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_1_第1页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_1_第2页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_1_第3页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_1_第4页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呢?我认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确立以下四个基本教学观念:第一,让学生“学会求知”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第三,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四,数学教学应力争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着重围绕着以上的基本教学观念来评析“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这节数学课,主要有四大方面的特点:一、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本节课的教学,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量桌子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一开始,老师通过摸一摸桌子的长度来感知长度的观念,接着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办法量一量吗?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如果他们都用同一支铅笔来量,结果会怎样?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如:纸条、练习本、手掌宽、一拃长等等)所度量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这节课从现实生活量桌子的长度,结果不同就产生要学习长度单位到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概括测量方法再回到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这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另外,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 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建立 1 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一年级学生,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观念。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实物投影演示:用 1 厘米的纸条比划看哪个手指宽大约是 1 厘米,再用尺子量一量使它更准确一些,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把 1 厘米的纸条夹住,再把纸条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 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同学互相纠正,最后两次用手势表示 1 厘米。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就是这样在往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一方面,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这过程老师绝没有半点代替。在建立了 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 2 厘米、3 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再通过电脑验证,这一环节的学习,老师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 1 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第二方面,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度量物体的长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 ,在老师没有教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试着量纸条的长度,结果学生通过努力量出了纸条是 5cm, “摘到了果子” ,然后请学生到实物投影示范,并说出度量物体的方法,电脑演示起订正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又如,同位同学尝试在绿色纸条中剪下 10 厘米的纸条,老师预先并没有讲出剪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尝试,遇到问题互相帮助,使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学习数学的欢乐。当学生兴奋地把剪下来的10 厘米的纸条举起来后,学生很迫切地想知道别人是怎样剪的,于是老师让一个同学演示剪的方法步骤。老师问:你需要什么工具?学生说:需要剪刀、铅笔、尺子,老师根据学生所要求的为学生提供服务。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服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合作者,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落实。总之,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敢于“放” ,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三、培养学生猜测的意识,这是创造的前提。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情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猜测、猜想、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今年九月份推出使用的新教材和新的教学大纲里,明确提出要重视估测,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可见,猜测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计算和测量的一个不断发展的部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汤老师这节课, “猜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的时候,老师请同学猜一猜图钉长大约是几厘米;在认识了几厘米后,学习用厘米量这一环节,汤老师先让学生猜测黄纸条的长度,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巩固练习环节,汤老师两次进行猜测活动, (1)是猜绿色纸条, (2)是猜练习本的长度。然后再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猜测。这样的设计,使猜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我想,学生可能就在这样的猜测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四、设计开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现代数学教育观把思维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潜在目的,把创新教育作为教学的新目标。因此,我觉得,要评价一节数学课是否符合现代数学教育观,关键是看二点:一是看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二是看学生活动的创造性。不看重表面外在热热闹闹的形式,如活动人次,时间等等。如果老师问了好多学生,终极的目的,是要求答案与老师设计的一模一样,或与教学参考资料中的说法一字不差,我看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尽管学生活动不少。本节课的教学,在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方面有一定的突破,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一开始的学习,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办法量一量吗?这样的一个导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设计,结果学生跃跃欲试,想出多种方法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笔量,有的用文具盒量,还有的用手来量,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认识 1 厘米时,老师先讲解 0 到 1 是 1 厘米,1 到 2 也是 1 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 1 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 2-3、4-5、6-7 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巩固练习最后两道题是很有特色的设计,其中一题:用断尺量线段的长,老师提出两个问题,1、这一条线段的长是不是 8 厘米,为什么?2、这一条线段长是几厘米,你是怎样想的?可以说这道题是半开放式的习题,这条线段长是 4 厘米,答案是固定的,但思考方法却是多角度的,有的用一段一段地数的方法,有的用直接看的方法,还有的用计算的方法等等,这一题的设计,训练了学生在非标准状态下,怎样看线段的长度,怎样算线段的长度,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技能,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最后一道题,老师出示一条长 24 厘米的纸条,要测量这条纸条的长度,这把直尺(20 厘米长)不够用,谁有办法量出纸条的长度呢?这是一道完全开放题,为学生创造提供了空间,学生操作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总结了 3 种量度方法:1、用直尺量两次;2、用两把尺子量;3、对折量,长度相加。量线段的长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用不够长的直尺量纸条,这是生活中很实在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并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觉得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数学课堂教学。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在一个文件中指出,在数学课堂里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也许将会使更多的学生首次体验到科学女皇赋予该学科美感。因此,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设计“开放式”问题、习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放一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节课也有几个值得商讨的地方:1、这节课一开始认识 1 厘米的时候,老师介绍 01 是 1 厘米,这里学生的学习很顺利,进而转入 12 是几厘米的学习,这时学生的认识还停留在以 0 为起点的认识水平,因此当老师问 12是几厘米的时候,学生很自然说 12 是 2 厘米,这并不奇怪,这是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所决定的,这时老师应该强化起点,引导学生看清楚 12 起点是 1,而不是 0,这样引导的话,学生就会顺利说出 12 也是 1 厘米,从而不会出现纠缠不清的局面。2、用断尺量线段的长,这道题的设计很巧妙。老师提问:这一条线段的长是不是 8 厘米?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折断了一半。学生这样的回答不太准确,老师及时引导。因为如果这把尺子是016 的,折断一半就是 8 厘米,因此,学生说因为折断了一半所以不是 8 厘米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说 48 里只有 4 个 1 厘米,所以是 4 厘米,而不是 8 厘米。3、最后一道练习题,用尺子量一条比尺子长的纸条不够量,怎么办?学生想出多种方法:有量两次的,有对折来量的,这道题设计很精彩。我认为如果在这道题后面再多加一个小环节,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就更好了。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1)可以回应开头的引入新课,用不同标准来量,结果不同,但都用厘米来量,结果一样,进一步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可以让学生讨论:量桌子的长尺子不够长,可以象量长纸条一样,把桌子对折来量吗?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渗透了要善于分析事物特点,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呢?我认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确立以下四个基本教学观念:第一,让学生“学会求知”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第三,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四,数学教学应力争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着重围绕着以上的基本教学观念来评析“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这节数学课,主要有四大方面的特点:一、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本节课的教学,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量桌子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一开始,老师通过摸一摸桌子的长度来感知长度的观念,接着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办法量一量吗?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如果他们都用同一支铅笔来量,结果会怎样?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如:纸条、练习本、手掌宽、一拃长等等)所度量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这节课从现实生活量桌子的长度,结果不同就产生要学习长度单位到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概括测量方法再回到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这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另外,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 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建立 1 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一年级学生,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观念。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实物投影演示:用 1 厘米的纸条比划看哪个手指宽大约是 1 厘米,再用尺子量一量使它更准确一些,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把 1 厘米的纸条夹住,再把纸条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 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同学互相纠正,最后两次用手势表示 1 厘米。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就是这样在往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一方面,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这过程老师绝没有半点代替。在建立了 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 2 厘米、3 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再通过电脑验证,这一环节的学习,老师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 1 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第二方面,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度量物体的长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 ,在老师没有教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试着量纸条的长度,结果学生通过努力量出了纸条是 5cm, “摘到了果子” ,然后请学生到实物投影示范,并说出度量物体的方法,电脑演示起订正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又如,同位同学尝试在绿色纸条中剪下 10 厘米的纸条,老师预先并没有讲出剪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尝试,遇到问题互相帮助,使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学习数学的欢乐。当学生兴奋地把剪下来的10 厘米的纸条举起来后,学生很迫切地想知道别人是怎样剪的,于是老师让一个同学演示剪的方法步骤。老师问:你需要什么工具?学生说:需要剪刀、铅笔、尺子,老师根据学生所要求的为学生提供服务。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服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合作者,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落实。总之,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敢于“放” ,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三、培养学生猜测的意识,这是创造的前提。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情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猜测、猜想、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今年九月份推出使用的新教材和新的教学大纲里,明确提出要重视估测,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可见,猜测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计算和测量的一个不断发展的部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汤老师这节课, “猜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的时候,老师请同学猜一猜图钉长大约是几厘米;在认识了几厘米后,学习用厘米量这一环节,汤老师先让学生猜测黄纸条的长度,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巩固练习环节,汤老师两次进行猜测活动, (1)是猜绿色纸条, (2)是猜练习本的长度。然后再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猜测。这样的设计,使猜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我想,学生可能就在这样的猜测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四、设计开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现代数学教育观把思维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潜在目的,把创新教育作为教学的新目标。因此,我觉得,要评价一节数学课是否符合现代数学教育观,关键是看二点:一是看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二是看学生活动的创造性。不看重表面外在热热闹闹的形式,如活动人次,时间等等。如果老师问了好多学生,终极的目的,是要求答案与老师设计的一模一样,或与教学参考资料中的说法一字不差,我看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尽管学生活动不少。本节课的教学,在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方面有一定的突破,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一开始的学习,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办法量一量吗?这样的一个导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设计,结果学生跃跃欲试,想出多种方法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笔量,有的用文具盒量,还有的用手来量,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认识 1 厘米时,老师先讲解 0 到 1 是 1 厘米,1 到 2 也是 1 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 1 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 2-3、4-5、6-7 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巩固练习最后两道题是很有特色的设计,其中一题:用断尺量线段的长,老师提出两个问题,1、这一条线段的长是不是 8 厘米,为什么?2、这一条线段长是几厘米,你是怎样想的?可以说这道题是半开放式的习题,这条线段长是 4 厘米,答案是固定的,但思考方法却是多角度的,有的用一段一段地数的方法,有的用直接看的方法,还有的用计算的方法等等,这一题的设计,训练了学生在非标准状态下,怎样看线段的长度,怎样算线段的长度,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技能,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最后一道题,老师出示一条长 24 厘米的纸条,要测量这条纸条的长度,这把直尺(20 厘米长)不够用,谁有办法量出纸条的长度呢?这是一道完全开放题,为学生创造提供了空间,学生操作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总结了 3 种量度方法:1、用直尺量两次;2、用两把尺子量;3、对折量,长度相加。量线段的长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用不够长的直尺量纸条,这是生活中很实在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并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觉得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数学课堂教学。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在一个文件中指出,在数学课堂里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也许将会使更多的学生首次体验到科学女皇赋予该学科美感。因此,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设计“开放式”问题、习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放一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节课也有几个值得商讨的地方:1、这节课一开始认识 1 厘米的时候,老师介绍 01 是 1 厘米,这里学生的学习很顺利,进而转入 12 是几厘米的学习,这时学生的认识还停留在以 0 为起点的认识水平,因此当老师问 12是几厘米的时候,学生很自然说 12 是 2 厘米,这并不奇怪,这是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所决定的,这时老师应该强化起点,引导学生看清楚 12 起点是 1,而不是 0,这样引导的话,学生就会顺利说出 12 也是 1 厘米,从而不会出现纠缠不清的局面。2、用断尺量线段的长,这道题的设计很巧妙。老师提问:这一条线段的长是不是 8 厘米?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折断了一半。学生这样的回答不太准确,老师及时引导。因为如果这把尺子是016 的,折断一半就是 8 厘米,因此,学生说因为折断了一半所以不是 8 厘米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说 48 里只有 4 个 1 厘米,所以是 4 厘米,而不是 8 厘米。3、最后一道练习题,用尺子量一条比尺子长的纸条不够量,怎么办?学生想出多种方法:有量两次的,有对折来量的,这道题设计很精彩。我认为如果在这道题后面再多加一个小环节,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就更好了。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1)可以回应开头的引入新课,用不同标准来量,结果不同,但都用厘米来量,结果一样,进一步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可以让学生讨论:量桌子的长尺子不够长,可以象量长纸条一样,把桌子对折来量吗?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渗透了要善于分析事物特点,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呢?我认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确立以下四个基本教学观念:第一,让学生“学会求知”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第三,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四,数学教学应力争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着重围绕着以上的基本教学观念来评析“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这节数学课,主要有四大方面的特点:一、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本节课的教学,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量桌子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一开始,老师通过摸一摸桌子的长度来感知长度的观念,接着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办法量一量吗?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如果他们都用同一支铅笔来量,结果会怎样?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如:纸条、练习本、手掌宽、一拃长等等)所度量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这节课从现实生活量桌子的长度,结果不同就产生要学习长度单位到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概括测量方法再回到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这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另外,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 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建立 1 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一年级学生,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观念。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实物投影演示:用 1 厘米的纸条比划看哪个手指宽大约是 1 厘米,再用尺子量一量使它更准确一些,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把 1 厘米的纸条夹住,再把纸条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 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同学互相纠正,最后两次用手势表示 1 厘米。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就是这样在往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一方面,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这过程老师绝没有半点代替。在建立了 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 2 厘米、3 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再通过电脑验证,这一环节的学习,老师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 1 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第二方面,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度量物体的长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 ,在老师没有教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试着量纸条的长度,结果学生通过努力量出了纸条是 5cm, “摘到了果子” ,然后请学生到实物投影示范,并说出度量物体的方法,电脑演示起订正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又如,同位同学尝试在绿色纸条中剪下 10 厘米的纸条,老师预先并没有讲出剪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尝试,遇到问题互相帮助,使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学习数学的欢乐。当学生兴奋地把剪下来的10 厘米的纸条举起来后,学生很迫切地想知道别人是怎样剪的,于是老师让一个同学演示剪的方法步骤。老师问:你需要什么工具?学生说:需要剪刀、铅笔、尺子,老师根据学生所要求的为学生提供服务。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服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合作者,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落实。总之,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敢于“放” ,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三、培养学生猜测的意识,这是创造的前提。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情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猜测、猜想、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今年九月份推出使用的新教材和新的教学大纲里,明确提出要重视估测,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可见,猜测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计算和测量的一个不断发展的部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汤老师这节课, “猜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的时候,老师请同学猜一猜图钉长大约是几厘米;在认识了几厘米后,学习用厘米量这一环节,汤老师先让学生猜测黄纸条的长度,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巩固练习环节,汤老师两次进行猜测活动, (1)是猜绿色纸条, (2)是猜练习本的长度。然后再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猜测。这样的设计,使猜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我想,学生可能就在这样的猜测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四、设计开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现代数学教育观把思维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潜在目的,把创新教育作为教学的新目标。因此,我觉得,要评价一节数学课是否符合现代数学教育观,关键是看二点:一是看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二是看学生活动的创造性。不看重表面外在热热闹闹的形式,如活动人次,时间等等。如果老师问了好多学生,终极的目的,是要求答案与老师设计的一模一样,或与教学参考资料中的说法一字不差,我看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尽管学生活动不少。本节课的教学,在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方面有一定的突破,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一开始的学习,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办法量一量吗?这样的一个导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设计,结果学生跃跃欲试,想出多种方法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笔量,有的用文具盒量,还有的用手来量,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认识 1 厘米时,老师先讲解 0 到 1 是 1 厘米,1 到 2 也是 1 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 1 厘米的?这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