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_第1页
2006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_第2页
2006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_第3页
2006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_第4页
2006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6 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打印本文 2006 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作者:孟春 王召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70 2006 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5 年过 渡期的最后一年,十分关键。针对目前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以及某些领域出现的 不和谐因素,2006 年需要防止产能全面过剩的出现,保持投资和消费的合理比例;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合理引导房地产 业的健康发展;坚定不移推进银行业的改革开放,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切实转变 外贸增长方式,合理用好外汇储备。 一、 2006 年的主要任务不是防止经济下滑,而是要防止产能过剩 从 2005 年我国前几个月的宏观经济运行来看,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物价走势平稳。13 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9.4%,前 11 个月固定资产投资 累计同比增长 2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 12.4%,广义货币 M2 增长 18.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 14.1%,居民消费价格累计同比上升 1.8%。按照 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预计 2005 年经济增长将达到 9.3%左右,消费物价控制在 2%以内,保持全年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已成定局。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出发,虽然从 2005 年开始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即已出现下 行趋势,但是只要明年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中性,完全可以使经济在稳定增长的平 台继续发展,并且在 2006 年达到 9%左右的增长速度。问题在于,我们必须防止 产能全面过剩的出现和由此引发的通货紧缩风险。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固然不利于 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货紧缩也会对经济产生破坏作用。这是因为,公众和企业的 消费和投资行为不但要受到商业银行提供的名义利率的影响,而且也要受到物价 水平变化的干扰。通货紧缩可以使公众和企业感到把钱存到银行的实际收益更高, 从而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确定 2006 年是否能够有效避免通货紧缩的出现。从 统计数据来看,各种物价水平基本处于下降通道。就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变化 而言,13 季度分别为 2.8%、2.3%和 2.0%,而 11 月份又下降到 1.8%;就工业 品出厂价格水平变化而言,13 季度分别为 5.6%、5.2%和 5.0%,而 10、11 月份 又分别下降到 4.0%和 3.2%。特别是 2004 年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钢铁业,它们价 格水平的下降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的关键因素。如不引起足够 重视,很可能会成为 2006 年发生通货紧缩的重要诱因。此外,由于 2004 年以来 中国经济出现局部过热,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直接推动了这些行业的快速 发展。直到今天,煤炭价格还在大幅上涨。实际上,这些行业完全可能在不久的 将来由 2004 年的过热行业转化为新一轮的过剩行业,必须引起足够警惕。 需要指出的是,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对于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和快速发 展十分有利,但是宏观调控特别是行政手段不能完全代替市场机制,否则将会本 末倒置。为了防止我国经济反复出现过热或者过剩式的大起大落,最为关键的措 施就是加快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微观个体对价格信号的灵敏度,而政府只 应在投资经营活动中起引导作用。除此之外,政府也要尽早开放垄断行业。民营 资本的进入,有助于垄断行业依照市场规律办事,提高经营绩效。 二、沿着公共财政思路完善财税制度,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从宏观经济政策角度出发,2006 年仍应以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基调。 从财政政策角度出发,政策力度应以保持赤字绝对规模不变为前提。一方面,这 样的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没有刺激作用,不会导致经济过热。另一方面,上述提 法虽然意味着赤字GDP 相对下降,但是也不会对经济产生紧缩作用。这是因为, 1995 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例始终保持上升,已经从当时的 10.7%上升 到 2004 年的 19.3%,几乎上升了 1 倍。因此,保持赤字绝对规模不变并不意味财 政支出占 GDP 的比例不会上升,并不意味着财税活动(财政收入和支出)对经济 行为的调节作用已经受到削弱。 就明年的财政税收政策而言,关键是如何沿着公共财政的思路继续完善我国 财税体制,推进各项改革。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法制性四大 特征,而从目前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来看,由于对外资企业实行超国民待遇,与 公共财政的公平性原则明显相悖,而且也带来严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 建议个别政府部门及早转变认识,着眼国家全局,加快内外资企业税率并轨步伐。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加紧进行物业税制度研究,并在时机允许的时候作为一项稳 定的政策而不是宏观调控的杠杆出台,引导公众对房地产的理性消费。 作为货币政策,2006 年应当继续延续 2005 年的稳健基调。一方面,考虑到 我国经济总量逐年增加,人民币信贷增幅的绝对数值也应当有所增加。另一方面, 考虑到以债券融资为核心的直接融资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未来我国企业对银行 信贷的依赖程度将会有所下降,M2GDP 增长速度可能减缓甚至下降,货币信贷 增幅不宜设定过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2006 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定 为 8%。按照这样的政策目标,假定通货膨胀率控制在 3%以内,那么货币政策目 标以广义货币 M2 增长 1416%,同时人民币信贷增长 2.52.7 万亿为宜。 值得关注的是,2005 年货币和信贷增幅出现了明显差异,前者增长超过后者 4 个百分点左右,这主要与今年净出口增幅明显扩大相关。由于明年净出口增幅 完全可能减缓,相信货币和信贷增长之间的缺口也会逐渐合拢。但是,上述现象 容易引起错觉,即两者之间的增幅反差会使我们认为监管当局对信贷控制过严。 实际上,监管部门对银行资金的监管早已不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直接信贷管制,而 是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进行资本充足率监管,保证银行贷款发生损失时不致发生 清偿风险。从历史上看,由于外部监管不到位,而国有商业银行又不严格遵循信 贷风险控制规则,导致政府最终不得不为呆、坏账兜底,反复注资、反复剥离。 长此以往,只会将国家财政拖垮。因此,在无法保证资本充足率条件下盲目放贷, 只会带来经济的虚假繁荣,是用短期增长换取长期风险的一种不智选择。 三、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合理引导房地产业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正朝着四个方向全面推进,即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和市场 化。其中,城市化既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又是拉动当前我国经 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就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而言,政府和学界已经有非常清晰的轮廓。关键 在于加快推进城市化,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又不至造成过大的社会矛 盾。当然,城市化只是一种长期政策,为了防止城乡差异进一步扩大,我们也需 要短期政策,即对农村给予适当补贴。而作为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之间的中长期 政策,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机制创新,切实提高和培育农村居民自我发展 的能力。首先,要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等相关领域改革,使得农村居民能够真 正轻装上阵开展生产经营。其次,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科技教育等方 面的投入,既使他们认识世界,也要使世界认识他们。事实上,很多农村地区不 是没有好的产品,但往往因为没有连接外部的公路,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外销转 化为财富;而且由于信息手段不发达,他们并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导致自己的 经营活动受损;此外,由于科技教育水平落后,无论从自身素质而言还是农业产 品质量出发都没有竞争力,以致失去市场。再次,要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包袱轻了、设施技术有了,没有资金农村经济也发展不起来。 与此同时,城市化也为城镇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众所周知,与世界 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比率大约要低 2030 个百分点左右,而达到这一比 率决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实现。也就是说,由城市化带来的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很 可能会在未来 10 年甚至 20 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房地产业的发展也 必然拉动上游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进而拉动更上游煤炭、电力、石油、 交通等行业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房地产业的好坏也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 表”。2004 年宏观调控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2005 年针对房地产价格上涨 过快,实际是一脉相承的。可以预见,既然城市化和房地产业发展已经成为经济 生活的长期主题,2006 年宏观调控就应继续关注房价及相关行业,使它们保持平 稳发展的态势。 四、加快银行和资本市场改革,为现代经济发展打下基石 2003 年以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为代表的金融监管体制正式建立以来,我 国金融改革的力度空前加大了。特别是在银行改革领域,改革已经取得明显进展。 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正按“财务重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上市”三个步骤有条 不紊的推进,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已经成功上市,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也基本完 成了财务重组。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改革也已经在 2003 年 6 月 8 个省份试点 的基础上,推广到全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与 19981999 年的改革不同,之 所以我们现在再次为银行注资、剥离不良资产,此后又引进战略投资者,关键是 要花钱买机制,真正实现国有银行的市场化,彻底打破财政对它们反复输血的恶 性循环。 对于 2006 年的银行业改革来说,最为关键的是要坚定信念、澄清认识,防 止改革出现回潮。外资入股中资银行,这相当于把真金白银放在国内银行业,只 要我们牢牢把握住登记、结算、托管系统,外资将完全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况且, 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对外资也有严格要求,能够有效地避免境外战略投资者成为心 术不正的投机者。事实上,中国银行业不改革、不对外开放,就不能实现自身体 制和机制的更新再造,就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 此外,2003 年十六届三中文件以及今年 10 月召开的五中全会文件都已明确 提出,要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而目前为止我国全国意义上的民营银行 只有一家,这值得我们深思。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我国银行数量已经不少了, 所以关键是要进行结构调整,盘活现有存量。但是在目前只有少量退出却没有准 入的格局下,如何才能实现银行体制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因此,建议我国有 关金融监管部门尽快将民营银行准入纳入议事日程,相信这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发 展和创新又将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式。实际上,历史上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农村信用 社的失败与各级政府和国有银行的参与是密不可分的,关键输在产权机制问题上。 虽然产权清晰并不代表一切,但是我们完全有必要在新的监管体制下,吸收以往 教训,开始一次新的政策试验。 最后,银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改革。可以看到,之所以目前我国 商业银行选择海外上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内股市容量不允许,而且又处 于股权分置改革的关键时期。更为重要的是,我国银行业资产占整个金融业资产 90%以上,“一业独大”的现象非常明显,以致广义货币 M2GDP 比例已经达到 200%左右。大量风险积聚在银行业,这不利于我国的金融稳定。因此,2006 年一 方面要加快推进债券市场发展,尽快修改现有债券管理条例,另外一方面也 要在政策试验的基础上,尽快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正像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一样, 股权分置久拖不决只会使问题变得更糟,而且由于股票价格极易受到市场信心和 预期影响,渐进式的改革方案显然很难成功。而在短期之内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这不仅需要证监会和国资委的胆识,而且对国家高层也是一种考验。 五、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合理用好国家外汇储备 2005 年 111 月,在基本保持 2003 年和 2004 年出口增长速度的同时,我国 进口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仅维持在 17.1%,比 2003 年和 2004 年进口增长速度均 回落 20 个百分点左右,导致贸易盈余迅速上升,达到 908.2 亿美元。按照这样 的增长速度,2005 年全年贸易盈余完全可能超过 1000 亿美元。贸易盈余的扩大 也引起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预计全年将达到 8200 亿美元左右。 这种国际收支的失衡至少带来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短期的巨额贸易顺差 换来长期的国际贸易摩擦,从而使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乃至经济总量的增长丧失 稳定性;其二是巨额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投放过多,给货币政策操作带来困难; 其三是造成我国相当一部分储蓄财富外流海外投资,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其 四是出于安全考虑,大量外汇储备投资于低收益的美国国债,造成资金资源的严 重浪费。 实际上,由于贸易摩擦、2005 年净出口基数较大等原因,2006 年继续产生 如此巨大的贸易盈余的可能性已经很低,因此必须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扩 大内需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