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学和为道文章_第1页
关于为学和为道文章_第2页
关于为学和为道文章_第3页
关于为学和为道文章_第4页
关于为学和为道文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为学”和“为道”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 出于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和“为道”,是两种不同的 认知路径。为学指平常的认知方式,它的认识 对象是现象界的一切事物,作为人伦日用之学, 这些知识必须靠人们与外界交往、 日积月累才能获得,所以说 是“为学日益”。 而“为道”与为学不同。老子认为, “道”是万物之宗,是宇宙生命之源,超乎形 象,独立无对。一个至高无上的大道,人 们无法用普通的 认知手段加以把握,甚 至无法用语言加以描述。不是 积累知识,而是减少知识,减少一切主 观的认知成 分和情感因素,使主体主动 地融于宇宙之中,与大道化为一体,才能体悟大道的 整体性存在,继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境界。 在两者关系上,老子主张用“为道”的方式来指导“为学” ,而 “为学”的最终目 的则是服务于“ 为道” 。 我认可这两者关系,承认在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通过主体的不断认知,便可以 达到“为学日益 ”;而使主体主 动地融于宇宙之中,与大道化 为一体,则需损之又 损,以达“ 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境界之观点。 书法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形式,则是通过线条的流动,如何起笔,如何 收笔,如何顿挫,如何挺拔有力,如何 刚中有柔,柔中含刚,最后达到那条线曲中 有直,直中寓曲,在文字的书写和构形以及文字与文字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安排布 局中,表达创作主体的人格、情感、意趣、创造出体现艺术家独特个性的审美意 境。能够创 作出有意境的作品,需要我 们日积月累地反复学习,那真是叫 “为学日 益”。 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作品充满着矛盾,又协调统一,作品的意境使得鉴 赏者无法用语言描述美在哪里,因为作品在审美主体面前,已经看不到书家具体 的笔画,具体的写实,写到最后是情性的流露,自然的表达,好似意象,谁能看得 出,意象的形是什么呢?那真是“精”、 “气”、 “神”的有机统一。那时间是不是就可以 理解为“为道日 损” 呢?回答是肯定的。 先前临习赵孟頫道德经时,欣赏着赵书圆美流畅风格,仿佛书法家伏案间, 和颜悦色地就在眼前示范着,耐心地告诉我,如何写好道德经(附:道德经书 法局部照片)的每一个字,然后再平和地告诉你道德经含义赵孟頫用书法 语言,告 诉了“ 为学”和“ 为 道” 的既辨证又统一的哲理。 老子一书,微言大义,思想深沉而意蕴丰富,体 现 了其作者对大宇宙视野, 即自然万物、社会、历史、人生中各种 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深刻透 视和观照,凝结 了巨大的东方智慧。其思想以自然主义为底色,以清静无为而无不为为旨趣,并 在中国哲学史上开创了以“道” 为本体的哲学体系。 我们从字面上看,矛盾着, “为学日益” 又趋无为,那要“ 日益”做什么呢? 究天理之际,穷经皓首,才思生焉,智巧出焉,才能成道。按照中庸理解, “知识的本质 在于客观的本然之真 ”。然而,老子的“ 无为” ,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而是自然主义,崇尚自然!庄子继承了老子便“道法自然。 ” 读中国文学史,文人墨客对老庄思想无不顶礼膜拜,自先秦至魏晋玄学思 想产生,而 读饮酒,陶渊明此时便飘飘然地吟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进 入我们的视野。受其外祖父影响,阅读古籍,吟 诵 老子, 庄子,接受儒道两种 思想,遂有了“ 猛志逸四海”大志,且亦有“性本爱丘山 ”的志趣。面对俯仰由人的 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叹息,正如庄子产生的躲避纷 争,只求清 净无为思想。于 是,我们 就看到了他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情景,与自然相融,和天地亲 近。但是,有多少人能理解“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语境呢?那也真是“ 实此 身心与天游而耳。 ” 陶渊明真的将“ 道” 融于自然中, “此中有真意,欲 辩已忘言 ”,他分明已经告诉 我们,什么是“ 道”,不是印 证了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 而忘言”直抵宇宙大道的本身吗? 这可真是一幅画啊!而不是写实的,那可是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相融相洽, 一派天机之景象啊! 如果看到黑板上写着满满的时候是“日益” 的话,那么再擦黑板的动作中又想 到了“为道日 损” 。 在一些会议的场合下,或者其他一些场所,会看到 满头银发的学者,以 缜密 的思维, 严谨的举止,端庄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仔细聆听年轻人的发言,然后 客观地给予他们学业上的指导和评述,我们会联想到这些耄耋老人年青时发奋 学习的影子,这当下他们就是再为后生者如何用“减法 ”批改他们的作业,那正是 他们的学识所达到的境界 好象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了,认为老人都应该那样,是规律,是自然的 规律,持 这种观点的人是不是 认为这里还蕴藏着一个哲理呢? 看专访金庸先生栏目。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居然在剑桥大学读博士。这岂 不是叫做“无不 为” 呢?好似不可思 议,然 老子所说的“无不为” 就是活泼生命的 自然展现。先生现在的读书 与他早年的求学又有什么异同呢?先生说他就喜欢 做学生,喜欢读书学习的状 态,那会 让人回到纯真质 朴的心态。 这当然又回到了 崇尚自然的“ 无为” 中。看到这里,总在想,先生像他的武侠小说中哪个角色呢? 好象都是,又好象都不是,他做为报人,要对世界有理解和 觉悟,对世界的觉悟 首先对世界本质的觉察,于是,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分辨是非后写评论,谈时事, 没有观点,没有清醒的思维,又如何 进行评论呢?而就在他构思中,对世界有了 理解和觉悟,对世界的觉悟首先对世界本质的觉察, “道”就在他身边。因为在他的 眼睛里包罗万象,因为“道”生万物。邓小平接见过他,请他谈谈台湾问题,而在 这 之前,先生同台湾要人说,不要同大陆打的,要和 谐 相处的,要团结的先生 真善。先生语气缓和,言简意赅,充满睿智,那份平和,那份沉稳,如大海般宁静 致远正如老子第十六章中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金庸先生绝不会在公众场合下说:“我要为道日损”。想先生青年时的善学, 年轻时的锐志,中年时的渐 熟。而此 时就在屏幕上,望着依然闪烁智慧之光的老 人带着深邃的思想,迈着缓缓 的步伐, 带着慈祥的微笑,向他要到达的目的地走 去的背影,那沉默真如金啊! 除金庸先生之外,宇宙间的主体人在经过“两为”历练后,其损之又损,以至 于无为,直达到“ 无为而无不为。 ”因为我们从金庸先生的身上,看到了“ 无为而无 不为”之境界。 老子中的“ 无为无不为”是与“道”不能两分的, “无为”是对道的层层复归; “道”是“无为”的体认对象与最终归宿, “道”为体、是 隐、是形而上, “无为无不为” 是 用、是显 、是主体的行为。 “无为”的境界是修德复道之后的 “道”与主体行为的合一, 是主体对“道 ”的复归、内化之后在实践与精神世界中所达到的“无为而无不为” 与 无滞无碍的存在状态。 “为学”是探求经验的物性之知,需要日积月累;“为 道” 是探求万事万物所以 存在、发 展的根本依据,进而以“道” 而为, “为道日损 ”,需要放弃有限的认知方法, 超越具体的认知对象,不断的 “损之又损”,超脱“有 为” 世界的浸染,返朴归真,清 静无为。所以为道的方法只能是“损”, “损”在这里又具有超越与放弃、涤除两重意 义,放弃的是有为世界中“为学”的具体方法,超越的是具体的认知对象。 老子的“无 为” 之境界,是对道的超越与把握,把天道内化为人的一举一 动之中,正是在这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中,主体人 实现 了大宇宙、社会政治、个体 人生的“无为 而无不为” 。这也是老子对中国哲学的主题“何以为圣?如何成圣? ”做出的回答。 这种境界,不 单纯是精神境界的提升,也是实践生活中无滞无碍, 超越必然的自由生存状态,是精神与实践两重境界的“ 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 “无为” 之境界,在今人看来这正是老子的无为思想中的有为价值。 老子“无 为” 之境界的一个特征是强调人与万物的天性或自然属性,强调人 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其“无不为”说的是人与万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