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五脏苦欲补泻”及五味功效浅议_第1页
《黄帝内经》“五脏苦欲补泻”及五味功效浅议_第2页
《黄帝内经》“五脏苦欲补泻”及五味功效浅议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坚 之 , 用 苦 补 之 , 咸 泻 之 ” 。DOI:10.13288/j.11-2166/r.2012.11.009中 医 杂 志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 , , 黄 帝 内 经 “五 脏 苦 欲 补 泻 ”及 五 味 功 效 浅 议张 卫 张 瑞 贤 韩 垚 ( 中 国 中 医 科 学 院 中 药 研 究 所 ,北 京 市 东 直 门 内 南 小 街 号 , ; 首 都 医 科 大 学 附 属 北 京 中 医 医 院 )基 金 项 目 : 国 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 “ ”计 划 ) 资 助 项 目 ( ) 通 讯 作 者 : ,( ) 摘 要 参 考 古 代 医 家 全 元 起 、 张 介 宾 、 吴 崑 等 对 黄 帝 内 经 中 “五 脏 苦 欲 补 泻 ”的 注 释 对 其 内 容 展 开 进 一 步 论 述 , 阐 明 五 脏苦 欲 补 泻 的 实 质 , 分 析 黄 帝 内 经 所 论 及 的 五 味 功 效 涵 义 , 并 进 一 步 指 出 其 不 足 。 关 键 词 五 脏 苦 欲 补 泻 ; 五 味 ; 黄 帝 内 经 素 问 脏 气 法 时 论 中 有 几 段 文 字 论 述 涉 及 五味 的 功 效 , 曰 : “肝 苦 急 , 急 食 甘 以 缓 之 。 心苦 缓 , 急 食 酸 以 收 之 。 脾 苦 湿 , 急 食 苦 以 燥之 。 肺 苦 气 上 逆 , 急 食 苦 以 泄 之 。 肾 苦 燥 ,急 食 辛 以 润 之 , 开 腠 理 , 致 津 液 , 通 气 也 ”。 “肝 欲 散 ,急 食 辛 以 散 之 , 用 辛 补 之 , 酸 泻 之 。 心 欲 软 , 急食 咸 以 软 之 , 用 咸 补 之 , 甘 泻 之 。 脾 欲 缓 , 急 食甘 以 缓 之 , 用 苦 泻 之 , 甘 补 之 。 肺 欲 收 , 急 食 酸以 收 之 , 用 酸 补 之 , 辛 泻 之 。 肾 欲 坚 , 急 食 苦 以 这 几 段 文 字 所 论 述 的 内 容 均 与 人 体 的 五 脏 , 以及 五 脏 “所 苦 ”和 “所 欲 ”相 关 , 因 此 称 为 “五 脏 苦 欲 补泻 ”。 因 这 几 段 文 字 晦 涩 难 懂 , 参 考 古 注 , 加 以 阐 释 。 阐 述 五 脏 生 理 之 调 护 肝 欲 散 , 急 食 辛 以 散 之 , 用 辛 补 之 , 酸 泻 之一 般 认 为 , 黄 帝 内 经 成 书 于 汉 代 。 在 汉 代 五行 学 说 已 经 渗 透 到 医 学 之 中 , 可 以 说 黄 帝 内 经 就是 以 这 种 哲 学 思 想 所 建 立 起 来 的 一 套 医 学 理 论 体系 。 肝 在 五 行 属 木 , 其 味 为 酸 。 按 照 五 行 与 五 味 对应 关 系 , 补 肝 应 选 用 酸 味 , 泻 肝 应 选 用 辛 味 。 而 此 处恰 恰 相 反 , 这 是 为 什 么 ? 理 解 此 句 的 关 键 在 于 “欲 ”字 。 “欲 ”在 这 里 当 “想 要 、 希 望 ”之 义 , 该 用 法 在 先 秦时 期 已 被 广 泛 使 用 , 如 论 语 子 路 云 : “无 欲 速 , 无见 小 利 。 欲 速 , 则 不 达 ”。 因 此 , 肝 欲 散 应 理 解 为 : 发散 是 肝 本 性 的 需 要 , 是 一 种 生 理 状 态 的 需 求 。 肝 在五 行 属 木 , 具 有 木 的 升 发 条 达 而 恶 抑 郁 的 特 性 。 辛味 具 有 发 散 的 功 效 , 顺 应 了 肝 木 的 升 发 特 性 , 因 而 补肝 ; 酸 味 具 有 收 敛 的 作 用 , 与 肝 发 散 的 特 性 相 反 , 所以 泻 肝 。 正 如 吴 崑 说 : “肝 木 喜 条 达 而 恶 抑 郁 , 散 之则 条 达 , 故 食 辛 以 散 之 。 顺 其 性 为 补 , 反 其 性 为 泻 ,肝 木 喜 辛 散 而 恶 酸 收 , 故 辛 为 补 而 酸 为 泻 也 。” 其他 如 张 介 宾 所 说 : “木 不 宜 郁 , 故 欲 以 辛 散 之 。 顺 其性 者 为 补 , 逆 其 性 者 为 泻 , 肝 喜 散 而 恶 收 , 故 辛 为 补 、酸 为 泻 。” 姚 止 庵 所 说 : “此 言 一 脏 补 泻 之 例 也 。 肝何 以 欲 散 也 ? 盖 肝 者 木 也 , 木 性 生 发 , 喜 畅 而 恶 郁 ,故 肝 郁 则 病 , 经 曰 : 木 郁 则 达 之 是 也 。 欲 散 肝 郁 ,莫 如 用 辛 , 辛 既 能 发 散 肝 郁 , 是 散 之 即 所 以 补 之 也 。然 味 之 入 肝 者 , 酸 也 , 以 酸 治 肝 , 正 宜 云 补 , 而 此 反 云泻 者 何 也 ? 凡 病 在 某 脏 , 欲 用 某 药 以 治 之 , 而 苟 不 得其 气 之 相 习 者 以 引 之 , 则 必 拒 而 不 得 入 。 故 欲 治 肝病 , 必 用 味 之 酸 者 以 为 引 , 而 后 肝 病 可 治 也 。 是 酸 之为 味 , 虽 以 收 敛 为 功 , 而 亦 有 宣 泻 之 用 焉 。” 以 上 论述 都 是 这 个 道 理 。 心 欲 软 , 急 食 咸 以 软 之 , 用 咸 补 之 , 甘 泻 之“心 欲 软 ”是 说 心 的 生 理 特 性 喜 好 柔 软 , 不 易 理解 。 吴 崑 的 解 释 为 “万 物 之 生 心 皆 柔 软 , 故 心 欲软 ” , 虽 然 解 释 有 些 牵 强 , 但 较 符 合 古 代 朴 素 的 思维 。 如 尚 书 正 义 中 孔 颖 达 对 于 五 行 特 性 的 解 释 也是 如 此 , 比 如 水 与 咸 的 对 应 关 系 , 其 解 释 为 : “水 性 本甘 , 久 浸 其 地 变 而 为 卤 , 卤 味 乃 咸 , 说 文 云 : 卤 , 西 方咸 地 , 东 方 谓 之 斥 , 西 方 谓 之 卤 , 禹 贡 云 海 滨 广 斥 ,是 海 浸 其 旁 地 使 之 咸 也 。 月 令 冬 云 : 其 味 咸 其臭 朽 是 也 。” 对 于 “用 咸 补 之 ”的 理 解 , 吴 崑 的 解 释为 : “心 病 则 刚 燥 矣 , 宜 食 咸 软 之 ” , 张 介 宾 解 释 为“心 火 太 过 则 为 躁 越 , 故 急 宜 食 咸 以 软 之 ” , 两 种 看法 都 从 心 的 病 理 状 态 层 面 上 解 释 ; 对 于 “甘 泻 之 ”的解 释 也 是 如 此 , 此 种 解 释 十 分 不 妥 。 比 较 而 言 , 姚 止庵 的 理 解 更 胜 一 筹 : “善 于 软 者 , 莫 过 于 咸 , 咸 者 水也 , 以 水 治 火 , 则 火 自 息 而 心 自 宁 , 故 软 之 即 所 以 补之 。 然 软 之 为 言 柔 也 , 心 火 易 亢 而 欲 其 柔 软 也 。 若缓 之 。 脾 喜 甘 而 恶 苦 , 故 苦 为 泻 、 甘 为 补 也 ” 。秋 令 者 也 ” 。 酸 味 具 有 收 敛 的 作 用 , 辛 味 具 有 发 散泻 ” 。坚 。 ” 对 于 苦 能 坚 肾 的 理 解 后 世 医 家 比 较 倾 向 于 张 卫 等 黄 帝 内 经 “五 脏 苦 欲 补 泻 ”及 五 味 功 效 浅 议 年 第 期欲 折 其 上 逆 之 势 而 使 之 下 泄 , 则 又 宜 用 甘 , 甘 性 缓 而善 于 泄 热 也 ” , 体 现 了 心 的 生 理 状 态 下 顺 其 性 为补 , 逆 其 性 为 泻 的 原 则 。 脾 欲 缓 , 急 食 甘 以 缓 之 , 用 苦 泻 之 , 甘 补 之脾 五 行 属 土 , 土 性 温 厚 以 载 万 物 , 故 吴 崑 说 : “脾以 温 厚 冲 和 为 德 , 故 欲 缓 ” 。 张 介 宾 说 : “脾 贵 充 和温 厚 , 其 性 欲 缓 。”甘 味 具 有 缓 和 、 柔 缓 的 功 效 , 顺 应脾 性 之 缓 , 苦 味 于 甘 味 相 反 , 故 张 介 宾 说 : “宜 食 甘 以 肺 欲 收 , 急 食 酸 以 收 之 , 用 酸 补 之 , 辛 泻 之肺 与 金 秋 相 应 , 秋 天 呈 现 收 敛 的 气 象 。 因 此 , 肺也 以 收 敛 为 其 性 , 正 如 吴 崑 所 说 : “肺 以 收 敛 为 德 , 主 的 作 用 。 因 此 , 酸 味 具 有 补 肺 的 作 用 , 辛 味 具 有 泻 肺的 作 用 , 即 张 介 宾 所 说 : “肺 应 秋 , 气 主 收 敛 , 故 宜 食酸 以 收 之 。 肺 气 宜 聚 不 宜 散 , 故 酸 收 为 补 , 辛 散 为 肾 欲 坚 , 急 食 苦 以 坚 之 , 用 苦 补 之 , 咸 泻 之肾 藏 精 , 主 闭 藏 。 肾 欲 坚 , 实 际 上 是 肾 的 坚 固 肾精 。 正 如 张 介 宾 所 说 : “肾 主 闭 藏 , 气 贵 周 密 , 故 肾 欲 “苦 能 泻 热 而 坚 肾 , 泻 中 有 补 也 ” , 这 实 际 上 是 “泻火 存 阴 ”、“以 泻 为 补 ”之 举 。 这 种 解 释 仍 然 是 把 肾 欲坚 理 解 成 为 一 种 肾 火 炽 盛 的 病 理 模 式 , 显 然 并 不 符合 黄 帝 内 经 的 原 始 逻 辑 。 黄 帝 内 经 时 期 所 说 的“苦 坚 肾 ”就 是 认 为 苦 味 具 有 补 益 肾 阴 、 肾 精 的 作 用 ,从 而 达 到 肾 精 坚 固 的 状 态 。 如 吴 崑 所 说 : “盖 苦 物 气寒 以 滋 肾 也 。 苦 能 坚 之 , 故 谓 补 ”, 而 “咸 能 软 坚 , 故谓 泻 ” 。 黄 帝 内 经 中 这 几 处 文 字 的 论 述 均 是 五 脏 的 生理 状 态 而 言 , 这 些 理 论 可 以 由 于 脏 腑 的 调 护 养 生 。如 肝 主 春 季 , 在 春 季 可 以 服 用 一 些 具 有 辛 味 的 药 物或 食 物 来 顺 应 春 季 肝 脏 的 升 发 特 性 。 后 世 医 家 也 有将 这 些 理 论 加 以 发 挥 , 应 用 于 脏 腑 疾 病 的 治 疗 。 论 述 五 脏 病 理 之 施 治 肝 苦 急 , 急 食 甘 以 缓 之肝 在 五 行 属 木 , 按 照 五 行 五 味 五 脏 相 对 应的 关 系 以 及 五 行 相 生 、 相 克 的 理 论 , 肝 苦 急 , 为 木 太过 , 宜 选 用 五 行 中 相 克 之 属 性 金 性 之 辛 味 加 以 克 制 ,而 此 处 选 用 甘 味 , 却 作 何 解 ? 素 问 灵 兰 秘 典 论 说 : “肝 者 , 将 军 之 官 , 谋 虑 出 焉 。”将 肝 比 喻 成 将 军 之官 , 是 说 明 其 脾 气 急 , 容 易 产 生 肝 气 太 过 , 气 急 , 肝 阳上 亢 , 使 人 性 躁 善 怒 。 正 如 全 元 起 云 : “肝 苦 急 , 是 其气 有 余 。” 显 然 苦 字 应 作 病 患 讲 。 肝 苦 急 , 是 说 肝气 急 的 一 种 病 理 状 态 。 甘 味 具 有 缓 和 的 作 用 , 因 此 ,可 以 用 于 治 疗 肝 气 急 , 即 吴 崑 所 说 : “肝 为 将 军 之 官 ,志 怒 而 急 , 急 则 自 伤 而 苦 之 矣 ; 宜 食 甘 以 缓 之 , 则 急者 可 平 也 ” 。 运 用 甘 味 治 疗 , 主 要 是 考 虑 到 肝 的 病理 特 点 , 从 而 选 用 针 对 性 的 药 味 进 行 治 疗 , 而 非 简 单的 五 行 相 克 。 姚 止 庵 所 说 “盖 肝 为 将 军 , 多 气 善 怒 ,相 火 寄 焉 。 其 证 其 脉 , 病 则 必 急 , 是 其 常 也 。 治 肝 之法 , 先 泻 后 补 , 是 矣 ” , 也 是 这 个 道 理 。 心 苦 缓 , 急 食 酸 以 收 之收 是 收 敛 之 义 , 根 据 语 句 对 应 , 这 里 的 缓 应 作 缓而 散 之 义 , 并 非 单 纯 的 缓 慢 之 义 。 “心 主 全 身 之 血脉 ”( 素 问 痿 论 ), 心 气 虚 , 宗 气 不 足 , 则 鼓 动 全 身血 脉 之 运 行 缓 而 无 力 , 心 气 散 逸 。 正 如 全 元 起 所 说 :“心 苦 缓 , 是 心 气 虚 。” 心 主 神 明 , 在 志 为 喜 。 过 喜则 耗 气 , 心 气 散 逸 。 酸 味 具 有 收 敛 的 作 用 , 恰 用 于 收敛 散 逸 的 心 气 , 即 吴 崑 所 说 : “心 以 长 养 为 念 , 志 喜 而缓 , 缓 则 心 气 散 逸 , 自 伤 其 神 矣 。 宜 急 食 酸 以 收之 ” 。 脾 苦 湿 , 急 食 苦 以 燥 之正 常 状 态 下 , 脾 为 胃 行 其 津 液 。 病 理 状 态 下 , 脾虚 不 能 为 胃 行 其 津 液 , 津 液 失 去 正 常 的 运 行 敷 布 , 停留 而 为 水 湿 , 成 为 水 肿 、 痰 饮 , 故 素 问 至 真 要 大论 说 : “诸 湿 肿 满 , 皆 属 于 脾 ”。 反 之 水 湿 内 停 , 阻 遏阳 气 , 又 会 影 响 脾 的 功 能 , 所 以 素 问 宣 明 五 气 说 : “脾 恶 湿 ”。 苦 味 可 以 燥 中 焦 脾 湿 , 因 此 , 脾 有 湿 ,可 以 食 苦 味 而 去 之 。 正 如 吴 崑 所 说 : “脾 以 制 水 为事 , 喜 燥 恶 湿 , 湿 胜 则 伤 脾 土 , 宜 食 苦 以 燥 之 。” 姚止 庵 说 : “脾 者 土 也 , 土 虚 则 不 能 制 水 而 湿 胜 , 湿 胜 则濡 泻 , 濡 泻 则 脾 愈 虚 , 故 脾 病 常 苦 于 湿 也 ” , 亦 是此 理 。 肺 苦 气 上 逆 , 急 食 苦 以 泄 之 黄 帝 内 经 认 为 ,“诸 气 者 , 皆 属 于 肺 ”。 肺 主 气表 现 为 肺 对 气 的 肃 降 功 能 。 肺 的 肃 降 功 能 说 明 肺 气以 下 行 为 顺 。 如 果 该 功 能 失 常 , 则 会 出 现 肺 气 上 逆 ,表 现 为 咳 逆 、 喘 促 ; 或 者 影 响 水 液 代 谢 , 不 能 “通 调 水道 , 下 输 膀 胱 ”, 而 形 成 水 肿 , 这 些 都 是 实 证 而 非 虚证 。 因 此 , 全 元 起 说 : “肺 气 上 逆 , 是 其 气 有 余 ”。 吴崑 认 为 ,“肺 为 清 虚 之 脏 , 行 降 下 之 令 , 若 气 上 逆 , 则肺 苦 之 , 急 宜 食 苦 以 泄 肺 气 ” , 认 为 “泄 ”的 含 义 实质 上 是 “降 泻 ”, 是 降 逆 下 行 的 作 用 。 这 与 后 世 所 说苦 味 的 功 效 有 所 不 同 , 如 姚 止 庵 给 出 了 另 一 种 解 释 :“盖 肺 主 诸 气 , 无 病 则 顺 而 下 行 , 病 则 气 上 逆 矣 。 然顺 矣 ” 。 显 然 , 姚 止 庵 是 为 了 迎 合 后 世 所 公 认 的 苦喜 润 而 恶 燥 , 若 燥 , 则 失 润 泽 之 体 而 苦 之 矣 。 ” 姚 止腠 理 闭 , 上 下 之 气 不 通 矣 。 ” 此 句 关 键 是 对 于 辛 可达 之 , 气 至 水 亦 至 , 故 可 以 润 肾 之 燥 ” 。 年 第 期 中 医 杂 志 上 逆 之 故 , 多 本 于 火 , 利 用 苦 寒 以 泄 其 热 , 则 转 逆 为 味 具 有 “泄 热 ”的 功 效 而 加 以 曲 解 。 若 抛 除 后 世 医 学知 识 所 带 来 的 主 观 导 向 , 吴 崑 的 解 释 更 为 合 理 , 这 也许 是 先 秦 医 家 对 苦 味 功 效 的 原 生 态 认 识 。 肾 苦 燥 , 急 食 辛 以 润 之 , 开 腠 理 , 致 津 液 , 通 气 也肾 为 水 脏 , 以 燥 证 为 病 患 。 吴 崑 说 : “肾 者 水 脏 , 庵 说 : “日 用 而 日 竭 者 水 也 , 故 肾 苦 燥 。 燥 则 津 液 枯 , 以 润 燥 的 理 解 。 细 心 比 较 可 以 发 现 , 此 处 黄 帝 内经 原 文 较 其 他 处 有 所 增 补 , 即 在 “急 食 辛 以 润 之 ”之后 多 了 “开 腠 理 , 致 津 液 , 通 气 也 ” 字 。 其 目 的 在 于说 明 辛 润 与 其 他 药 物 功 效 不 同 , 即 辛 润 并 非 辛 味 本质 功 效 , 而 是 通 过 “开 腠 理 , 致 津 液 , 通 气 ”的 机 制 而实 现 的 。 辛 味 所 治 疗 的 燥 证 是 由 于 气 的 运 行 受 阻 ,无 力 推 动 津 液 运 行 , 津 液 不 能 输 布 于 肾 而 导 致 的 肾燥 。 辛 能 “开 腠 理 , 通 气 ”, 从 而 推 动 津 液 的 运 行 到 达肾 脏 ( “致 津 液 ”) 而 除 燥 。 正 如 张 介 宾 所 说 : “其 能 开腠 理 致 津 液 者 , 以 辛 能 通 气 也 。 水 中 有 真 气 , 惟 辛 能 黄 帝 内 经 这 几 处 文 字 的 论 述 均 是 从 五 脏 病 理论 及 五 脏 的 治 疗 , 后 世 医 家 也 将 其 作 为 脏 腑 疾 病 的治 疗 原 则 加 以 发 挥 应 用 。 如 薛 立 斋 运 用 养 血 柔 肝 方法 , 方 用 四 物 汤 加 麦 冬 、 五 味 子 、 钩 藤 、 甘 草 治 疗 眩 晕震 颤 、 肢 体 麻 木 拘 急 、 烦 躁 易 怒 等 。 黄 帝 内 经 中 也并 未 说 明 五 脏 病 理 状 态 下 的 症 状 表 现 , 但 可 以 根 据五 脏 的 病 理 特 点 来 推 导 相 应 的 症 状 , 如 脾 苦 湿 的 症状 可 以 表 现 为 “浮 肿 便 溏 , 腹 胀 肠 鸣 , 饮 食 减 少 ”, 肺苦 气 上 逆 的 症 状 可 以 表 现 为 “咳 嗽 、 气 喘 ”等 。 五 味 功 效在 现 存 的 医 籍 中 , 黄 帝 内 经 首 次 对 于 五 味 功效 加 以 论 述 , 总 结 起 来 主 要 有 辛 散 、 辛 润 、 咸 软 、 甘缓 、 酸 收 、 苦 坚 、 苦 燥 和 苦 泻 。 通 过 上 文 的 分 析 可 知 ,辛 散 主 要 指 辛 味 的 行 气 散 郁 功 能 ; 辛 润 实 际 上 也 是辛 味 的 行 气 功 能 , 而 并 非 辛 味 本 身 具 有 濡 润 的 功 能 ;咸 软 是 指 咸 味 的 软 坚 功 能 ; 甘 缓 是 指 甘 味 的 缓 和 缓急 的 功 能 ; 酸 收 是 指 酸 味 的 收 敛 功 能 ; 苦 坚 是 指 苦 味的 补 益 阴 精 ; 苦 燥 是 指 苦 味 的 燥 湿 功 能 ; 苦 泻 是 指 苦味 的 降 泻 功 能 , 而 并 非 苦 味 的 泻 热 功 能 。 其 中 苦 坚和 苦 泻 的 理 解 与 后 世 医 家 有 所 不 同 , 但 也 许 更 符 合 黄 帝 内 经 的 本 义 。 黄 帝 内 经 对 五 味 功 效 的 论 述是 从 理 论 上 的 一 次 总 结 , 其 后 近 千 年 未 有 医 书 对 五味 功 效 加 以 论 述 , 直 至 南 宋 、 金 元 时 期 才 又 一 度 展 开了 药 物 五 味 功 效 理 论 的 讨 论 , 进 一 步 发 展 了 药 味 的功 效 。可 以 看 出 , 黄 帝 内 经 中 所 记 载 的 药 味 功 效 已经 比 较 全 面 , 显 然 是 对 汉 代 之 前 医 学 经 验 的 总 结 或相 关 医 书 中 记 载 的 引 用 。 但 该 书 对 于 五 味 功 效 论 述文 字 了 了 , 既 无 理 论 分 析 , 也 无 来 源 介 绍 。 对 于 此 ,后 世 医 家 也 试 图 对 五 味 的 功 效 加 以 阐 释 , 如 吴 崑 对于 咸 能 软 坚 的 解 释 是 “盖 咸 从 水 化 , 故 能 济 其 刚 燥 使软 也 ” , 此 处 , 咸 与 盐 相 通 。 又 如 姚 止 庵 对 于 苦 能燥 湿 的 解 释 是 “治 湿 之 法 , 燥 之 以 苦 。 盖 苦 先 入 心 而补 火 , 火 能 生 土 , 于 是 土 得 火 而 燥 , 脾 得 苦 而 湿 去矣 ” 。 理 论 缺 陷我 们 认 为 , 黄 帝 内 经 虽 然 试 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