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你认为礼乐制度有什么篇一:礼乐制度的内容云浮组 音教 1102 班 陈雪梅 罗雪菲 1、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答:答:音乐教育在周朝乐官活动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周代音乐机构分行政、教学和表演三个部分。工作人员均有明确分工,组织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反映了处于鼎盛时期的西周雅乐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完善程度。音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弟子,即世子和國子。课程传授的内容是音乐思想、演唱和舞蹈,即周礼。春官所载乐德、乐语和乐舞三个方面。西周音乐教育目的,强调德为乐之本,目的在于巩固周王室的阶级统治,防止奴隶的反抗。 2、春秋战国时期俗乐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历时五百年的春秋战国,主要音乐现象概括为“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起” 。俗乐本来产生于民间,俗乐之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简称“卫国之音“) 。 3、略述先秦时期琴音乐的发展。 答:琴瑟类弹弦乐器的出现,以富于歌唱性的特色和更加细腻的感情色情反映了周代器乐的成熟与发展。 4、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音乐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答:特点:曾侯乙的随葬品以乐器为主,乐器又以钟、磬为主体。历史价值:曾侯乙墓的发掘,使人目睹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奢华与豪华,对了解当时宫廷音乐的规模和钟磬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实例。曾国的宫廷音乐,不仅能标志着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高度发展水平,而且在当时的世界内有着重要的意义。 5、曾侯乙编钟的乐学理论有哪些特点? 答: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 5 个八度,基调与现代的 c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璇宫转调的情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的乐曲。 曾侯乙编钟用的是钟律,不是三分损益法。因为曾侯钟在十二律的调律法中,只用了五音当骨干音,其他的音是酺 曾关系,而不是三分损益法的关系。 6、简述孔子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贡献(包括孔子的音乐观) , 答:孔子的贡献:孔子整理周代的文化典籍,是他为保存我国古代文化精华所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孔子在其教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他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射、与、御、书、数”中,音乐位居第二位;孔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礼、乐治国;确立音乐美学的标准真、善、美。 音乐观: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对新乐持否定态度,这使他在音乐文化的时代潮流面前思想保守,这是由其思想和政治理想的一致性所决定。孔子高度评价雅乐,但固执认为雅乐不允许有丝毫的变异,在“新” “旧”音乐斗争交替面前抱着一种守旧的态度,这正是孔子的悲剧所在。 7、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老、庄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音乐思想有哪些?答:儒家:孔子,音乐思想核心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是将礼乐功能放在第一位,他一生中提倡音乐的言行是贯串始终的。孟子,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 “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对周代的“乐县”制度给与了高度评价。荀子,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音乐,是因为音乐能够配合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调和各方面的矛盾而求得统一,最后达到天下大齐的目的。他对墨子的“非乐”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评。 墨家:墨子,认为音乐是有害无益的活动。音乐解决不了百姓的“三患” ,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反而极大地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老、庄学派:老子,音乐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否定人为的音乐,走向虚无主义的极端,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他的音乐观乃是“大音希声” 。庄子:他不像墨子那样完全否定音乐,只是否定人为造作的音乐。庄子在音乐审美观点上提倡自然 天成,反对人工雕啄,有其崇尚自然朴素的一面,但他排斥审美中的感性体验,否定人的主观作用,把音乐看的神秘化,确实有着消极影响的。8、简述乐记的主要音乐思想内容。 答:1、 乐记对于音乐本质的解释,具有相当的深度。 2、在音乐和政治的关系上, 乐记强调音乐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状况与社会风气,因而人们通过音乐又能认识国家的政治好坏。 3、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 4、 乐记还非常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功能。 5、 乐记对音乐美感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 1 我国音乐文化有八九千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八九千年前的骨笛的出土。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据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 对乐音的审美能力。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 2.你认为音乐是怎样起源的? 答;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 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 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 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3.请列出你所知道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 答:鼓,陶钟,石磬,陶响器,陶玲,骨笛,骨哨,陶埙,笛柄杯。 4.你所知道的原始古乐舞有哪些? 答: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阴康氏之乐,朱襄氏之乐,刑天氏之乐,弹歌,黄帝时的云门 ,尧时的咸池 ,舜时的萧韶等等。 5 商代的巫乐有什么特点? 答:巫乐首要特征是酣歌狂舞,漫无节制。其次,巫乐是华丽多姿,热闹非凡的。商代巫乐的风格是华丽动人的,形式是多姿多彩的,既有降神,求雨,驱灘等神秘宗教色彩,也不乏赏心悦目的男女爱情生活内容。 6.西周礼乐制度中音乐使用形式的具体规定,以及礼乐制度建立的背 景。 7.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有哪些? 答;云门 , 萧韶,大夏 , 大濩 , 咸池 ,大武 。 8.西周宫廷音乐机构始于何时?如何运行? 答; 我国古代音乐教育机构始于(周代) 。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法)篇二:中国的礼乐制度 中国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作为统治者的利用工具的确在诞生时为统治阶级得到一定政治成效,随着历史的发展,礼乐制度并不能如统治阶级所愿成为长久有效的治理手段并且一直延续下去,但它却控制了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音乐格局。 起源 公元前 11 世纪到公元前 771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 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 ,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 “乐”的完善制度。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 ,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 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礼乐制度盛行于中国的商周时期,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在举行祭祀、宴享、朝聘、婚冠、丧葬等宗教和政治活动时,均使用礼乐器。礼乐器是表明器主身份、权位的标志物。正如左传成公二年所云:“器以藏礼,礼以行义。 ”又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丧葬礼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死者入葬时所享受的待遇,依生前的品级而有所不同。古代墓葬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随葬品和有关遗迹,因而为研究古代的礼乐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已有学者提出礼乐制度形成于龙山时代的新见解。 目的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 , 采取“节乐”措施。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统治阶级为了推行“统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 “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 ”;祭地示, “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 ”。 (周礼.春宫)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 ;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 、 四杜 、 皇皇者华 、 (左传.襄公四年) 。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颂 ,士大夫则不能用。 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 ,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 ,排列三面;“大夫判县” ,排列两面;“士特县” ,只排列一面。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 ;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 ;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 ;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 ;(周礼.春宫及注) ;等等。 总之,所有这些关于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要顺利地推行礼乐制度,必须加强有关礼乐方面的教育,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周王朝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宫。 职位分配 春宫中有大司乐、乐师、大师等乐官,乐工 1400 多人,分别负责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其他音乐事务。他们大多数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音乐家,有明细分工,各司其职。 周礼.春宫中明确记载了最高乐宫大司乐的职务要求:“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 学政,而合国之子弟晋” 。教学科目主要有乐德、乐语、乐舞(大舞)和小舞四种。由于结合礼教,内容都含有伦理道德观念。在春宫中还有小师、磬师、钟师、笙师、鎛师等传授器乐技艺。周代如此重视音乐教育,无疑会对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而各种相关的措施也推动和保证了音乐的发展,从而使周代宫廷音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其配合礼教的作用,也给于音乐以很大的束缚,而不能很好发挥其艺术特征,以至到春秋后期,随着新思潮的兴起和民间乐的发展这种典礼音乐便日益衰颓不振了。 乐与礼的关系 乐与礼的关系其一: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关于音乐的产生有四种说法:1 音乐产生于同自然界的斗争 2 音乐产生于同自然界的模仿(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战国吕不韦著中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听凤凰 之鸣,以别十二律) 3 音乐是原始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篇中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漪!”实始为南音) 4 音乐产生于劳动生活中(吴越春秋中有首想传为黄帝时期所作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关于乐与礼的关系,从“音乐产生于同自然界的斗争”这里入手。 由于古代劳动生产力的低下以及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够,人们在面对自然界摆出的种种困难上无力做出科学的斗争,他们只能用巫术来祷告上天。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记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阴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因此中国音乐在诞生的时候就与巫蛊神幻并为一谈,并且对人们的影响极大,以致后来礼记乐记战国公孙尼子著中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 ”五音象征五行,五行乃物质基础万物之宗,“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 ”万物应当各司其职,缺一不可,否则“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既然音乐能关系到国家的存亡,那么就要非常重视音乐的教篇三:中国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无论从哪个角度以及何种意义上说,礼乐制度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作用都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或因素所无法相比拟的。一: 礼乐制度是形成和广泛应用于西周时代(前 1046前771 年),并为周以后的各朝各代所沿用信守的一项基本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礼,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在这种仪式上,献祭、颂神、祈福的各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西周初年,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礼便从宗教的制度转换成了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规定着贵族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制礼作乐” 。据仪礼记载,周初的礼,内容有十七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等等。 周礼?春官?大宗伯则将仪礼所载的十七项礼归并为五礼:吉礼,主要是用于祭祀的礼仪;凶礼,主要是用于哀悼死亡、吊恤寇乱、慰问灾祸等等,是处理个人、社会、邻国遭遇的不幸事件的礼仪;宾礼,是上至天子诸侯,下至普通贵族相互往来、迎见宾客,处理日常社交关系的礼仪;军礼,则是军队在日常操练、征 伐、出行、凯旋时所用礼仪;嘉礼,则是以婚礼为主,处理各种吉庆事件所用的礼仪。唐代以后,五礼的格局便一直沿用下来。 概约而言,周礼的主要功能在于,第一,周礼对于贵族的身份等级进行了划分和确认, 即荀子所说的“明份” ;第二,周礼规定了不同身份和等级的贵族应当享有的各种特权,以及应当承担的各种政治和社会责任;第三,周礼对贵族们在各种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日常个人生活中的行为进行了规范,是一种行为规范大全。乐,原本也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周初,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乐便成了人们在宗庙之中、在族长乡里之间、在父子长幼闺门之内等等社交场合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密感,从而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引起的种种对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乐的这种功能恰当地称之为“和” 。 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王朝能够延续 275 年,在一定意义上,依赖的就是这套礼乐制度。二: 东周时代(前 770前 256 年)也即春秋战国时代,总体上是一个诸侯争霸、列国争强,战火频仍、纷争相继的乱世,礼乐制度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逐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被列国纷纷弃之如 弊履,史称“礼坏乐崩” 。但另一方面,恰恰就在此时,礼乐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价值得到了包括孔子在内的各类有识之士的思考和重新认识,基于此,礼乐制度才能在汉初重登政治舞台,并绵延 XX 多年而不衰。中国因此铸就了礼仪之邦的世界形象。 大约而言,礼乐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大端可以归结为如下几方面: 1.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雅文化的逻辑起点。中国雅文化,以诸子百家为发端,而诸子百家,恰恰都是在反思和总结礼乐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 2.从政治文化的层面上,礼乐制度既是广义的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又是维护各种狭义的政治制度的润滑剂,正是在礼乐的维系下,宗法封建的各项政治制度才能够相互包容而真正有效运行。中国历史上不管王朝如何兴替,但礼乐的延续却始终一脉相承,道理也在这里。 3.从社会文化的层面上,礼乐制度和宗法制本就有极深(转载于:礼乐制度的内容)的血缘关系,因此礼乐在社会生活层面上运行时,就很自然地与宗法制相结合,从而构成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两个基本轨道,深远而全面地塑造着社会文化的性格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4.从经济文化的层面上,礼乐制度是立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的,反过来,它又强化着小农经济安土重迁的文化性格,排斥商业文明。这也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缓缓迟来的重要原因。 5.从伦理文化的层面上,一方面,礼乐制度本身天然地具有伦理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取向,因此,它为各种适龄的受教育者提供了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和精神素材;另一方面,礼乐面对的是相对固定的社会关系,因此,在它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以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核心的私德十分发达,而以社会公共生活为内容的社会公德则十分欠缺。 6.礼乐制度最初的话语权是贵族的,即所谓“礼不下庶人” ,汉代以后的话语权则是男性的,因此,种种压制乃至摧残女性的教条便蜂拥而生。孔夫子治理鲁国的都城时,就推行过“男女别途”即划分男女各自的道路行走区域的歧视性办法,他的徒子徒孙更是变本加厉。汉代以后,女性从懂事之日起,便从父母那儿接受“三从四德”的教育。宋代开始, 女诫 、 女儿经 、 女论语 、 女训约言等等专为女性而作的蒙学读物风行于世。在这种教育大环境下,女性自身也从内心接受了种种歧视性的教条。 篇二:第一单元导学案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 【课程标准】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个形式:家谱、宗祠、族规;四个观念:“亲亲尊尊” 、 “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 、 “男尊女卑” 、 “裙带风气、荫庇心态” 。 3、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维护工具,礼乐文化承担了教化民众、规范和区分等级的任务。 “礼”的本质是差异,用来显示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差异?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色人等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淆。 “乐”则讲究和同。 “乐”是音乐,但它超越了音乐,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社会色彩。 “乐”的功能是以音乐节奏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情绪?产生同类感。 4、分封制、宗法制及西周的礼乐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 宗法制是核心,是分封制实行的依据;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政治等级制度; 礼乐制度是依据宗法制和分封制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夏商西周的史实阐释)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结合,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神权、族权、王权(政权)的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以宗法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一)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夏朝实现了从部落联盟到国家,从禅让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转变。 (二)商朝的政治制度 1、王位继承制: 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2、以武力维系的内外服制度 3、神权与王权相结合。4、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转载于: 小 龙文档 网:你认为礼乐制度有什么)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材料 史记周本纪:“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杞。 ”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 孟子告子:“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 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 结合材料和教材相关插图、知识,说明分封制的目的、对象、权利与义务? 一、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和西周的政治制度 【知识拓展】 1、关于分封制理解的误区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然而“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西周“封建”即“封邦建国”之意,显然不是后来的社会形态概念。 2、宗法制 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目的:巩固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权利:受封土地和人民;再分封 义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分封制有什么缺陷?它对西周政权起到了什么作用?后世的统治者可以仿效西周的分封来治国吗?缺陷:没有解决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作用:(1)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 般的政治格局。 (前期) (2)消极:诸侯独立性强,削弱了周天子权威;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破坏(后期) 不可以;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目的: 解决贵族内部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问题的制度。 (2)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和小宗相对关系 ?同姓不婚 (3)影响 宗法制从历史作用来看,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从现实影响来看,它对当今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成为当前高考命题的一个主要立意点。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 探究思考:评论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积极:“尊宗敬祖”等现象与宗法制和宗法关系联系密切,这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实现祖国统一有积极的作用; 消极: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惟上是从的作风;宗族械斗等现象都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3、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 材料 礼记坊记:“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概念阐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演变的基本趋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权利由地方向中央集中;专制皇权逐步加强,相权衰弱直到最后消失(明朝废除了宰相)。 (一)皇帝制度 1、皇帝的来源: 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丞相倌、御史大夫劫等皆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命为制 ,令为诏 ,天子自称曰:朕 。 ”王曰:“去泰 ,著皇 ,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他如议。 ”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皇帝制度的特点(举例说明皇帝制度有这些特点): (1)皇帝独尊:天子自称为“朕” 、命为“制” ,令为“诏” ,印称“玺” 。 (2)皇权至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3)皇位世袭: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3、对秦始皇的评价 材料 贾谊新书过秦论:“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 谭嗣同仁学:“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质。 ” 钱穆国史大纲 (抗战时期著):“大体言之,秦代政治的后面,实有一个高远的理想,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 ” 根据材料概括三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此种不同的原因? 贾谊:认为秦始皇贪鄙、暴虐;原因:汉代推翻秦朝的统治,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写历史。 谭嗣同:认为秦政皆大盗,本质是合法的黑社会;原因:清末要推翻封建制度,更要追本溯源,直指秦始皇。 钱穆:秦始皇的统一“是一种进步的政治” ;原因:抗战时期,抵抗日本侵略者,要求实现国家独立和统一。 (二)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 补充: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请举例说明) 2、汉朝的内外朝外朝是原来由丞相领导的正式国家机构,内朝是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组成。汉武帝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逐渐起主导作用。 篇三:礼乐文明的确立.doc23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实验中学 张培俐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1)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特点。 (2)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 (3)选用典型事件,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本课时, “礼乐文明的确立”阐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教材先讲分封制度,再以“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过渡到宗法制,然后以“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与前面宗法等级制衔接,层次清晰。为便于学生理解制度这类抽象的概念,课文运用不少具体实例,图片,活动等,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理解制度的产生与作用。 学生分析 学生对我国号称“礼仪之邦”的由来有较大的兴趣。因为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虽然现今早已不复存在,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影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用一些图片、资料,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展开讨论这一热门话题,以期学生能够感悟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感悟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周灭商的史实。 2周代礼乐文明包含的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内涵。 3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评价礼乐文明的作用和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体会礼乐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加强对中国“礼仪之邦”的渊源的理解、认识,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基本内涵。 难点:评析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作用或影响。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启发引导、营造情境,分析问题,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认识。 教学准备 制作 powerpoint 课件 【教与学的过程】 一、视频导入 师:上课之前想请大家来看一段录像封神榜 。师:它讲述的是我国哪一段历史时期的什么历史故事?生: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联合其他小国,在牧野展开激战,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走进西周,到我国文明的起源地去看一看。 出示课题:礼乐文明的确立。 二、新课学习 (一)分封制 阅读观察、自主探究 师:观察西周形势图,你发现了什么? 师:找找那时最繁华的城市(首都) ,比一比周朝的疆域? 小结:通过读图、大家已经了解了西周的疆域、远远超过前代。 师:假设你是周天子,你一个人如何来管理这偌大的国家呢? 生:分封制,除了王都周围地区由我直接统治外,其他地区封赐给其他人,建立诸侯国。 师:周天子分封哪些人当诸侯? 生:亲属和功臣。 师:周天子用什么赏赐诸侯? 生:土地、人口和仪仗等物品。 师:这些诸侯必须履行哪些义务? 生:服从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卫周王室? 师:分封制的实行对周王是有利还是不利? 利:是帮助周王守住疆土,管理国家,确保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 不利:可能是诸侯权力、土地的扩大会威胁周王的统治? 师:可见看待评价一种历史现象,应该用辨证的观点、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分析历史现象。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师:好,周王通过分封制将土地分给了各诸侯,实现了周朝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治理; 那么在若干年之后,随着周天子的驾崩、诸侯王的薨,那么他们的地位又将由谁来继承呢?生:由周王和诸侯王的儿子? 师:是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呢?让我们一起在下面的视频中寻找答案。 (二)宗法制 播放视频宗法制结合西周等级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思考。 师:西周社会分为哪几个等级?西周的上层统治阶级是哪些人,底层的被统治阶层又是谁? 生: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统治阶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被统治阶层:平民、奴隶。师:各等级是由什么决定的?不同等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决定的,不同等级间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 师: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何根本差异? 生:西周强调社会等级,现代社会提倡民主平等。 师:可见宗法制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社会等级,成为分封制的基础,其实质就是等级制。 师:作为在西周旅行的现代人,你更愿意生活在西周还是现代,为什么? 生:大部分愿意生活在现代,因为对比等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年级上册三 凯蒂学艺-表内乘法(二)教案设计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1.3罗马帝国的兴衰 教学设计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送东阳马生序》同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2024吉林省水工局集团竞聘上岗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当好安全第一责任人培训
-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8课 《演唱 如今家乡山连山》教学设计
- 二 小制作-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9浮与沉
- 2024兵器装备集团陵川工业春季招聘开启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综合与实践 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 苏教版
- 蚂蚁咬伤患者的护理
- 生物质气化耦合氢合成绿色甲醇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申批备案
- 新146道100以内四个数字的加减法混合题目
- 小学语文“的、地、得”专项练习(附答案)
- 《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教程》(第二版)课件 2-项目三 威纶触摸屏的组态设计 任务一 触摸屏的组态与连接;触摸屏控制气缸推动
- 《Linux系统管理与配置》课件-项目三-任务5-Linux防火墙
- 2024至2030年中国去中心化标识符(DID)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中考英语688高频词大纲词频表
- YY-T 0954-2015 无源外科植入物-I型胶原蛋白植入剂
- 2024-2030年中国社区医院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脱硫技术方案钠碱法脱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