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认制度_第1页
论自认制度_第2页
论自认制度_第3页
论自认制度_第4页
论自认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自认制度篇一:论自认制度论自认制度 版本一 自认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了自认制度。该解释第七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当事人无需举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第条第款正式确立了诉讼上的自认制度,它是“当事人主义”在证据规则中的具体体现。 一、自认的构成要件 、自认的主体。毫无疑问,当事人是自认的主体。但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来说,诉讼中的承认必须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实施。有关组织的承认行为必须由其法定代表人实施。关于诉讼中的委托代理人,若干规定第条第款对其作了限制性规定,即需经本人的特别授权。 、自认的对象。自认的对象只能是事实,是对方当事人主张的具体事实。 、自认的时限。 若干规定第条明确规定自认必须在“诉讼过程中” ,宜将自认的时限界定为法庭辩论终结前,可适当延伸至庭审小结后的当事人最后陈述阶段。合议庭评议后判决宣判前,当事人的自认法庭原则上不予认可,否则将对法庭的正常秩序以及法律的严肃性造成极大的损害。 二、自认的法律效力 一、一般情况下的自认的法律效力 、自认对当事人的效力。一方面由于自认行为人对其主张事实予以承认,那么直接产生的法律效果为免于举证。另一方面,由于当事人在了解某一事实对其不利的情况下,仍作出相应的自认,则说明其必定自信该事实为真实。 、自认对法院的效力。法院应当尊重自认当事人的选择,以此作为裁判的基础,无需另行查证,更不宜作出与自认事实相反的事实认定。 二、 特殊情况下自认的法律效力。 、诉讼代理人自认法律效力。 若干规定根据代理人权限的范围作出了区别性的规定,即经特别授权的诉讼代理人,其对事实的承认应视同本人的承认;而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的承认,在代理人承认当事人在场而其对代理人的承认行为未作否认表示,视为对当事人无权代理的认可,代理人承认的效力及于当事人。 、共同诉讼中的一人自认的法律效力。虽然若干规定对共同诉讼中的自认问题没有规定,但根据民诉法第条第款的规定,自认作为一种诉讼行为,可以理解为必要的共同诉讼中,一人的自认行为未经其他共同诉讼人认可,则该自认行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发生法律效力。三、自认法律效力的限制 以下几种情形的自认应予排除: 、违背当事人意思表示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受胁迫或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的且与事实不符的承认,自认当事人方可撤回。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作出的自认,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实施。 、恶意损害国家利益和第三人利益的承认行为。第三人知道该侵权行为后应对该“自认”享有撤销权,对此法律应予明确。 、涉及身份关系的承认行为。 、法院依职权取证范围内的事实及证据规则第条规定的无需举证证明的事实。此外,对于和解、调解中的“让步”不应作为自认。 版本二 一、自认的概念和相关法律规定及特征 自认,是指当事人对不利于自己的事实的承认。广义上的自认还包括对他方所提诉讼请求的承认,但一般均是指对事实的承认。自认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制度,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自认制度没有作明确的、详细的全面规定,但是有关司法解释对自认规则有较详细规定。 自认规则,有如下特征: 1、自认是在诉讼中的行为。从司法解释规定看,规定的仅是诉讼中的自认。 2、自认是一种明确的意思表示行为。自认,从本质上是当事人的明确意思表示。我国现行法律虽然承认默示自认,但这种默示是有条件的,即将法官行使说明、询问等释明义务作为必要条件,必须是经法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 ,才能视为自认,从本质上讲这种默示自认也是当事人的明确意思表示。 3、自认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的承认。自认的事实是对自己不利的事实,自认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自认的不利于自己的案件事实的承认。 4、自认包括对对方诉讼请求的承认。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 75 条第一项规定看,自认包括对他方所提诉讼请求的承认 5、自认的主体包括当事人的自认和代理人的自认。自认的主体,并非仅限于当事人本人,还包括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法定代理人的自认属于当事人本人的自认,委托代理人的所为的自认是在诉讼中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依法所作的自认。二、诉讼中自认的约束力 1、对当事人的约束力 当事人一方对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不利于自己事实的承认,对方当事人就自认的事实不再需要举证,作出自认的当事人也不得在诉讼中提出与自认事实相互矛盾的主张,双方当事人也不需要为自认的事实进行质证和辩论。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的自认,视为当事人自己的自认。但有种情况例外,即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对事实的自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的,代理人的自认不产生当事人的自认效力。代理人的自认超出了代理权限,但当事人在场对其自认未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当事人自己的自认。 2、对法院的约束力 当事人的自认有拘束法院的效力,在当事人作出自认后,不仅对当事人发生法律效力,而且对法院也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的自认可以成为法院确认案件事实的依据,作为裁判的基础,法院不得对事实在进行庭审调查,不得作出相反的认定。自认的效力不仅对一审法院具有约束力,对上诉法院也产生约束力。 三、自认的撤回 当事人一旦作出自认,在一般情况下就不得撤回。不允许当事人随意撤回自认,这是禁止作出自认的当事人在诉讼中不得主张与自认相反的事实和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但是,作出自认就不得撤回并不是绝对的,自认作为一种意思表示,有可能存在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况,因此,法律规定特殊情况下的自认可以撤回。一是对方当事人同意自认当事人撤回自认的。二是有充分证据证明,当事人作出自认时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自认,可以撤回。对于自认撤回的法律效力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规定,自认撤回后就“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 四、不发生自认的效力的情形 通常,下列情形不能发生自认的效力: 1、当事人无须证明的事实。2、法律有特殊规定的事项。主要是指法律上规定应由法院依职权调查的事项。3、关于身份关系诉讼的事实。4、无诉讼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当事人的自认。5、共同诉讼中一人的自认, 在必要共同诉讼中,其中一人的自认行为只有经其他人的认可,该自认行为方能对其他人发生效力,若其他人并未认可,则该自认行为对其他人自无效力可言;在普通共同诉讼中,其中一人的自认,对其他人始终不产生效力。6、自认不能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和他人的合法利益,否则不发生自认的效力。 篇二: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内容摘要: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未对自认制度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最高法院在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 75 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当事人无须举证,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涉及自认的规定,但规定得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XX 年 4 月 1 日正式施行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自认制度作了较为全面和详细的规定,但由于缺乏立法上的支持和适宜自认制度生存的诉讼环境,使这一制度的功能的发挥受到了一些限制,因此有必要对该自认制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本文从分析自认制度确立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完善自认制度的建议,以期待在建立我国自认制度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事诉讼 自认 制度 问题 自认制度是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于对另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不利于己方的陈述或事实主张,通过明示或默示的方式予以认可或在一定条件下不予否认,从而使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得以免除的行为。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未对自认制度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最高法院在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 75 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当事人无须举证,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涉及自认的规定,但规定得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XX 年 4 月 1 日正式施行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自认制度作了较为全面和详细的规定,但由于缺乏立法上的支持和适宜自认制度生存的诉讼环境,使这一制度的功能的发挥受到了一些限制,因此有必要对该自认制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本文从分析自认制度确立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完善自认制度的建议,以期待在建立我国自认制度有所帮助。 一、在我国确立自认制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当事人的诉讼风险意识 一方当事人对于对方陈述的关键事实,持消极态度,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情形在审判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不利于法院的审理,默示自认的确立很好得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有利于更为贴近事实地解决讼争,提高了当事人的诉讼风险意识。(二)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 程序公正的前提之一是要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意愿和合法处分行为,诉讼上的自认是当事人在不损害第三人和社会公共利益情况下,对自己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行使处分权的表现,是单纯出自自认者的意愿,而不是当事人举证和法院调查取证的结果,它内含了当事人的处分意志,体现法院充分尊重当事人的程序地位和处分权的表现。自认制度为诉讼主体之间的合理对话提供了平台,有利于防止法院对当事人的突袭性裁判,避免法官借当事人举证而对一方当事人歧视或偏爱,从而有利于保证法官公平地对待和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三)有利于实现诉讼经济 自认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当事人对对方主张事实的承认,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法院一般无需对自认的事实再依职权进行认定即可以自认的事实作为裁判的基础,使得原本必须进行的当事人举证、法院调查取证、质证、认证等环节被简化,削减了庭审中所涉及的案件事实争点,缩短了诉讼周期,降低了当事人和人民法院在时间、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方面的成本支出,实现了诉讼经济的目的。 (四)适应国际立法趋势的要求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都有自认制度的规定,且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审判实践中,自认规则已在不断运用,但缺乏相应的规范予以制约。我国审判方式改革日趋深化,在向当事人主义转变过程中,自认制度能发挥其应有功能,以立法的形式建立自认制度是国际立法趋势的要求。二、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法律对自认缺乏系统全面的规定 依据传统的自认理论,诉讼上的自认,具有直接的证明力,无需认证,但根据民事诉讼法第 63 条第 2 款的规定,当事人的自认,与书证、物证一样,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证据。它必须经过质证、认证,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认定事 实的根据。根据民事诉讼法第 71 条第 1 款的规定,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可见,在我国不仅不承认自认具有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而且也不承认自认对法院有拘束力。立法上未明确规定自认形成的前提条件,造成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在庭审中往往无意识地完成了“自认” ,而当对方当事人主张这一自认时,就不可避免造成突袭。另外,由于我国关于自认规则的规定中仅原则性地规定了庭审中自认的内涵及后果,而未对自认的外在具体化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只是将自认融合于庭审笔录的记载中,这既为当事人违反自认规则留有空间,也为审判人员操纵自认规则提供了可能。而且,上述所说的证据突袭也会使得法院不得不不断的修改、补充庭审笔录,导致笔录前后矛盾,这也有损法院的威严。 (二)现行的诉讼模式环境不能适应自认制度的发展 从诉讼模式的角度来看,自认制度的模式环境应当是当事人主导的诉讼模式,即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排除法院独立收集证据的权力,而自认制度的免除功能就在于,一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被对方承认后,该事实成为没有争议的事实,对法院发生拘束的效力,如果允许法院在自认后对该主张的事实仍然进行调查和心证,实际上这种拘束力就不存在了。自认制度要求的制度环境是主要事实由当事人提出,法院作出裁判的依据限于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而当事人没有主张的事实,法院不能依职权收集和调查。显然,我国目前的诉讼体制环境还不是自认制度所要求的制度环境,不能适应自认制度的发展。 (三)自认对象的法定限制范围过窄 由于自认的效力并非来源于自认案件事实的真实性,而是基于辩论主义自认的事实有可能与真实情况相违背。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对自己的对象应予以适当的限制。证据规则第 8 条第 1 款:“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除外。 ”显而易见,一句简单的“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除外”根本无法涵盖自认效力应予限制的其他案件事项,其限制的范围过窄。 (四)自认撤销的条件未作严格的法律限制 根据辩论主义和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的自认具有免除当事人举证的效力,并且原则上当事人不得撤销自认。我国证据规则第 8 条第 4 款规定:“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此条规定遗漏了在受欺骗或者因其他具有刑事应受处罚的行为作为自认可以撤销的情形。(五)对代理自认的规定存在严重缺陷 证据规则第 8 条第 3 款规定:当事人在场但对代理人的承认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当事人的承认。这一表述容易引起误导,因为这样表述已将当事人“不作否认表示”作为了构成代理自认的要件事实之一。而实际上,代理之自认陈述理应构成生效自认,这是一个原则。即代理人之自认陈述是构成代理自认的充分条件,而当事人否定代理人之自认则为自认效力排除的例外情形。并且,这一表述就当事人对代理人的自认的否定,未作时间限制,实为重大遗漏。因为诉讼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尤其在口头辩论时,如果当事人在开始并不否认代理人的自认陈述,待口头辩论即将结束时才否认代理人之自认陈述,无疑会造成诉讼进程的紊乱。 第 3 款还规定: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这一规定不妥,理由是:自认的对象是主要事实,又叫直接事实,自认对象首要的、最为精彩的当属“直接事实” 。可本条款却规定代理人就“直接事实”之自认必须得到当事人之特别授权方能成为代理自认,如此限制,有损诉讼代理应有的功能。而且,这一规定对另一方当事人有失公平,如果此方当事人不遵守程序法的要求,仅委托一未经特别授权之代理人出庭应付法庭,不仅不受到不利益之评价,反而受到程序法之特别保护;如果当事人一方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按通常诉讼程序法之规定应以拟制自认或缺席判决处理,而当事人仅委派一个无特别授权之代理人出庭却受到如此特别之照顾,两相权衡,如此规定,与现行法律规定的代理制度相左。 三、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一)明确自认对象法定限制的范围 鉴于现有法律自认对象法定限制范围不明确,从各国的立法经验来看,对 自认对象的适当限制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身关系诉讼事项。人身诉讼主要包括婚姻、亲子关系、宣告死亡案件等程序。由于人身关系诉讼涉及公共利益及公序良俗,各国一般采取干涉主义,不适用辩论主义。因此,人身关系诉讼中不适用自认制度。 2、专属法院依职权调查的事项。诉讼成立的要件、约定管辖的合意文书、当事人民事诉讼行为能力、有无能力缴纳诉讼费用等有关程序上的、公益事项,法院依职权调查,不受当事人主张的约束,自认对其也就不产生效力。3、显著事实或者其他法院应予认知的事项。自认是对案件具体实施的自认,对于法院判断或经验法则,即使双方当事人的陈述相一致,也不产生约束法院的效力。如自认的标的,基于经验法则或者依据显著事实,可以推定其为不可能的事实,不应认为有发生自认的效力。 4、在诉讼中已经证明并非事实的事项。自认规则主要是针对为当事人所主张而尚未得以证实的事实,如果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已被证实并非事实,且法官对其已产生确切的心证,此时已不存在无当事人就此再加举证的问题。因此,如再有当事人自认的,亦不产生法律效力。 5、共同诉讼中一人自认的事项。共同诉讼中一人的自认,在普通的共同诉讼中,其效力不及其他共同诉讼人;在必要的共同诉讼中,由于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必须统一确定,仅有一人自认对全体不产生效力,这因为当事人对其他人权利无权进行处分。 (二)明确区分对事实的自认和对诉讼请求的自认 我国法律由于受前苏联民事诉讼理论及立法的影响,没有对事实的自认和对诉讼请求的自认加以区分,而是统一称为“承认” 。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杂,便于实践中掌握和运用,应将二者加以区分,赋予不同的称谓。对此,可以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将对事实的承认称为“自认” ,而将对诉讼请求的承认称为“认诺”或“承诺” 。 (三)明确规定诉讼内自认的效力 针对我国法律对于自认是否对法院和承认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的问题未有任何正面规定的情况,应当完善有关自认效力的规定,并对允许撤销自认的特殊情况加以列举式的明确规定,除此之外,则不允许当事人随意撤销自认。另外, 篇三:论民事诉讼中自认制度摘 要:自认制度是我国民事证据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对自认规则的理论研究和相关立法尚处于构建阶段,无法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本文通过对自认规则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就其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民事自认;构成要件;立法现状;法律规制 一、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概念 我国理论界对于民事自认的含义有多种不同的论述。概括主要有:一种是认为自认是指一方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主张的案件事实(事实主张)和诉讼请求(权利主张)的认可或承诺;1另一种认为自认指的是当事人一方对另一方所主张不利于己的事实或诉讼请求进行承认;2第三种认为自认只是当事人的承认,主要表现在他方在陈述不利于己的事实时,不予辩驳,而是承认。3 对民事自认的定义尽管有不同之处,但均指出自认是一方对于另一方所提出主张的承认。综上并结合我国民事诉讼的具体情况,自认的概念应界定为:在民事诉讼程序进行过程中(包括审前程序中)自认方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对相对方所主张的于己不利的案件事实的认可。 二、民事自认的构成要件 (一)民事自认的主体 民事自认主体应包括:原被告双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和第三人。但应限定: (1)在当事人缺乏相应的诉讼行为能力时,其法定代理人可依照法律的授权作出与当事人本人法律效力完全相同的自认。但诉讼代理人、代表人若无当事人的特别授权,则不得代当事人作出自认。 (2)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享有原告具有的所有权利,可以作出自认。但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只有在涉及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实上才可以作出自认。 (二)民事自认的对象 自认的对象应是与对方当事人的主张一致、且对自认方不利的非涉及身份关系的事实。原因有: (1)自认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基础就是自认方对相对方所提出的有关案件事实的主张以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作出的认可且免除了对方的举证责任。但是对于先行自认只有相对方对自认方的陈述加以援引后才可以成立自认。 (2)身份关系不仅涉及当事人间的利益,也可能关系到第三人的利益,必须采取绝对的客观真实主义,不能以自认的形式作出。 (3)自认应在诉讼过程中作出。自认作出的时间阶段应是从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到法庭辩论终结时。在被告提出答辩状之前,被告还没有介入到诉讼程序中来,当然不存在自认。辩论终结后再作出自认,则会与自认规则设置的目的背道而驰。 三、我国民事自认制度的立法现状 对于民事自认制度,在我国只是散见于一些司法解释之中。这种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规定的立法现状使得我国民事司法实践中的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自认的概念和对象规定模糊不清且相互矛盾 我国现行民诉法没有对自认制度作系统规定,一些散见于司法解释中的规定也是相互矛盾。如证据规定第74 条将自认的对象界定为“事实与证据” ,而第 76 条规定为“当事人自己的主张” ,但第 8 条和新司法解释第 92 条却规定为“事实” 。 (二)自认的性质认定错误 在现行民诉法中,自认被归类于证据种类的当事人陈述中。而民诉法规定定案的依据必须是法院查证属实的证据,那么自认对法院来说就只是一种没有法律拘束力的证据材料而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