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的非遗传承探索_第1页
职业院校的非遗传承探索_第2页
职业院校的非遗传承探索_第3页
职业院校的非遗传承探索_第4页
职业院校的非遗传承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职业院校的非遗传承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文 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同时 也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作为我国第 一所艺术设计高等职业院校、国家首批 骨干高职院校、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 立项建设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 学院 60 年来秉承“ 充实光辉 ”的校训,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促进 就业为导向,扎根吴地、服务江苏、面 向全国,围绕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 振兴目标,依托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中国 研创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 地等平台,充分发挥教科研优势,先后 获得了文化部非遗保护先进集体、全国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工艺美术杰出贡献奖和全国高职院校服 务社会贡献 50 强等荣誉,培养了大批 “德艺双馨、心灵手巧 ”的高素质工艺技 能人才,促进了乡土人才培养和区域文 化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历史“经典产业” 焕发生机,助力乡村振兴更具文化内涵, 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 拿手绝活 ”更加抢 眼,全方位铺展开一幅现代的“姑苏繁 华图”。 中国论文网 /1/view-13032361.htm 培植人才当好“ 孵化器 ” 保护传承非遗,留住传统文化的 根脉,需要培植传承人才,提升文化人 才集聚”浓度 ”。而新世纪初,部分非遗 项目传承断层现象严重,尤其是在乡村 甚至面临“人走技失 ”的困境,这给我们 保护和传承非遗提出了严峻挑战。2006 年,学院从姑苏区搬迁至传统工艺集聚 区吴中区,完成了从扎根城市到拥 抱乡村的转变。12 年来,学校始终将培 育非遗工艺人才、用匠心复兴手艺作为 办学实践重要内容。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开展“ 定制式” 培养,着力造就一 支热爱非遗、传承非遗的青年人才队伍。 青年人才是传统工艺振兴的中坚力量和 未来希望。针对吴地传统工艺集聚和人 才代际断层的实际,在全省率先成立手 工艺学院,专门培养青年工艺人才。创 新青年人才培养思路,开展定制培养, 先后开办了 5 年制玉雕班、雕刻班和苏 绣班,定向招收光福、镇湖等工艺人才 集聚区青年学生,并与吴中区传统工艺 重镇光福镇联合制定了后备人才培 养长期规划,创设苏作工艺学院,探索 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学院还积极与全 国妇联、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合作,为全 国各地培训 3 万余名工艺人才。 开展“ 回炉式” 锻造,着力造就一 支保护传承非遗和推动创新的工艺大师 队伍。针对乡土工艺人才实践能力强、 学历层次低,创作题材老化、偏离现代 生活等现实问题,学院积极争取省教育 厅支持,从 2015 年起,开设了具有大 专学历的苏作工艺传承人成教班,三年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来,共招收学员 220 人,学员中有省级 以上工艺大师 27 人、非遗传承人 19 人。 江苏省乡土人才“ 三带” 行动计划中,苏 州市入选的 101 名名家、能手中, “大师 班”学员有 9 位。2015 年,学院还被文 化部选定为全国首批 18 所非遗研培试 点院校,迄今共举办 18 期非遗传承人 群及非遗管理干部研培班,为全国培训 乡土人才 760 人。 开展“ 蹲苗式” 锻炼,着力造就一 支熟悉非遗工艺、好学肯干的教师队伍。 综合运用“上门学 ”“请来教”“出去练”等 多种方式,推动课堂教学和田野实践融 合发展。推动老师放下架子、弯下身子 向乡土工艺大师拜师学艺,手工艺术学 院教授冯雨拜师宋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钱小萍,一时传为佳话;聘请钟锦德、 姚建萍、周建明等乡土工艺大师担任客 座教授、实训教授等,实战派老师和学 院派老师同台竞技、相互砥砺;借助科 技镇长团平台,从 2012 年起,接连选 派 4 名中层干部到光福、镇湖等地担任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乡镇党委副书记,让老师们走出象牙塔, 走到乡土间近距离接触乡土工艺文化。 根植文化当好“ 服务器 ” 保护和传承非遗这一中华文化瑰 宝,需要发挥学校研究队伍的智慧和市 场整合运营的力量。苏州是全国工艺门 类最齐全、工艺人才最集聚的区域之一, 只有始终以服务地方工艺产业发展、服 务传统工艺振兴为己任,才能让传统非 遗工艺兼具“ 泥土芬芳” 和 “现代气质”, 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温 度”。 搭建合作平台,打造发展模式策 源地。2001 年苏州桃花坞年画社整体移 入学院,建立了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房 志达领衔的桃花坞年画传承体系,目前 已培养 20 余名新传人,成为全国第一 个以引企入校方式保护濒危非遗项目的 高校。并与吴中区政府合作建设“苏作 工艺学院”,与苏州高新区合作建设“ 刺 绣学院”。在苏州城区最重要的三个工 艺人才集聚区吴中区、高新区、姑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苏区,都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由此 也开创了“学院 +企业” 的桃花坞模式、 “学院+大师” 的苏绣模式、 “学院+地方政 府”的吴中模式。 开展理论研讨,打造研究首选地。 在省文化厅支持下,和吴中区政府、清 华美院联办“ 传统工艺青年论坛 ”,围绕 “传承融合 再创造”“振兴联动 产业升级”等主题,邀请全国范围内的 知名专家共同把脉乡土工艺人才和传统 工艺发展,两届论坛共吸引专家学者、 非遗传承人、青年批评家 300 多人。经 过两年发展,论坛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 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乡土工 艺发展专业论坛。成功承办 2016 年全 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及全国非遗研培试 点工作总结会,研培实践被文化主管部 门以“苏工美的非遗研培模式” 为题向全 国推广,相关成果被人民日报、光明日 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专题报 道。承担做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 计划操作指南 江苏省传统工艺振兴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计划等编制任务, 搿吨泄 传统 工艺振兴计划的论证工作,建成百 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 专业教学资源库和中国工艺美术出版中 心等, 百工录教学研究成果获得江 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并将冲刺国家 级教学成果奖。 推动文化交流,打造对外交流集 散地。为扩大我国传统工艺文化在国际 上的影响力,组织桃花坞木刻年画赴法 国、西班牙等地展览,举办了中国苏州 首届木刻年画展,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 效果。学院还制定了在“ 一带一路 ”沿线 成立“荷兰海牙分校 ”“匈牙利布达佩斯 分校”以及实施中华匠艺 “一带一路”展 和传统工艺学堂计划,进一步弘扬我国 传统工艺文化。积极响应国家“东西部 扶贫协作”计划,与贵州省文化厅共建 “文化部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贵州雷 山学院”,与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签署对口帮扶协议, 服务当地人才的培养。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厚植产业当好“ 加速器 ”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社会生产 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 特性。如何让非遗“ 动” 起来而非 “冻”起 来,这就需要聚力提振非遗文化产业发 展“高度”。 做大文化资源,当好“智囊团” 。 联合 28 所高校院所、文化企业成立“中 国传统工艺振兴联盟” ,整合产学研资 源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积极推荐学院老 师担任“两代表一委员 ”,参政议政,当 好代言人。积极服务地方政府,全力支 持吴中区举办“ 苏作文创峰会 ”,组织国 内非遗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与吴中对 接,助力吴中振兴传统工艺,当好振兴 文化产业的“ 智库” 。 做实文化平台,当好“联系人” 。 发挥学院资源优势,积极推荐文化企业、 文化人才对外参展办展,帮助做大影响、 做出品牌。推动吴中工艺走进国家大剧 院、恭王府。积极牵线搭桥,协助文化 企业和文化人才“ 走出去”,到贵州、浙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江东阳等地参观考察,开拓视野、加强 交流。在光福、镇湖等传统文化产业集 聚区设立基地,贯通人才和产业对接的 “最后一公里 ”。在诚品书店设立专业展 厅,展示工艺文化;在圆融广场,举办 贵州传统手工艺品现场展示展销,助力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 做强文化载体,当好“探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