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_第1页
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_第2页
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_第3页
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_第4页
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1-5-19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已进入快速 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化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 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但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会 出现一些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及高投资、低消费现象,这些都限制 了城市的健康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城市化的现状,接着分析 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 议。 关键词:城市化,区域发展,社会保障,就业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 段,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目前城市数目由新中国成立前的 132 个 增加到 2008 年的 655 个,城市化水平由 1949 年的 7.3%提高到 2008 年的 45.68%。我国城市作为工业快速发展的载体与经济高速 增长的发动机,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强调民生与环保,注重从质量方面强调城市的发展,但是在人口快 速城市化的同时,相关软件建设却没有跟上,导致目前我国在城市 化过程中,出现一些“大城市病”,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高投资、低 消费现象,这些都限制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我国城市化现状 (一) 我国城市化呈现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与我国其它任何社会经济现象一样,我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巨 大,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化水平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带性差异, 沿海地区高于中部进而高于西部。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指出, 1978 年到 2008 年,东部地区新增 215 个城市,中部地区新增 162 个,西部地区新增 85 个。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个数比例为 1:0.9:0.4,城市人口的比例为 1:0.51:0.27。到 2006 年我国东、中、 西部城市化率分别为 54.6%、40.4%、35.7%,东部地区的城市化 率是中部地区的 1.4 倍、西部地区的 1.5 倍。这些数据均表明,我 国城市化区域差异很明;显。 (二) 城市吸纳劳动力能力不足 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8 年的统计数据指出,在社会就业 方面,2008 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为 30210 万人,其中,净增就 业 860 万人,新增就业 1113 万人,净增就业与新增就业人数分别 比上年减少 180 万人和 91 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2%,比 2007 年末提高 0.2 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倒闭或减产裁 员、农民工失业返乡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就业岗位 增加势头自 2000 年以来首次出现较大幅度的回缩。但是从总体上 来说,我国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供 过于求的现象。 (三) 我国城市化具有伪城市化现象 我国城市化是以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为依据的,由于城市的 拉力以及农村的推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在进 行统计时,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但是这些人口 本质上却是农民工,他们没有实现真正的市民化,在就业、医疗、 养老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却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处 于被边缘化状态。另外,国家在统计时,还有部分人是随着城市的 扩张,土地被征用的失地农民,他们的身份虽然转变成为市民,但 是他们相应的权益却没有得到保障,土地承载着这些失地农民的生 活以及生产资料,但是土地被征用后,他们的替代资源却没有相应 建立起来,导致城市内部形成了新的城乡“二元结构”,因此这种统 计意义上的城市化其实是一种伪城市化。 (四) 农民工以及失地农民的城市社会保障滞后 依据中国民生问题调查报告统计的数据,2008 年末,全国参加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 21890 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 数 31698 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 12400 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 人数 13810 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 9181 万人;有 2334 万名 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状 况综合调查”课题组对全国 28 个省市区的调查,目前中国城镇居民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几大保险覆盖率分别为 52.7%、58.7%、20.7%和 16.2%。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 保险、工伤保险的参保率均以非农户口者统计,社会保障并未覆盖 进入到城市的农民工以及失地农民,这些群体的社会保障没有跟上 城市化的步伐,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 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 从总体来说,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 异基本一致,影响区域间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区域 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由于各个区域所 具有的比较优势不同,以及国家对各个区域的制度环境不同。我国 东部城市具有区位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同时具有较成熟的市场和较 高的市场回报率,经济的发展水平高,工业化水平也高,能够大量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相应城市 化水平较高。西部地区不属于沿海地区,经济规模不大、积累率不 高、投资能力弱以及外商投资较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工业化程 度不高,不能够消化进入城市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的劳动 力不能实现有效转移,城市化水平不高。 (二) 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同步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 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化则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 主旋律,二者相互促进。目前,我国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各个行业、 各类企业的资本劳动比率迅速上升,这表明了我国的工业化正在走 向资本密集,即资本对劳动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弱的新阶段。由于技 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减少大于新生产领域或新的市 场拓展所增加的劳动力需求量,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下降。我 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增大,劳动就业形势严峻。根据 现有的资源状况,农业部门仅能容纳 1.4 亿左右的劳动力,农村存 在大量的潜在的剩余劳动力,到了 2020 年,平均每年大约有 1000 万人需要从农村中转移出来。资本对劳动的加速替代,使得工业增 长所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出现了相对甚至绝对下降,这使得我国的 城市化也相应受到了阻碍。 (三) 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 程。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 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但是在我国,还 存在着城乡的二元体制。长期以来形成的与重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 一套管理体制,使城市人口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对 新迁入城市人口实行歧视性管理政策,除公共部门和国有企业正规 调入员工外的城市新迁入人口,均不被看做是本市正式人口。居住 者被区分为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城市政府为户籍人口的子女就 学、社会保障、部分岗位招聘等方面提供竞争性的准公共服务,而 非户籍人口则被排除在外。将农村人口长期拒绝在工业化进程之外, 城市化进程也严重受到了阻碍。 我国城市化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加大城市群建设且增强城市间合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以增强综合承载力为重点,以特大 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增长极”。中国城 市化道路应该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 发挥大城市以及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的作用。充分发挥大城市 的辐射作用与带动作用,加大城市群之间的区域一体化,在城市密 集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区域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城市 及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发展基础,促进城市群的市际 协作。最终以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为核心,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 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二) 加大户籍改革力度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飞速发展,大量的土地 被征用,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在农村的推力 以及城市的拉力的共同作用下进入到城市中,但是他们的相关福利 与保障并没有同步城市化。因此,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促进工业 化与城市化并进成为当前改革的当务之急。放松现有的户籍制度, 让进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与福 利,改革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废除对非户籍人口的歧视性城市政 策,任何在本地居住或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口均可以申请本地户 籍,平等享有城市公共服务。 (三) 完善和提高城市的服务功能与吸纳劳动力能力 从吸纳劳动力的角度看,城市的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 因此应该提高城市的服务功能,加快城市化进程和规划,大力发展 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具有投入少、吸纳劳 动力多的特点,能有效解决劳动力过剩而资金短缺的问题。从事第 三产业能改变从业人员的就业观念,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就业观, 因此,政府要加快发展和建设个人服务业(一个消费有关的餐饮、旅 游、娱乐、家政服务等)和流通服务业(包括运输、批发和零售)等第 三产业,增加适合农民进城务工的就业岗位,缓解当前失地农民由 于身份转换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四) 促进区域产业梯度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演进,同时还伴随 着区域内、区域外之间产业结构的替代和转移。区域产业结构是指 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包括劳动密集型、资本密 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的产业结 构所处的阶段也不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具有资金以及技术方 面的比较优势,但是面临的是土地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稀缺,因此, 其产业结构亟待升级。由于我国区域差异和梯度推进的发展战略, 西部城市具有土地资源及人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东南沿海发达 地区靠拢产业升级后,其落后的低端产业可以向中、西部内陆地区 进行转移。因此,中、西部内陆地区应充分利用调整时期低端产业 和资源西进的良好机遇,促进区域间产业梯度协调发展,从而加快 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结论 城市化过程,应当是在不过度消耗城市资源的前提下,城市经 济实力不断增强、市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环境和基础设施同步改 善的过程。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我国城市化呈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其根本原因在于区域经 济发展的不均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配套措施完善,可以通 过经济增长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短期内,西部地区可以通过 区域间产业的梯度转移来加快其经济的发展,并在短期内通过完善 城市配套措施,逐步有序地推进城市化。二是城市外来人口难以市 民化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而新的人口 格局要求城市能够有效管理人口,鼓励城市有序地吸纳外来人口, 逐步建立惠及所有户籍居民和非户籍人口的城市公共服务体制,使 其能够共享城市化与工业化带来的收益。三是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 步,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规模庞大,而非农产业发展在有限的历史阶 段内无法吸纳规模如此庞大的农业劳动力。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 产业等非农产业的集聚地,要加大城市的就业结构转变,使农村人 口在城市拉力与农村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总之,城市化是一个多维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包括人口的迁 移、就业结构的转变、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城市总体质量的提高,不仅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农村向城市 转化的动态过程,同时也应该做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相适应, 城市化与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相适应,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椿陶 .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