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_第1页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_第2页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_第3页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_第4页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代文学(公元 1234-1368)概说 一、大致时间断限 1206 年,铁木真创立蒙古帝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1234 年,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灭掉金国; 1271 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取易经 “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 元” ; 1279 年,忽必烈灭掉宋朝,统一全中国; 1368 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即帝位,建立明朝。 二、元朝的政权性质及统治特点 性质:元朝结束了三百多年来国内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改变了北宋以来 长期积贫积弱的形势,西藏、台湾、澎湖等正式列入中国版图,云南也成为行 省之一。元朝疆域比汉唐时更为广阔,势力范围直至欧洲。是中国历史上空前 庞大的帝国,也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 表现特点: 元朝统治,从文化上来说,是落后文化对先进文化的统治,因此表现出与 历代王朝不同的特点。 (一) 、四等人的划分及统治者的贪暴,激化了阶级矛盾及民族矛盾; (二) 、科举制的一度废除,突出了儒士问题,即儒士地位的下降及引发的 文学、文化上的一系列问题; (三)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对生产力的破坏; (四) 、东西方交通大动脉的打通,有利于各种宗教的传播与相互影响;外 来音乐及乐器等的传入,有利于新的戏曲样式及表现形式的出现; (五) 、落后文化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 第一讲 元杂剧 一、元杂剧的产生及其体制特点: (一)元杂剧的产生(元杂剧衰微的原因与此同理。 ) 1、综合艺术影响的产物(文学自身方面的原因):元杂剧是在金院本与诸宫 调的直接影响下,并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是一种成熟的戏剧。中国古代戏曲发展 大致脉络.doc 2、时代的产物:宋金元陵替过程中,各民族融合的同时,各种戏剧因素也 在融合,同时各民族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也要求有一种战斗性和群众性都较强 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而宋金元以来城市经济的发展,又为杂剧的发展准备了充 裕的物质条件,如勾栏、瓦肆的出现,市民的娱乐需求等。统治者的重视、提 2 倡。 3、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元朝疆域空前广大,交通发达,各国、各民族文 化交流频繁,尤其是北方各民族乐曲的广泛传播,对杂剧的兴盛起了重要作用。 4、作家因素:众多文人的积极参与。很长一段时间内,元代文人的地位较 低,不得不混迹于下层,这样就密切了文人与民间艺人、歌伎等的联系从而推 动了元杂剧的兴盛。 (二)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1、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连演一个完整故事(个别有一本五折甚至更多 折的,如赵氏孤儿等) ,或者多本连演(如王实甫西厢记 ) 。折,既是音 乐组织单位,又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有些杂剧有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楔子的篇幅较短小,位置也不固 定。 全剧剧终时,附有几句题目、正名(二者意思相同) ,这几句或者是一联对 偶句,或者是两联对偶句,一般以最后一句为该剧标题,如: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题目:安禄山反叛兵戈举 陈玄礼拆散鸾凤侣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正名:杨贵妃晓日荔枝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西厢记的题目 与正名.doc 2、角色分工 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贴旦、大旦、色旦、搽旦、魂旦。 末行:正末、外末、小末、冲末、副末、外。 净行:净、外净、副净。 杂行:孛老、邦老、卜儿、倈儿、驾、孤、细酸、曳剌。 演出时一本四折只有正末或正旦独唱,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其他 角色不能唱而只有说白。 3、音乐形式上,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一般是第一折 用仙吕宫,第二折用南吕宫,第三折用中吕宫,第四折用双调,四折用四个宫 调;楔子常用仙吕宫。 4、剧本与科范:剧本主要由曲词与宾白组成。 曲词,又叫唱词、曲文,是在诗、词、民间说唱文学基础上形成的新诗体, 它既有严格的韵律,同时也可以增加句子或衬字,以便于相对自由地表达。 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与独白,由白话与部分韵语组成。 剧本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统称科范,简称“科” ,如“做掩泪 科” 、 “内做雷声科” 、 “做混战科”等。 3 此外,人物出场及下场时往往有上场诗(定场诗)及下场诗,一般四句或 八句,也有二句的,称为上场对、下场对。如:汉宫秋第一折中王嫱出场 时先念诗:“一日承宣入上阳,十年未得见君王。良宵寂寂谁来伴,唯有琵琶 引兴长。 ”第四折汉元帝下场诗:“叶落深宫雁叫时,梦回孤枕夜相思。虽然青 冢人何在,还为娥眉斩画师。 ” 二、关汉卿及其剧作 (一) 、关汉卿剧作的思想内容 关汉卿的杂剧,从思想内容上看,大致分为三类。无论取材于现实生活还 是取材于历史故事,都有共同的特点,即热情歌颂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揭 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残暴与丑恶。也正因为如此,关汉卿才成为我国戏剧史上伟 大的作家之一。 1、社会剧, 窦娥冤 、 蝴蝶梦 、 鲁斋郎等; 2、婚姻爱情剧, 救风尘 、 金线池 、 谢天香 、 诈妮子 、 望江亭 、 拜月亭 ; 3.历史剧, 单刀会 、 西蜀梦 、 哭存孝 。 (二)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精神与理想的光辉; 2、强烈的戏剧冲突与鲜明的形象; 3、完整紧凑的戏剧结构与曲折的情节; 4、鲜明生动而又通俗易懂的本色语言。 (臧懋循元曲选序:“人习其方言, 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 ”) ,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一空依傍,自铸伟词, 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 (通读窦娥冤 ,熟悉元杂剧的体制及关汉卿剧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 第二讲 西厢记与墙头马上 、 梧桐雨 一、 西厢记的流传演变 1、唐传奇莺莺传 (会真记 ) 杨巨源崔娘诗 、李绅莺莺歌 、王之涣惆怅词等; 宋、金说唱故事 赵令畤商调蝶恋花 鼓子词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等; 宋杂剧莺莺六幺 、金院本红娘子等; 南戏张珙西厢记等; 秦观、毛滂的同名作品调笑转踏莺莺其他 崔张 故事文本.doc 二、 董西厢的贡献 4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始乱终弃的主题,而以崔、张相爱私奔以至大团 圆,代替了莺莺传的悲剧结局; 突出了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意义,矛盾双方由崔、张的矛盾,改为二人为 争取婚姻自主与崔母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矛盾; 围绕着新的主题增添了新的人物和情节,曲词也更感人,为王实甫的创 造奠定了基础。 “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 (南吕宫瑶台月 ) 三、 西厢记的人物形象 崔莺莺、张生、红娘、崔老夫人。 四、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就。根据人物性格特征,展开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 注重人物心理刻画,如用曲词及宾白来描述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多处侧面描 写。 2、对杂剧体制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主唱角色的分配与结构的加长。打破了每 折由一人独唱到底的限制;五本二十一折(二十折)的长篇巨制,使故事有了 全面充分展开的余地。 3、曲词优美。对前代诗词的借鉴,对民间口语的吸收,使很多场次颇有诗情 画意,如长亭送别一折中莺莺的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 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长亭送别.doc 4、对后代文学作品及青年人的影响。“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牡 丹亭惊梦,“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 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五、白朴的墙头马上 1、题材来源: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 。 (白朴的墙头马上 ,与郑光祖的倩女 离魂 、王实甫的西厢记 、关汉卿的拜月亭一起,被誉为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 ) (元杂剧的四大 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 、马致远的汉宫秋 、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 。又被中国古 代列为十大喜剧之一。 墙头马上.doc 井底引银瓶.doc 2、李千金形象:注意与崔莺莺、杜丽娘的对比。 六、白朴的梧桐雨 1、 梧桐雨的思想主题。 (学界争论不休,同学亦可以各抒己见) 2、 梧桐雨的艺术成就。 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构思情节,塑造人物;并善于选取典型的细节刻画 人物,深化主题; 多用场面对照的写法,先扬后抑,抑扬交错,以生动的戏剧冲突取胜, 具有强烈的讽喻意味; 5 浓厚的抒情意味,情调迷离悲凉; 善于运用清丽优美、富于个性的语言,细腻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 “白仁甫秋夜梧桐雨 ,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在录曲余 谈中又指出, “余于元曲中,得三大杰作:马致远之汉宫秋 ,白仁甫之梧桐雨 ,郑德辉之倩女 离魂是也。马之雄劲,白之悲壮,郑之幽艳,可谓千古绝品” 。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洪升的长生殿 ,其下卷几全叙杨妃死后的事,特别着重于临邛 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云云的一段虚无缥缈的天上的故事。白氏的梧桐雨剧,则截然的终止 于秋雨梧桐叶落时的一梦,恰正获得最高超的悲剧的气氛,远胜于长恨歌之拖泥带水。 ”) 第三讲 马致远及其他杂剧作家 一、马致远及其杂剧 1、 汉宫秋的主题思想:元朝灭金、灭宋的历史转折时期,统治阶级内部 矛盾与民族矛盾在戏曲中的反映,表现作者对民族矛盾中平民百姓家破人亡 的感慨,体现出明显的爱国主义倾向。 2、 汉宫秋的艺术成就及马致远杂剧的艺术风格: 最主要的是浓重的抒情性,用深秋的萧瑟衬托深宫的冷落,渲染浓重的 悲凉;曲词优美。 艺术风格: 浪漫主义作家,以清丽典雅的语言写自己的主观激情,因此作品中处处可 以见到作者的影子,即作者在通过人物的嘴说话; 悲观厌世的感伤情绪和抒情技巧结合,使其杂剧具有悲愤苍凉的情调; 善于运用凝练的语言,准确、深刻地表现人物感情,语言老辣而有文采, 曲词接近本色,别具风貌,独成一家。 3、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几种模式: 因有仙缘而入仙班的,多数由吕洞宾、马丹阳或汉钟离下凡度脱,如岳 阳楼 、 任风子 、 蓝采和等; 因善行而被度脱,如来生债等; 主动隐居入道者,如陈抟高卧 、 竹叶舟等; 宣扬法力报应的,如张天师 、 浮沤记等。 二、其他杂剧作家 1、纪君祥赵氏孤儿 ,著名历史悲剧。2、尚仲贤柳毅传书 , 3、康进之李逵负荆与高文秀双献功 , “黑旋风杂剧”双璧,代表了元 代水浒戏的最高成就。 4、石君宝秋胡戏妻 、 曲江池 。 5、郑廷玉看钱奴 ,元人公案戏。 6、李行道灰阑记 ,元人公案戏。 6 7、戴善夫风光好 ,讽刺戏剧。 8、李直夫 虎头牌 ,记录女真风 俗。 9、郑光祖倩女离魂 、 王粲登楼 、 梅香 。 10、宫天挺范张鸡黍 。 11、秦简夫东堂老 。 第四讲 元杂剧的衰微与南戏的兴起 一、元杂剧的衰微 元杂剧的衰微,与元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发展有密切关系,也与杂 剧 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 (一)内容上 1、民族矛盾相对缓和,科举制度恢复,部分文人对统治者产生幻想, 因而创作开始脱离现实,前期杂剧中的积极战斗精神少见了,代之以对封 建道德的妥协及宣扬;统治者对戏曲的干预与利用加强了。 2、受到南方社会风气和文风的影响,前期生活题材广泛,后期则逐渐 狭窄,较多反映家庭内部矛盾;爱情故事剧虽然仍旧占重要地位,但反封 建、追求婚恋自主的色彩大大减弱,而是多写才子们的风流逸事;前期写 儒士悲愤绝望的心情,后期也有所冲淡;神仙道化剧向更荒谬的方向发展。 (二)艺术上 后期杂剧相对更重视词藻和音律,而忽视了戏剧艺术的特点和人物形 象的塑造,人物形象苍白、单薄,失去生气。 (三)自身缺陷 杂剧的体制较南戏有很大局限,既不便于展开表现复杂的戏剧冲突, 又容易出现固定的模式或内容雷同的作品。 二、南戏的兴起及衰微 1、南戏:也叫戏文,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因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故 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它是和北曲杂剧相对而言的,是一种与北曲杂剧 的 体制各异、风格不同的戏剧样式。其产生年代,大致在北宋宣和年间,经过 七 八十年的酝酿、发展,至南宋时期盛行。南戏由宋杂剧、说唱文学、里巷歌 谣 等综合发展而来,所以它的产生较北曲杂剧为早。 7 南戏的体制:一般而言,要比北杂剧长几倍;不受宫调限制,各种 角色都可以唱,且形式灵活;角色以末、生、外、旦、贴、净、丑七种为 主。南戏的第一出都由末(副末)出场道白(称为副末开场)或“家门大意” , 从第二出开始才正式演唱故事,每出之后有的或有尾声,叫“余文” 、 “意不 尽” 。 有曲、白、介之分,有舞蹈动作;在结局上,无论事情解决到何 种程度(不论悲喜) ,都以“生旦团圆”收场,此为南戏固有的模式。 2、南戏的兴起 宋代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为民间伎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 件;南渡后,大量民间艺人也随之到了东南沿海,各种民间伎艺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促成了南戏的形成; 南戏体制的前三点,为其优点,使其深受下层人民欢迎。 3、南戏的衰落 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控制教严,程朱理学(道学)的宣扬、行政手段等 的禁止,以及说唱及民间传说中知识分子的负心形象,使南戏不受文人喜欢; 统治者广开仕途,吸引、拉拢知识分子,使其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向往和追求, 而不肯从事戏曲创作,并认为戏曲是低俗无聊的。因此,尽管南戏的形式活泼、 琅琅上口,也只能在底层流传; 自身缺陷:即使在元杂剧中心南移、南戏北上、南北方戏曲交融以后,南戏 仍有冗长、头绪杂乱、剪裁差的缺点。 4、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早期三种南戏作品张协状元 、 宦门子弟 错 立身和小孙屠 。因著名戏曲史研究家钱南扬偶然在永乐大典里发现, 而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其中, 张协状元是南宋时期温州九山书会 的才人创作的,其故事则从诸宫调里移植。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 (未经明人妄改,保留了本来面目) ,弥足珍贵。整理本有钱南扬永乐大典戏 文三种校注 (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 三、 琵琶记与“四大南戏” (一) 琵琶记及其艺术成就 1、元末高明(字则诚)创作的琵琶记 ,是南戏艺术成就最高的剧目。 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但两戏中书生情况大不相同, 琵琶记基本上继承了宋代戏文的故事框架,而通过“三不从”的情节,对 蔡伯喈的形象进行了全面改造,使之成为“全忠全孝”的人物。 2、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高明不是简单地改编原著的结局,而是从主题思想出发,重新安排剧情及人 8 物;全剧贯穿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切合当时儒士的实际; 从戏剧关目及结构来看,作者安排两条线,时刻把赵五娘一家的凄苦与蔡伯 喈在相府的豪华生活进行对比,加深了戏剧冲突,也增添了悲剧气氛; 善于写人物内心活动,如赵五娘吃糠时的内心矛盾、肉体痛苦及对前途的绝 望;由吃糠想到米及二者的境地悬殊,想到自己与丈夫的巨大差距。 (王国维宋 元戏曲史称吃糠一段为“写情则沁人心脾” 。 ) 赵五娘一线,曲词本色动人,较多保留了民间戏曲的优点;每一场对唱、轮 唱交错,较好地表现了人物思想、感情。 琵琶记因其在思想、艺术上的成就,被推为“南戏之祖” ;开场及结局 为明初以来许多戏曲袭用。 (二)四大南戏 元末明初流行的荆钗记 、 拜月亭记 、 杀狗记 、 白兔记 ,简称“荆、 拜、杀、刘” ,继承了南戏的传统,同时吸收杂剧的成就,成为当时戏曲演出 的主流,其中拜月亭成就最高,影响较大。 第四讲 元代诗文及散曲 一、元代诗文 1、元代诗文概述 以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而后期的成就超过了前期,表现在: 出现了众多作家,即除了“元诗四大家”外,尚有杨维桢、萨都剌、张翥等; 诗歌总体风貌上出现新变化如古乐府、竹枝词等; 诗风日趋多样化,打破了宋人诗词格局,并出现了不少爱情诗和艳情诗。 元代诗人的构成:元初诗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由金入元的北方士人,如 耶 律楚材、刘因、姚燧等;此外,是由宋入元的南方人,方回、戴表元、赵孟頫 等。 刘因诗两首.doc 整个元代诗风表现为“宗唐得古” 、 “举世宗唐” 。前期作家大多为宋、金遗 老,受元好问及江湖诗人影响较大;中期以后学唐人,但多追求词采雅丽、对 仗工整,缺少变化;后期学晚唐的秾鲜缛丽之体。宋荦元诗选序 “宋诗多沉 塞,近少陵;元诗多轻扬,近太白” , “宋人学韩白为多,元人学温李为多” 。但 元代诗人在学识的广博与艺术修养的精深上,远不及宋代诗人;元代散文虽然 9 也沿着唐宋古文的方向发展,但成就无法与唐宋文相比。 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虞集说自己的诗如“汉廷老吏” ,杨诗如“百战健儿” ,范诗如 “唐临晋帖” ,揭诗如“三日新妇” (见陶宗仪 辍耕录 ) 。胡应麟诗薮 :“百战健儿,悍而苍也;三日新妇,鲜而丽也; 唐临晋帖,近而肖也;汉法令师,刻而深也。 ” 3、其他元代诗人 王冕及其梅花诗,萨都剌及其雁门集 。 王冕的梅花诗.doc 二、元散曲 1、散曲:中晚唐以来,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发展,到宋金时期,又吸收 了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流行于北方 的散曲,也称北曲。 散曲,最初流行于市民中间,被称为“街市小令” 、 “叶儿” 。包括小令和套 数两种主要形式,此外还有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带过曲” 。 (小令是独立的只 曲,原为流行于民间的词调和小曲,句调长短不齐,几乎每句都押韵;且平、上、去三声 互叶,不像诗词平仄韵不能通押;可以加衬字。套数源自诸宫调,是由两首以上的同一宫 调的曲子连缀而成,一般都有尾声,且一韵到底;调数可多可少,有些曲子也可以任意增 加句数,格律相对灵活。带过曲,是同一宫调里经常连唱的两支曲调,如中吕中的 十二月带尧民歌 , 双调里的雁儿落带得胜令 。三支曲子相连的也有,如 南吕里的骂玉郎带感皇恩 、 采茶歌 ,但很少见。 ) 2、现存元代散曲小令散曲三千八百多首,套数四百七十多套。元散曲的内 容与元杂剧内容大体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