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人教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人教版)一 知识和能力目 标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 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 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 合。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 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志摩的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 2、赏析诗中的意象和语言,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1、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 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 还记得有哪些诗词?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 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 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 “西天的云彩”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 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也是徐志摩这首 诗的亮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 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 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 ,走进诗人内心。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 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 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 年应父命与年仅 16 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 年赴美留学, 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 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 1922 年 3 月与元配夫人张幼 仪离异。同年 8 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 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为主要成员,1924 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 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 年 10 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 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 教授,1929 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 年秋,应胡适之邀, 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 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 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 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 年 11 月 19 日,从南京乘飞机去 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 35 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 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 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 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 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 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 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 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 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 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 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 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 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 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 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 。胡适说得好, 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 一 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 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 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 。这首 诗当写于 1928 年 11 月 6 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 国海上。 “康桥”即“Cambuidge” ,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 1922 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 ,1926 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可看 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 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 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 在。 第 1 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 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 “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 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 宁静的做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 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 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 , 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 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 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 成了“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 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 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 最美丽的印象。 第 2 节至第 6 节,通过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集中 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抒发了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 情。 第 24 节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 里的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 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 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彩虹似 的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 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 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 ,使无生命的景语, 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 作“天上虹” ,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 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并甘心在康河的柔 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 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 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 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 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 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 “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 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 ,不但增强了水草的 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 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 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 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 烈的情感体验。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 ”徐志摩选择 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徐志摩是 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 自然。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 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 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这在徐志摩康桥,再 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 -“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 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 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 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 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 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 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 娘”的魅力, “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 的体验等。 “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 ”诗经小 雅 第 56 节 “寻梦, 撑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 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第 5、6 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 ,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 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 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 “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 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 -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 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 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 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 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 最美的告别。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 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 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 “宁静美” ,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 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 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 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第 7 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 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 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 1 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 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踏已不是 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 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 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 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 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 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构思: 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别对象由人转向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 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 不摹声,以“轻轻” “悄悄” “沉默”造成一种寂静环境, 排除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感。 第三,意像选择独具特色。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 “云彩” “金柳” “柔波” “水草” “星辉”等自然景物,避 开了人间烟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机械轰鸣及送行之 人,这样就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独特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崇 拜大自然,主张人类应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故想做“一条水草” ,想到“青草更青处”寻梦,这是诗化 人生的表现。 、具有三美: 音乐美: 每节用韵基本相同;章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 的结构形式:首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绘画美: 多用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云彩” “金柳” “夕阳” “艳影” “青荇” “彩虹” “星辉斑斓”等; 多用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招手、荡漾、招摇、揉碎、 漫溯、挥一挥等,使之变成动态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建筑美: 句子整齐,每节匀称。每节两句,单、双行错开一格 排列。外形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 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月 诗派灵魂的徐志摩与闻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伟。 、释再别康桥之“招摇”: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其中, 我又独独喜欢第三节,原因在于一个“招摇” 。勿庸置疑, 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它用得如此生动营造了美 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说“招摇” ,现今常含贬义则必常与“过市”相连。 其实,它还有“逍遥”一义,而要用“逍遥”来写水草, 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即使有夸耀 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 “自 在逍遥”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岂不是生动形象? 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谓“油油”? 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 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 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 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 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 、据此,我们能不能理解作者后面这句诗深刻的含 义?“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作者为什 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体验? 明确: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 ”徐志 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 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 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 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 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 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 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 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 “我”想 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初到康桥,它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 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在其康桥,再会罢中 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 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 “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 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 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 给诗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诗人产生如此情绪的康桥, 那桥下柔波中的水草怎会不“招摇”?诗人怎会不“甘心 做一条水草”?诗人又怎忍心打破这安闲自在,打破这康 桥留给自己最深刻的东西?所以开始的“轻轻”和最后的 “悄悄”才是最恰当的抒情之语,才觉得这样的语言在整 首诗里是这样的和谐。 好一个“招摇” ,且是“油油的” “招摇” ,使再到康 桥境显情出。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朗诵、背诵该诗。 、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人教版)二 1.指导学生在 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 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 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 多写写新诗。 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 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 著名诗人、散文家。 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 , “金柳”怎么会 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 感有关系? 2.“金柳” “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 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 境中去。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 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 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 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 “荡漾”的味道来。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 一条水草!” 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 “水草”在柔波里 招摇,与河畔的“金柳” 、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 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 幸福感。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 是“彩虹似的梦” 。 2、作者的“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没有,被“揉碎” 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梦被揉碎了,情感 怎么样?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此时的伤感。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 “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撑着长篙的感觉,向前,向更深 处漫溯,忘记了时间,撑到星辉斑斓的时候,于是在那里 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这就是徐志摩所提 倡的“自由与美” 。 2、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1、诗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梦,因为要离别了。诗人写 了“笙箫” ,修饰词是“别离的” ,诗人此时是忧愁的。 2、诗人写了“夏虫” ,修饰词是“沉默” ,为何诗人要 沉默? 首先,夏虫也不堪离别的愁绪,故“沉默”了,不再 “欢叫”了。其次,诗人希望离别的方式是静悄悄的,恰 如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的。 3、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 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特殊形式,回环往复会使诗歌有 音乐美,感情浓厚。 #p#分页标题#e#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人教版)三 、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 的画面诗意美。 、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 美。 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 ,让学生交流在音乐 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 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 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 、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明确: 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 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 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 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 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 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 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 意境美。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 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 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 、 “金柳” 、 “青荇” 、 “青草” 、 “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 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 时节。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 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 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 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 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 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诗人情感高潮在哪节诗中体现出来? 明确: 第五节诗,诗人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甘心做一条水 草,尽情的享受康河爱的轻抚, ,一任康河波光里的艳影, 在他的心头荡漾。正所谓“沉醉不知归路” ,似乎已经忘却 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他撑着一枝长篙到青草更青处寻他 “彩虹似的的梦” ,等到兴尽归舟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 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飘逸、 洒脱之情,感染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一同快乐着,达到极 致。 三、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进一步体味诗歌的诗意美 四、讨论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在康桥,诗人结识了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在康桥,诗 人心中有自己梦牵魂绕的情人,在康桥的秀丽风景中,有 诗人幸福的生活。诗人曾饱含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 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 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弥盖我爱的康桥, 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徐志摩游学于英国剑桥大学期间,不仅深受康桥周围 的思想文化气氛的熏陶,接受了英国式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的洗礼,他还忘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 发现了人的灵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诗人离英返 国时,康桥已成了诗人“难得的知己” ,诗人称康桥为自己 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此时的诗人,心头盛满离愁别绪。 在诗里,诗人热烈而又缠绵地倾诉自己对康桥的精神依恋。 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大自然、对美和 爱、对和谐的一种欣赏和赞美。 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 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 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 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 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 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 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 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 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 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没有盘错的根 柢深入在无尽藏的地里?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 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 们。 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 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 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接近自然,回归自然, 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 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自然似乎有着一种本能的感应和 认同。诗人与自然交流,将自己的留恋全部融入对康桥瑰 丽风光的尽情描绘中,是他对“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诗人在康河边徘徊,正是追寻美、自由与爱于一体的 理想。康桥,于躯壳,徐志摩是过客,但于灵魂,正是他 诗意的栖居地。 五、小结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确是悄悄地走远了,但挥不去 带不走的是他的康桥。它做为学院建筑留在英国,它做为 一篇具有生命质感的美文,留在中国文学史中。自然中的 康桥会老,但文字中的康桥,将在所有爱志摩的读者心中 永远年轻。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人教版)四 1、理解作者的 思想感情;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朗读 揣摩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领会诗中涌动的作者 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艺术上的“三美“。 2、培养提升学生鉴赏,评价诗词的能力。 1928 年夏天,伦敦,康桥。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 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晚风拂起身旁的柳 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他是谁?为什么来 到这里? 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 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 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深情美读,整体感知全诗: 背景简介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朗 诵。 作者及背景 1、徐志摩: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现代诗 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 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他一生 留下 4 部诗集:志摩的诗 、 翡冷翠的一夜 、 猛虎集 、 云游 ,代表诗作再别康桥 、 偶然 、 云游等。 2、课文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 地。康河以其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忆康 桥时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 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 与文化)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徐志摩曾在 1921-1922 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 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 印象,1922 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 , 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如今又要和它告 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下面就让我们 一起在诵读中去感悟他的万千思绪。 诗歌鉴赏方法启示一:鉴赏诗歌我们要关注诗人及背 景,联想当时现实。 学生齐读全诗。 教师纠正范读全诗,学生聆听,体会音节和旋律上的 特点。 教师小结:诗歌音调和谐,旋律完整,体现了音乐美 学生观察诗节和诗行排列上的特点 教师补充: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 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节的匀称,句 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合作探究,品读鉴赏全诗: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 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一)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 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提及离别大家马上会想到什么? 设想: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与自己最亲密的人写 离别的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比如说有王勃的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 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 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么本 文离别的是什么? 生: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 而是康桥,他的母校。 二)如果你写告别母校你会怎么写? 设想:再见了嵩明一中,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崭新的 教学大楼和宏伟的科技楼,再见了陪我三年的桌子凳子, 再见了朱红的大门再见了我每天黄昏坐在上面背英 语单词的大石头。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 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 由人间向云彩等自然景物转移,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跳 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同是离别诗,那么诗人送别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 虫“等自然景物。 三)这些意象、意境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 彩虹,青草“等词语,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给 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租赁合同简易模板范文
- 2025股权众筹合同范本
- 2025年土地征用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年举办婚礼活动的策划方案
- 2025年1月幼儿园工作方案
- 汽车使用与维护 课件 项目三 进排气系统的维护
- 高三上学期《战胜拖延拒绝躺平》主题班会课件
- PHP程序设计项目化教程课件 项目5 文本内容过滤器-数据处理
- 2025年电动绕接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甲基苯骈三氮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6000字范文
- 能源中国学习通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刮痧技术操作流程图
- ISO9001 2015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 山西省博物院讲解词(全)
-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 自考07887平面设计(12-19)真题试卷
- 高大模板工程验收表
- (中职)Photoshop基础实用教程全册教案2022-2023学年
- 酒店旅馆防偷拍摄像头排查指引
- GB/T 21655.2-2019纺织品吸湿速干性的评定第2部分:动态水分传递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