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经济学论文——幸福指数,满足效用_第1页
2011经济学论文——幸福指数,满足效用_第2页
2011经济学论文——幸福指数,满足效用_第3页
2011经济学论文——幸福指数,满足效用_第4页
2011经济学论文——幸福指数,满足效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幸福指数,满足效用 -基于心理经济学研究视角 孙冬博 摘要:本文通从从心理学与经济学角度对三亚市城市居民的收入,人际交往, 生活质量, 社会保障,体面尊重,自我实现等因素对幸福感影响的考察, 并采用统计学 OLS 参数估计方法构建出幸福指数评价模型.得到结论为, 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对幸福的贡献存在一个临界值, 当居民收入水平在这 个临界值以下,收入对幸福感具有明显的递增效果.反之,收入对幸福感 具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时人际交往,生活质量, 社会保障、体面尊重, 自我实现因素对居民幸福满足效用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在日常生 活中不仅要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食粮”的汲取. 关键词:幸福指数 满足效用 OLS 参数估计 计量模型 作者简介孙冬博,琼州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信息经 济,经济心理(海南三亚,572000) 一 问题导言 经济学理论一般认为,收入是决定幸福的最主要的因素。一方面,收入的 增 加使人们有能力购买更多的消费品;另外一方面,收入的增加给了人们更多选 择 不同消费品组合的权利,所以,人们的幸福水平会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不断上升。 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收入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幸福水平的增加。尽 管 近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一直在大幅增长,但是人们平均的幸福 水 平实际上并没有实质的变化,而是保持在一个大致稳定的状态,为了深入研究 其成因,南亚的不丹王国的国王提出国民幸福指数,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 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五十生活和精神生活 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政府善治,经 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 满足效用一直是 经济学和心理学结合最为紧密的地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心理学在这方面所 关注是行为和心理 即正常人如何适应和应付生活,如何获得人生幸福.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极大丰富了我们的物质需要,目前处于从温饱时代进入到 全面小康水平阶段,国民的幸福决定因素不仅仅是解决衣食,更重要的是来自 精神方面的需求,无数次事实表明收入与人们的幸福感并不具有很强的决定作 用,相反社会交际,自尊,自我实现对幸福指数的影响很重要的作用.为此,在 20 世纪 60 年代晚期到 80 年代中期,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测量成为心理学一个热 点研究领域.同时,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融合,社会学,对人们幸福感研究主要是 基于效用论为基础。国内外许多学者采集到幸福的因素数据,通过统计方法进 行数据处理,得到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居民生活幸福感总体上呈 现出一定的无序状态,并从中抽取了收入数据,得到收入水平与居民幸福感呈 现微弱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并不能说明居民幸福感就能达到 满足,收入在居民的消费体验中呈现出一定递减。借助许多实证研究得到的结 论,我们有必要运用经济学和心理学知识对三亚地区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进行了 测度,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基本统计学知识对幸 福指数进行了界定,来研究三亚地区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二 幸福的不同内涵 (一)心理学中的幸福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学家和比较心理学,人本主义 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在马斯洛看来,满足是各种各样的需要,是人 一切行为的动机,也是幸福的源泉,人的幸福都来自需要的满足,如果没有需 求的满足,人既不可能有生理的健康幸福,也不可能有精神健康的幸福,为此 马斯洛要满人们的幸福源,所有的需要都可以归结为五个层次,即生理上的需要, 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认为某 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 为驱使行为的动力.因此,马斯洛五个需要层次如下图(1)所示. 马斯诺认为,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 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 和动力。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每一层次的需要及其满足状况,不仅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也决定一个人 的幸福状况。 (二)经济学中的幸福论 1.边沁的幸福观理论 快乐和痛苦是道德衡量的标准。边沁认为,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实体,也 不是高高在上为凡人难以达到的理想。善就是每一个人实际生活中能感觉到的 快乐。边沁说:“当我赞成还是反对某一公共或私人行动时,我看的是该行动 导致快乐或痛苦的可能;当我使用正义,非正义,道德,不道德,善,恶等词 汇,我只是将他们作为包含有某些痛苦和快乐的理念的集合术语。 ”他认为,只 有给人精神上和感官上带来快乐的东西,才是善,才是美德。衡量是非善恶的 唯一标准就是快乐和痛苦。如果曾经被称为恶的行为,其结果不是增加更多的 快乐而是增加了更多的痛苦,那么这种美德就是假美德,人么遵循这种假美德, 必然会成为错误的牺牲品。如果曾经被称为恶的行为,其结果不是增加更多的 痛苦而是增加了更多的快乐,或者它压根就是无害的行为,是某些单纯的快乐, 那么它就不是恶而是善,应该从罪恶的名单中予以删除,并把它看作正当行为 依法予以保护。谋求功利是人们行为的动机,也是区别是非,善恶的标准,是 自然人和政府活动遵循的原则,也是道德和立法的原则. 2.斯密的幸福思想 “道德情操“这一短语,是用来说明人被设想为在本能上是自私的动物的令 人难以理解的能力,即能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因此,亚当.斯密竭力要证明的 是: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 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从未而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 准则的社会而有规律的活动。亚当.斯密并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 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776 年出版的经济学圣经是就是 以他在的这些论述为前提,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斯密在中指出:“文明社会“的伦理机制源于自然机制,自然机制 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指出我们 自己个人的幸福和利益的关心,在许多场合也表现出一种非常值得称赞的行为 原则.他人为实现生活中幸福最基本的根源是对于财富的追求. 3.心理经济学交叉边缘学科研究 戈森第二定律的数学表示 戈森将他的第一定律(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应用到消费者行为中,这使他 成为第一个明确阐述边际效用论基本原理的经济学家,由他的第一定律中推出 的定律。他假定一个消费者只有有限的收入,对商品有无限的需求,面对市场 上的商品价格,要怎样分配他有限的收入用于购买各种消费品才能获得最大的 满足呢?戈森在他的第二定律中给出了简单而正确的解决办法,消费者将分配 他的支出,使得最后一分钱用在任何一种商品都有相同的边际效用。第二定律 可以用代数方法表示。假设我们有 A、B、C等商品,它们的边际效用为 MUA、MUB、MUC,价格为 PA、PB、PC.戈森第二定律即为: MUA / PA = MUA / PA = MUA / PA = 为了理解这个结论的逻辑关系,假设 A、B、C 是可替换的,且有以下不等 式: MUA / PA MUB / PB = MUC / PC 用消费者行为来解释该不等式:1 美元用在 A 上所产生的边际效用,比用 在 B 或 C 上所产生的边际效用大。这样,消费者就会把用在 B、C 上的支出转移 到 A 上。因为戈森假设边际效用递减,更多地购买 A 商品,使 A 的边际效用降 低;减少的 B、C 消费使它们的边际效用增加。消费者将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所有 的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的比值相等 幸福指数是社会发展状况及其问题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幸福感有时 是一种很个体化的主观领域。因此,在实践领域中,幸福指数可以成为生活质 量指标体系中一个重要方面,于幸福感的测量,西方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经 济学家等已经探索了几十年,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既便如此,尚未 有任何一种幸福感测量工具能够得到普遍认同,许多量表仍处在不断改进之中。 中国与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反映形式之一的社会心理都存在差异,从而 对于幸福的理解不会完全相同,感受幸福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因此为了对于幸 福指数的测量,我国许多学者对于可以作为今后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其它指 标的参考,编制了国民幸福指数的计算方法. 国民幸福指数收入的递增/基尼系数失业率通货膨胀这个公式中的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测量社会收入分配不 平等的指标。 国民幸福指数=生产总值指数a%+社会健康指数b%+社会福利指数c%+ 社会文明指数d%+生态环境指数c%.其中 a, b ,c ,d ,c 分别表示生产总值 指数、社会健康指数、社会福利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所占的权 数,具体权重的大小取决于各政府所要实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幸福快乐,而不是收入,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既然收入和 GDP 并不能显 著增加人们的幸福水平,那么,我们个人、乃至人类社会冒着过渡竞争、环境 恶化、损人利己、尔虞我诈,最终耗尽地球的风险,去追求自己的、本国的收 入和 GDP 无止境的增加就失去了其意义。人是一种经济动物,具有一种积累财 富的本能,然而,我们在这样做时,却往往并没有思考这样做的意义。 近年来, 一个专门以主观快乐和幸福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经济学领域快乐经济学 (Economics of Happiness)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综合运用经济学、心理学 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扩展了传统经济学的效用和福利概念,强调了除收入以 外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其他因素,进而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给出了不同以往的建 议主张。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及其理论观点对于我国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次,快乐经济学承认收入确实是带来快乐的重要 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基本的需要满足以后,其他因素的重要性就开始凸 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期望值的升高。罗加斯(Rojas,2004)发现,有很多高 收入者认为自己不快乐,也有很多低于贫困线的人认为自己很快乐,原因就在 于他们有着不同的预期。这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拐点”理论,也就是说,收入 的增加会抬高人们的期望,反过来又导致快乐水平下降。这意味着,要想在长 期提高人们的快乐水平是非常困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美国和欧洲等富 裕国家人们的快乐水平也并不像我们预想中那样高的原因 三 伊斯特林悖论,倒”U”型曲线 (一)文献回顾 关于收入与幸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必然论“ 关于收入与幸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必然论 “,“怀疑论”与“拓展因素论”.“必然论“认为收入增加必然导致幸福。古典 经济学把“幸福研究“作为其重要的研究对象,由于幸福的主观性和难以测量性, 后来的经济学研究偏离了幸福主题 .而偏向于既容易定性又容易定量的财富. 现代经济学构建于“财富增加必然导致幸福或福利的增加”的核心前提上,将 研究的中心逐渐偏向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中心论“与“GDP 中心论”大致反映 了这一主张。第二种观点为“怀疑论”即认为收入的增加不会导致幸福,收入 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呈现复杂的态势.怀疑论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验证伊斯特 林悖论是否存在,该阶段研究有几种观点:1.收入与幸福负相关(黄有光 ,2005);2.收入与幸福指数无关(Cummins 1998:Blanchflower and Oswakl,2000)3.幸福影响收入(Diener and Tow,2007).另一个方向是分析 “收入幸福悖论”产生原因。一些学者从经济学,心理学角度加以解释,例如 Kahneman(2000) ,黄有光(2003)等。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 收入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例如陈惠雄(2005),田国强,杨立岩(2006)等, 除此之外,Kahneman 的“快乐水车”(hedonic treadmil)与黄有光的“快乐 鸿沟”理论也分别解释了“人的享乐适应”于“收入幸福拐点”问题。第 三种观点为“拓展因素论”该观点认为,除收入一位还有许多拓展因素影响着 幸福感,例如个性,职业,年龄,婚姻,工作等个体状况,社会地位,教育, 文化等社会状况,这些因素与收入一起影响着幸福水平. 1974 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在他的著作中提出:通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报告 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穷国的幸福水平与富 国几乎一样高,其中美国居第一,古巴接近美国,居第二。明明是个“穷困潦 倒“的国家,古巴人民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幸福呢?这就是“伊斯特林悖论”的由 来。伊斯特林悖论另外又称为“幸福收入之谜”或“幸福悖论”.现代经济学 是构建于“财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这样一个核心命题之上的.然而,一 个令人迷惑的重要问题是:为什么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而这就 是“幸福收入之谜”或“幸福悖论”的表现。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均 出现了这种“伊斯特林悖论”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只顾物质利益, 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对于快乐幸福社会发展路径的偏离。当收入增长到一 定程度,社会发展仍然以 GDP 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时,国民 幸福指数也就难以提升,“财富悖论”现象就形成了. 近年一些学者研究显示, 在人均 GDP 较低的阶段,GDP 的增长使幸福曲线的上升坡度很陡,而到了人均 3000 至 5000 美元的水平之后,GDP 进一步增长并不能带来同比例幸福感的增长。 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伊斯特林等学者的研究,在过去的 50 年中,尽管收入不 断增加,但美国和日本国民的幸福感并没有增加,欧洲自 1973 年开始有记录以 来国民幸福感也没有增加.从世界趋势看,幸福指数正与 GDP 一起,日益成为评 估社会进步与和谐的重要参考因素. 四 数据来源,模型构建 (一)数据说明 我们从三亚市统计局官方网站进行数据的查询 (二)实证分析 1. 收入与幸福指数关系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 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消费倾向。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 比重是递减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种理论被称为绝对收 入假说。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是假定消费是人们收入水平的函数,其基本公式 是: C = + Yt (式中 C 为现期消费, 为自发性消费即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为边际 消费倾向,Yt 为即期收入,Yt 表示引致消费),它的基本含义是消费是自发消费 和引致消费的和,消费者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即期收入。 为了检验三亚城市居民 收入是否与幸福感存在幸福悖论,而现代经济学中研究幸福感的先驱伊斯特林 对“幸福悖论”的主要解释市强调相对收入在决定人们幸福感的。相对收入假 说是 1949 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杜森贝里(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在 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同年,莫迪利安尼在所著的 储蓄一收入比率的波动:经济预测问题一文中,也独立地提出了类似的观 点,它是早期较有影响的一种消费理论.先从相对收入理论的社会比较方面对幸 福感进行考察。 1.1.命题 1:随着三亚市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减小,预示着人 们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从三亚市统计局官方网站的统计年鉴进行整理后调查 到居民 20002009 年的收入差距水平如下表(1)所示. 表 1 20002009 年三亚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水平 2000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基尼系数 0.4592 0.4375 0.4386 0.4395 0.3692 0.3433 恩格尔系 数 57.86 57.28 53.55 52.65 49.80 49.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