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评价西周礼乐制度篇一:西周礼乐制度西周礼乐制度,说到音乐美学思想、礼乐治国呢,就会想到西周了,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是从古代就开始的,至于礼乐治国是不是像字面上那么彬彬有礼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然而西周统治者在推行礼乐制度的同时,必然会加强礼乐方面的教育,它对我们今天又有怎样的意义呢,本文通过论述西周礼乐制度的含义及内容的阐述,又进一步探悉它对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周朝得了政权以后,西周王朝以夏商礼乐为基础,在公元前 1058 年制订了周代礼乐(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将其作为奴隶主的行为准则,各级奴隶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享受礼乐在礼的中间,把贵族和人民分成许多等级,对各个等级都规定了有关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同时周朝的统治者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把礼与乐看得一样的重要,并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的有效手段。他们也为各个等级严格规定了应用音乐的制度,从而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例如: 1、关于乐队的排列和各个乐器的的多少,规定王的乐队和所有乐器可以排列东西南北四面,诸侯的可以排列三面,卿和大夫的可以排列两面,士的只可以排列一面。 2、关于舞队所用的人数和排列的方法,规定王的舞队可以由八人组成一个舞行,由八个舞行,即六十四人组成的一个舞队;诸公可以由六个人组成一个舞行,由六个舞行,即三十六人组成一个舞行,由四个舞行,就是十六人组成一个舞队。(1、2,参考,杨荫浏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 p33 音乐的阶级化和等级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3、关于在举行射礼时,不同身份等级使用的乐曲不同,王用驺虞 ,诸侯用狸首 ,大夫用采苹 ,士则用采蘩 。(参考,陈应时、陈聆群主编中国音乐简史p28 宫廷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个王朝制定一项制度势必要建立与其对应的部门,来保证制度的实施、管理与完善,并形成与其对应的教育体系,来确保制度的推广与传承。 周朝的礼乐制度自然也需要这样的保障,即周朝王家的音乐机构。周朝王家的音乐机构归大司乐领导,其中的工作人员数目不低于一千四百六十三人。这机构的职务包含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方面。但从音乐教育方面来看,该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在一千四百六十三人中,除了少数低级贵族以外,有一千二百七十七人属于农奴阶级。由此可见宫廷音乐机构中创作和表演的主要力量是农奴们。但在音乐行政以及音乐教育方面的各级负责人则都是由贵族承担的,并且随着统治者对音乐各种事宜的重视程度不同,相应的乐官级别也不同,越是重视,乐官的级别越高,由此可看出,统治阶级对音乐活动的阶级控制是 十分严密的。对此,可看出统治者对礼乐制度的重视甚大,以及这个政府工程的浩大。也因而引起了一些人的深思与反对。例如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反对儒家的礼乐思想。在墨子非乐的上篇中记载,墨子承认音乐能使人快乐,给人以美感,他说: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耳知其乐也。但是,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音乐对于王道、万民来说没有任何利处。其次,他认为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三患,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音乐非但不能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增加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并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墨子认为,王公大人要欣赏音乐,必须制造乐器,造乐器则必厚措敛乎万民;有了乐器,必使风华正茂的年轻男女去演奏,如此又浪费了劳动力;有了音乐,王公大人坐而独听,谈不上快乐,何况又浪费了那些听乐的君子、贱人的时间等等。在音乐教育方面,其实商代的贵族已有专门的学校教育,而在西周,统治阶级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的推行,学校教育变得更为完备。建立了所谓的小学与大学。主要教学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又以礼、乐、射、御为主。音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但也在自由民和农奴中选拔一些人才,把他们提升到下层贵族的等级中,与上层贵族子弟一同学习音乐。世子是王和诸侯的嫡子,国子是公卿大夫的子女。贵族教育从六岁到二十余岁,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由简而繁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礼、乐的比例是很重的。而国子们学习礼、乐的目的,并不像今天这样是去从事各种音乐表演活动。这种教学目的是要使这些青年在学习了音乐之后,能够利用音乐来统治广大的农奴,麻醉他们,防止他们反抗,要人民保持和平态度;他们学习的目的也就自然是要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西周音乐教育说到底也只是西周统治者统治国家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各个贵族,以及少数农奴的音乐教育,使等级观念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并使之传播,从而减小叛乱的威胁,一定程度上的保证了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纵观世界历史,无论哪个国家在哪个时代的哪个制度的运行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西周的礼乐制度亦是如此。春秋之后,私学开始兴起,逐步改变了礼、乐教育与庶人无缘的局面。各种私学类型很多,教育对象中既有士阶层的人士,也有宫廷的专业乐人,还有民间的从乐人员。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私学教育主要是指民间音乐教育活动。这时期的官学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其重心开始由王室向诸侯公室转移,并且,由原来以宫廷一个教育中心为主开始向多个中心转变。音乐教育的对象与内容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教育对象中除了世子与国子外,还包括了乐师、乐工的教育。涉乐人员的增多,促进了礼乐方面的严格规定彻底的被打破,诸侯、卿大夫、甚至士也堂而皇之地用起了天子之乐。因而,礼乐制度的被打破也得到了儒家代表人(孔子、孟子、荀子)的痛斥。 但无论思想家们如何评论西周礼乐制度,可以肯定的是,正因为礼乐制度的诞生,周代成为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音乐发展高峰时期,它建立了我国最早的较完善的音乐机构,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为我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视的贡献。单对中国音乐来说,西周礼乐制度无疑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加速器,它通过帝王的支持、鼓励与领导,使中国音乐在当时世界音乐界留下了永远的画笔。这画笔永远昭示着祖先的智慧与才华,同时也激励着我们现代中国音乐的前进、发展。 以上这篇关于西周礼乐制度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 分享给您的好友。篇二: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在我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西周是一个政治文化制度大变革的时期,它上承远古夏商的图腾崇拜、巫术祭祀文化,下启华夏礼乐文化的先河。其中礼乐制度既是对历史的延续,又是对此之前文化体制的反映,同时也启发了后世人文精神和理性思想。 由于礼乐是西周这一特定的时期出现的,其必定局限于社会上层的活动,因此,为了了解西周的礼乐制度,有必要先了解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及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上层结构。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也就是说,在奴隶社会的周代,国家大事有两件:一是要祭祀祖先,二是要带兵打仗。 周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依照周国原有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西周统治的巩固,与这套稳定的制度很有关系。其中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根据封建制度,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子把爵位、土地连同居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天子有纳贡、从征等义务,但可把土地及居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之下又有士。这就构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之贵族等级制。为了维系封建制度,西周还形成了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制度宗法制,规定从天子到士各级贵族的名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并建立以全国最高宗主周天子为核心的层层藩屏。封建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其统治的核心。井田制是维持封建的经济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则是维持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 从历史上考察,商代就有分封诸侯的现象,因为领土大了,分封便于统治。但商代没有把自己的同姓封到各地去。周代也搞分封,应该说是取法于商的,但周人的分封,绝大部分封的是同姓,也就是把周的族人分封到全国各地去成为当地的统治者。因此周代的分封诸侯,是把“宗法”与“封建(封侯建国) ”结合起来的做法,由此便形成了围绕姬姓宗族的层层“大、小宗”的严密等级关系。 礼乐制度,正是对于这个严密的宗法等级网的强调和固定。某一等级的人,才能享用这一等级的礼乐。就乐而言,等级的内容包含有对乐舞名目,乐器品种和数量,乐工人数等等的绝对限定,超出规格就是严重违法。在各等级贵族自己以及他们之间的活动中基本采用所规定的雅乐, ,无疑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加强宗族观点,形成“天下一家”思想的作用。 2 礼乐制度的内容 周代是最早对“礼” (祭祀等仪式)和“乐” (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规定的时代,即所谓得制定礼乐。如果说商代人尊崇鬼神的话,那么周代人尊崇的则是礼。据说这一重大措施是周初的大政治家周公颁行的。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 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因此, “礼”并非“礼貌” , “礼节”那样简单。 “礼”的本质是差异,用来显示社会中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以混淆。这样就形成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周公把“尊礼”看作推行德政的重要内容。如果违背了“礼” ,就是“僭越” 。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但是,一个社会只讲究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没法和谐。因此,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 ,使“礼”与“乐”相辅相成。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 “乐” ,当然是音乐,但是它超越了音乐,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社会色彩。 “乐”的功能是,以音乐激起共鸣情绪。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 “礼”与“乐”不能混淆,有着本质的区别。 乐记中说得好:“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意思是说, “乐”的和同使人们相互亲爱;“礼”的差异使人们相互尊敬。“礼” ,讲究差异;“乐” ,讲究和同。因 此, “礼”与“乐” ,亦即“异”与“同” ,两者缺一不可,否则社会就会失衡。西周的礼乐,也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文明。三礼乐制度的发展与影响 礼乐制度的影响从其后几千年一直到清代结束,每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但理论上都与周公的礼乐制度是一致的。 礼乐文明在周代获得了高度的发展。起初,周文化落后于商文化,后来继周朝建立之后,吸收了商文化的成果,文化迅速发展起来,意识形态也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大司乐是周朝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的音乐机构;六代之乐是周朝继承和吸收上古传统乐舞和创作乐舞精华之体现;八音分类法的出现,是古代音乐开始进入一个较高发展层次的反应;西周确立“乐悬制度” (乐舞等级制度),对于维护西周奴隶社会近三百年间统治秩序的稳定和文化方面的创造起到了积极地作用,西周的雅乐,则将乐舞形态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奴隶社会音乐文化发展时期的产物。标志占着音乐和政治完美结合的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 到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彻底瓦解了,随即奴隶制度开始趋向衰落, “礼崩乐坏”成为周代社会上层建筑全面崩溃瓦解的标志。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利地位遭到了各国诸侯的(转 载 于: 小 龙文 档 网:评价西周礼乐制度)挑战。曾经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的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不但丧失了控制诸侯的能力,反而成了”小国之君“,常常被人利用。这反应在音乐文化方面,周王室垄断和主宰文化的局面一曲不复返,各诸侯国的音乐却迅速地膨胀发展起来,即所谓的”文化下移”新乐风靡朝野,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礼乐制度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即统治阶级的要求),社会需要,经济需要,文化需要,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统治秩序,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但是它也有局限性,它忽略了下层人民的文化需要,而且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不可能永久停留在奴隶社会,也不可能就只有礼乐制度这一种音乐文化。按礼乐制度规定不能变动的音乐,随着时间的远逝,即使是贵族也已越来越对之感到隔膜,逐渐把它们看成只是“古乐”而已;西周雅乐的政治作用将与其无味的“古乐”一起萎缩、僵死,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篇三:礼乐制度的内容云浮组 音教 1102 班 陈雪梅 罗雪菲 1、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答:答:音乐教育在周朝乐官活动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周代音乐机构分行政、教学和表演三个部分。工作人员均有明确分工,组织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反映了处于鼎盛时期的西周雅乐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完善程度。音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弟子,即世子和國子。课程传授的内容是音乐思想、演唱和舞蹈,即周礼。春官所载乐德、乐语和乐舞三个方面。西周音乐教育目的,强调德为乐之本,目的在于巩固周王室的阶级统治,防止奴隶的反抗。 2、春秋战国时期俗乐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历时五百年的春秋战国,主要音乐现象概括为“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起” 。俗乐本来产生于民间,俗乐之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简称“卫国之音“) 。 3、略述先秦时期琴音乐的发展。 答:琴瑟类弹弦乐器的出现,以富于歌唱性的特色和更加细腻的感情色情反映了周代器乐的成熟与发展。 4、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音乐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答:特点:曾侯乙的随葬品以乐器为主,乐器又以钟、磬为主体。历史价值:曾侯乙墓的发掘,使人目睹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奢华与豪华,对了解当时宫廷音乐的规模和钟磬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实例。曾国的宫廷音乐,不仅能标志着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高度发展水平,而且在当时的世界内有着重要的意义。 5、曾侯乙编钟的乐学理论有哪些特点? 答: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 5 个八度,基调与现代的 c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璇宫转调的情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的乐曲。 曾侯乙编钟用的是钟律,不是三分损益法。因为曾侯钟在十二律的调律法中,只用了五音当骨干音,其他的音是酺 曾关系,而不是三分损益法的关系。 6、简述孔子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贡献(包括孔子的音乐观) , 答:孔子的贡献:孔子整理周代的文化典籍,是他为保存我国古代文化精华所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孔子在其教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他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射、与、御、书、数”中,音乐位居第二位;孔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礼、乐治国;确立音乐美学的标准真、善、美。 音乐观: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对新乐持否定态度,这使他在音乐文化的时代潮流面前思想保守,这是由其思想和政治理想的一致性所决定。孔子高度评价雅乐,但固执认为雅乐不允许有丝毫的变异,在“新” “旧”音乐斗争交替面前抱着一种守旧的态度,这正是孔子的悲剧所在。 7、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老、庄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音乐思想有哪些?答:儒家:孔子,音乐思想核心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是将礼乐功能放在第一位,他一生中提倡音乐的言行是贯串始终的。孟子,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 “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对周代的“乐县”制度给与了高度评价。荀子,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音乐,是因为音乐能够配合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调和各方面的矛盾而求得统一,最后达到天下大齐的目的。他对墨子的“非乐”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评。 墨家:墨子,认为音乐是有害无益的活动。音乐解决不了百姓的“三患” ,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反而极大地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老、庄学派:老子,音乐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否定人为的音乐,走向虚无主义的极端,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他的音乐观乃是“大音希声” 。庄子:他不像墨子那样完全否定音乐,只是否定人为造作的音乐。庄子在音乐审美观点上提倡自然 天成,反对人工雕啄,有其崇尚自然朴素的一面,但他排斥审美中的感性体验,否定人的主观作用,把音乐看的神秘化,确实有着消极影响的。8、简述乐记的主要音乐思想内容。 答:1、 乐记对于音乐本质的解释,具有相当的深度。 2、在音乐和政治的关系上, 乐记强调音乐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状况与社会风气,因而人们通过音乐又能认识国家的政治好坏。 3、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 4、 乐记还非常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功能。 5、 乐记对音乐美感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 1 我国音乐文化有八九千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八九千年前的骨笛的出土。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据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 对乐音的审美能力。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 2.你认为音乐是怎样起源的? 答;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 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 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 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3.请列出你所知道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 答:鼓,陶钟,石磬,陶响器,陶玲,骨笛,骨哨,陶埙,笛柄杯。 4.你所知道的原始古乐舞有哪些? 答: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阴康氏之乐,朱襄氏之乐,刑天氏之乐,弹歌,黄帝时的云门 ,尧时的咸池 ,舜时的萧韶等等。 5 商代的巫乐有什么特点? 答:巫乐首要特征是酣歌狂舞,漫无节制。其次,巫乐是华丽多姿,热闹非凡的。商代巫乐的风格是华丽动人的,形式是多姿多彩的,既有降神,求雨,驱灘等神秘宗教色彩,也不乏赏心悦目的男女爱情生活内容。 6.西周礼乐制度中音乐使用形式的具体规定,以及礼乐制度建立的背 景。 7.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有哪些? 答;云门 , 萧韶,大夏 , 大濩 , 咸池 ,大武 。 8.西周宫廷音乐机构始于何时?如何运行? 答; 我国古代音乐教育机构始于(周代) 。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法)篇二:中国的礼乐制度 中国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作为统治者的利用工具的确在诞生时为统治阶级得到一定政治成效,随着历史的发展,礼乐制度并不能如统治阶级所愿成为长久有效的治理手段并且一直延续下去,但它却控制了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音乐格局。 起源 公元前 11 世纪到公元前 771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 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 ,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 “乐”的完善制度。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 ,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 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礼乐制度盛行于中国的商周时期,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在举行祭祀、宴享、朝聘、婚冠、丧葬等宗教和政治活动时,均使用礼乐器。礼乐器是表明器主身份、权位的标志物。正如左传成公二年所云:“器以藏礼,礼以行义。 ”又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丧葬礼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死者入葬时所享受的待遇,依生前的品级而有所不同。古代墓葬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随葬品和有关遗迹,因而为研究古代的礼乐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已有学者提出礼乐制度形成于龙山时代的新见解。 目的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 , 采取“节乐”措施。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统治阶级为了推行“统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 “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 ”;祭地示, “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 ”。 (周礼.春宫)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 ;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 、 四杜 、 皇皇者华 、 (左传.襄公四年) 。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颂 ,士大夫则不能用。 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 ,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 ,排列三面;“大夫判县” ,排列两面;“士特县” ,只排列一面。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 ;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 ;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 ;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 ;(周礼.春宫及注) ;等等。 总之,所有这些关于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要顺利地推行礼乐制度,必须加强有关礼乐方面的教育,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周王朝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宫。 职位分配 春宫中有大司乐、乐师、大师等乐官,乐工 1400 多人,分别负责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其他音乐事务。他们大多数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音乐家,有明细分工,各司其职。 周礼.春宫中明确记载了最高乐宫大司乐的职务要求:“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 学政,而合国之子弟晋” 。教学科目主要有乐德、乐语、乐舞(大舞)和小舞四种。由于结合礼教,内容都含有伦理道德观念。在春宫中还有小师、磬师、钟师、笙师、鎛师等传授器乐技艺。周代如此重视音乐教育,无疑会对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而各种相关的措施也推动和保证了音乐的发展,从而使周代宫廷音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其配合礼教的作用,也给于音乐以很大的束缚,而不能很好发挥其艺术特征,以至到春秋后期,随着新思潮的兴起和民间乐的发展这种典礼音乐便日益衰颓不振了。 乐与礼的关系 乐与礼的关系其一: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关于音乐的产生有四种说法:1 音乐产生于同自然界的斗争 2 音乐产生于同自然界的模仿(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战国吕不韦著中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听凤凰 之鸣,以别十二律) 3 音乐是原始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篇中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漪!”实始为南音) 4 音乐产生于劳动生活中(吴越春秋中有首想传为黄帝时期所作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关于乐与礼的关系,从“音乐产生于同自然界的斗争”这里入手。 由于古代劳动生产力的低下以及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够,人们在面对自然界摆出的种种困难上无力做出科学的斗争,他们只能用巫术来祷告上天。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记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阴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因此中国音乐在诞生的时候就与巫蛊神幻并为一谈,并且对人们的影响极大,以致后来礼记乐记战国公孙尼子著中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 ”五音象征五行,五行乃物质基础万物之宗,“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 ”万物应当各司其职,缺一不可,否则“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既然音乐能关系到国家的存亡,那么就要非常重视音乐的教篇三:中国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无论从哪个角度以及何种意义上说,礼乐制度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作用都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或因素所无法相比拟的。一: 礼乐制度是形成和广泛应用于西周时代(前 1046前771 年),并为周以后的各朝各代所沿用信守的一项基本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礼,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在这种仪式上,献祭、颂神、祈福的各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西周初年,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礼便从宗教的制度转换成了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规定着贵族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制礼作乐” 。据仪礼记载,周初的礼,内容有十七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等等。 周礼?春官?大宗伯则将仪礼所载的十七项礼归并为五礼:吉礼,主要是用于祭祀的礼仪;凶礼,主要是用于哀悼死亡、吊恤寇乱、慰问灾祸等等,是处理个人、社会、邻国遭遇的不幸事件的礼仪;宾礼,是上至天子诸侯,下至普通贵族相互往来、迎见宾客,处理日常社交关系的礼仪;军礼,则是军队在日常操练、征 伐、出行、凯旋时所用礼仪;嘉礼,则是以婚礼为主,处理各种吉庆事件所用的礼仪。唐代以后,五礼的格局便一直沿用下来。 概约而言,周礼的主要功能在于,第一,周礼对于贵族的身份等级进行了划分和确认, 即荀子所说的“明份” ;第二,周礼规定了不同身份和等级的贵族应当享有的各种特权,以及应当承担的各种政治和社会责任;第三,周礼对贵族们在各种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日常个人生活中的行为进行了规范,是一种行为规范大全。乐,原本也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西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ICU基础知识课件
- HR六大基础知识课件
- 2025年威海海洋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Flash多媒体课件基础知识
- 美国药学管理及启示
- 8S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环状混合痔手术护理常规
- 2024年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生产直通率记录表
-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
- 医疗依法执业培训课件
- 施工现场安全围挡
- 拐杖及助行器的使用方法课件
- 中央环保督察迎战培训课件
- 风湿免疫科学教学设计案例
- 妊娠合并梅毒护理查房课件
- 2023小米年度报告
- 修大坝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