾即帝俊,下面要说的是,帝俊,也就是文献 中常常能够见到的“玄鸟”或称“玄鸟氏”。诗经大雅生民正义引世本: “帝 喾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嫄,而生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简 狄,而生契;次妃曰陈丰氏之女,曰庆都,生帝尧;下妃陬訾氏之女,曰常仪,生挚。”而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两相比较,不难知道玄鸟 即帝喾,而楚辞天问说:“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嘉?”也正是互文见 意,至于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说:“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 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 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此即以玄鸟为燕所转化生成 的晚出民间传说。民间传说虽不可靠,但其中的关键元素都是渊源有自的,如有娀氏、二女、 台、鼓、玄鸟。而到了后来的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 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则仅得其大概了。这又牵涉到另 一个问题,即周人奉为始祖的后稷,作为人名时,实际上本是商祖契。周人所奉者,是夏末 居后稷之官的先祖弃,而不是帝喾时的后稷。左传襄公七年云:“夫郊,祀后稷以祈 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而礼记礼运则称:“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 也,契也。”尚书大传更是明言“尧使契为田”皆可证此,山海经大荒西经称: “有西周之国,姬姓,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 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郭璞注:“叔均,商均也。”不难看出此“稷之 弟曰台玺”就是舜,“始作耕”就是“始为田祖”,再看诗经商颂长发所言:“有 娀方将,帝立子生商。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国语周语下:“玄王 勤商,十有四世而兴。”荀子成相:“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 世,乃有天乙是成汤。”不难看出,契之称“玄王”,正是继自帝俊称“玄鸟”,而商祖契 (后稷),也即舜的兄长阏伯。且看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 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 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高辛氏即帝俊, 则不难知道阏伯为长子,即商祖契,故言“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 所以左传昭公十七年才说“宋,大辰之虚也。”左传襄公九年才说“陶唐氏之 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 始于火。”国语晋语四也说“大火,阏伯之星也,是谓大辰。辰以成善,后稷是相, 唐叔以封。”季子实沈,即舜之缓读,而服事夏商的唐人,就是有虞之后裔。陶唐氏,就是 帝俊居唐地时的称号,所以才会有“唐人是因”,才会有鹖冠子世兵所称“尧伐有唐, 禹服有苗。”的记载。逸周书史记解:“昔有共工自贤,自以无臣,久空大官,下官 交乱,民无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史记楚世家:“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 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淮南 子原道:“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 灭,继嗣绝祀。”以此观之,则唐氏自当为高辛氏帝喾。 吕氏春秋古乐:“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 祭上帝。舜立,命延乃拌瞽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章、商互通13, 故可知大章即大商,延为鼓的兄弟(见山海经海内经),故舜得命之,于此 亦可证瞽叟为商契之父。 既知后稷即契,为帝俊之子,那么再来看另外一份记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类似的内容见于 礼记祭法:“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 以为稷。”及汉书郊祀志:“其后十三世,汤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 乃迁烈山子柱,而以周弃代为稷祠。”(国语鲁语的异文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 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为稷。”然核以左传和礼 记祭法、汉书郊祀志之文,周弃代厉山氏之子,正是当夏衰,此与周人世系年代 亦合,故国语所说诚不足取),后稷为厉山氏之子,则可知厉山氏即帝俊居厉山时之号。 关于鼓的另一份世系材料,山海经海内经云:“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 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于 国语周语上则有“先立春五日,瞽告有协风至。”周礼春官瞽蒙称:“瞽蒙 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周礼秋官大行人称:“九岁,属瞽史,论书名,听声 音。”再比较国语郑语中的“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与左传昭公八 年史赵语:“陈,颛顼之族也。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 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可知以下几点,鼓为炎帝之后裔,且也 是虞幕的后代,其能听协风(为乐风、听声音)正是世代相传的知识技能,而此技能又被称 为天道,国语周语中:“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国语周语下:“古之神瞽, 考中音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锺,百官规仪,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 关于“天道”,下面还要提及,此处所引诸条,只是为说明鼓(瞽叟)的技能为世传,而且 可以发现有虞氏的世系在这里与炎帝的世系有重叠。 前文已证帝俊(鼓)居玄鸟之官,故又名玄鸟氏,再来看秦赵之祖,史记秦本纪: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 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 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皁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 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大业即伯夷,大费即伯 益,伯夷又称皋陶、咎繇、太岳,凡此皆已多有学者论及,陨卵诸说,为民俗化后的枝节, 此不再论。所要说的是,伯夷为玄鸟之子,也即为帝俊(鼓)之子,上文已知鼓为炎帝之后, 国语郑语称:“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翳之后也。伯夷能处于神以佐尧者也,伯翳 能议百物以佐舜者也。其后皆不失祀而未有兴者,周衰其将至矣。”以伯夷为姜姓之先,也 就不难理解了。但,为姜姓之先,不等于就是姜姓,三代以前人物,常常为若干姓氏之先 (比如黄帝之后就有十二姓之说),由这些记载,实际上是不能知道该人物是何姓的,也就 是说,像黄帝的姬姓、炎帝的姜姓,皆为该姓后裔倒推所得的认识,伯夷也有类似情况, 墨子尚贤中称:“然则天之所使能者谁也?曰:若昔者禹、稷、皋陶是也。何以知其 然也?先王之书吕刑道之,曰:皇帝清问下民,有辞有苗,曰:群后之肆在下,明明 不常,鳏寡不盖。德威维威,德明维明。乃名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哲民维刑;禹平 水土,名山川;稷隆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维假于民。则此言三圣人者,谨其言, 慎其行,精其思虑;索天下之隐事遗利,以上事天,则天乡其德;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 终身无已。”前言皋陶、后言伯夷,是知皋陶即伯夷。北堂书钞卷十七引竹书纪年: “命咎陶作刑。”北堂书钞卷四十三引世本云:“伯夷作五刑。” 尚书尧典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流有宅,五宅三居。”左 传昭公十四年:“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作刑的事迹亦相同, 亦可证皋陶即伯夷,而皋陶之后,又有偃姓,通志氏族略引世本:“舒蓼,偃姓, 皋陶之后。楚东境小国也。”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皋陶生于曲阜,曲 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英文设备贷款合同模板
- 董事长秘书助理岗位职责
-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3.2 制取氧气教案(新版)粤教版
- 八年级物理上册 1.1《希望你喜爱物理》第1课时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高中历史 5.2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4
- 2024年高中化学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 武术作业设计人教版八下初中二年级体育教学设计
- 船长课件人教版
- 心电图出科课件
- 中职幼儿保育职业规划书
- 冰雪路面行车技巧
- 教科版(新)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试卷(含答案)
- 第14课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 (沪教牛津版)深圳市小学1-6年级英语单词默写表(英文+中文+默写)
- 钢结构水平安全网施工方案
- 机械设计基础-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
- 《正确人生观》课件
- 《采供血过程风险管理 第2部分:献血者健康检查和血液采集风险控制规范》
- 《临床试验项目管理》课件
- 第12课+明朝的兴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