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各地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题集锦_第1页
2009年各地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题集锦_第2页
2009年各地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题集锦_第3页
2009年各地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题集锦_第4页
2009年各地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题集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 年各地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题集锦 河北滦县一中 张小军 一、 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裘山山 八月,我又去了西藏。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灰暗阴沉的天空下,走进高原 的阳光里,一眼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 缕清冷的、却是无比新鲜的空气 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着与它重逢。我忍不住 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你好, 西藏! 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 苍凉站在我的面前。这苍凉中蕴含着人类难 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我无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广袤的天空下,人和土地的比 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呈现出一种真正的 博大和苍凉。 但对于常人来 说,这种博大和苍凉常常会令内心产生恐慌。在一次去往日 喀则的途中,我们停车在路 边。左右两 侧是漫漫的沙 砾地,目力所及 处几乎没有 一丝生命的痕迹。我独自远 离了汽车和同伴,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了 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个念头。在 这片土地上, 人唯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我因此崇敬那些能够活下去的人,崇敬那 些从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并能够活下去的人,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他们独自行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屋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寺庙。他们 也许衣衫褴褛,也许饥肠辘辘 ,但他 们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 类的头顶直视天边。他们用前半生辛勤劳作,后半生去走朝圣的路。我之所以 说 “走朝圣的路 ”而不说“去朝圣”,是因为他们往往死在路上。 所以每当我看见他们独自行走,或一走一拜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敬意和 感动,就会 问自己:什么是你的朝圣之路? 这个时候就会感到自己的俗处,只能 从人的生存本能去考虑,没有一种能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镇静和平衡的精神世界, 没有一种能与这自然对应的坚定信仰。 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 和灌木,每每看见牛粪镶嵌在 围墙上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 上、山顶 上的五色经幡,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 我常会 觉得自己被放逐了,因此而淡化了生存以外的欲念。人一旦从种种欲望中挣脱出 来,从种种俗利的淹没中挣 脱出来,就会感 觉到一种 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 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 纯净 的声音和自然对话。 记得在去往藏北草原的途中,我一直静静地望着起伏无尽的草原和草原 尽头的雪山。山顶很白很硬,山下的草地却很 绿很柔和。我久久地注视着,忽然 觉得心里有些异样。雪山和草原在那一刻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亮,仿佛在回应我 的心境。我觉得心里一阵阵发热,几乎落下泪来。我知道自己在那一刻与自然融 合了,在那一刻与自然有了真诚的对话。 这是种对 故乡的情感,它令我倍 觉亲 切。 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 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一再惊奇而且使我们感到幸 福的可能性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和 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 在这个地球上,能使人产生故乡感觉的,不止那方渗透着血脉的泥土,还 有一片能与你心灵相通的天空。也许在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自然并不只是个 客观存在,而是具有神性和灵魂的自然。在这里,与自然的对话,就是与灵魂的 对话。 是的,西藏,它是我灵魂的故 乡。 从西藏归来,忽然之间就淡漠了许多欲望。 临走之前的种种念头和怨艾, 仿佛都被那高处的风吹走了,只留下一种单纯的感觉。 重新走在纷纷攘攘的都市,重新见到一张张熟面孔,重新听到一些熟识的 和生涩的消息,令我感到我被甩出原生活轨道的这段时间,这里是多么的热闹而 又无聊。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又 夹在了走时看的那本书中间。 西藏给予我的启示,似乎无法带出西藏。它超重,超大,以至使我无法把 它作为自己的一份财产带在身边,只能经常攀上去,感受它,然后 搁下它。 它如同故乡一样无法携带呵。但它的气息已随我而来,我会在很长一段时 间里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抵御都市对我的中伤。待到它的气息渐渐弱小时,我 会再次踏上与它重逢的旅途,一次又一次。 18作者为什么会对那些朝圣的人们充满敬意和感动?(4 分) 答: 19第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 分) 答: 20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把西藏比作“灵魂的故乡”。(6 分) 答: 二、 塑像与目光 张鲜明 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 悬在历史的上空。 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 炎黄二帝的塑像。 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不,占据了 我整个心灵! 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 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 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 们,谁能不 为之深深地震撼? 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 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我是谁?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我从 哪里来? 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 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 长,而这 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帝部落。 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么模样?到哪里去祭奠他们?我们 千百次追问着。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身影, 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的艰 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 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 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 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 意和谋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 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 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 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 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着 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 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他们以山的姿态, 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 苍 茫的天地之间。 他们比肩而 立,一个凤目龙准,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 厚唇,智慧深邃, 宽厚仁爱。他 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 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 间凝 视着他们的子孙!我的 眼睛,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 袅袅上升, 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 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与之 对接的一刹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带 着披荆斩棘的意象,带着星河流转的沧桑, 带着奋发 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 一样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 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疲软的心灵必定坚挺、 坚毅、 坚强。 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光,那么,让我们来到黄河岸边, 来到邙山脚下,来接受那伟 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大地在下, 苍天在上, 人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 们的宿命, 奋进是我们的方向,开拓是我们屹立于天 地之间的凭仗!(选自散文选刊2008 年第 3 期) 19作者为什么会有“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占据了我整个心灵”的感觉? 请分别回答。(4 分) 20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4 分) 21给炎黄二帝塑像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5 分) 22文章的题目是“塑像与目光”,文中运用了虚实结合(实写与虚写)的手 法。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5 分) 三、 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谢 云 当我在沉闷 的钟声里醒来,漫不经心地推开那扇因经年的岁月而变得滞 重喑哑的房门,看见天井里那株矮小的迎春,在寒凉的淡雾中绽出一星浅黄的花 朵时,心里仿佛被什么细小的 东西猛叮了一下。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和颤栗中,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冷冽透骨的空气。 我知道,春天来了。春天真正地来了。 这来到我天井中的第一朵鲜花,以 其淡雅的馨香和宁静的妩媚,默默地告诉了我这一消息。春天来了,天空将又一 次飘满缤纷的风筝和鸟鸣;春天来了,大地将因此又一次盛满绿草和歌声。 而我知道,每一年的春天,是必得要穿 过最寒冷的日子,才能抵达世界, 抵达生命的内心,就像我们 的青春,是必得 经历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 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那么,这朵尚未完全乍开的拘谨的小花, 这束在清晨的凉风中闪烁摇曳的微光,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泥泞和坎坷,怎样的风 霜雨雪,才抵达我这简朴的天井里的呢? 记得前些天,在火炉边计算着春来的日子时,窗外还涌动着阴森的寒流。 记得昨夜的梦中,还有不断的 风雪将我一次次喊醒。而更远的一些时候,当我看 到这些在漫天风雪中瑟瑟颤抖的纤细枝条时,还曾情不自禁地为它们那美好而 脆弱的生命担心不已。然而现在,春天却如此真 实地到来了。这朵鲜花,也如此 真实地到达春天,到达我的血液和灵魂了。 这是怎样一种令人感 动 的变更啊! 面对着那带 露浅笑的小巧面孔,我不禁想起不算太 长的生命旅程中,经历 的一次次艰辛和喜悦那声在雪地深处响起的微弱而真切的轻声呼唤,那双 在我快要绝望地放弃时伸来的援助之手,那盏在我只想躺在地上,不愿再起来行 走时燃旺的温暖明灯这样简单而真实的关爱,这些微弱而深刻的光芒,曾像 这朵首先来到春天的鲜花一样,激励着我再一次奋然前进。对于我们平凡而卑微 的生命来说,这,该是多么令人欣悦、感恩的幸福啊! 又想起去年夏天,在涪江边散步时的情形,流 经我身边的这条著名河流, 其实还算不上什么壮阔,也 许,只有在它 历尽千辛万苦,抵达遥远的嘉陵江,并 汇入长江后,才会令人想起 诸如伟大、雄 浑之类的赞 美言辞。但我知道,我清楚 地知道,在更为遥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它的源头,那叫雪宝顶的冰峰间,它又是 怎样一点一滴地聚敛着微弱的生命。就像我知道,这 来到春天的第一朵鲜花,在 开放出令人兴奋的绚丽光彩前,它所经历的痛苦挣扎和血泪艰辛。 其实,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 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 艰辛。也 许正因为那苦痛和 艰辛,那博大,那辉煌,才更令人敬慕、向往、尊崇。 就像我们的生命,是必得要 经历漫长的跋涉和坎坷,才能到达那风光迷人的峰顶。 而那峰顶,也只有经过期待和失望的磨砺,才会更加美丽迷人。 14“春天的第一朵鲜花”为什么使作者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和颤栗” ?(6 分) 15“这朵鲜花,也如此真实地到达春天,到达我的血液和灵魂了”的含意是 什么?(5 分 16文章的题目是“春天的第一朵鲜花”,作者在第六、七两段却不惜用大量 笔墨来写记忆中的另一些事情,请分析这样写会产生怎样的效果。(6 分) 17本文作者借“春天的第一朵鲜花”要告诉我们的哲理是什么?(5 分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17 题。(22 分) 白露为霜 虞邯 要到了白露,方知道什么是秋色。 倒不是因为这个时候,西北的胡杨,大片大片如融金;也不是因为各处的枫 叶,都如同猎猎的火焰;也不是因为南方的湿地,蒹葭白茫茫开得正盛,一年丰繁 的色泽,此时为最。而是因为白露才是秋天的本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白露 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露凝而白。到了这个时节,早晨起来,风将一条路刮得 发白,空气里仿佛都流动着透明的铅灰色。心里寥落又开阔,好比一幅笔法疏淡 的水墨,便晓得,秋天当真来了,随同一个 终古美丽 的名词。 这个名词,从先秦的诗歌源头,溯流而下,唐风宋韵里,都可以听到它的脆 响一直到今天,它和惊 蛰一样,依然是二十四 节 气中,最富 诗歌意象、最易 触动心底柔软部分的名词。 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有 三个最美的绳结,打在历史的 诗章上,也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关于对 宇宙、所爱与自身存在的美感体验,我 们可以拈取它 们来重温梦境,那几乎是每 个人都曾经经历或将去经历的梦境。 第一个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八个字读出来,凡识得汉字的,无不 心旌神摇。 诗三百是诗歌,也是原典。即使没有后文“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 的 伊人,这 八个字,也允为最美的文字。它开启了一个 传统这是一个可以意会, 难以言明的传统。天地如此静默美好,自身如在其内,如在其外;深情如若可言, 如不可言。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慨然千古, 怆然泪下的意境,似乎都可 追溯到此。日本枕草子描写春天,说:“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 光明”,文字简约、意境优 美庶或近之,但却没有那苍茫辽远之感。美丽到了苍茫 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 秋天的气质,不管硕果红叶,如何渲染它的热闹,终归 是偏于幽冷肃杀的 礼记月令 里说:“ 孟秋之月,用始行戮”。说的是旧时天子们多半在这个时 节用兵。即使没有实力出征,也得杀几个罪犯,所 谓 “秋后正法”。掌管刑 罚的司寇 因此被称为“ 秋官” ,而文人不遇,迟暮无成,多半被称为“ 秋士”。秋天被附丽的感 伤色彩越来越浓厚,人们面对秋天时的情感,也就越来越偏于血亲人伦。所以第 二个美丽的绳结打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 乡 明”。 何事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此刻思乡怀远,衣裳正 单 ,往往催生出无限的愁 怨。这种思 乡怀远的深情,和诗经中那种几乎能带来宇宙本体论的触发而言,体 现了一种文明的进路和文化的烙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总是那么沉郁不露,然而一咀嚼间,就有一 种逝水难追、乐土不返的悲凉。被逐出伊甸园的人 们 ,再也返回不去了,就好像 我们知道了,就永远抹不去成人的记忆。 这里面所追 怀的,是 时间与空间的双重 流失而流失的总是如此美丽,我们保有的美丽回忆,如此刺伤我们的心灵。 失却了本体,徒留了追怀,白露于是越来越清冷幽怨,但还有第三个绳结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时间已经是宋朝,有一个超迈豪绝的人物,和友人一起泛舟赤壁。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清冷肃杀间,他居然有吞吐宇宙的豪 气。和他同行的友人,不能免俗,拿了个洞箫,呜呜咽咽地吹将起来。说:你瞧瞧, 清秋好时节,转瞬即过,我们与草木同腐,如何不 伤 心?那人一听,就说了一段 高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 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而又何羡乎?”他又说,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 间 之明月,耳得之而 为声,目遇 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在 文明已经行进到一种衰糜难振的状态时,还有人发此浩然之音,斯人可谓不负清 秋。 这个人,我们都晓得,叫苏轼,发明东坡肉的那一位。他的无数旷达之作, 都是在秋天写出来的那草尖上可怜可爱的白露,在他的醉眼睥睨里,竟可 以横大江接水光,让他歌诗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于是草木摇落而变 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 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够 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 眼看就要秋深了。 14请简要分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意。(4 分) (1)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 答: (2)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够 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 答: 15文中第 2 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胡杨、枫叶和蒹葭?(6 分) 答 16“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根据文章 第 5 段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渲染这八个字的美丽境界的?(6 分) 答: 17作者为什么说“斯人可谓不负清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答: 答案 一、18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有坚定的信仰他们有执著的追求他 们没有俗利和杂念(4 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照抄原句,分数减半。) 19渲染环境的博大苍凉;表现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生命力的顽强;为下文议 论抒情作铺垫。(4 分,每点 1 分) 20西藏是一个能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地方; 西藏让人淡漠生存以外的欲望,使人的心灵变得单纯宁静; 西藏成为人抵御城市中伤的精神力量。(6 分,每点 2 分) 二、19(1)炎黄二帝塑像的高大雄伟,作者感到“覆盖了整个眼睛”(从视 觉、形象而言);(2)炎黄二帝的灵魂、血脉、精神博大,使作者心灵受到了 “深深的震撼”,因而占据了“整个心灵”。 20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2 分) 前者侧重气度(外部神态等), 后者侧重性格(内心世界等)。(2 分) 21(3 分)(1)炎黄二帝是炎黄子孙血脉的源头;(2)纪念和缅怀他们的 丰功伟绩;(或“对炎黄二帝的渴念”亦可)(3)表达后代子孙对他们的无限 崇敬之情;激励后代子孙努力“创造”和“奋进”“开拓”。(答对一条得 2 分,答对三条可得 5 分,大意对即可) 22写“在黄河岸边见到炎黄二帝的巨型塑像”和介绍“塑像的建造过程”是 实写,写对塑像目光的感受是虚写。(或写炎黄二帝的塑像是实写,写塑像的 目光是虚写)(2 分)本文的结构是“虚实虚”:以虚写炎黄二帝的目光 开篇,然后实写见到炎黄二帝的巨型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