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2 (1)_第1页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2 (1)_第2页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2 (1)_第3页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2 (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的女词人,其词多抒写愁情。不管是少女时期的闲愁还是少妇时期的闺愁,亦或晚年时期的国破夫亡之愁,李清照都深刻反映自己的生活和当时的时代气息,这也使得她写愁情的词作上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关键词】李清照 诗词研究 愁情李清照一生写下很多词作,其词多是自身情况的真实写照。其词大致可分为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和晚年时期。李清照少女时期生活自由无忧,其词活泼有趣但隐约表现出词人对美丽好景易逝的伤情,她既是无忧虑的,又是富有愁情的。到了少妇时期,李清照经受着与丈夫的彬彬分离的痛苦和寂寞,其词多寄托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李清照晚期的作品把自身情感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面对国破夫亡的苦痛,她表现十分沉重。三个时期的词作足以让我们沿着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探索和体会其一生的愁情。一、 少女时期若有若无的闲愁在她十八岁之前的词作,抒写的大都是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个时期的词大多体现一位贵家少女的生活情趣。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表现出对生活的喜爱,极富热情,抒发了悠闲风趣的情怀。 “自少年便有师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 ”1 李清照对生活、读书和爱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李清照的心中开始感悟春华秋实的人生变化,一草一木渐渐在她的眼中变得有生命。这种若有似无的闲愁涌上了李清照的心间。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是词人早起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 “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 ”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回答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李清照感叹:“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 “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现在应该是枝叶繁茂,花朵稀少了!”词人写这首词层次丰富,情感曲折,把自己惜春怜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从“昨夜”写到清晨, “浓睡不消残酒。 ”李清照在写到昨夜风势之大,雨点稀疏时是直接点出的,然而喝酒的原因在此却是没有明讲,可是我们可以猜测,喝酒无外乎和消愁有密切的关系。 “不消”两字,表面上是酒意未散,实则是说沉醉酒水也无法消解心中的伤感和烦闷的心情。词人和卷帘人的对话及其动作神情,更抒发了她内心的惜春怜花之情。用了“应是”二字,说明词人并没有目睹海棠的面目,却用怜缅之心揣测出意境。 “肥” 、 “瘦” 、 “红” 、 “绿”四个字把风雨前后绿叶红花以及凋残的暮春景象描摹得宛然如见。词人传神地表达了自己惜春怜花的细腻情感。李清照早期的少女情怀总是夹杂着淡淡的滋味,似有似无的愁绪感染着我们。少女的闲情雅致以及郁郁寡欢的生活成就了词人笔下精彩的词作。少女的闲愁着实是词人的真实生活反应,不是无病呻吟。不过,由于阅历甚少,这时期的词作,或是风卷残红引起的伤感,或是因骤雨摧花引起的犹豫。李清照少女情愁的词作,始终少了一些远大的理想内涵,缺乏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二、 少妇时期缠绵细腻的相思离愁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夫妻,婚后生活美满幸福。赵明诚是位古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李清照和丈夫不同于封建时代那些貌合神离的夫妻,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夫妻之间这种和谐平等的关系使得每当赵明诚出游,李清照就思之情切,往往以委婉动人的诗词表达这种情思。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美好婚姻关系却要忍受着离别的痛苦。由于丈夫历任州郡行政长官,时常需要离家远出。李清照的愁绪就这样溶于词中。如她著名的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 阳关 ,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和丈夫两人居青州后,赵明诚出任莱州守,李清照未同行。这首词大约就是这次别离李清照写的。词上阙写别前的情怀。先以物寄情,用香炉冷,被乱翻和奁尘满、日高升这些景物来描写,词人写下自己慵懒和愁态。 “生怕离怀别苦”脱口而出,直抒胸臆,那是词人面对即将离别的愁苦心情。词上阕的最后结语“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婉转曲折,使得愁情的表达更为深沉。词的下阕是写别离后的相思之前。 “休休”两个字点出了词人心中无法排遣的相思苦闷之情。字字是苦,无可奈何。但是李清照又把自己和丈夫的感情隐喻有如仙侣一样的美好。这样把离愁别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人总是在痛苦之致才这样吞吐往复。词的结语“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把词人的愁情发挥到极点,情景交融,使整首词的思想情调更加凄苦。李清照写和丈夫间离别的愁苦和相思的愁绪的词还很多。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2李清照词的内容也多为触景伤情所作,如词人著名的一剪梅 ,词的开头“红藕香残玉簟秋”就描写了萧疏的景象,词人触景生情。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描写了出游时的情景。从“轻解”两个字,就可体会到词人因为愁绪而十分苦闷和犹郁的神情。本想借出游来缓解内心的愁情,没想到“独上兰舟”更加难以克制愁苦的情绪,一个“独”字,把词人孤单寂寞的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出游时少了丈夫的陪伴,所有的事物在词人眼中都更増愁情。词人想起了往日和丈夫一起泛舟,而现在却自己划桨,两种场景的对比使得李清照难以压抑内心的惆怅之情。词人又转为幻想“谁寄锦书来” ,想象丈夫该是寄书信来了。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又多么惬意多么优雅的场景,大雁把飞来这洒满了月光的西楼,把丈夫的消息带来。然而,又是多么凄清。李清照通过“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词,深刻地表达了自己感悟到年华似水,自己无奈地在这样的等待和思念之间,已经慢慢退去红颜,那是多么地惋惜,在此也可以感受到李清照和丈夫的这种离别在李清照看来已经是时常经历的事情,所以在这词句中,词人成熟的愁情已经远比少女时期的愁更赋于人生的感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体现了李清照因为思念丈夫,所以把思念之情变为上解人意之情,他相信自己的丈夫,相信这种想念是相互的,李清照并没有怀疑丈夫会因距离而忘记自己,她深信丈夫和他一样,在另一个地方思念着自己。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相思之苦较于当时的一些词作是比较特殊的。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人直接表达了自己根本无法消除这种愁绪,词人超脱当时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讴歌自己纯真、深刻的爱情,抒发夫妻之间心心相印和无发排遣的相思愁情。三、 晚年时期凄凉哀苦的国破夫亡之愁李清照词在少女和少妇时期属于她人生中前期的作品。无论是少女的闲愁还是少妇时3期抒发离别相思之愁,都是词人局限于家庭的小视野中进行创作的,总体上是平静而美满的。但是“靖康之变”完全改变了李清照的生活。其词抒发的愁情更有深刻的时代意义,远远高于抒发个人人生的情感,艺术上也趋于成熟。靖康元年,金兵攻汴京,次年,北宋亡。李清照被迫走出闺房和书斋,踏上了流离漂泊的道路。金兵陷青州,赵明诚所存的书画古器等收藏十余屋被焚。之后赵明诚死,李清照失去了她那时唯一的亲人,痛苦不已。祸不单行,她又被诬告有通敌之罪。祸不单行的她后改嫁却因为不如意而离异。李清照在流离失所、伤时怀乡的晚年,以病弱之身,完成了金石录后序 。在晚年时期,李清照备尝了国破家亡、逃难漂泊、珍品散失、再嫁离异等惨痛和艰辛。这些不幸,使得李清照后期的词愁绪更为深刻,比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逃乱于金华时所写的这首词以缓慢顿挫的节奏,回肠荡气的旋律,抒写词人深重的忧愁。 “风住”是以风住后的结果写出狂风劲吹,落红阵阵,化为泥土但仍有余香的整个过程。李清照把花事阑珊的暮春景和词人极目是愁的惜春悲切之情统一成一体。 “物是”是词人写情,十分沉痛,她感慨“事事休” ,说明人生的变化莫测,包括了引起愁情的一切个人和社会、时代等因素。比如自己的亡夫、漂泊流离、伤感病老、再嫁离异,还有国家的山河破碎,百姓遭难等等,这种悲痛是词人永远无法消除的。 “事事休”这三个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词人无奈的语调。人往往就是看多了,看透了,才可以坦荡地发出这样的声音。“物是人非事事休”这催人泪下的词句是李清照愁情的最佳发泄,是她晚年对人生成熟思考后的表达。她将人生种种变化和遭遇概括性地抒发出来,不是简单的愁绪了,而是感人至深的心的呐喊。词人想借出游来消愁,却把拟泛轻舟消愁转到恐舟轻愁重而载不动,继而再转向欲游又止的变化,最后点出是“愁” 。就是因为她心理的瞬间多变,才更为形象地表现内心的矛盾和愁苦。把无形的愁情变为有形地可以载动似有重量的东西。沈祖棻说过“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 ”3而李清照把愁搬上了船,更突出此愁不是可以随意拂去的。李清照晚期的愁情之沉重表现在其词厚重的历史情感,词人对生活对苦难的经历所抒发的真切的感情。如李清照著名的声声慢 ,这首词是她晚年的佳作,抒写其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和极度哀伤的内心痛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描写词人寂寞痛苦却无法告知的凄苦。她心神不安,怅然若失,她看到的外在意境是冷清的,其实映射出了内心世界的空虚和孤寂。 “窄暖还寒时候”到“到黄昏、点点滴滴” ,是词人一天之中愁情的蔓延和一发不可收拾。这其实是词人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达的情感一文写道“这词,是写从早至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境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词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4时时刻刻萦绕在心间的愁绪是从早到晚的。 “满地黄花堆积” ,指的是满园菊花盛开,然而“憔悴损”是李清照说自己因忧伤而容颜憔悴,衰弱瘦削。她这么写是想表达,正因为自己满腹愁苦,所以正值菊花盛开,也无心采摘欣赏。这首词句句是词人血泪的咏叹。景和人的结合比较更突出李清照这位词人愁情所在。又如菩萨蛮咏梅中的一句“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 ”借写花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孤寂之情。人还是像从前一样怜惜花,但花却不知道人的苦心。这样的无可寄托情感的愁才是苦之至深之愁。李清照晚年的词的愁苦情调,绝不是她个人生活境界的简单反映,也不仅仅是她自己的凄苦哀愁的“低吟” ,而是包含着她对人生、社会、时代等内容。李清照的词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直至今日仍然居高,她的愁情源于生活,源于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李清照作为写愁情的高手,其作品给予我们后世人许多深思。缪钺说:“李清照是位纯粹的词人” 5, 也就是说李清照在词创作上走的是传统的婉约道路,即把词限制在抒写离别情绪和个人幽怨与哀怨方面。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愁情虽不同,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杰出的女词人淡雅情趣和高尚的人格是历史不可否认的。注释1 邓绍基:姜夔 李清照 ,宋王灼碧鸡漫志 ,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 12 号:大连出版社,1998 年,22 吴雁云:一寸柔肠,千缕愁思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广东揭阳市广播电视大学,2010 年,第三期3 兰世雄:婉约词 ,安徽:安徽人民出版词中的愁情广东揭阳市广播电视大学,2010 年,第三期4 梁启超.:中国现时代美学名家文丛:梁启超卷,杭州:浙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