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二专题4_第1页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二专题4_第2页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二专题4_第3页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二专题4_第4页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二专题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7-11 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二专题 4 连城二中 罗春旺整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7 小题) 1 (2011 年高考天津文综 4 题)右图为 1878 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 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佛手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意在考查考生正确分析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 “1878 年”这一关键信息,而兴民权、倡新学思想出现在维新变法时期,故 D 项与邮票的设 计理念无关。邮票既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要素,又是西学传入的结果,所以其他三项都能 体现邮票的设计理念。 2 (2007 年高考广东单科 10 题) “番菜争推一品香, 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 我爱 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答案】B 【点拨】属于中等难度题。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限定性的判断 词是“在上海最早” 。 “一品香”是中国人在上海经营的第一家西菜馆,开办于 19 世纪 60 年 代。材料反映了近代时期西方饮食习惯对中国的影响,地点限定在上海,依据上海被迫开放的 事实可以判断 B 项正确。 以诗入题,通过新材料,设计新情景,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材料信息提炼的 能力,考查的是新增的知识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生如果对课本比较熟悉,就可以直接 得出正确答案 B,也可以通过提炼材料信息 “西洋风味”、 “ 刀叉”、 “ 香槟酒”,从而判断题目讲 的是洋餐,然后推断出正确答案。 3 (2010 年海南高考历史 18 题)据 1927 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 年前后华商 共投资开设 175 家电影公司,其中有 141 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答案】D 【点拨】从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1925 年前后,华商投资 175 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 数,电影是文化经济发展的体现,因此选 D。1925 年国内军阀混战,排除 A,材料所涉内容是 电影的发展,不是电影业的产生,排除 B,没有谈到市民对电影的态度,排除 C。 4 (2009 年高考广东理基 63 题)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 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 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答案】C 【点拨】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 元旦等节日。 5 (2011 年高考浙江文综 17 题)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 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答案】A 【点拨】本题从社会史的角度考查婚姻习俗的演变。注意此题为反向选择题,要注意逆向思维 的运用。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 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 项是正确的推断;C 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 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 D 项的合理性。 6 ( 2010 年高考福建文综 24 题)中国茶和茶文化历史悠久,享誉全球。 “一个地球,一个联 合国,一杯中国茶”成为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上彰显中国茶文化魅力的流行语。回答 2425 题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 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 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答案】A 【点拨】解读材料信息,抓住其要害。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 A。 7 (2009 年广东高考 11 题)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答案】C 【点拨】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 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 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 C 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 8 (2009 年上海高考 18 题)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 “乘客不分男女座, 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答案】A 【点拨】 “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 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 背离材料,D 项材料没有体现。 9 (2008 年江苏高考 6 题)1869 年, 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 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答案】A 【点拨】材料的话意思是西方男医生接生,但在中国不太合适。应该男医生给男的看,女医生 给女的看。体现出到 1869 年,中国虽然由于列强的入侵,被迫开放,思想受到西方的冲击影 响,但是还是比较保守。所以选 A. 10 (2011 年高考广东文综 16 题)图 5 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 1913 年的一则 日记(部分) ,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点拨】本题以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作为切入点,以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社会情况(尤其是 社会习俗)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难度稍大。 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 “变乱” 、 “竞袭洋夷之皮毛” 等,这些词语影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 A 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 深入人心,故排除 B、D;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 C。总之,材料 里作者称辛亥革命为“变乱” ,又用“竞袭皮毛”表达了对辛亥革命的不认同。故选 A 项。 11 (2009 年上海高考 15 题)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扶清灭洋” D “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 【答案】D 【点拨】A 是鸦片战争后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代表人物魏源的主张,B 是洋务派的主张, C 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材料中的人物穿着清朝服饰,体现了清朝的封建顽固派对西方先进技 术的抵制,故正确答案应该是 D。 12 (2010 年上海高考历史 23 题)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 生活在 1913 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 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答案】B 【点拨】此题只要记住时间,就迎刃而解。唐胥铁路开通是1881年,此知识点在第7分册 第1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北伐发生在国共合作后的 1926年,此知识点在第5分册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庶民的胜利描述的是俄国十月革 命,在1918年,此知识点在第5分册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街上路上互行 脱帽鞠躬礼正是体现了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西学东渐 与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勃兴、科学与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报刊业的繁荣:申报、交通通讯的改进: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社会习俗的变化。分析:时间是钥匙。A 项发生在 19 世纪 80 年代;B 项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C 项当在 1926 年以后;D 项在 1917 年十月革命之后。 13 (2009 年高考安徽文综 15 题)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 革命色彩的是 【答案】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社会习俗、交通等方面的内容,利用 图片的形式,增加趣味性。这四幅图片都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只有 B 项“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知道剪辫是反清革命的表现 之一 ,故 B 项正确,A 为“裹脚野蛮、天足文明” ,C 为婚礼的习俗,D 为近代交通黄包车。 14 (2008 年江苏高考 17 题)右图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一幅画,它最可能创作于( ) A.18 世纪末期 B.19 世纪中期 C.19 世纪后期 D.20 世纪初期 【答案】D 【点拨】从画中可以观察到有了飞机,而飞机较普遍的认为最早是由美国的莱特兄弟在 1903 年发明的。所以正确选项是 D 项. 15 (2010 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 7 题)“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 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 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B 【点拨】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 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分析:由“沿河流”到沿“铁道线”再到“沿电车道” 。看出近代 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6 (2008 年高考宁夏文综 29 题)据记载,1888 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 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答案】B 【点拨】题中关键字眼是“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 ,没有迷信的内容在里面,也没有天 朝大国思想,既然政府修建了铁路,就不能说拒绝引进西方技术,所以结合关键字眼我们可以 判定答案是 B。 17 (2008 年高考广东理科基础 63 题) “各班会党日昌明,男子共和争促进” 。该情形出 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答案】A 【点拨】注意题中的“共和” 。民主共和的口号主要出现在辛亥革命时期。 18 (2009 年高考上海文综 10 题)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 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 ),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答案】B 【点拨】辛亥革命初步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实现了服饰制度的根本 转变。 19 (2007 年高考海南单科 14 题)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 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答案】D 【点拨】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说明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 20 (2008 年高考天津文综 20 题)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 。上世纪 90 年代,这个“梦” ,仅用了 3 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答案】B 【点拨】大规模工程的修建是以国家财力做后盾的,而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国国力的发展有赖 于改革开放。A 是直接原因,B 是主要原因。 21 (2011 年江苏高考 9 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 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 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 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 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平等性 广泛性 继承性 深刻性 A B C D 【答案】C 【点拨】本题和浙江文综卷相近,使用了同一材料。从费孝通的回忆“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 “参加人民代表大会”等信息,可判断出他参加的会议是 1949 年 9 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因为这次会议中北平改名为了北京,建国前参加代表较为广泛的只有这次 会议。联系材料中出席会议的代表涉及各个阶层,而且各个阶层代表在一个会场一起讨论问题, 这些反映了这次会议的广泛性、平等性,从这次会议对于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意义也充分体现了 深刻性,本题选 C 项。第项继承性可排除,本次会议与以前的旧政协会议无联系。 “这许多 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侧面反映出 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 22 (2011 年江苏高考 7 题)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 此理解正确的是 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 B C D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阅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和图片信息中可了解到,天津同升和帽 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也反映出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 冲击,据此本题选。第项“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 体现出男尊女卑”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 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23 (2010 年高考江苏历史 9 题)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 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答案】B 【点拨】 “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反映出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此题考查的是对晚清时期社 会习俗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A 和 C 错误;D 项指婚姻仪式和题干婚 约制定没有必然因果联系,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 B 项。 24 ( 2010 年高考山东文综 12 题)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 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 B C D 【答案】D 【点拨】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 板子毕业生”。这比前面的“烂秀才”,埋头攻读四书五经,只知“之乎者也”,是文化教育 的显著进步。所以排除选项。其它选项很容易从材料中分析。 通过歌谣中“洋烟袋”、“ 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反映当时山西人有抽洋烟的 习惯和使用电话这种新式通讯工具,说明出当时山西的传统习俗收到了冲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有了极大的改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足板子毕业生”反映当时的 女孩子在民初已经放足,学习新式文化了,说明文化教育不是日渐衰落,而是有所进步。故排 除。 25 (2008 年上海高考 B5 题)服饰有实用功能、标识功能、装饰功能等,以下古语能体现服 饰装饰功能的是( ) A.“衣,依也 B.“衣,隐也” C.“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D.“衣,身之章也” 【答案】D 【点拨】古汉语“章”同“彰” ,彰明,显现的意思。答案选 D 项。 26 (2011 年高考天津文综 6 题)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 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998-1900 年 B.1901-1911 年 C.1912-1927 年 D.1928-1937 年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 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 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 C。 27 (2008 年高考宁夏文综 32 题)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 , 1949 年以后则以公历 1 月 1 日为“元旦” 。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 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答案】D 【点拨】首先我们得明确的是元旦是西历 1 月 1 号,民国时期元旦和春节是挨着的,但是建国 后将二者分开,把中国传统的春节和西历的元旦都定为节日,体现了西方节日的中国化。ABC 三项都有悖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 28 (2009 年江苏高考 22 题)(12 分)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 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 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 年 4 月 15 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 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 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 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 年 9 月 1 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 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 分)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 一问题?(3 分) 【答案】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 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 ;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 新婚姻法 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 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点拨】 本题主要从近代历史上社会生活中婚姻观念的变化来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 观念的价值体现。试题设计较好,既有、问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 力也有第问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很好体现了高考考试目标的 要求。 29 (2008 年高考山东文综 27 题)(25 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札记 。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 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 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 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 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 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 ,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 分)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2 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 化的原因。(6 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4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 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 分)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 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5 分) 【答案】(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 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 2 分)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 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点拨】本题立意是文明史观,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着重考查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 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相互影响。 思考角度应从现代化的角度入手,特别是第二问,分析家庭伦理观变化的原因时,需结合梁启 超那个时代的背景,寻找经济、政治、思想现代化的具体因素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 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同时还要注意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即民族危机。第四问,则是凸现家 庭观念的现实意义,通过设题引导考生认同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同时本题还考查了获取信 息、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立意新颖,比较灵活,看似简单,但考生如对材料分析不透彻或对 此部分书本知识掌握程度不深,很难得高分。 (1) “家齐而后国治”说的是小家(家庭)和大家(国家)的辩证关系。本问是对中国封建 社会家庭与国家关系成因的考查。自春秋战国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就逐渐成为中国社会 的经济基础, “男耕妇织”的生活可使一个家庭生活富裕;而自西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开始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回答本问时注意题中的信息,考生如把握不当,可能只会答出“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 观” ,对“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内容可能不会涉及。回答原因时,联系梁启超生活的时代 背景回答。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可从经济、思想、社会背 景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由两则材料中的“工厂”及“婚姻法”提供的信息可作判断,即从经济发展和政策扶持 的角度分析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材料四中涉及的中国家庭伦理关系的新变化结合材料出处即 可回答。 (4)回答本问应从“父母在,不远游”的积极意义和现在此种观念的淡化的影响两个角度回 答。 30 (2007 年高考广东单科 26 题)(9 分)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 料 一 凡 民 间 寡 妇 ,三 十 以 前 夫 亡 守 志 (不 改 嫁 )者 ,五 十 以 后 不 改 节 (节 操 )者,旌表门 闾(表彰其家族 ),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 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 唐书 54 人; 宋史 55 人; 元史 l87 人; 明史“不下万余 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 女子周 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 “四目相视, 具各有情” ,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 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 孟玉楼 丧夫后要改嫁, 亲戚及乡邻都赞同, “少女嫩 妇的, 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 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该 研 究 者 认 为 , 明 朝 妇 女 的 婚 姻 观 存 在 两 重 性 , 即 保 守 性 与 自 主 性 。 他 可 能 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