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论《沁园春 雪》的语言美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论《沁园春 雪》的语言美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论《沁园春 雪》的语言美_第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论《沁园春 雪》的语言美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沁园春雪的语言美 沁园春雪写于 1936 年 2 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 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 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 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毛泽东具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长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他善于创造性地点化 前人的诗句和歌谣,善于批判地继承传统诗词的表现形式。他能根据作品的内容选择最恰当 的诗体词调,对诗词格律运用自如。他的诗词影响深远,尤以沁园春雪为最。这首词 在 1945 年于重庆发表后,为全国文化界所瞩目,有 10 多种报刊发表了步韵唱和之作。当时 的新民报晚刊编者附注,说它“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全词写 景、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 句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情,由祖国山河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 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 怀。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主题鲜明突出,收到了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而这些, 都有赖于文章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有魅力的,它的美通过语言表现在了形式、画面、声音的组合效果 上,换句话说诗歌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构成,是通过情感、声韵、建筑等多种形式来表现的, 这样的统一才使诗歌有了美学价值,以其形象、清晰的美而长盛不衰,历久弥新。正如蔡元 培先生所说:“生活中有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而唯有文学作品兼具了这三种美。”毛 主席的沁园春雪无疑就充分体现了这三种美,所以,要领略这首诗的语言美,就不妨 从它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说起。 一看:发现错落有致的建筑美 “建筑的美”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下片十二句。用空行 的方式自然分出上下片。整体上给人对称、和谐、完整的感觉。 上片起首三句均四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冰封雪冻的壮阔 景象,视觉效果整齐统一。第四句加一 “望” 字统领以下七句,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极写辽阔北国凝静中不失蓬勃生机的奇伟 雄浑的景象。从第四到第九句均为四字对句,匀整对称,有一气呵成之感,给人以视觉上的 美感。第十句七字,“欲与天公试比高”,由 4 而 7,异峰突起,字数的变化恰到好处地展 现了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第十一、十二、十三各 3 字、5 字、4 字,从视觉上, 呈现一种跳跃与灵动,恰与诗句要展现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的雪后美景相协调,作者的 欣喜与赞美之情也溢于言表。 下阕起首两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在文字建 筑和视觉形象上形成了一个分界岭,自然过渡,使得整首诗的建筑严丝合缝,浑然天成。以 下 7 句又由一“惜”字统领,“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 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前 6 句又以四字对句,对历代帝王一一评说,有惋惜,有肯定, 有遗憾,有褒奖,但第 7 句“只识弯弓射大雕”又由 4 而 7,与前面的评说形成视觉上的强 烈反差,表达出的却是对“一代天娇”只有“武功”,不懂“文治”的嘲讽之意了。最后三 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以 3 字、5 字、4 字这样错落有致而又短促有力 的句式,由评论历史人物转而赞美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旨,抒发 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 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中国独有的“词”这种文学形式,本身在建筑上就有严格的要求,在这种严格的要求中, 追求的自然有文学作品所具备的建筑美。沁园春雪便是作者根据诗歌的行文表达和自 2 己对于审美的需求,巧妙继承“词”的建筑形式,充分展现了诗歌语言的建筑美,实在值得 我们推敲、品味、欣赏。 二想:感受大气磅礴的绘画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 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的诗赋大家也很早就悟到了“诗中有画”的 真谛,并在诗歌创作中为能生成视觉画面而苦心孤诣,因而赋予了诗词以视觉美。简单的文 字使诗歌在语言描绘中常常蕴涵着一幅幅生动艳丽的画面,仿佛使诗句有了生命的痕迹。那 么,沁园春 雪是如何通过语言来体现绘画美的呢? 首先粗笔勾勒,“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寥寥数语,便把读者引入一个冰 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冰封”让人感到了世界的凝静之美,而“雪飘”则让人看 到了雪花飞舞时轻盈曼妙的灵动之态。动静结合,让人看到的不是死气沉沉,而是一幅于静 穆中又有飘舞动态的灵动画面。 其次,作者选取典型意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大笔铺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北国 雪景图。“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 比高。”“长城”、“大河”、“山”、“原”,都是最能反映北国风光的雄伟景观,也正 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广袤, 与前句的“千里”、“万里”相照应,显示了意境的大气磅礴。而“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 景象;“顿失”则写出了北国寒威之烈,变化之速,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黄河滚滚滔滔的 雄壮气势。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更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 化静为动,赋予“山”、“原”以动作和思想,向读者展现了如下景象:披满白雪、连绵起 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跑。群山高原与低垂 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似要与天公一比高下。这样的画面不仅是美丽的,动感的,更添了 一份雄心勃勃、昂扬奋发的精神美。 再有,作者通过语言添加色彩,并利用色彩的组合,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 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诗歌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虚写一笔,想象 雪后晴日当空的壮丽景象,一幅白雪红日交相辉映如美丽少女着红装素裹的妖娆图画展现在 了读者面前。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展现了祖国山河的 壮丽多娇。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 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并且,作者还通过语言,引导读者结合各自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展现丰富的生活场 景,构成画面。诗的下片虽是议论,但仍有着强烈的画面感。“江山如此多娇”,除了再现 了上文北国的壮阔外,更让人联想到江南的秀美,东海的浩瀚,大兴安岭的苍翠,吐鲁番的 神奇而读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时,一个“竞”字,似让人看到无数英雄之间激烈的 争斗,一代代英雄相继崛起;“折腰”一词,则让人看到英雄人物为多娇江山叹服倾倒的姿 态。另外,初读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时,我们宛如看到了驰骋沙场、征战南北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英雄形 象,也看到了成吉思汗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草原上拉弓搭箭射大 雕的雄伟英姿;但再细读,这时,我们心想到的便有了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的沧桑感叹,耳听到的便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的演唱者杨洪基那浑厚低沉 的吟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眼看到的却是如书页一样翻过的数千年历史。 这时的画面不再是平面的,单一的,而是立体的,有声有色并饱含丰富感情的。 其实,上片“望长城内外”中的“望”字、“看红装素裹”中的“看”字,下片“惜秦 皇汉武”中的“惜”字,“数风流人物”中的“数”字,更丰富了画面的内容,让我们看到, 整个画面不仅有景,而且有人:这是一个意气风发,抱负远大的诗人;这是一个胸怀豪迈、 热爱祖国的赤子;这是一个正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伟大斗争的领袖。他指点 3 江山、激扬文字;他顶天立地、雄视天下;他才华横溢、纵论古今。 江山多娇,英雄折腰! 这位后来居上的英雄人物,正在也必将创造中国新的历史,谱写新的篇章。画面有景,妖娆 美好、壮美雄浑;画面有人,更添大气磅礴,奔放豪迈。 绘画美在大多数诗歌中都有涉及,它不仅能使诗歌活泼生动,还能使诗歌意境开阔,言 尽而意远,这正是诗歌美的具体表现。品味诗中语言,结合生活体验,调动自身情感,展开 丰富的联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欣赏到诗歌的绘画美,获得审美感受。 三读:感受铿锵激昂的音乐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具有诉诸听觉形象 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诗歌原本是用来吟唱的,它既有声韵,也有律,所以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合辙押韵, 有一种动人心弦的声韵美。押韵、平仄、节奏、叠字、叠词、叠韵、双声、排比等都可增强 诗歌的音乐美感。而沁园春雪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押韵、平仄、节奏上。 1、押韵。 一首词,它本身就有押韵的详细要求,作为“沁园春”这个词牌,要求一韵到底,这就 加强了诗歌的线脉和声律。而且上片是四个平韵:“飘、滔、高、娆”,下片是五个平韵: “娇、腰、骚、雕、朝”,同一韵母有规律的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 乐曲由它贯穿起来。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加上押韵,读起来便有了回环 之美,余音绕梁之趣。 2、平仄。 不同的词牌名所规定的平仄各不相同,但都有严格规定。比如,“沁园春”, 此调的 作法是:起首三句均四字,上两句句法相同,俱为仄仄平平。(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韵, 重在第三字,必须用仄,是为拗句。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第四、五为四字对句,而加一 字豆,第二、四字与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与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协韵,平仄恰 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第八、九句又为四字对句,与过秦楼起二句同。第十句七字, 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务用平仄平,亦拗句也。第十一句三字,应作平平仄,是乃定格。第十 二、第十三,实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两句四字对偶尔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 句之可移易耳。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次句四字,同前阕次句。第三句八字,上一下 七,盖即前阕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与前阕同。前阕后九句与后阕后九句字数 与平仄相同。 看词对平仄的严格要求,便可知其对诗歌音乐美的重要作用。诗词的平仄这样有规律的 交替和重复,可以使音调和谐而有变化,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高低不同,错落有致。朗读 起来,如雨打芭蕉,让人感受到一种清脆悦耳、抑扬顿挫之美,收到和谐的音乐效果。所以, 在读中体会诗词平仄带来的音乐美感,其实真是一种享受。 3、节奏。 节奏,是诗歌语言获取音乐美的一个主要手段。 诗的节奏,是指由于语音排列次序不同而形成的有规律的抑扬顿挫,主要由轻重高低的 声音和一定时间内的间歇所形成。而这节奏间的顿数也有一定的规律,每个顿数之间的时值 相等,读起来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诗的顿数的匀齐和声音的高低强弱都要与诗人的内在感 情相一致,使我们可以从节奏上体会到诗人的感情。停顿规律大致如下: 首先,要分段。沁园春雪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在视觉和听觉上出现了一个节 奏模型。这之间的停顿最长。 其次,要分行。各片再按诗情长短、疏密分成规律长度,显示节奏。这之间的停顿较之 段间停顿略短。沁园春雪这首词,上片分为三层:前三句一层,是总写北国雪景;中 间七句为一层,是在详写北国雪景;后三句一层,是在虚写雪后初晴美景。三层之间停顿又 有长有短:一二层之间停顿较二三层之间停顿要短,因为前两层是实写,直接将所写内容诉 诸读者视觉,而后一层是虚写,需调动读者的想象来理解画面。停顿较长,以引发对雪后初 4 晴美景的联想,体会诗歌的画面美。下片也分为三层:前两句一层,是过渡内容;中间七句 一层,在论古;后三句一层,是文章的主旨句。这里二三层之间停顿也应较一二层之间停顿 长一点,以蓄势待发,从朗读上突出主题。 最后,要分句。运用大致等长的词语,形成有规律的停顿间歇,大体匀整地出现节奏。 如三字一句,节奏为 12;四字一句,节奏为 22;五字一句,节奏为 122;七字一句, 节奏为 223。这里的停顿又要比各层之间的停顿要短。这是普遍规律,但在具体朗读的 过程中,停顿时值又要根据诗情有所改变,例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两句中, “望”、“惜”后的停顿应明显长于其他所有句中停顿,以体现其总领下文的作用。 总的说来,这首词多用四字对句,节奏短促有力、铿锵激昂,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