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安徽省农民外出务工的 动因、障碍与对策分析 系 部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科门类 经济学 专 业 经济学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年 5 月 21 日安徽省农民外出务工的动因、障碍与对策分析摘 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农民外出务工是关键。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安徽省1600名外出务工农民的调研和访谈,综合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理论,从农民外出务工的动因和障碍角度研究如何改善安徽农民外出务工现状。论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安徽农民外出务工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依托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阐述安徽农民外出务工动因与障碍。第三部分通过理性分析,针对安徽农民外出务工现状提出解决建议。关键词:安徽 外出务工农民 务工动因 务工障碍 ABSTRACT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related 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must always be the top priority of the partys work. The three rural issues, migrant farmers is the key.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reference, research and interviews, migrant farmers in 1600 in Anhui Province, the integrated use of theory of economics, statistics, management science, sociology, migrant workers from the farmers motivation and barriers angle study how to improve the Anhui farmers migrant status quo. The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basic situ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Anhui farmers. The second part of relying on research to obtain first-hand information on the Anhui farmers migrant motives and obstacles. The third part through rational analysis, Anhui farmers migrant status quo settlement proposals.Key words: Anhui Migrant farmers Workers motivation Workers obstacles目 录前言 1一、安徽农民外出务工基本情况 2(一)外出务工农民的男女比例2(二)外出务工农民的年龄结构2(三)外出务工农民的文化特征2(四)外出务工农民的工资水平3(五)外出务工农民的产业分布3(六)外出务工农民的地域分布4(七)外出务工农民的信息来源4(八)外出务工农民对政策了解程度5(九)当前外出务工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6二、安徽农民外出务工动因与障碍分析 7(一)安徽农民外出务工的动因分析7(二)安徽农民外出务工的障碍分析8三、改善安徽农民外出务工现状的措施11(一)增强城镇对农村劳动力外部吸纳能力11(二)深挖农村内部消化能力11(三)政府增强对外出务工的服务与管理12参考文献14 前 言劳务经济是目前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安徽将农民外出务工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农民外出务工仍然面临诸多障碍。特别是2004年以来“民工荒”的集中爆发,促使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农民外出务工的动因、障碍。本文以2010年12月到2011年3月对安徽29个县市1600名外出务工农民的调查问卷为研究样本,在全面展现了安徽农民外出务工的现状基础上,系统分析当前安徽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的障碍,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为改善安徽农民外出务工现状提供决策建议。一、安徽农民外出务工基本情况为了解我省农民外出务工基本情况,笔者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赴合肥、芜湖、阜阳、池州、六安、亳州、广德等29个县市,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从外出务工农民的男女比例、年龄结构、文化特征、工资水平、产业分布、地域分布、信息来源、政府政策了解程度、急需解决问题等方面对农民外出务工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期间,共发放外出务工人员调查问卷1600份,有效收回1356份,回收率85%。(一)外出务工农民的男女比例从表1-1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占据比例较大,超出女性41.6个百分点。外出务工农民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一方面造成农村壮年劳动力的缺失,另一方面形成了女工数量成为选择务工地点的影响因素的奇特现象。“老板开的工资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女工数量多的单位会优先考虑”,已经在外打工两年的小王这样说。表1-1 外出务工人员男女比例性别比例(%)男70.8女29.2(二)外出务工农民的年龄结构表1-2数据表明,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超过40岁的外出务工人员只占据总人数的26.4%。年龄达到60岁依然在外务工的农民寥寥无几。接近九成的接受访谈的人员都表示想趁年轻在外面闯一闯,赚到钱后返回家乡生活。表1-2 外出务工人员年龄结构年龄(岁)18-3030-4040-60超过60人数71428434810比例(%)52.720.925.70.7(三)外出务工农民的文化特征图1-1可见,接受调查的外出务工人员中,受过初中教育的务工人员660人,占被调查人群的48.5%,近乎一半,而接受大学教育的调查人数为196人,仅占被调查人群的14.4%。外出务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的普遍较低,无论是对生活方面还是对工作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低,他们在消费权益和劳务纠纷中处于劣势地位。2766602241960100200300400500600700学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人数图1-1 外出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四)外出务工农民的工资水平从外出务工人员的月平均收入(表1-3)可见,86.8%的人员收入在3000元以下,其中,月平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6.5%,1000-2000元收入的占46.2%。在物价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外出务工人员拿着每个月2000-3000元的工资,出去开销,所剩无几。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普遍较低。表1-3 外出务工人员月平均收入 单位:元收入1000以下1000-20002000-30003000-40004000-60006000以上人数6.5%46.2%34.1%6.2%3.2%3.2%(五)外出务工农民的产业分布从外出务工人员的产业分布(图1-2)可见,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2.8%;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56.7%;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40.5%。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外出务工农民从事的第二产业主要为建筑业、采掘业和制造业,第三产业主要为家政服务业和住宿餐饮业,从事工作的技术含量较低。2.8%56.7%40.5%010203040506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图1-2 外出务工人员的产业分布(六)外出务工农民的地域分布东部发达地区在较长时期内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外出务工农民的主要输入地。随着产业转移趋势的加强,外出务工农民输入地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图1-3可以看出,外出务工农民大多数都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1321801044020040060080010001200人数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长三角地区区域图1-3 外出务工农民地域分布(七)外出务工农民的信息来源对外出务工农民信息来源的统计(图1-4)显示,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信息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亲朋好友、网络媒体、政府机构、中介机构等。其中,亲朋好友提供的就业信息所占比例高达78%,是外出务工农民就业信息主要来源。与之相对应,来源于政府机构的信息仅占5%。此外,中介和网络媒体也是就业信息来源主要渠道。亲朋好友,78%政府机构,5%中介机构,5%网络媒体,10%其他,2%2%亲朋好友政府机构中介机构网络媒体其他图1-4 外出务工农民信息来源(八)外出务工农民对政策了解程度本次问卷访谈中,笔者就外出务工农民对政府政策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调查。见图1-5。不清楚, 77%知道一点, 18%比较了解, 3%了解, 2%不清楚知道一点比较了解了解图1-5 外出务工农民对政府政策了解程度图1-5显示,77%的外出务工农民对政府政策不清楚,18%的外出务工农民对政府政策只知道一点,仅有5%的接受访谈农民表示对政府政策比较了解。(九)当前外出务工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图1-6显示,孩子上学问题是务工人员面临的最大难题。分别有21%和20%的受调查者选择了照顾老人和住房问题。此外,夫妻分居和恋爱结婚也是外出务工农民关注较多的问题。夫妻分居,8%恋爱结婚9%小孩上学,42%照顾老人,21%住房,20%夫妻分居恋爱结婚小孩上学照顾老人住房图1-6 当前外出务工急需解决的的主要问题二、安徽农民外出务工动因与障碍分析(一)安徽农民外出务工的动因分析1、家乡经济落后是外出务工的根本原因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决策被认为是唯一地取决于城市收入差异1。关于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668人选择了外出务工收入高这个选项,占调查人群数的42%。以芜湖市无为县为例,相比较于在农村农作的收入情况,村民们更加倾向于将个人分得的土地近乎无偿地转让给他人,而向收入更高的沿海地区工作。在家劳作每年平均有1到2万元的收入,在外打工平均每年大概可以赚得3到5万元。例如,苏州服装厂每月1700-2000元的保底工资。许多接受调查的年轻人表示,他们不愿意留在农村务农,是因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对仍远远滞后于城市。在面临着外出务工比务农更辛苦的情况下,他们仍然选择了前者。家乡经济与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成为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巨大推力。2、整体消费水平上升由于整体消费水平相对收入上升幅度较大,导致实际收益减少,在家务农无法满足全家人的消费需求。消费水平的上升特别是教育成本的增加是导致农民外出务工的重要原因。巢湖市槐林镇碾塘村的方叔叔在接受访谈时谈到:“没有办法啊,孩子去年刚刚考试大学,在家务农一年挣的钱只能保证孩子上学的学费和生活费,不出去打工其他开销就没有着落。”农民外出务工希望可以赚取更多的工资,他们背井离乡也是不得已的选择。整体消费水平上升迫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3、人多地少的矛盾第二次农业普查公报显示,如今全国农村劳动力大约有5.3亿人,若按每个成年劳动力耕种10亩地计算,农业估计需要劳动力1.9亿人,再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劳动力1.3亿人,可以说还有2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安徽作为人口大省与农业大省,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明显。这种人地紧张关系,既构成传统农业小块土地经营、农业生产率低下的强烈动因,又形成农村外出务工的强大压力。4、亲朋好友的带动图1-3所显示的78%的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信息来源自亲朋好友。这种状况表明,目前农民普遍认为,一方面,亲朋好友介绍可以避免生活保障、拖欠工资等转移就业风险,节约时间与金钱;另一方面,农民背井离乡,但大家如果聚集在同一地方务工,可以在生活上彼此相互照应。上述优点,是外出务工人员相信来自亲朋好友的用工消息,而较少选择其他用工资讯信息渠道的重要原因。亲朋好友的带动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了便利条件。(二)安徽农民外出务工的障碍分析1、户籍制度的桎梏落后的户籍制度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最大障碍。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其次是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对农村人口的转移形成体制性障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事实上进城限制却没有从根本上放松。再者是导致进城务工人员缺乏归属感,身份不明工作不稳,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保证。此外,现行户籍制度加剧了城乡割裂,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分配不均。2、外出务工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密切相关,劳动力素质越高,就业可选择空间就越大,结构布局也更加合理。近年来随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安徽省劳动力素质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从综合素质上来看,仍然较低。接受调查的外出务工人员中,受过初中教育的务工人员660人,占被调查人群的48.5%,近乎一半,而接受大学教育的调查人数为196人,仅占被调查人群的14.4%。这表明尽管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和技能水平偏低,不能适应非农业的发展要求。当前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素质较低的人对有一定技术含量要求的岗位缺乏竞争力,只能集中从事建筑业、家政等低收入行业。此外,由于文化程度低,对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经济纠纷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外出务工人员较低的综合素质与日益增长的非农业的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给农民外出务工造成了很多羁绊。3、转移就业风险大由于传统管理制度的制约与就业政策覆盖面所限,优化就业环境的相关政策出现了效应滞后性,直接导致的就是使得农民工面临转移就业风险。转移就业风险主要包括失业风险、制度与政策变化风险、实际收入变化风险、健康风险和合法权益受损与社会保障缺失风险2。(1)失业风险。目前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采掘业等第二产业行业。虽然第三产业比例高达40.5%,但是主要集中在餐饮业、家政业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从事的行业技术含量低,容易被替代,失业风险高。此外,信息来源单一也是导致失业风险的重要因素。问卷调查中,448人(占33%)认为影响外出务工的主要外在因素是信息缺乏。信息不对称导致外出务工农民无法及时获取就业信息。(2)制度与政策变化风险。从政策变化风险角度来看,良好的政策环境能有效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降低其寻找工作的信息搜索成本与重新就业成本,有利于从制度层面上降低外出务工农民的转移就业风险。近年来,安徽省及各市、县乃至乡镇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外出务工的相关扶持政策。但调查显示,外出务工人员对政府的扶持政策知之甚少,超过九成的人员不清楚政府的扶持政策或者仅知道一点。外出务工人员对政府相关扶持政策了解程度调查结果令人堪忧,不了解出台的扶持政策无疑会降低他们对制度与政策变化风险的抵抗力,增强就业的不稳定性。(3)实际收入变化风险。用工荒是近几年来中国出现的新现象。一方面农村拥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严重的用工荒。用工荒意味着劳动力供小于求,市场会依据供求双方的博弈结果自发上调均衡工资水平。但事实表明,在物价水平快速上升的今天,低端简单劳动供给者因替代性强而不被企业重视,工资水平依旧偏低,实际收入水平下降是近年来“民工荒”的直接原因。实际收入变化风险加大阻碍农民外出务工。(4)健康风险。外出务工人员由于自身综合素质的限制,从事的行业只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采掘业,这些行业一般劳动强度高,特别是很多企业安全措施不到位,工作的风险性高,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概率较大。而有些外出务工农民为了省钱,不愿意去医院接受治疗,导致了健康风险不断上升。(5)合法权益受损与社会保障缺失风险。如何切实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一直是广大社会群众关注的问题,温家宝总理曾经在视察中亲自为务工农民讨要欠薪。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拖欠工资已经成为影响外出务工的重要因素。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外出务工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下,这也使得无良雇主敢于侵犯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合法权益受损风险严重打击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无论安徽还是全国,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城镇地区基本上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地区处于无保障状态。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城后处于无保障状态,基本生活难以保障,使农民对进城打工失去信心,认为打工和在家呆着是一样的,挫败了农民进城的想法。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4、外出务工农民子女留守教育问题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在广大农村也随着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即为留守儿童。2010年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指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说法,文件中也首次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问题,自然而然,与新生代农民工密切相关的其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如何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留守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外出务工的重要原因。在“您认为影响外出务工家庭方面的主要因素”一题中,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笔者了解到,42%的被调查人群选择了孩子上学这一选项,外出务工农民子女的留守教育问题是影响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障碍之一。不可否认,外出务工农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的难点问题。怎样使留守子女享受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解除农民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三、改善安徽农民外出务工现状的措施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新形势下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要求,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但是我们无法忽视农村空心化和城镇就业压力大的现状,必须重视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副作用。因此,在外出务工模式的选择上既要注重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部吸纳作用,又不能忽视农业内部组织创新、技术进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消化能力,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在农村外部和内部共同寻找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一)增强城镇对农村劳动力外部吸纳能力1、发挥城市的集聚效益以合肥、芜湖等城市为中心,发挥其在经济、资金、信息、贸易、科教和文化的中心作用。增强它们的综合要素聚集力和辐射作用,可以带动一批中小城镇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2、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安徽省资源丰富,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经济优势,促进乡镇企业创新发展,提升劳务输出地附近乡镇对劳动力的消化能力。以“山核桃之乡”宁国市为例,全市山核桃面积达20万亩,年产量达5000吨,现有山核桃加工企业20多家,可吸纳上万农民就近就业。3、壮大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从东部经济发展经验来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有很强的创新能力3。同时,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环境非常有益于产业升级和新兴关联产业的形成,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针对安徽目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应该以龙头民营企业为主导,带动小业主群体的发展,激励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之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在某一环节、某一产品上做大做强,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产业集群,扩大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二)深挖农村内部消化能力1、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的发展是农民外出务工的基础。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道路,大都是以农业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深化农村改革。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2、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业由单一的种植业生产结构向以种植业为主,紧缺、优质农产品共同生产的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劳动力需求。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农村劳动力内部就业渠道局限于农业生产部门的局面,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部门多渠道就业。以此为出发点,寻求扩大农村劳动力内部消化能力的突破口。3、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安徽乃至全国来说都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领域。目前,我们第三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第三产业更是一个新兴产业,有许多领域尚未开发。可以预见,第三产业将是吸收农村劳动力的新的重要途径。安徽农村应该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立足基本省情,科学研判农村发展形势和阶段性特征,系统总结国内外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创造性实践,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今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开发农村旅游等产业,以利于更广泛的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就业容量。(三)政府增强对外出务工的服务与管理1、深化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剥离依附于户籍管理制度上的其他制度,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户籍管理制度。2、加强农民外出务工的信息服务和组织管理上述基本情况显示,就业信息来源来自政府的农民仅占接受调查的外出务工农民的5%,安徽农民外出务工的就业信息服务仍然不到位。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搜集就业信息,对信息核实分类,充分考虑到外出务工人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构成,组织农民外出就业。同时,要在农民工资收入、权益保障方面增强保障力度,提高组织就业的公信力。3、提高外出务工农民技能水平各级政府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农村地区的特点和外出务工农民的需求,明确培训的重点,提升外出务工农民的技能水平。发挥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联动作用,从技能、文化知识、权益意识等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多渠道培训,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技能,提升他们外出务工的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以此降低失业风险,保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持续、健康地发展。4、加大外出务工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力度加强企业用工管理。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加强劳动标准管理工作,降低合法权益受损与社会保障缺失风险。强化用工单位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培训,完善相关制度标准。进一步开展职业危害治理专项行动,推动企业加大安全投入,降低农民外出务工健康风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分泌性中耳炎护理常规
-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 4.1.1《内战的爆发》教学设计
- 厂矿消防知识培训
- 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高中生物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5.4.2 影响光合作用因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 隔物灸产品培训
-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培训成果
- 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天地人配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0单元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 安全教育培训总结
-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室建设规划
- ISO22000-2018和ISO22000-2005新旧版本标准条款的对照表
- 《煤矿地表沉陷区监测技术地方标准》
- 壮锦的造型特征与色彩审美特征
- 强弱电架空线缆入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甲乙丙资信
- 样品外观尺寸检测报告.docx
- 免考勤申请书范文
- 国土调查调查项目招投标书范本
- 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 砂石料加工场施工方案两篇
- TROXLER3440核子密度仪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