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_第1页
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_第2页
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_第3页
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_第4页
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自 1999 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 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的 普遍问题。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显得尤其迫切。下面我对大学生就业难 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就业对策。 Abstract: Our country the university has started since 1999 to expand incur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gets employed the question to be day by day stern, the university graduate primary employment rate and the supply and demand compared to drop day by day, the university graduate gets employed the situation to be unoptimistic, the university student gets employed the difficult question to become social the universal question.How takes the effective measure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o appear especially urgently.Below I get employed the difficult reason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carry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and proposed the concrete 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形势 就业对策 Keyword: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 一、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02 年,145 万;2003 年,212 万;2004 年,280 万;2005 年,338 万;2006 年, 413 万;2007 年,495 万;2008 年,559 万;2009 年 610 万 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且不 断攀升的高校毕生数字。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2 年就业率降 到 80%左右,2003 年就业率降为 75%,2004 年 73%,2005 年 72.6%,近几年就业率也维 持在 70.6%左右。这些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 几年内都不容乐观。 二、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从社会角度来看 (1)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中国现有人口近 13 亿,人 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 20 世纪 90 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 1 250 万人预计到 19962010 年平均新增 1 450 万人,未 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 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 面。 (2)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 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3)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 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 模扩招, 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2002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 业生 145 万;2003 年,212 万;2004 年 280,万;2005 年,300 万;2006 年,413 万; 2007 年,495;2008 年,559 万;2009 年达到 610 万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 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 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4)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 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 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5)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 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 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 作机会失之交臂。 (6)整个社会就业现状严峻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 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劳动力市场目前面 临来自约 1400 万个下岗失业人员、1.5 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 1 000 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 巨大压力。 2.从市场就业环境看 (1)毕业生供需矛盾加剧。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 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04 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 280 万,2007 年已增至 495 万,2008 年达到 559 万,而 2009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 610 万。 毕业生人数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建立的“双 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其一方面能满足用人单位 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 够完善、不够成熟。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3.从高校来看 (1)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 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 向。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 化。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再 次,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 (2)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硬。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 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 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 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 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 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 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 的只有 1/3 的,有 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 ”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 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 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 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 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4.从用人单位看 (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 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 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 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有的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 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 训才能正常上岗。因此,他们更青睐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 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 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 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 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5.从毕业生自生来看 (1)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落后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 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大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 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位。随着经济的快 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 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 ,一定得 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所以,观念不能及时更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 结所在。 (2)就业认识有误区。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15%的 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 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大 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教育部对部分高校 6 000 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 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 66.67%,仅有 6.37%和 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 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 只是相对的。 (3)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 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协作能 力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 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适应性不强。 (6)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有的同学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把自己估计的太低,有的同学过于自信, 认为自己总比别人强,把自己估计的过高,而自己的能力有限。这也是导致大需卫生就业 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从社会的角度提出大学生就业就业对策 (1)社会观念应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 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 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2)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政策引导,鼓励毕 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 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 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 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3)政府还应该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 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 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 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4)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 ,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 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 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 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 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 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 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 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 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 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5)政府需要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 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 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 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 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 自主创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 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 (6)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 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 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 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 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 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各级政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 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 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 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 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 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 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 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 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 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 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 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 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2.从大学生自生分析提出大学生就业对策 (1)大学生应该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 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 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 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 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 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 自己的求职道路。 (2)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目前就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 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 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 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 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 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 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 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 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 展。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 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3)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的应变能力。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 正确的择业观念,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对职业不断追求的精神。此外,现代社会对人 才的需求更加强调实用性、适应性、全面性。大学培养的人才要能立足广大 农村 和老少 边穷地区及基层,所以,改革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要一专多能, 要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大学毕业生一定要静下心来,学会从头做 起,从低收入、小职位的工作起步。同时,高等教育应把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大学生通过就业、择业、创业的形式谱写人生事业的三步 曲。学校应注意宣传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使大学生完成从“就业”到“创业”的观念转 变。 3.从高校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对策。 (1)高校应该大刀阔斧的搞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 ,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 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 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 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 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 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 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 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 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 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 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 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毕业生 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 ,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 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 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2)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 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 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 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 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 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 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 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 业行不通了。学校教育应与市场需求相对接。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 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 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 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 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 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 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贯穿于大学教育 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自主创业是时 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 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 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 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 色专业。 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 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 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要广开渠道,主 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 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 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 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 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 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 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 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 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 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 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5)调整高等 教育 结构,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政府应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加强 对高等教育 发展 的宏观调控,应根据我国 经济 社会 发展实际,加快高等教育层次结 构、专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赋予高等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同时,政府应根据国家 有关部门对人才需求的 科学 预测,合理安排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 布局结构。应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各级技能型人才,要把市场需求和培 养规格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培养 现代 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紧缺部门的高素质高技能型 专门人才。同时,要将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实际联系起来,确定好招生规模,做好 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在布局上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扶持力度,在政 策和资金上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努力使大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