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课程类型、课程功能、课程结构_第1页
关于课程、课程类型、课程功能、课程结构_第2页
关于课程、课程类型、课程功能、课程结构_第3页
关于课程、课程类型、课程功能、课程结构_第4页
关于课程、课程类型、课程功能、课程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课程、课程类型、课程功能、课程结构 一、课程的定义和内涵 研究课程改革,必须对课程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 界定。据不完全统计,中外学者对“课程”有近百种定义,既有狭义的,也有 广义的;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科学发展,课程的定 义也不断趋于完善。 我国著名学者钟启泉将课程定义为: 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 编制的教育内容。(广义) 课程是旨在保障青少年一代的健全发展,由学校所实施的施加教育影响的 计划。(狭义) 近年来,课程理论发展迅猛,以上述定义为基础,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最新 研究成果,可将课程的定义归纳为: 课程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广义) 课程是学校或培训机构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 容的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狭义) 下表可帮助我们加深对课程内涵的理解: 课程 静态的教学内容 动态的教学进程 第一层次 课程方案(计划) 规划和设计等 第二层次 课程标准(大纲) 贯彻与考核等 第三层次 课程内容(教材) 教法与学法等 在上述三个层次中,课程方案的规划和设计是“龙头”。因为规划和设计 必然要使用某种课程模式,体现其课程观念,并拉动另两个层次的编制和实施。 从课程的定义不难看出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是广义教学 发展 的一部分,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一个分支;课程又涵盖了狭义的教学,包含了大 纲、教材、教学手段以及教法和学法。 摘自蒋乃平:职教课程探索的三个层级 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 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 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 位。 摘自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三、课程的类型及其演变 课程类型又称课程形态、课程原型。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 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两种最基本的课程类型。 相关课程 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 融合课程 课程 核心课程(以人类的基本活动为中心) 广域课程 活动课程(以儿童为中心)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科学发展,出现了一种介乎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 间的课程类型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在教育大词典里有两种释义:一是指最 主要的学科即主干科目;二是指一种课程原型,体现了一种特有的教育观。核 心课程既不以学科为中心,也不以儿童为中心,而是以人类的基本活动为中心。 这种教育观适应了工业化社会大生产的需要,对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现 今被人们强调的职业分析,就是以人类基本活动职业的实际需要为中心组 织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核心课程的理念在职教领域中的一种体现。 与此同时,学科课程也发展出三类改进类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 课程,这三种改进类型实际上是学科不同程度的综合化。 第 3 页 共 7 页 在工业经济后期向知识经济转化的过程中,众多国家职教课程产生了质的 变化,多元整合型课程一种新型的课程类型应运而生。多元整合型课程是 指采用多种课程类型之所长,经取舍、重组而成的现代职教课程类型。 摘自蒋乃平主编:职教课程探索的三个层级 为什么要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 课程结构调整就其实质而言,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 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课程类型主要有: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这是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的两类型。其中,学科课程的主导价 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经验课程的主导 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这是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的两种类型。其中,分科课程的主导价 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而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 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 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这是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的两种类型。其中,必修课程 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而选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 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这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的三种类型。其中,国家课程的 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 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 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上述各类课程所具有的特定价值以及每组课程类型所具有 的价值互补性,意味着它们在学校课程结构中都拥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即学 校的课程结构应当是由各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摘自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四、课程功能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 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 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 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 有重要意义。 摘自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的目标是知识的传授。课堂上教师把重点放在 包括考试内容的练习,并下意识地排除对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有帮助 的训练。学生学得很辛苦,但他们的脑子里塞满的实际上是零碎的知识,而没 有学习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要改变这一现状只 能从转变课程功能入手,如下面模式所示: 转变课程功能示意图 信息时代更重要的教育目标,已经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情感态度、思维 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不是衡量 21 世纪所需人才的主要依据,能力和态度 成为人才素质的核心内容。 第 5 页 共 7 页 因此,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 的发展。在新的课程中,课程功能的转变,主要是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 材、实施教育与评估来实现的。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中,都力争体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从而实现课程 功能“三位一体化”。能否在新课程中实现“三位一体化”,是衡量我国课程 功能是否真正转变的重要依据。 摘自甘露: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看课程功能的转变 (教育导刊2003 年 2 月、3 月号) 五、课程结构的调整 1.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 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的不足。 首先,在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 微;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必修课程占据绝对 主导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课程类型的单一使得在注重发挥一种或几种课程类型价 值的同时忽视或放弃了其他课程类型在学生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学生在这 种单一课程的“滋养”下,其片面发展在所难免。 其次,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基础教育中)语文、 数学等科目所占的比重过高,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 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针对现行课程类型结构单一的状况,在新的学校课程结构中设计了与学科 课程相对应的经验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与必修课程相对应的 选修课程,并为开发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了较大的空 间。学校课程类型的多样化是全面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多种课程类 型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将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学生过分追 求学业高分、综合素养低、主动学习能力弱的状况提供有利条件。 2.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体现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 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这是我们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 结构的三把钥匙。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 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结构包 容了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 目,同时通过课时的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这是从课程方案层 面体现出来的均衡性。如何在实践层面上落实? 首先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 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现课程 目标的必然要求。 再次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各门 课程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开设 顺序上有先有后,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有多有少,在课时比例设计上有高有低, 从而使各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处的位置和所承担的任务有所不同。从这个 角度来说,各门课程要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对待的目的正是使课程之间保持 一种均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从学生角度来说,均衡性也决不是指学 生各学科或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就一门学科而言,注重联系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就不同科而言,提倡和 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新课程结构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 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 的现象。 第二,设置综合课程 第 7 页 共 7 页 这是课程结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例如,在基础教育的“综合型”的课程 计划中,原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被整合为科学;历史、地理被整合为历史与 社会;美术、音乐被整合为艺术;这三个科目皆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此外,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度整合的综合课程在课程计 划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显然,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综合课程已经成为 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国家积极倡导各地实施以综合课程 为主的课程计划。综合课程的开设将会有力地改变现行课程科目过多或缺乏整 合的现状。从实践层面讲,实施综合课程一定要以综合的观念为指导,真正发 挥综合课程的价值和作用。 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如上所说,这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为此, 我们特别提出来加以强调。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 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 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 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 法。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 劳动与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