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方法及效果探讨_第1页
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方法及效果探讨_第2页
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方法及效果探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方法及效果探讨 王明生 1 刘芙蓉 1 耿金玲 1 李咏梅 1 何清 1 孙红 2 张辉 2 1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 2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系 【摘 要】目的 :探讨实习阶 段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方法及效果。方法:实习前进行沟通知 识和能力的调查,开展综合培 训, 实习结束前再次调查,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结果:实习阶段 沟通能力培训非常必要,效果明 显。 结论:提高医学生沟通能力、人文素质是长期的系统工程, 要从学生、带教老师等多方面着手。 【关键词】 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效果 临床医学是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服务对象是有思维、有情感,有复杂社会关 系并患有疾病的人。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模式转变,病人的个体差异以及社 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都要求医生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来探讨其病因、心理等,从而 做出正确的诊疗方案,以达到最佳诊疗效果。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时候,首先面临的是与病人沟通的 问题,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不可缺少的条件。2010 年 6 月至 2011 年 7 月间,作者对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 39 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以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沟 通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并对培养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 39 名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 12 方法 实习之初,对 39 生进行沟通知识、能力情况调查;在分析的基础上,有 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包括岗前培训、人文素质讲座、临床实践中的实训及案例分析、角色 扮演、老师的言传身教等;实习结束时,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再次进行调查,对培养效果进 行评估。 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内容包括:临床医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沟通的作用、沟通形式、 培训方法、培训效果自评、医患沟通障碍的原因、医务人员品德修养的层面等;另外使用 同一沟通能力评价表对培训前后的情况进行打分,分析比较。 2结果及分析 21 沟通能力作为临床医生必备能力已得到大家共识。问卷显示,无论培训前后 100的学生把沟通能力与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同样作为临床医生必备能力之一,重要性同 等,次于这三项的依次是团队精神、人文知识、社会学知识。 22 在实习过程中进行沟通能力培训非常有必要,培训方式以角色扮演、老师言传身教 最得到学生认可。问卷显示,实习前,有 51的学生明确学习过沟通理论知识,36的学 生明确接受过沟通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95的学生认为需要在实习过程中进行沟通能力 的培训,因为 100的同学认为沟通能力在临床工作中是重要的。在实习过程中,开展了 沟通、 人文素质讲座、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的训练,注重带教老师在日常带教中的言 传身教,密切结合临床实践开展沟通能力培训。培训后,学生认为讲座、案例讨论、角色 扮演、老师言传身教等形式都对沟通能力提高有帮助,以角色扮演、老师言传身教两种方 法收获最大,分别占 36、38,其次是案例讨论,占 15。 23 通过培训,无论是自评还是客观打分,学生的沟通能力均得到提高。问卷自评, 15的学生认为沟通能力提高特别大,28的学生认为沟通能力提高很大,54的学生认 为沟通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培训前后使用同一客观表格进行沟通能力评分,满分为 100 分, 培训前平均分 83.97,培训后平均分 87.95,90 分以上者由培训前的 7 人增加至培训后的 14 人,80 分以下者由培训前的 9 人减少至培训后的 2 人,培训效果显著(见表 1) 。 表 1 培训前后学生沟通能力评分 学生数 70-79 分 80-89 分 90-100 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培训前 39 9 23 7 98 71 83.97 培训后 39 2 23 14 100 76 87.95 24 经过实习,学生认为目前医疗过程中造成医患沟通障碍的原因第一位的是“缺 乏医患沟通技巧” ,占 90;其次是工作压力大,占 64。说明在职医务人员医患沟通技 巧急需提高。而医务人员品德修养以团队精神、敬业乐群、过硬技术、谈吐应对为主,医 务人员的人际关系主要应是温和亲切、正直诚实。 3讨论与建议 31 医患沟通课程应在本科阶段学习过程中尽早开设,辅助人文知识的学习:我国 高等医学教育借鉴的是前苏联医学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较注重医学技能的培养,而对医学 生的人文素质及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近年医学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沟通能 力培养的重要性,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医学生沟通教育培育课程体系,现有的沟 通教育是各个高校各自为阵,培育课程不够规范和系统,随机性和主观性较强。因此,在 医学本科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设置“人际沟通学” 、 “医患沟通学” 、 “医学心理学” 、 “医 学伦理学”等课程,把沟通的教育关口前移,使学生尽早建立沟通、人文知识的架构,有 助于临床阶段的进一步培训和应用。沟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的系统工程。 32 临床阶段医患沟通以实战为主:医学生进入临床阶段学习后,在课间见习、毕 业实习阶段,接触病人的机会越来越多,把所学沟通理论应用的机会增多,亲身参与沟通 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是学生比较认可的方式。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开展了法律 法规、人文知识讲座、结合临床的分组典型案例分析、小组角色扮演式的临床场景演练等 多种方式,学生认为收获较大的是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同时,应用国内外著名医学家以 及所在医院模范人物事迹进行人文素养的启发性教育,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卫生、科 普宣传、走访义诊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可以为 医学生成才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 33 临床教师的人文素质、沟通能力急需提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势在必 行:临床教师是医学生在实习阶段接触最多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影响。带 教老师在问诊、查体、开具各种检查单、下达医嘱、解释病情、说明治疗方案、签署知情 同意书等各种医疗活动中,与患者沟通的言语、肢体语言的运用等,时时处处都体现着带 教老师对患者的尊重、体恤与关爱,是学生学习沟通技巧、人文关怀的最直接、最生动的 教材。带教老师应该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倡导者和示范者、是践行者和引领者、是开拓者和 探索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临床带教老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仅要教 会学生掌握医疗技能,还要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融入临床教学之中。当前,在构建和谐社 会的宏观背景下,尽管各级医疗机构在医患沟通和人性化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医疗 纠纷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从医疗安全的角度,临床教师提高人文素质、沟通能力也是 迫在眉睫。 3.4 尝试建立医患沟通的考核评估体系:2001年6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提 出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不管在任何国家、学校培养的医生都要达到以下7个方 面的基本(核心)要求: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 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沟通技能 既然作为医生必备技能之一,建立沟通能力的考核评估体系,在院校理论学习、实习出科 考核、毕业综合考核、执业资格考核等各环节进行考核,可以有利的促进医学生沟通能力 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春林, 张仲达. 在体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意义 J. 中 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yxyy/main/index.php.2011(04) 2 徐玉静,欧阳振波, 刘萍,陈春林. 磁共振成像在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04) 3 方驰华,苏仲和. 数字医学技术在胰腺肿瘤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研究J. 实用医 学杂志. /xyfm/class/. 2010(10) 4 欧阳振波 ,刘萍,余艳红. 女性骨盆研究进展及意义 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huanmei/class/.2010(02) 5 刘萍,余艳红,陈春林,欧阳振波,宋小磊, 王宏琢,昌仁民,王建平. CT 扫描计算机三维 重建女性骨盆的研究方法和应用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01) 6 欧阳振波,张仲达, 刘萍,陈春林, 唐雷,李泽宇,黄睿, 钟光明, 梁波,全显跃,刘畅,钟世镇. 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的构建及其三维可视化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 2009(06) 7 吴龙,周义军,高劲松, 孙建永 ,李玉飞,马俊, 金科. 女性盆腔的 MRI 三维重建J. 第四 军医大学学报. /qikan/class/. 2009(12) 8 张绍祥. 数字化人体与数字医学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01) 9 高成杰, 张仲达 ,裴强,徐达传. 成人盆腔血管多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初步研究J. 中 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6(01) 10 单锦露, 张绍祥, 刘正津,谭立文,林支付, 唐泽圣. 中国数字化可视人女性盆腔的计算 机三维重建J. 解剖学杂志. 2005(03) 11 续靖宁, 邓晓红.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浓度测定的临床意义J. 右江医学. 2009(02) 12 刘增佑, 朱艳宾, 王淼,崔艳双, 张仲达,胡群英.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妊娠期高 血压疾病相关性的初步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31) 13 佟艳,张晶, 钱荣华,李蕊. 血清钙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分析J. 河北医药. /news/class/.2010(24) 14 林丽珍, 杨茵.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预测研究进展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11) 15 狄海红.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对胎儿的影响 J. 临床医学. 2011(09) 16 张仲达,杨彦,杨伟文.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作用J. 中国妇幼保健. /news/class/. 2007(09)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