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实效性探究_第1页
高中语文课堂实效性探究_第2页
高中语文课堂实效性探究_第3页
高中语文课堂实效性探究_第4页
高中语文课堂实效性探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语文论文亦“动”亦“静”总相宜-高中语文课堂实效性探究【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中不时地制造一些所谓的“惊喜”, 为活跃课堂气氛真是花样百出。笔者认为 ,我 们既要强调课堂中的“动 ”,也不能忽 视课堂中的“ 静”。 “动”是课堂的美好景致,而“ 静”是课堂的最深沉淀。唯有 “动”“静”相宜,才是语文课堂实效性真实而完整的体现。【关键词】 “动” “静” 语文课堂 实效性新课程改革以来,创设高效和谐的语文课堂成为语文老师苦苦追求的目标。为此,大家也做了不少尝试。我认为,高效课堂应该是“动”与“静”有机结合的课堂,这两者相互交融,缺一不可。语文课只有做到“活”而不“浮”,“实”而不“死”,才能真正地奏出和谐的音符。一、“动”是课堂的美好景致,是“静”的外显要想让语文课堂具有实效性,有时候就应该让老师“沉”下去,让学生“浮”上来,也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我这里所强调的“动”绝不是追求表面的虚华热闹, “动”就要“动”的适度、有效。我在此强调,我这里所说的“动”主要是指学生的“动手”,是外动内静,它将是课堂的美好景致。 (1)“动”起来全员参与的有效性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师生采用一问一答式,当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更多的学生满足只是听讲,而不动脑筋。还有一部分注意力可能不集中,教师对整个语文课堂缺乏整体的掌控。而现在的所谓的“活”课堂愈演愈烈时,很多教师也飘飘然了,一味陶醉在这种“动”上,热闹上,殊不知这只是部分学生的秀场,而很多学生都成了无聊的“看客” 。这些都是语文课堂的最大的误区。所以我认为让全体学生动手去写非常有必要。表面上看,在这么有限的课堂里让学生动手去写,好像很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学生动手写,对学生而言,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老师而言,趁这段时间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全班交流。我的经验是上课随时随地让学生动动笔。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让学生作书面赏析;就某个情节, 可让学生动笔发一通感慨;就某一段话,可以作一句话评论。在诗歌鉴赏时,可以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出诗句的意境;可以就某一句诗,展开自己的评论;可以就某个诗人,写出自己的直观印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形式要多样化,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而且一定要在学生完成后,选择学生中典型的答案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品评,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说说自己的观点。全员参与,师生互动,效果自然比较明显。(2) “动”起来思维训练的有效性有些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初中的时候语文考得很好,为什么到高中后就力不从心了呢?那是因为初中的时候背诵、记忆的东西比较多,但这样就淡化了动手能力,思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初中的的学习方法本来就不能完全适应高中的学习,若再缺乏动笔的习惯,思维就2更不能向纵深发展,就会造成高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所以无论如何,课堂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动笔的时间和空间。首先我认为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反复地练和写,反复地思考,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精髓。有些时候让学生口头回答,学生也许能粗略地答出,但是他们不一定能真正地理解,思维自然受到限制,而且他们对解题技巧的领会也远远不够,特别是高三复习。比如在诗歌鉴赏部分,我结合了很多专家的鉴赏方法和自己的一些鉴赏心得,编成讲义发给学生。讲义上每一部分都有鉴赏步骤和解题技巧,内容看起来似乎非常有效。我提问时,学生颇下了一番苦功,都能流利地回答。我对这一专题的复习信心满满。但是一到考试,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学生回答前言不搭后语,回答不在要点上,步骤漏点或者根本没有步骤。我这才意识到,学生当时是死记硬背,根本来不及消化,所以一到实际操作就会乱套。看来反复地练还是非常重要,让他们的思维能在练中形成一个体系。我就换了一个思路,先精选一道诗歌鉴赏题,由我先动手,按照讲义中的鉴赏方法进行赏析,并快速打到幻灯片上,详细进行讲解,让学生注意“踩分” 。并以此为范例,让学生拿出纸,人人动手写,进行另外一首诗的鉴赏。我在课堂上巡视,有针对性地挑出几个典型的答案,也打到幻灯片中去,让学生评评议议,给出得分,修改答案中的不足,并在纸上修改自己的答案,答案不提倡千篇一律,但是要点不能遗漏。这样动手之后,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解题技巧,思维也就有了完整的体系。其次,我觉得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有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锐性。授课内容结束后,我们可以精选几道与上课内容紧密相关的习题,内容不宜多,一般一至三题就行了,并且要有时间限制,教师可以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以便查漏补缺;而学生通过练习既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也可以训练思维,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3) “动”起来错题纠正的有效性在学习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许多题目即使老师讲过考试考过,但还是会再错。这些错题的背后,往往隐藏了学习的不深入、不透彻、不严谨的弊端。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弥补这些弊端呢?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本错题本,这样不仅可以知道错误之所在,而且通过不断地强化来避免错误再发生。当然,错题本的使用大部分在课后,但在课堂中我们也可以有效使用。比如上课时,你有理解不当的地方,或者回答错误的题目,都可以搬到错题本中。你可以把原来的错误过程写下来,再在错的地方加上简单的小注释,这样就可以清晰地反映出错的原因。在学生做完课堂习题后,老师要及时订正。当老师讲解完之后,学生用红笔在原题下面空白处记下自己出错的原因分析,最后按老师讲的正确思路,规范地把原题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这个时候老师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认为是浪费时间,适当地“留白 ” ,多留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整理。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如果能经常翻阅错题本,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动”起来兴趣激发的有效性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容易流于单调。因此在许多人眼里,语文已经变成了单一的专题课、枯燥的语法课、机械的常识课。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语文老师只有变换方式,才能突出“重围” 。而我想到的是多让学生动手,高三复习课也能让学生兴致盎然。1、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的展示”.这个展示形式一定要多样化。可以安排模拟题大擂台,学生通过竞赛等加深印象;可以让学生把平时阅读过程动手摘录的好材料、好语段在课堂上读一读,和同学一起分享;可以就自己喜欢的书籍提早写一百字左右的推荐理由,然后读给同学听,作一个3读书交流;可以就最热门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这些都需要事先动笔,做好充分的准备。2、上复习课可以形式多样。比如字形复习可以让学生轮流去黑板上写,给学生大展拳脚的机会。成语浩如烟海,如果单纯的听老师讲,学生印象不一定深刻,我干脆让学生动手查字典,学生在你追我赶中感受到快乐。比如字音复习耗时又费力,复习下来师生都疲惫不堪而且效果也不明显。到二轮复习时我改换方式,让学生明确考纲要求,互出字音题目。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都非常投入。而且为了能展现自己的实力,每个学生都精心设计。这样,不但印象加深了,而且小组之间就有了浓厚的竞争氛围,做题的积极性更是比平时高很多。(5) “动”起来书面训练的有效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而作文时却搜肠刮肚,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而“写”却涉及得不多,学生自然会有一种陌生感。在写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话说出来容易,但是把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准确而简洁地写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让学生走出这种只会说却不善于写的尴尬呢?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要多留一些时间和机会给学生,让他们多动动笔。1、多多动笔,使记忆更加有效在高三语文复习过程中,名句名篇的填空是考试的一大板块。但是老师会纳闷:平时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背诵上,学生也似乎都背得滚瓜烂熟,可是一到考试失分怎么这么严重?那是因为学生平时在背诵的时候,大多是闭着眼在背,他们会背诵但是有一些字却不会写或者会张冠李戴。所以我一般采用的是背诵与默写相结合的办法,并且我要求他们背的时候准备纸片,在上面写写画画,并且把容易写错的字抄到错题本上。默写的过程其实是学生理解记忆的过程,通过默写的方式比口头背诵的记忆要更加恒久。2、多多动笔,使文笔更加老练让学生多动笔,文笔才能由稚嫩走向老练。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每个星期读一本杂志,作好读书笔记和感悟日志,或做好批注。其次,学生可以学习和借鉴一些经典作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由仿到作。比如学习六国论 ,可以模仿他的议论文的写法;学习外国小说,可以引导学生借鉴模仿作家塑造人物的方法。这样学生会积累到更多的写作经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再次,批改作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采取互评互改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学习他人作品的长处,在作文的审题立意方面也得到更多的启示。二、“ 静”是课堂的最深沉淀,是“动”的内化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的“一潭死水”变得气氛活跃了,这边掌声雷动,那边争论不休,似乎师生都很投入,兴味盎然。但是这是一节真正的好课吗?为了追求课堂的所谓效果,甚至有时候我们忘了我们面对的对象是高中生,他们其实已经有足够的心智和独立思考能力,而我们却并不在意他们是否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只片面的去追求外表上“动”起来的“热闹”。 同时我们也痛苦的发现所谓的“热烈”,也不过是一部分人在参与,而更多的人只是在看热闹。所以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微。 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追求课堂的活跃,但是绝不能忽视“静”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这里的“静”是沉静深思,是让学生静下心来独立思考,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动”的内化。李镇西说:“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参与。 ”这是因为首先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这些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储备,我们要尊重每个不同的个体,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其次语文是一门通4过品味语言来感悟文本内涵的课程,如果仅靠学生合作探究或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析,学生不一定都能真正地体悟,特别是一些语文功底不够扎实的学生。(1)感受“静”听之美语文课是一门能制造美的学科,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能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飞扬的文采创设唯美的意境,学生会不知不觉的被吸引,或托腮、或凝神,听得如醉如痴,课堂中就会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这个时候不宜发出任何一种哪怕是最细微的声音,否则就会破坏这种意境。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会自然而然的进入这种情景,一边倾听一边思考,会触发某种灵感,或会产生某种共鸣,或会产生创作的欲望,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我在讲授一些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节选时,会努力把学生带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中,让他们跟随我徜徉于美妙的文学殿堂中,与主人公同悲同喜,进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激情和对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解读的热忱。(2)品味“静”读之妙语文老师都注重课文的朗读,也特别注重朗读的热闹。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集体齐读,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于是默读不知不觉被我们扔到了角落。每当听见学生在朗读时没发出声音或者声音太小,我们会怀疑学生是心不在焉或者认为他们是“开小差” ,于是就不停地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这其实也是教学的一个误区。学生如果没有事先的默读冥思,就缺乏对文本情感的基本把握,即使大声朗读,也不会有所感悟。所以学生只有静下心来默读文本,静静的联想和想象,静静的品味和感悟,在书上圈圈画画,读思结合,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之中去,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想象才能自由驰骋。而一些看似有感情的朗读,却仅限于口头,即使激情澎湃,也很少有对文本深入的理解,细腻的品悟,我们的阅读教学恐怕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比如在教授小说的时候,学生如果一味的大声朗读,不但不能领悟到文章的精髓,久而久之还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浅化与弱化。比如,在教授祝福时,学生可以一边默读一边圈圈点点,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比如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祥林嫂在生活极度窘困的情况下又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捐门槛?鲁迅笔下的鲁镇这个“小社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是不是当时整个中国的缩影呢?然后引导学生默读鲁迅的相关作品,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品味文章的语言,思考小说的社会意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慢慢地向纵深发展。所以我认为学生在默读时,一定要心灵宁静,一定要带着自己的“心”深读进去,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的活跃呢?(3)体悟“静”思之深语文课堂并不是菜市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需要合作讨论的方式的,很多教师却一味陶醉在这种热闹上,让学生完全自由的谈论,学生要不漫无边际的乱侃一通,要不就无聊的问题争执不休,不仅浪费时间,也使学生的思想更加肤浅,课堂氛围更加浮躁。另一方面,提问本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有些教师把提问当成了走过场,要么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要么选择由优生来回答,其他学生统统成了“配角” 。整个课堂气氛浮夸、虚假。我认为语文课堂既需要讨论提问,也需要个体安静地品味思考。课堂是学生用心思考的地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无不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深思、沉思、静思。老师要给学生一个静思的空间,当学生遇到阅读的障碍时,不妨放一会儿,等两步;当学生的思维停滞不前时,教师适时的作一下诱导、点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文本产生很强的共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鉴赏5杜甫的诗歌时,有些课堂也嘻嘻哈哈,学生乱开玩笑,教师也不加以阻止,这样的课堂,怎能品味出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诗风呢?只有静静地思考,用自己的生命和心灵去走进文章,体悟文章,才会被诗中所描写的百姓生活的颠沛流离、个人际遇的孤独凄苦深深感染,也会和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 ” “静”不是一种沉闷,它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学生真正的生命活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